重庆市开州铺溪四组汉代墓葬发掘简报

2019-12-27 02:48山东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重庆市文化局开州文物管理所
考古与文物 2019年5期
关键词:素面底径墓室

山东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 重庆市文化局 开州文物管理所

铺溪四组位于重庆市开州区渠口镇铺溪村(图一)。长江支流彭溪河在渠口镇附近河面变宽,两岸分布着面积大小不一的平坝,铺溪村所在的大浪坝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墓葬位于大浪坝的东南角一块近三角形的台地上,台地的后端与大浪坝相连,其他三面为断崖,海拔高度约151.6~154.65米。这一地点于1994年3月调查时发现,2005年3月,山东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联合重庆市文化局、开州文物管理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先后布设12个5×5米的探方,揭露面积300平方米,发掘清理了2座保存较好的汉代墓葬。现简报如下。

一、发掘概况及地层堆积

在大浪坝台地前端中部区域发现了3座前后排列的墓葬,分别编号为M1~3。M1破坏较为严重,仅出土瓷碗1件,时代约为清代中晚期甚至更晚。M2和M3保存较为完好,且在形制、葬具、随葬品种类等方面较为相似、时代风格鲜明。

发掘区内的地层堆积较为简单,以耕土和近代垫土为主,没有发现与墓葬同时期的文化层堆积。2座墓葬均开口于近代堆积之下,打破生土。

二、M2

(一)墓葬形制

竖穴土坑砖室墓,方向77°。由墓室和墓道两部分组成,平面呈带把刀形,通长6米。墓葬上部的券顶部分已塌落于墓室之内,下半部保存较好。现存墓口距地表60~100厘米。

墓室平面近方形,南北长334、东西宽320厘米。保存较好的北壁高114厘米,有10层平铺垒砌的横砖和1层纵向竖立的起券砖,起券砖的排列方式为一正一倒,并略向内侧倾斜。墓室底部东西纵向平铺一层青砖,墓底北侧。墓道位于墓室东壁南半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80、南北宽204、深50~108厘米。两侧边壁错缝平铺垒砌花纹砖,北壁最上部尚保留一层纵向竖立的起券砖,南壁只余数块,排列方式与墓室北壁相同。

墓内填黄褐色花土,土质较粘,结构紧密。填土内夹杂着墓壁和墓顶塌陷的碎花纹砖块。清理中没有发现棺椁痕迹,但在墓底发现很多红色的漆片,有的成片分布,可能与棺椁有关。

墓内有4具人骨架,墓室和墓道内各有2具。1具位于墓室中部;第2具位于墓室南部;第3具位于墓道北侧近墓室处;第4具位于墓道南侧近墓室处。墓室内的2具为成年人,墓道内的2具为未成年人,骨骼腐朽严重,墓主的葬式、性别、年龄均不详(图二)。

(二)出土器物

墓内共发现96件(组)随葬品,其中铜器16件(组),铁器8件(组),石器1件,釉陶49件,陶器21件,贝币1组。

1.铜器 16件(组)。器形有釜、盆、铜泡和铜钱。

釜 1件。标本M2 : 14,侈口,尖唇,卷沿,粗束颈,短折肩,弧腹,大平底。肩部两侧有对称的环形耳,肩和腹上部各有一周凸棱。口径 21.4、底径 13、高 15.9~16.3、厚 0.15~0.27 厘米(图三,4)。

盆 1 件。标本 M2 : 7,敞口,尖唇,口沿外伸,弧腹略鼓,矮假圈足。颈部有两周凸棱和一周凹槽。口径20.4、底径 10.7、 高 8.2、 厚 0.1~0.34 厘米(图三,5)。

铜泡 5组,共8件。除M2 : 25 置于墓道中,其他均在墓室内。形制相同,帽面为圆弧形,钉截面多为圆形,有大小两种。标本 M2 : 56,保存较好。帽径6、钉高2.14、帽厚0.14厘米(图三,7)。标本 M2 : 41-2,帽径 3.9、钉残高1.2、帽厚0.1厘米(图三,6)。

铜钱 分别放于墓室和墓道的9个位置,为9组,共118枚,均为五铢钱。标本 M2 : 82-2,直径 2.5、穿径0.85~0.95、郭宽 0.08~1厘米(图三,8)。标本M2 : 91,4枚。置于墓室东南部,其中一枚保存完整。直径2.6、穿径1、郭宽0.1~0.15厘米(图三,9)。

2.铁器 8件。器形有釜、刀和钩。

釜 1件。标本M2 : 50,置于墓道东北部,残损严重,已无法修复。

刀 1件。标本M2 : 33,前锋残断,表面锈蚀严重。器身呈长条形,直背,斜直刃,近圆形环首。残长21.6、宽1.5~2厘米(图三,1)。

钩 6件。分置于墓室内不同位置。标本M2 : 81,表面锈蚀严重。平面为长方形,侧面呈S形。长8.9、宽2.5、厚0.6厘米(图三,2)。

3.石器 1 件,石黛板。标本 M2 : 34,黑色,扁薄长方形,通体磨制,一面不光滑。长13.9、宽3.25、厚0.6厘米(图三,3)。

4.釉陶器 49件。胎基本为泥质红陶,极个别夹细砂。多数器表的釉层已完全脱落,釉色不清,仅保留痕迹。器形的种类较多,有釜、双耳釜、甑、罐、盘口壶、盂、盆、钵、魁、碗、勺、卮、杯、灯和器盖。

小口罐 3件。标本M2 : 44,矮直口,广折肩,扁腹较浅,近底部折收,有一排较短的刮痕,平底。素面。口径8.4、底径4.8、高5.1~5.4、厚 0.5~0.6厘米(图四,8)。标本 M2 : 63,口近直,窄折肩,圆腹,平底内凹。素面。口径8.8、底径 5.5、高 4.85~5、厚 0.4~0.5厘米(图四,7)。

侈口罐 4件。标本M2 : 43,夹细砂红陶。侈口,圆唇,卷沿,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内凹。素面。口径8.65、底径5.2、高5.3、厚0.35~0.5 厘米(图四,4)。标本 M2 : 69,口微侈,窄圆肩,鼓腹,平底微内凹。素面。口径8.4、底径 5、高 5.3、厚 0.42~0.6厘米(图四,6)。标本M2 : 79,口微侈,微束颈,斜折肩,弧腹斜收,平底微内凹。素面。口径8.2、底径4.8、高 5.45~5.55、厚 0.4~0.6厘米(图四,5)。

釜 1件。标本M2 : 26,侈口,圆唇,折沿处向内起棱,斜折肩,肩腹相交处显著外突,弧腹,平底微内凹,底部不平整。素面。口径8.1、底径5.5、高5、厚0.45~0.7厘米(图四,11)。

双耳釜 2件。标本M2 : 68,口沿内外两侧残留酱色釉。侈口,圆唇,折沿,鼓腹,近底部折收,平底。口沿上有一对对称的环形斜立耳。素面。口径11.1、底径4.5、器高5.7~6、通高 7.9~8.4、厚 0.52~0.6厘米(图四,9)。

盂 2件。标本M2 : 52,外壁下部和内壁口沿有保存较好的酱黄色釉,施釉粗糙而不规整,内壁有零散的釉滴,外壁釉下线不整齐。侈口,圆唇,卷沿,高束颈,窄折肩,浅弧腹,平底微内凹。素面。口径8.3、底径5.4、高6.3、厚0.4~0.7厘米(图四,10)。

盆 6件。标本M2 : 17,敞口,方唇,宽折沿,沿面有宽而浅的下凹,浅弧腹,平底内凹。素面。口径 12.1~12.3、底径 5、高 3~3.8、厚 0.3~0.5厘米(图五,8)。标本M2 : 95,敞口,方唇,宽沿斜折,弧腹,平底,内底呈圆台状下凹。腹部有两周浅凸起。口径18.2、底径7.9、高4.9、厚 0.35~0.5 厘米(图五,3)。标本 M2 : 71,内壁为酱黄色釉。敞口,圆唇,卷沿,圆腹,平底。内壁中部有一周凹槽,外壁中部有两组凹槽和阶状凸起组合,下腹部有两周折痕。口径13.5~13.6、底径 5.1、高 5、厚 0.4~0.6 厘米(图五,6)。标本M2 : 74,敞口,圆唇,宽折沿,浅腹,平底微内凹,底部不平整。腹部有一周凹槽。口径12.2、底径5.7、高3.2、厚0.3~0.6厘米(图五,7)。标本 M2 : 85,敞口,圆唇,折沿,圆腹,平底内凹。腹部有一周凹槽。口径 13.5~13.6、底 径 5.5、 高 4.8~4.6、厚0.3~0.6厘米(图五,5)。 标 本 M2 : 39, 内壁有酱黄色釉痕迹。敞口,圆唇,卷沿,浅腹,近底部折收,器内底部下凹,平底。下腹部有一周凹槽和一周阶状凸起。口径14、底径5.25、高 4.3、厚 0.29~0.7厘米(图五,4)。

甑 1件。标本 M2 : 27,盆形甑,敞口,方唇,窄沿,弧腹,平底,底部有6个小箅孔。腹偏上部有一周凹槽。口径13.3、底径5、高5.1、厚 0.4~0.75厘米(图五,11)。

碗 6件。标本M2 : 19,口微敛,沿内侧有一周凹槽,弧腹,平底。素面。口径9.8、底径 5.2、高 3.7、厚 0.4~0.55厘米(图五,9)。标本M2 : 86,敞口,圆唇,窄沿外斜,弧腹,平底。素面。口径10.2、底径5.2、高3.9、厚0.35~0.7 厘米(图五,10)。

钵 1件。标本M2 : 101,口微敛,弧腹,平底微内凹。器壁有三周轻微的阶状凸起。口径13.4、底径5.4、高5~5.4、厚 0.7厘米(图六,4)。

盘口壶 3件,皆有盖。标本M2 : 2,器表有酱黄偏绿色釉。壶为盘口外张,窄平沿,粗长颈,圆肩,圆鼓腹,高圈足。肩部塑有一对对称的兽面铺首衔环,盘口底部位置有一周凸棱,颈肩交界处有两周阶状凸起,腹部有两周凹槽,圈足中部有一周阶状凸起;壶盖为覆盘形,沿面有一周宽凹槽,以与壶口相扣合,弧壁,小平顶中部有环状纽,盖面有三个柱状泥突,盖面有六周折棱。壶口径15.3、足径14.7、高26.7、厚0.6~0.8厘米;盖口径15.2、高4.5、厚0.4~0.7厘米;通高33.4厘米(图五,1)。标本M2 : 6,器表有绿色釉。壶为盘口外张,窄平沿,粗长颈,圆肩,圆鼓腹,高圈足。肩腹部塑有一对对称的兽面铺首衔环,盘口底部位置有两周凸棱,颈肩交界处有两周较宽的凹槽,腹部和圈足中部有四周凹槽;壶盖为覆盘形,圆唇,斜平沿,平顶上有环状纽,纽残,盖面有四周折棱。壶口径13、足径14.8、高26.9、厚0.6~1.2厘米;盖口径13.5、高3.8、厚0.35~0.45厘米;通高33.2厘米(图五,2)。

杯 1件。标本 M2 : 16,直口微外张,有颈,腹近底部微折收,平底微内凹。内外壁上部各有一周凹槽。口径8、底径4.5、高4.9、厚0.43~0.7厘米(图四,1)。

卮 3件。标本M2 : 64,外壁和内壁的口沿部分有保存极好的酱色釉。直口微外张,直壁,近底部折收,平底微内凹。口下一侧有角状把手,口下有一周凹槽,近底部有一组阶状凸起。口径7.3、底径4.5、高6.4、厚0.6厘米(图四,3)。标本M2 : 84,整体近似深腹碗形,口微敞,窄沿内斜,斜壁近底部折收,平底微内凹,底部不平整。口下一侧有角状把手,腹部一周凹槽。口径9、底径4.4、高4.9、厚0.65厘米(图四,2)。

勺 2件。标本M2 : 18,勺体为钵形,敞口,斜壁,平底。口沿一侧捏合,外端残。残长7.3、底径3.9、残高3.8、厚0.38~0.64厘米(图五,12)。标本M2 : 48,勺体为钵形,敛口,斜弧腹,平底内凹。一侧有较长的角状把手。口径 4.8~6.2、底径 3.7、长 9、通高 4.7、厚 0.42~0.5厘米(图五,13)。

魁 3件。弧腹,腹中部有一周凹槽,平底。一侧有角状鋬手。标本M2 : 61,内壁有酱黄色釉。直口,下腹部内收。口径12.9、底径5.4、高4.75、厚 0.4~0.5 厘米(图六,3)。标本 M2 : 62,内壁有酱黄色釉。敛口,下腹部内收。口径10.2、底径5.8、高4.8、厚0.43~0.46厘米(图六,2)。标本M2 : 77,直口微敞,下腹部折收,小平底微内凹,底部不平整。内外壁表面呈轻微的波浪状。口径12.2、底径5.1、高5.2、厚0.3~0.58厘米(图六,1)。

灯 6件。豆形,盘部分别为碗形、盘形和子口盘形;覆碗形粗大圈足;素面。标本M2 : 65,盘内有酱黄色釉。碗形,口微敞,深腹。口径8.2、足径9.8、高8.5~8.8、厚0.54厘米(图六,8)。标本M2 : 59,灯盘内有酱色釉。盘形,口微敛,浅腹。口径8.6、足径9.05、高7.6~7.8、厚0.45厘米(图六,9)。标本M2 : 49,子口内敛,浅腹。口径6.4、腹径8.8、足径9.8~10.4、高 8.6~8.8、厚 0.35~0.9厘米(图六,10)。

器盖 4件。有覆钵形和覆碗形两种。标本M2 : 1,有釉脱落的浅黄色釉痕迹。覆钵形,敞口,斜平沿,圆腹,小平顶中部有环状钮,盖面有三个柱状泥突和四周折棱。口径15.6、高4.8、加钮残高7.4、厚0.46~0.51厘米(图六,7)。标本M2 : 58,外表有黄绿色釉脱落后的黄白色衣。覆钵形,敞口,窄平沿,圆腹,尖顶。盖面上有两组刻划细线网格纹和四个长条形镂孔。口径9.7~9.9、残高4.2、厚0.47厘米(图六,6)。标本M2 : 67,覆碗形,窄平沿,斜腹外弧,平顶倾斜。素面。顶径4.3、口径9.7、高5.4、厚 0.35~0.4厘米(图六,5)。

5.陶器 21件。器形有甑、仓、罐、小口圜底罐和器盖。大部分为泥质灰陶,极个别夹细砂,还有几件为泥质红陶。

甑 2件。深腹,盆形。标本 M2 : 4,敞口,圆唇,平折沿,斜腹内收,平底内凹,底部有细箅孔41个。口沿下有两周阶状凸起。口径34.5~35、底径15.2、高19.5、厚0.6厘米(图七,5)。

仓 12件。形制整体为筒形,矮子口,窄肩,直壁外弧,平底较大。标本M2 : 36,仓上部有两周凹槽,下腹有两排刀削痕迹,器底轮旋痕迹明显;仓盖为覆盆形,敞口,斜壁,近顶部折收,平顶。素面。器身口径9.3、底径10.8~11、高13.4~13.1、厚 0.3~0.8 厘米;仓盖口径 11.9、顶径 5、高4.3、厚0.2~0.5厘米(图七,7)。 标 本 M2 : 37,夹极细砂灰陶。仓中部饰有一周凹槽;仓盖为覆盆形,敞口,斜壁,平顶。外壁有一周折痕和两周下凹,素面。仓口径8.5、底径10.2、高13.4、 厚 0.5~1.1 厘 米 ;仓盖口径11.5、顶径4.15、高4.2、厚0.3~0.5厘米(图七,8)。 标 本 M2 : 40,器体较粗矮,腹中部有两周凹槽,下腹有两排不甚规整的刀削痕迹。口 径 9、 底 径 10~10.2、高 10.9~11.1、厚 0.38~0.6厘米(图七,9)。

罐 6件。分为平底罐和圜底罐两类。

平底罐 3件。标本 M2 : 11,泥质红陶。侈口,圆唇,窄折沿,窄肩,鼓腹,平底微内凹。素面。口径7、底径5、高4.5、厚0.35~0.5厘米(图七,3)。标本 M2 : 12,直口,圆唇,短束颈,圆肩,鼓腹,下腹斜收,平底内凹。肩部有一周凹槽。口径9.5、 底 径 12.7、高 16.1~16.6、厚0.5~0.7厘米(图七,4)。

小口圜底罐 3件。整体呈扁圆体,小口,短颈,广肩,圆腹,大圜底。标本M2 : 88,内壁腹部有一周凸棱,颈下有两周较深的凹槽,肩以下位置以四周凹槽为界,布满竖向细绳纹,紧挨颈下的肩部有一个方形印章形下凹,内容不清。口径10.2、最大腹径29.8、高17、厚0.4~0.8厘米(图七,2)。标本M2 : 99,折肩上下有四周抹弦纹,弦纹之间及以下饰竖绳纹。口径11.4、最大腹径31.8、高18.8、厚 0.44~0.87厘米(图七,1)。

器盖 1件。标本M2 : 53,覆盆形,应为仓盖。敞口,圆唇,斜壁,平顶。口径11.7、顶径4.7、高5、厚0.2~0.6厘米(图七,6)。

三、M3

(一)墓葬形制

竖穴土坑砖室墓,方向75°,朝向彭溪河。墓葬由墓室和墓道两部分组成,平面呈带把刀形,通长5.9米(图八)。墓葬的券顶部分已被破坏,下半部保存较好。

墓室平面近方形,南北长336、东西宽320、墓口距墓底深80~90厘米,砖壁现存9层,系采用模印花纹砖或素面砖错缝平铺垒砌而成,西壁上部明显向内倾斜。墓室底部平铺一层纵向排列的青砖。墓道位于墓室东壁南半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70、南北宽190厘米,两侧长边错缝平铺垒砌花纹砖,亦保存有9层,与墓室内的高度平齐。墓道底部平铺一层青砖,并与墓室的地砖连成一体。

墓砖的大小略有差别,基本尺寸为长40、宽20、厚10厘米。花纹砖的纹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外重叠的连续菱形纹图案,数量较多(图九,8);另一种略显复杂,两端各有一组菱形纹,中部两侧各有两个半组的菱形纹,中间则为一对相背的卷云纹,之间以两个小圆圈及之间的连线相界隔(图九,7)。

墓内填黄褐色花土,土质较粘,质地较硬。填土中夹杂有少量砖块,系墓壁和墓顶塌陷所致。墓室底部发现有散乱的红漆痕迹,应为棺或者椁的遗留。

在墓室南部正对着墓道的位置发现一段上肢骨及一小段下肢骨痕迹。此外,在墓道中部偏东位置发现一对玻璃耳珰,其位置当是人体的头部(图八)。

(二)出土器物

墓内发现75件(组)随葬品,其中铜器6件(组),铁器3件,釉陶52件,陶器12件,玻璃器2件。

1.铜器 6件(组)。器形有铜洗和铜钱。

铜洗 1件。标本M3 : 1,侈口,尖圆唇,宽折沿,粗短颈,弧腹斜收,平底。腹部有对称的兽面铺首,衔环残失。上腹部有三周凸棱。口径22.7、底径13.8、厚 0.26~0.4 厘米(图九,4)。

铜钱 共5组13枚。均为五铢。标本M3 : 39,直径 2.43~2.53、穿径 0.95、郭宽 0.08~0.1厘米(图九,6)。

2.铁器 3件。器形有釜和壶。

釜 2件。表面锈蚀严重。2件釜的形制相同,器腹整体呈扁球形,侈口,方唇,宽折沿,圆肩,圆腹,圜底。标本M3 : 15,肩部有两周凸棱。口径26、高20.6、厚0.5~0.7厘米(图九,2)。标本 M3 : 16,素面。口径 29、高 20.5、厚 0.75厘米(图九,3)。

壶 1件。标本M3 : 14,锈蚀严重。高直口,窄肩圆折,圆鼓腹,近底部急收,圈足既小且矮。腹部两侧有对称的竖耳。素面。口径29.5、最大腹径48、底径12.5、高36.3、厚0.6厘米(图九,1)。

3.玻璃器 2件,耳珰。标本 M3 : 23-1,浅蓝色。束腰圆筒形,一端略大,另一端略小,大端内凹,中间有一孔纵向贯穿器身。长1.355、小端径0.64、腰径0.365、大端径0.81、孔径0.2厘米(图九,5)。

4.釉陶器 52件。泥质红陶胎,釉大部分已剥落,釉色不清。器形有鼎、双耳釜、甑、罐、壶、盘口壶、盂、盆、钵、单耳钵、碗、勺、卮、杯、灯和器盖。

鼎 1件。标本M3 : 64,外壁有较好的酱黄色釉。口部残,窄肩,鼓腹,大平底,足残。素面。腹径11.8、底径9.2、残高6、厚0.45~0.68厘米(图一 O,1)。

釜 2件。标本M3 : 76,内外壁上半部有酱黄色釉。侈口,折沿,圆腹,近底部折收,圜底。口沿有一对环形斜立耳。素面。口径10、高6.05、通高8.35、厚0.38厘米(图一O,2)。

甑 2件。盆形,敞口,卷沿,弧腹,平底微内凹。标本M3 : 41,底部有 5 个箅孔。腹中部有一周阶状凸起。口径12.5、底径5、高4.6、厚0.42~0.65厘米(图一 O,3)。

罐 7件。标本M3 : 9, 直 口 外 敞,高领,窄折肩,斜腹,平底。器壁较厚,素面。口径9、底径6、高 5.4、厚 0.5~1厘米(图一 O,6)。标本 M3 :19,侈口,圆唇,折沿,斜腹,平底,器壁较厚。腹中部有一组凹槽和阶状凸起组合。口径10.7、底径6、高5.4、厚0.58~0.9厘米(图一O,9)。标本 M3 : 58,口微外侈,短折肩,圆腹,平底内凹。素面。口径9、底径6、高 6.5、厚 0.35~0.5 厘米(图一O,8)。标本M3: 63,内外壁局部保留黄绿色釉。敛口,窄折肩,圆腹,腹壁有折棱,平底微内凹。口径8.8、底径5.4、高5.3、厚0.4~0.7厘米(图一O,7)。

直口壶 1件。标本 M3 : 3,表面有黄绿色釉。筒形高直口,窄斜沿微侈,圆肩,扁球形腹,圈足残失。肩部有两个对称的兽面铺首衔环,颈肩交界处有阶状凸起,肩部有两周凹槽。口径11.8、最大腹径21.4、残高27.2、厚0.74~1厘米(图一一,1)。

盘口壶 3件,皆有盖。盘口,窄平沿,粗高束颈,溜肩,圆鼓腹,圈足。标本M3 : 44,表面有酱黄绿色釉。肩部有一对对称的兽面铺首衔环,颈、腹部有四周凹槽,颈肩交界处有3周阶状凸起;壶盖为覆盘形,子母口,弧腹,小平顶中部有环状钮,盖面中部有3个柱状泥突,盖壁有3周折棱。壶口径13.8、最大腹径22、足径13.6、高26、厚0.43~0.8厘米;盖口径13.8、高6.2、厚0.42~0.65厘米;通高31.8厘米(图一一,2)。

盂 4件。内外壁上半部施酱黄色釉。侈口,圆唇,卷沿,粗高颈,折肩,平底。素面。标本 M3 : 54,下腹折收。口径 9.5、底径 5.2、高 6.3、厚 0.34~0.75 厘米(图一 O,5)。标本 M3 : 69,圆腹。口径8.2、底径4.8、高7、厚0.45~0.6厘米(图一O,4)。

盆 4件。敞口,宽沿,弧腹,平底或内凹,内壁底部下凹。标本M3 : 22,腹部有一周凹槽。口径13.2、底径5.7、高4.3、厚0.48~0.7厘米(图一二,5)。标本M3 : 46,内壁残留零星的酱黄绿色釉。近底部折收。折腹位置有一周凹槽和一周阶状凸起。口径17.2、底径5、高4.6、厚0.38~0.5厘米(图一二,7)。标本M3 : 74,内壁有较好的酱色釉。近底部折收。内外壁近底部各有一周折棱。口径16.2、底径6.4、高5、厚0.47厘米(图一二,4)。

钵 3件。标本M3 : 47,内壁有酱黄色釉。口微敛,弧腹,近底部折收,平底。腹部和内壁底部各有一周凹槽,近底部有的排明显的刀削痕迹。口径12.5、底径5.2、高5.2、厚0.33~0.5厘米(图一二,6)。标本M3 : 70,内壁留有较好的酱色釉。口微敛,弧腹,近底部折收,小平底微内凹。腹部有一周凹槽。口径14.2、底径5.5、高5.6、厚0.38~0.6厘米(图一二,9)。

碗 4件。敞口,平底。标本M3 : 17,内外壁皆施浅青黄釉,釉已剥蚀为粉末状。斜壁。口径 11.3、底径 5.4、高 4.4、厚 0.42~0.62厘米(图一二,8)。标本M3 : 52,内外壁的上半部有酱色釉。圆唇,卷沿,浅弧腹,近底部折收。内壁底部有明显的轮制痕迹,腹部有一周阶状凸起。口径15.2、底径5.6、高4.5、厚0.62厘米(图一二,1)。

魁 3件。一侧有角状鋬手。腹部有一周凹槽。内壁残余零星浅黄色釉。标本M3 : 21,近直口,圆腹,小平底微内凹。口径12.8、底径5.6、高4.8、厚0.3~0.62厘米(图一二,3)。标本M3 : 61,口微内敛,弧腹,平底内凹。口径10.2、底径4.5、高4.5、厚0.45~1厘米(图一二,2)。

勺 3件。钵形勺,敞口,斜腹,平底。标本M3 : 10,一侧有内合式捏鋬手,捏鋬头部残失。长7.8、宽12.5、残高3、厚0.49~0.59厘米(图一二,13)。标本M3 : 66,内壁残存零星酱黄绿色釉。把手残失,口微敛。残长6.8、宽7.9、残高3.6、厚0.47~0.58厘米(图一二,14)。

卮 3件。直口,直腹,平底微内凹。一侧有角状鋬手。器表和内壁上部施浅青黄釉,釉剥蚀严重。标本M3 : 35,近底部折收,器表上中下各有一周凹槽。口径6.2、底径4.7、高7.4、厚0.55厘米(图一O,10)。标本M3 : 51,直腹略内收。器表有三周凹槽。口径6.8、底径4.5、高6.3、厚0.47厘米(图一O,11)。

杯 1件。标本M3 : 5,杯体较矮,直口,弧腹,平底。腹上部有一周凹槽。口径9.1、底径4.9、高5.3、厚0.34~0.64厘米(图一O,12)。

灯 8件。豆形,盘部分别为碗形、盘形和子口盘形,覆碗形粗高圈足。素面。标本M3 : 48,盘内外壁施酱色釉。敞口,碗形深盘,盘底中部下凹。口径8.8、足径9.95、高9、厚0.38~0.92厘米(图一二,16)。标本 M3 : 59,盘内外壁施黄绿色釉。近直口,浅盘,平底。口径9.6、足径11、高11.4、厚0.43~0.9厘米(图一二,17)。标本M3 : 26,盘内外壁施酱色釉。口微敛,斜壁,圈足底部内敛。内壁有一周凹槽。口径8.8、足径10.4、高9.1、厚0.5~0.9厘米(图一二,18)。标本M3 : 45,盘内外壁施酱色釉。矮子口内敛,斜腹,盘底和圈足上部各有一周阶状凸起。口径7.7、足径10.5、高8.4、厚0.44~0.8厘米(图一二,15)。

器盖 3件。形制均为覆碗形,敞口,斜弧壁,尖顶。标本M3 : 11,口部微敛,顶部正中有条形板状竖钮,钮的四角各向外伸出一个长条形镂孔。口径10.2、高5.4、厚0.69~0.8厘米(图一二,11)。标本M3 : 49,盖面残存零星的酱黄色釉。口部微敛。表面有浅的波浪状起伏,顶部有三个长条形镂孔,之间有三组三角网状刻划纹,其下有一周凹弦纹。口径10.5、高5、厚 0.34~0.4厘米(图一二,10)。标本 M3 : 77,器表有酱黄色釉。以尖顶为中心,向外分布着三组“V”字形镂孔。口径9.6、高5.15、厚0.3~0.5厘米(图一二,12)。

5.陶器 12件。泥质灰陶,器形有甑、仓、罐、壶和碗。

甑 1件。标本 M3 : 13,深腹盆形,口微敛,窄沿,上腹外弧,下腹斜收,平底内凹,镂箅孔。上腹部有两周凹槽。口径30.8、底径12.8、高17.7、厚0.3~0.6厘米(图一三,1)。

仓 3件。粗筒形,平底。标本M3 : 8,泥质灰陶。矮子口内敛,腹壁微外弧。内壁呈瓦棱状起伏,器表有两周凹槽。口径8.46、底径10、高12.7、厚0.3~0.6厘米(图一三,5)。

罐 2件。标本M3 : 2,侈口,方唇,折沿,圆肩圆腹,平底微内凹。口沿外侧饰抹绳纹,上腹部饰弦断绳纹。口径17.8、最大腹径22.6、 底 径 12.6、 高19. 5、厚 0.3~0.8 厘米(图一三,3)。标本M3 : 60,小口,尖唇,窄平沿,短直颈,广折肩,扁腹,大圜底。腹至底部饰竖绳纹。口径11.4、最大腹径18.4、高10、厚0.6~0.9厘米(图一三,4)。

壶 3件。束颈,斜折肩,矮圈足。标本 M3 : 4, 侈 口, 斜直腹。颈肩交界处有三周阶状凸起,折肩处有三周凹槽。口径12.5、足径 12、高 18.9、厚 0.4~0.6厘米(图一三,7)。标本M3 : 28,近似于盘口,口外侈,鼓腹,下部斜内收。颈肩交界处有三周阶状凸起,肩部有规整的网状暗纹,折肩处有两周凹槽。口径11.8、足径 13、高 18.4、厚 0.4~0.6厘米(图一三,6)。

碗 3件。保存完整。敞口,弧腹,平底。标本M3 : 68,口沿下外壁有一周凹弦纹,近底部外壁有两周折痕。口径17、底径6、高6.1、厚0.25~0.61厘米(图一三,2)。

四、结语

铺溪四组汉代墓葬的发现和发掘是开州区三峡淹没区田野考古工作的一个重要收获。墓葬保存相对完好,在大浪坝和渠口坝已发掘的墓地或墓葬中属于较好的两座。

在调查和发掘工作中,开州区所在彭溪河两岸地区发现数量较多的汉至六朝时期的墓葬,这些墓葬存在着许多相似特点。例如,墓葬的方向不甚固定,但特征明显,无论是位于河的北岸还是南岸,墓葬的大方向始终朝向彭溪河,这背后定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墓葬形制和结构主要存在土坑墓、砖室墓和石室墓三大类,其中以使用一种侧面模印花纹的青砖垒砌墓室和墓道的砖室墓为主,而墓砖的花纹以连续的菱形花纹数量最多;保存较好的墓葬多有墓道,墓道多偏向墓室的一侧,整体呈所谓的“带把刀形”,也有墓道位于墓室一端中部,即所谓“凸”字形墓葬;墓内有棺椁;多数墓葬为多人合葬;墓葬内随葬品的陈放规律性不强,往往墓室和墓道均有,通常放置得比较散乱;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存在大量釉陶明器,根据墓主身份的不同,也有一定数量的漆器、铜器、铁器和铜钱等。上述特点表明,彭溪河流域汉晋时期的社会,人们在处理死者方面存在着比较一致的信仰和习俗。而一座墓葬埋葬多人的现象,显示了当时人们的血缘关系是维系当时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本次发掘的M2和M3的墓葬形制均为“带把刀形”,大小相若,并排而葬,间距不足5米,无疑表明二者有较为密切的关联。此类形制的墓葬在周边区域也屡见不鲜,如涪陵蔺市M1[1],万州安全 M1、M4、M26、M27[2],云阳故陵M11[3],丰都槽房沟M2[4]等等,有学者对三峡地区的秦汉墓葬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5],据其研究成果,刀把形墓葬出现于东汉初期,在中期尤为盛行。

M2和M3在随葬品方面也有诸多共同之处, 如 釜(M2 : 68 与 M3 : 76)、 罐(M2 : 79 与M3 : 58)、灯(M2 : 59 与 M3 : 26)以及勺(M2 : 18与M3 : 10)等,形制基本相同。两墓出土的五铢钱也多属同一类型,都说明二者的时代应大致相当。另一方面,两墓中釉陶器为随葬品种的大宗。从两汉之际到东汉晚期,墓葬随葬陶器中釉陶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不断增多和提升。如M2在全部70件陶器中,釉陶为49件,占70%;M3共出土64件陶器,釉陶为52件,比例超过80%。同时,从盘口壶的演变规律推断,M2的时代可能略早。综合考量两座墓的典型陶器形制及组合,如釉陶壶、罐、灯、勺等均与万州安全M1、M4、M12[6],万州大周溪M1、M2[7]的器物较为相近,年代应与之相当,约为东汉中期。

此外,两座墓葬均出土少量铜器和铁器。如M2的双耳铜釜、铜盆和铜泡,M3的兽面铺首铜鉴和铁釜、铁壶等,亦符合东汉中期的典型特征。综合多方面的对比分析,可推断铺溪四组两座墓葬的时代大约在东汉中期。

项目领队:栾丰实

勘探发掘:闫启新 孔令利 徐克诚

器物绘图:王 芬 刘善沂

摄影资料:王 芬

执 笔:李 贝 王 芬 栾丰实

[1]重庆市文物考古所,涪陵地区文物管理所.涪陵蔺市遗址发掘报告[C]//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a.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万州区文物管理所.万州安全墓地发掘报告[C]//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b.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万州区文物管理所.万州安全墓地发掘报告[C]//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中国历史博物馆故陵考古队,云阳县文物管理所.云阳故陵楚墓发掘报告[C]//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8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丰都县三峡工程淹灭区调查报告[C]//三峡考古之发现(二).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蒋晓春.三峡地区秦汉墓的分期[J].考古学报,2008(2).

[6]同[2].

[7]a.山东大学考古系,等.万州区大周溪遗址发掘报告[C]//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9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b.山东大学考古系,等.重庆万州区大周溪东汉六朝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2增刊.

猜你喜欢
素面底径墓室
寿州窑瓷器里的碗
李蕾作品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天降大福喜成双
寄秋声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墓室探秘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