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考证

2019-12-27 03:21朱咏梅
文教资料 2019年35期
关键词:杨柳岸杨伯峻忠信

朱咏梅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哩”[1](24)。 杨树达《论语疏证》:“孔子生当昭定哀之世,楚庄之事,所闻也。阖庐夫差之事,所亲见也。安得不有夷狄有君诸夏亡君之叹哉! ”[2](67)句义是夷狄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对于这一章的解释,不外乎这两种结论。大多数学者围绕孔子的礼乐观探讨孔子是否是“贱夷狄,贵中华”,从而从义理方面对解释“不如”之义。也有人从语法方面进行解释。例如,李建平认为语法考察更具有说服力,他考察了“诸”字,认为“诸”用于指人名词前,又“夏”本义为“中国之人也”,所以“诸夏”取“中国之人”义为佳。因此解释为“夷狄之人有君,不如中国之人无君”[3](8),但是他最后的解释仍然落到对孔子的礼乐观的解释。杨柳岸从语言内部出发,探讨《论语》一书中所有“不如”出现的句法结构,加之与先秦时期其他文献的例证对比,归纳分析,从而得出“不如”在这里释作“不及”“比不上”。杨柳岸先生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启示,不过在句法结构上还可以继续探讨,现在再进一步对该句的句法结构进行考察。

一、从句法结构来看“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论语》一书中“不如”出现14次。按其出现的句法类型可分为四类:

(1)不如+VP①

①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2)(NP+)不如+NP或NP+之+不如+NP

②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论语·八佾》)

③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论语·子路》)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⑤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论语·尧曰》)

⑥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

(3)VP+不如+NP

⑦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⑧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

(4)不如+NP+之+VP

⑨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

⑩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⑪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5)不如+NP+之+NP+VP

⑫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 ”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各家对(1)(2)(3)(5)四种结构中“不如”的解释较为一致,认为“不如”作“不及”“比不上”讲。而对第(4)类句型中的“不如”的解释则有“不及”和“不像”两说。第⑨例译文前文已谈。第⑩例“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杨伯峻释为“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只是赶不上我的喜欢学问罢了”[1](52)。 杨逢彬、 孙钦善译为不像我这样好学罢了。例⑪“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杨伯峻释为“商纣的坏,不像现在传说的这么厉害”[1](201)。 杨逢彬、孙钦善也译作“不像”。为何第四种句型结构会产生理解上的不同?

杨柳岸《“严夷夏大防”抑或“重君臣大义”?——〈论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解》[4](58-63)一文,从句法结构入手解决问题,选取一个共时平面考察,将《论语》和《左传》中“不如”出现的句子选出来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三种结构类型:NP+不如+NP,不如+VP,NP+不如+NP+之+VP②。杨文第三种类型举例如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杨译:“……只是赶不上我的喜欢学问罢了。”③)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杨译:“商纣的坏,不像现在传说的这么厉害。”)

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

(沈译:“我不如赵衰那样有文采。”)

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沈译:“我们可不像大国的人屡屡逃跑[很有经验]。”)

梁山崩,晋侯以传召伯宗。伯宗辟重,曰:“辟传!”重人曰:“待我,不如捷之速也。”④

(沈译:“与其等我,不如走捷径要快一点。”)

杨柳岸:“以上引《论语》的两句为例:‘忠信如丘者’与‘不如’后的‘丘’”相比较;‘纣之不善’与‘不如’后的代词‘是’相比较。余仿此。即,‘不如’前后所对等的成分是不包括‘之+VP’的。而‘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却并非如此。‘夷狄之有君’与‘诸夏之亡(君)’正好是截然相反的:‘夷狄’对应‘诸夏’,‘有君’对应‘亡(君)’;因而‘夷狄之有君’对应的是整个‘诸夏之亡(君)’而非‘诸夏’。 ”[4](62-63)从这里可以看出第(4)类出现不同理解主要是因为对“不如”前后的对比项理解不同。但这一说法尚有可商之处。

一般我们认为古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即“之”用在主语(一般是名词)和谓语(一般是动词或动词短语)之间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王力《古代汉语》:“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 ”[5](461)整个主谓结构内嵌“之”后变成一个短语。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中“是”为代词,“甚”为形容词。可以理解为“主语+谓语”,中间嵌入“之”字,所以这句话解释为“纣王的不好比不上传说的这样厉害”也可以。事实上“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比不上大国的人屡次逃跑”。“待我,不如捷之速也”,“捷”在这里是动词。实际上这里“捷之速”的句法结构是“VP+之+VP”。这个“之”不是用于主谓之间,而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的标志。所以这个例子实际上与其他句子的结构并不一致。可是 “丘之好学”“衰之文”“大国之数奔”应该理解为取独结构,它们是名词加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中间介词“之”嵌入。那么我们认为第(4)类的句法结构“不如+NP+之+VP”中“NP+之+VP”是一个整体,不能从句法结构上理解为“不如”的对比项包括或不包括“之+VP”在内。

二、考察先秦时期其他文献中“不如+NP+之+VP”结构的例子

先秦各种文献中“不如”的使用频率很高,若详细调查“不如”出现的各种语境,会发现相同句法结构中“不如”的含义各有不同。详见下文第三部分的论述。而为了更好地解释“不如诸夏之亡”的句义,这里仅调查与“不如诸夏之亡也”(不如+NP+之+VP)句法结构相同的例子:

⑬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子之守约也。(《孟子·公孙丑上》)

⑭规矩者,方圜之正也,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圜也。(《管子·法法》)

⑮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墨子·鲁问》)

⑯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

“曾子之守约”“拙规矩之正方圜”“匠之为车辖”“己之自为”是很明显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插入介词“之”,整个结构变成一个短语作“不如”的宾语。因此从句法结构上,不能确定对比项包不包括“之+VP”。虽然“孟施舍之守气”与“曾子之守约”,“子之为鹊”与“匠之为车辖”,“人之为己者”与“己之自为”在句型平面上是相对应的,但不能就此说在这种情况下,前后的对比项是一个整体。《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可以认为是“不如+NP+之+VP+VP”,其中“NP+之+VP”是主谓取独结构,整体作第二个VP的主语。不能理解为“仁言”与“仁声”相对,“仁言”是与“仁声之入人”相对,可以理解为“仁言之入人”与“仁声之入人”相比较。而“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虽与前句表面结构不同,但是“善教之得民”应该是一个整体而不应该认为“善政”与“善教”相对比。从文意上认为“善政”与“善教”相对比可通,但是从句法结构上不可取。

综上所述,“不如+NP+之+VP”结构中“NP(名词性主语)+之+VP(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做谓语)”是一个整体,于语法上不能分开解释。而在译成我们现在的话来理解句义时,则可以有所区分。但是这一结构,出现在表示对比的语境中“不如”都解释为“不及”“比不上”。

三、“不如”在先秦时期是否可以解释为“不及”或“不像”二义

上文讨论了“不如+NP+之+VP”结构中的“不如”,现在来看一下“不如”在先秦时期的含义。《说文·女部》:“如,从随也。”段注:“从随即随从也,随从必以口……引申之凡相似曰如,凡有所往曰如,皆从随之引申也。”“如”文献中有“顺从”“去,往”“像”“相当”“应当”等含义。 当它前加否定副词“不”时,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种含义“比不上”或“不像”。“不如(比不上)”从比较来看,强调一方比另一方差。“不如”在这里是一个词内部具有不可拆分性,即“不如”已经词汇化。“不如”我们不认为是“不相当”“不比得上”这种将两者意义相加而得的意义。“不如”实际上是“比不上”的意思,其内部意义整合而更具有凝固性。“如+X”表示“比得上+X”目前没有发现例证。另外在《汉语大字典》等字典词典的训释中,解释“如”有“比得上”的意义时,其例证都为“不如”“弗如”或“莫如”。又“若”和“如”经常通用,用于否定句及反问句中的“若”多为“比得上”义,所以“不如”也多为“比不上”义。 “不像”也带有比较意味,强调跟所对比的事物不一样,不相符。但是“不”和“如”在这里分开讲更合适。“如+X”表示“像+X”的用法很多。所以“不如”在这个层面上理解为是一个短语更妥帖。

杨伯峻先生在 《从汉语史的角度来鉴定中国古籍写作年代的一个实例——〈列子〉著述年代考》⑤一文中认为在上古汉语里‘如’字若作为动词单独使用当‘像’字讲;如果‘如’字之上有否定副词‘不’‘弗’,只当‘及’字讲。他举《论语》及《左传》中的例子说明,认为《论语》“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和《左传》“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中的“不如”,解作“不像”虽可通,解作“不及”更为恰当。又提出一个反例,《孟子·公孙丑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焉。”杨伯峻认为这里的“不如”应该解作“不像”,但只能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不能与其他例子并论[6](341-366)。

马达提出不同于杨伯峻的看法,他认为先秦汉语里“不如”可以当“不及”讲,也可以当“不像”讲[7](413)。 《孟子·公孙丑下》:“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马达认为“不如是”中的“是”指“尊德乐道”,这个“不如”决不能当“不及”讲。按,这里两位先生引例断句有所不同,在这里于文义并无影响。这个语境下并不是比较高低,而是说“不按照这个标准,就不能做什么事情”。“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如果直译作“不像这样,不值得跟他有所作为”虽可通,但还是译作“不依照这样(来做),不值得跟他有所作为”更为恰当。所以在这里我们认为“不如”在这里是一个短语,“不如是”应该理解为是“不 /如是”,即“不 /按照(像)这样”。

马达又引 《左传·僖公九年》:“荀叔曰:‘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复言而爱身乎?虽无益也,将焉辟之?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7](414)他认为这一段话,把“谁不如我”解作“谁赶不上我”,稍觉生硬,不如解作“谁不像我一样”自然得体,并引沈玉成《左传译文》来证⑥。我们认为这里的“谁不如我”从句法结构上来分析也是“谁/不/如我”,即“谁/不 /像我(一样)”。

马达还举了《诗经》中的例子说明,《诗·大雅·召旻》:“维昔之富,不如时。维今之疚,不如兹。”[7](414)引高亨、陈子展、程俊英译文,认为这些大家虽解释不同,在此处都把“不如”当“不像”讲,提出早在周幽王时“不如”就有“不像”之义。同理,我们从句法结构上分析也是 “不/如时”,“不/像现代那样”;“不 /如兹”,“不/像这些”。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不如”在先秦某些文献中确实可译为“不像”,但这时“不”和“如”结合的紧密度小,是一个可拆分理解的短语。而译作“不及”“比不上”的“不如”已经很凝固,是一个词。所以我们认同杨伯峻提出先秦“不如”没有“不像”的意义这种看法,不过需要附加强调条件,即在表比较的情况下,看“不如”是否凝固成词,若是是一个不能拆开来讲的词,则取“比不上”义,若是可以内部切分来讲,则取“不像”义。

通过分析《论语》一书中以及先秦其他文献中“不如+NP+之+VP”这一句法结构,我们认为“NP+之+VP”是一个整体,从句法上不能拆开来看其对比项。这种句法结构出现的语境一般为对比,所以其中的“不如”都释作“不及”“比不上”。又通过对“不如”是否已凝结成词来看“不如”在先秦时期的具体含义,从而更加确定“不如+NP+之+VP”中的“不如”可以统一解释为“比不上”。所以“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译为“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因此从语法上来证明句义,也为从义理上解释孔子的礼乐观提供了更为有利的证据。

注释:

①“VP”指谓词性结构,“NP”指体词性结构。

②前两种类型与本文第(1)第(2)种类型相同。本文第(5)类是为了更仔细地观察内部句法结构而细分出来的,杨柳岸先生将其归入“不如+VP”类。

③杨柳岸引用杨伯峻和沈玉成两位先生的译文。

④这里“待我”其实是“VP”。

⑤参见杨伯峻《列子集释》附录。

⑥“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左传译文》:“而且人们要求上进,谁不像我一样?”

猜你喜欢
杨柳岸杨伯峻忠信
南湖秋荷
游文昌公园
阜南春
上林春令·滋味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篆刻
《论语译注》注释商榷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