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峻

  • 杨伯峻《论语译注》注释商榷二则
    金纯【摘要】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对“思而不学则殆”与“多见阙殆”所做的注释尚有可商榷之处。本文考证《论语》及其同时代与“殆”字相关的文献,对此进行商榷。【关键词】《论语译注》;商榷;殆【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18-0072-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18.022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是目前较为通

    今古文创 2023年18期2023-05-30

  • 理雅各《论语》英译误译研究
    者的基础上,以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许渊冲的《论语》英译本(Thus Spoke the Master)为参照,认真比读《论语》原文和理雅各的译文,指出理雅各《论语》英译中一些误译。一、词语理解偏差导致的误译汉语词语一词多义现象频繁,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在文言文中尤其明显。对于译者来说,一词多义现象是翻译过程中的“陷阱”,一不留神就会掉下去,这在汉学家译者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近代以来,不少汉学家在英译中国典籍时,因为没有考虑词汇出现的语

    怀化学院学报 2022年6期2023-01-24

  • 先秦指定服役制度述论
    篱笆工。(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536-1538页;李亚农:《殷代社会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50页。赵世超先生指出,这些族氏“在制造某种产品方面较有传统”,所以就指定他们“分别为侯国公室生产绳索、酒器、陶器、旌旗、马缨或负责编制篱笆”。(10)赵世超:《指定服役制度略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以族从事某项劳役获得考古资料的佐证,张光直先生通过研究青铜器族徽,认为商代“各族群的职业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12-06

  • 从文化负载词角度分析日译本《论语》 ——以《论语》第一章为例
    不亦君子乎?(杨伯峻,1980:1)中文翻译:大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杨伯峻,1980:1)下村译:だが、むろん、名聞が大事tíのでtttíい。ひftすらに道を求めtf人tíら、fkりに自分の存在が全然社会に認められtíffkとも、Thれtt少しも不安の種にtítfことでtttíい。Thして、Thれtiどに心が道Thのものに落ちついてこTh、真に君子の名に値すtfのでttfftfまいfk。(下村,1965:24)金谷译:人が分fkってff

    今古文创 2022年38期2022-10-19

  • 向党而生伴党行
    ,分别由李鳌、杨伯峻接替。1949年2月25日,民盟湖南省支部在长沙岳麓山下湖南大学成立,萧敏颂任主任委员,李鳌任组织委员,杨伯峻任宣传委员,张梓敬任委员负责秘书工作。长沙特支领导民盟的地下斗争民盟湖南省支部筹委会成立于长沙特支隶属中共武汉市委时期,民盟湖南省支部成立于长沙特支直属中共中央上海局时期。民盟总部将杨伯峻从广州调派到长沙协助盟务,中共中央上海局特地将杨伯峻的党组织关系转长沙特支,协助萧敏颂负责民盟湖南省支部的宣传工作。为加强中共对民盟的领导,长

    湘潮 2021年11期2021-12-03

  •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三《传》载先蔑史事新证
    说法,现代学者杨伯峻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论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针对“乃背先蔑”和“先蔑将下军”的矛盾,杨氏进一步补充杜说曰:《晋世家》云:“乃背所迎而立太子夷皋,是为灵公。发兵以距秦送公子雍者。”则《传》云:“背先蔑”者,实背所迎之公子雍也,先蔑为迎立之正使,终又以此奔秦,故云“背先蔑”。此时先蔑已先归,故能为下军将。昔人曾怀疑此句“背先蔑”与下文“先蔑将下军”矛盾,其实不然。(10)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559页。此处杨氏的补充有二:一是认

    殷都学刊 2021年1期2021-11-26

  • 略论管仲故里“颍上”
    侯迁于颍上”。杨伯峻先生注:颍水出河南登封县西,东南流经禹县、临颍等地而后入于淮。此颍上即颍水之旁,当在今禹县境。(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92页。这段注释采用先总释后分释的方式。总释把颍上概括为颍水之旁,分释则根据当时的行军路线,把它认定为在河南禹县境内。耿振东博士《〈管子〉学史》基本是沿袭杨伯峻先生的上述注解,对颍上作了如下界定:“颍上”一词的地域范围,大概是禹州(今河南许昌境内)、临颍(今河南漯河境内)之间颍水流

    管子学刊 2021年1期2021-11-25

  • 文下注释不妨多“存异”
    意见。语言学家杨伯峻的理解是:“做了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杨先生将“而”理解成表转折关系的“却”。语言学家杨逢彬态度更加鲜明:“这一‘而字不能当‘如果讲。”并作出解释:“连词‘而的作用是连接谓词性结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这里的‘人也是活用为谓词性的,表示‘作为一个人。”专家的见解各执一端,见仁见智。像这样的例子还有,比如文下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的“归”字注解为“称赞、称许”,虽然与杨伯峻的理解相同:“一旦这样做到了,天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4期2021-09-06

  • 《论语》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典。注释: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2015:12-23.②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子路[M].北京:中华书局,2015:159-164③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雍也[M].北京:中华书局,2015:69-75④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公冶长[M].北京:中华书局,2015:54-59⑤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15:1-8⑥杨伯峻.论语译注(大字本)·颜渊[M].北京:中华书

    大众文艺 2021年10期2021-07-12

  • 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注释】①宋勾践:人名,身世不详。②游:游说。③嚣嚣:自得无欲的样子。④得己:自得。⑤泽:恩惠。鉴赏空间“舍生取义”是孟子重要的主张之一。在战国这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舍生取义”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本文则提出“穷不失义”,即穷困时不失去仁义,做到这一点就能安详自得,坚守“本心”。文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句话,更是影响深远,成为很多知识分子的自觉追求。读有所思1.孟子的语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21年2期2021-03-15

  • 《左传》的占断式叙述及其文化史意义
    中舒、朱东润、杨伯峻、胡念贻、蒋立甫等学者是也;或则对《左传》预言进行文学研究,如潘万木、黄永林分析了《左传》预言的成因及文学作用④潘万木、黄永林《〈左传〉之预言叙述模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第83-88页。;另外,潘万木《〈左传〉叙述模式论》第七章《预言》⑤潘万木《〈左传〉叙述模式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251页。,也是此类研究。尽管他们对《左传》预言进行了各种分类,但终觉略“隔”,略欠“了解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1期2021-02-01

  • 告子、杨朱对老学的“为我”“贵我”转化 ——兼论阳子居与杨朱的区别
    弟为杨布[1]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54—256 页。。(3)《列子·力命》载二事:其一,记述杨朱之友名季梁,众人围绕季梁得疾是否应求医展开讨论[2]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94—195 页。。其二,杨布问同人不同命之惑,杨朱引《黄帝之书》以喻之[3]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96—197 页。。(4)《列子·仲尼》载杨朱在季梁死后,望其门而歌[4]杨伯峻:《列子集释

    哲学评论 2020年1期2020-11-29

  • 《论语译注》商榷二则
    桑冷燕摘要: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在学界享有盛誉,但其中有些注释似乎还有可商之处。笔者通过分析有关材料判断,“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释为“鄙陋”更合理些,“敢问崇德,修慝,辨惑”中的“慝”当释为“恶”。关键词:《论语译注》;殆;慝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平实准确著称”[1],但智者千虑,亦有一失。目前学术界陆续出现了一些关于该书的商榷文章,这些文章论述充分,观点正确,很好地弥补了该书的不足。然而笔者在拜读该书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一些地方的注释值得

    学语文 2020年1期2020-05-30

  • 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指瑕
    焦循等,近代有杨伯峻、杨逢彬,他们都是为《孟子》作注的代表人物。杨逢彬先生的《孟子新注新译》既取各家所长,又独抒己见,是继《论语新注新译》之后的又一力作。笔者阅读此书,深有感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书中标点、译文和注释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因此作此文提出一些意见以供参考。关键词:杨逢彬;《孟子新注新译》作者简介:赵倩(1992.10-),女,山西人,山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

    青年文学家 2020年9期2020-05-06

  • 《经义述闻》“宋卫实难”“非无贿之难”辨正
    求而无之”。而杨伯峻断句为:“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注曰:“求而无之,谓临事急而求之,则无有也。实处困境。”[3]550可知,杨先生以“实”为副词。第二,“宋卫实难,郑何能为?”杜注曰:“可畏难也。”[2]3579林尧叟注云:“宋卫大国实可畏难,郑小国何能为害?”[4]2王引之认为:“言唯宋卫是患也”。杨伯峻认同王引之的说法,即“实为用于动宾倒装之结构助词”[3]50。第三,“人牺实难,己牺何害?”杨伯峻注:“为人之牺实难,赵孟能贵之,赵孟能贱之也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9期2020-01-10

  •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考证
    诸夏之亡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哩”[1](24)。 杨树达《论语疏证》:“孔子生当昭定哀之世,楚庄之事,所闻也。阖庐夫差之事,所亲见也。安得不有夷狄有君诸夏亡君之叹哉! ”[2](67)句义是夷狄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对于这一章的解释,不外乎这两种结论。大多数学者围绕孔子的礼乐观探讨孔子是否是“贱夷狄,贵中华”,从而从义理方面对解释“不如”之义。也有人从语法方面进行解释。例如,李建平认为语法考察

    文教资料 2019年35期2019-12-27

  • 孔子义利观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弘扬。注释: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80.②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78.③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39.④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⑤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6.⑥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42.⑦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41.⑧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

    现代交际 2019年13期2019-09-24

  • 《孟子》“天下之欲疾其君者”正诂
    的是,白平的《杨伯峻商榷》却另辟蹊径,他认为此句中的“欲”不是一个难点,就是当“想要”讲,而“疾”字却不解作“恨”,应该训为“贬责”。“恨”是心理上的情感表达,“贬责”则是言语上的行为,所以“欲疾其君”意即“欲贬责其君”。这种解释不单有古训做依据,比如《礼记·缁衣》:“则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而远臣不蔽矣。”郑玄注:“疾,犹非也。”孔颖达疏:“近臣不为人所非毁。”《礼记·缁衣》:“毋以嬖御人疾庄后,毋以嬖御士疾庄士、大夫、卿士。”郑玄注:“疾,亦非也。”孔颖

    北方文学 2019年15期2019-06-28

  • 中华书局新书推介
    装本)著 者:杨伯峻定 价:39.00元本书系对《论语》二十篇所做的精确细致的注释和翻译。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精准,译文流畅明白,不但给专业研究者提供了若干研究线索,更便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论语》原文,实为雅俗共赏之佳作。孟子译注(简体精装本)著 者:杨伯峻定 价:48.00元《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是儒家基本经典,影响极大,古往今来,注家众多。杨伯峻先生的译注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脍炙人口,是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2期2019-03-16

  • 读《左传》札记一则
    ,终夕与于燎。杨伯峻在“卫侯固请见之”下注云:“欲见公孙青。”在“不获命,以其良马见”下注云:“公孙青不得已,以己之良马为见卫侯之礼。”[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中华书局,2009.(P1412)我们在读到此处时,对“固请见之”的主语颇有疑惑,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发现学界似乎对主语为“卫侯”并无疑义。同时,学界对此处“不获命”的解释较为模糊、尚存争议。下面先来看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主要意见。(1)沈玉成将此处翻译为“卫侯坚决请求见他,公孙青不得

    史志学刊 2019年2期2019-02-20

  • 试论《论语》中的言语观
    道德风范。根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附录中的《论语词典》所计,《论语》中使用“言”字多达126处,使用“语”字达12次。因此本文主要以《论语》中孔子的言论作为参照,对《论语》中的语言观点进行简单的梳理。通过对《论语》全书的仔细梳理和研究总结,《论语》中的关于语言的观点,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孔子言语观的前提——“名”与“言”的关系名与言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个哲学命题,到后来还产生了名家。名和言的关系之前其实还有一个“实”,这样的话也就是“实”、“名

    大众文艺 2018年8期2018-07-14

  • 《论语》中时间的表述与价值指向
    可矣。”[4]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6页,第128页,第3页,第198页,第56页,第70页,第189页,第70页,第185页,第4页,第178页,第9页,第17页。“朝”与“夕”一起连用时往往表述时间极短的意思,这种概念直接来源于太阳东升西落的直观感受,“朝”“夕”分别是日的起点和终点,“日”作为时间单位既可实指,也可用于形容时间之短。“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5]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

    江苏社会科学 2018年3期2018-04-15

  • 孟子人性论特色
    参考文献[1]杨伯峻:《孟子译注》,商务印书馆,2010,第234页[2]杨伯峻:《孟子译注》,商务印书馆,2010,第309页[3]杨伯峻:《孟子译注》,商务印书馆,2010,第72页[4]杨伯峻:《孟子译注》,商务印书馆,2010,第234页[5]杨伯峻:《孟子译注》,商务印书馆,2010,第16页[6]杨伯峻:《孟子译注》,商务印书馆,2010,第282页作者简介徐久琳(1992-),男,汉,江苏徐州,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中国哲学。endpr

    卷宗 2018年3期2018-02-09

  • 对子夏故里归属研究的反思
    晋侯于邢丘。”杨伯峻注曰:“据桓三年《传》,各国嫁女,国君皆不自送。又据《仪礼·士昏礼》,父母送女不下堂。今晋侯亲送女出国境,想亦是敬楚之故。邢丘,今河南温县东北。”步、郑二人据此指出:“晋在北,楚在南,晋侯嫁女只送到邢丘就已经出了国界,说明位于邢丘西南位置的温地并不在晋国范围内。而这一时期,距离子夏生年,公元前507年已经很接近了,所以较早的史料都记载子夏是卫人,应该说是很可靠的。”①步如飞、郑晓华:《子夏里籍考》,《管子学刊》2006年第4期。第四,李

    地域文化研究 2018年3期2018-01-23

  • 论孔子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注 释 ]①杨伯峻,译注.论语·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1980.②杨伯峻,译注.论语·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1980.③杨伯峻,译注.论语·里仁[M].北京:中华书局,1980.④杨伯峻,译注.论语·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1980.⑤杨伯峻,译注.论语·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1980.⑥杨伯峻,译注.论语·先进[M].北京:中华书局,1980.⑦杨伯峻,译注.论语·先进[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法制博览 2018年20期2018-01-22

  •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是“仁”还是“恕” ——以朱熹的解读为中心
    雍也》)对此,杨伯峻《论语译注》解读为:“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1]65在杨伯峻看来,“己立立人,己达达人”是“仁”,与“仁之方”是不同的。孔子还讲“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杨伯峻解读为:“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道:大概是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5期2018-01-01

  • “黄泉见母”的参谋艺术
    注·隐公元年》杨伯峻 中华书局 2010②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 中华书局 2010③ 《史记·郑世家》西汉 司马迁 中华书局,2013④ 《春秋左传注·隐公元年》杨伯峻 中华书局 2010⑤ 《春秋左传注·隐公元年》杨伯峻 中华书局 2010 第11页⑥ 《史记·郑世家》西汉 司马迁.中华书局,2013⑦ 《春秋左传注·隐公元年》 杨伯峻 中华书局 2010⑧ 《春秋左传注·隐公元年》 杨伯峻 中华书局 2010[1] 《春秋左传注·隐公元年》 杨伯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4期2017-12-01

  • 简析《论语》
    本子,一般认为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释的最好,他将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然而为什么学习了再去实习就快乐呢?为什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这个怨不怨恨跟《学而》有什么关系?杨伯峻先生似乎没有告诉我们。案:对于“学”字的解释,我比较赞同朱子的看法,释为“效仿”,也就是说所谓的“君子之学”,“君子之学为己”,君子之学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是“人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0期2017-11-24

  • “征于色”之“征”
    后者多作动词。杨伯峻在《孟子译注》将“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译作“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由此可知,“征”作为名词解释成“证据”不甚恰当,作为动词解释成“应验”或“证实”亦生硬牵强,那么,“征”到底该如何理解?依据杨伯峻先生的译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思想感情表现(显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了解。换句话说,“征于色,发于声”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脸色作为表征出来的迹象呈现出来,通过言谈作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10期2017-11-13

  • 让课内知识在课外生发
    思辨能力。我将杨伯峻的译注跟钱穆的注释同时出示给学生,让他们探讨哪一种更合理,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在对经典的多元化解读中,同学们理解了文言词语的多意性。如对《学而篇》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习”字的解释,钱穆翻译为“复习”,依据是:习者,如鸟学飞,数数反复。人之为学,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杨伯峻翻译为“实习”,依据为: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礼仪)、乐(音乐)、射(射箭)、

    教育家 2017年48期2017-03-23

  • 论孟子的天下观*
    之言盈天下”④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41页、第155页。(下文引此书仅注页码。)等。另一种则是政治视野中的需要平定的“天下”。先秦文献中政治意味的“天下”这一词汇俯拾皆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⑤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35页。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⑥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6页。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⑦李民,王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2-25

  • “征于色”之“征”
    后者多作动词。杨伯峻在《孟子译注》将“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译作“表现在面色上,吐发在言语中,才能被人了解。”由此可知,“征”作为名词解释成“证据”不甚恰当,作为动词解释成“应验”或“证实”亦生硬牵强,那么,“征”到底该如何理解?依据杨伯峻先生的译文,“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思想感情表现(显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了解。换句话说,“征于色,发于声”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脸色作为表征出来的迹象呈现出来,通过言谈作

    中学语文 2017年28期2017-01-29

  • 以羊易牛
    以羊易之!”(杨伯峻《孟子译注》,标题为编者所加)[注释]①衅:古代的一种礼仪,当国家的一种新的重要器物或者宗庙开始使用的时候,便要宰杀一头活物来祭它。⑦觳觫(hú sú):因恐惧而发抖。齐宣王坐在大殿之上,有个人牵着牛从殿下经过,齐宣王看到了,便问道:“牵着牛往哪儿去?”那人答道:“准备宰了祭钟。”齐宣王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它惊惧哆嗦的样子,毫无罪过就被拉去杀掉。”那人便道:“那么,废除祭钟这一仪式吗?”齐宣王又道:“怎么可以废除呢?用只羊来代替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6年10期2017-01-13

  • “启封疆、利社稷”与春秋卿大夫的制度维新
    成公十六年,参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882页。。然而,这两种交互作用、互为表里的历史演进形态并未被当时大多数人所觉察。直到春秋中后期,人们回首反观前面一百余年的社会历史之时,才发现整个社会发展已脱离先前的轨道并渐行渐远。于是,关于上述历史形态的记忆、反思及诠释便大量出现在襄、昭时期各国卿大夫的言语之中,而这种价值定位与信仰变迁所带来的伦理突破,既为春秋卿大夫的制度维新奠下思想前提,又进一步推动新伦理秩序的诞生、发展

    关东学刊 2016年4期2016-11-25

  • 杨伯峻《论语译注》“礼之用和为贵”章标点问题讨论
    不可行的。”(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版)“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杨伯峻先生认为,先王们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以“和为贵”的精神去处理。即“和”是处理一切事务的最高准则。“小大由之”,语气十分强烈。我们且不说这种强硬的语气是否和《论语》的一贯风格相吻合,仅从下文“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对“礼”强调可知,这一解释前后有矛盾,令人费解。我们看看皇侃对本章的看法:“‘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由,用也,若小大之事皆用礼而不用和,则于事有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9期2016-11-23

  • 中华书局新书推介
    经子浅谈杨伯峻著定 价:18.00元《经子浅谈》是杨伯峻先生讲解古代经书、子书和平生治学大要的书,非常通俗生动,平易近人,特别适合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朋友阅读,是快速了解传统经典的最佳入门书之一。作者还在本书中讲了他怎样和《左传》结缘,怎么作的《论语译注》和《孟子译注》,以及前辈学者杨树达和黄侃对他产生的学术影响等。文言语法杨伯峻著定 价:29.00元《文言语法》一书,对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法和句法作了系统的叙述和分析,并和现代语法相比较,可使读者大致了解我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9期2016-11-10

  • “客气”词义的源流演变
     杜预    杨伯峻引言“客气”一词,是现代汉语当中的用词,意思是“对人谦让,有礼貌”。一个如今看似浅显易懂的词,其词义在历史上却经历复杂的演变,甚至其本义也被人淡忘。一、“客气”的出处“客气”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定公八年》:“(鲁定)公侵齐,攻廪丘之郛。主人焚冲,或濡马褐以救之,遂毁之。主人出,师奔。阳虎伪不见冉猛者,曰:‘猛在此,必败。猛逐之,顾而无继,伪颠。虎曰:‘尽客气也。”①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鲁定公入侵齐国,攻打廪丘的外城。齐军放火焚烧鲁军的战

    文教资料 2016年19期2016-11-07

  • 文与质
    后君子。”按照杨伯峻先生的翻译:“朴实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野;文采多于朴实,又未免虚浮。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按照我的理解,“文”,顾名思义,是一个人外在的风度,所谓“文采”;“质”,是一个人内在的本性,所谓“气质”。儒家强调一个人外在风度和内在本性的统一,所谓“文质彬彬”,这是非常合乎儒家“道中庸”思想的。“文”与“质”如何结合?《论语·卫灵公》给出了答案:“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这句话杨伯峻先生译为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30期2016-10-18

  • 论《论语》中的孝敬之道
    们。【注释】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页。②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页。③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7页。④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12页。⑤胡平生,《孝经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55页。⑥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9页。⑦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0页。⑧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

    福建质量管理 2016年13期2016-09-03

  • 《论语》中“谨”“家”二字的释义考证
    ]通过比较阅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钱穆的《论语新解》和王滋源的《论语新译评述》,发现三家在个别词义的注释方面存在些许不同。本文通过考证《辞源》等工具书,及前人留下的资料,分析在《论语》中“谨“和”家“二字该取何种解释为佳。《论语》 谨 家 释义《论语》作为我国的传统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学者留下了不少关于其注释的经典作品,如朱熹的《论语集注》等,现代也出现了不少关于《论语》的注释本,目前关于《论语》注释比较权威的著作是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通过比较阅读杨

    名作欣赏 2016年30期2016-08-15

  •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两个“必”字怎么解释?
    配套的教参以及杨伯峻等先生对此也采用相同的解释。经辨析,这两个“必”字解释为表因果关系的“如果,假如”更为合适。关键词:廉颇蔺相如列传;“必”字;解释《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两个句子:1.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教材对例句中“必”字的注解为:“【必】一定,实在。”教参对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是:1.如果大王实在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和氏璧出使秦国。2.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按照教材的注解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7期2016-07-28

  • 《论语译注》与《傅佩荣译解论语》版本比较欣赏——以《学而》《为政》篇为例
    作有许多,其中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和傅佩荣先生的《傅佩荣译解论语》是比较好的版本。我们发现这两位学者的注释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杨的翻译更忠实于原文,基本做到了精准,明确;而傅的翻译更讲究灵活流畅,注重联系时代文化背景,很好地体现了时代感。关键词:论语版本杨伯峻傅佩荣比较一、杨伯峻《论语译注》和傅佩荣《傅佩荣译解论语》概述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以下简称杨版)是近代学者译注论语公认较好的一版,而且这本书初稿经过杨树达(二人都是文史专家且为叔侄关系)的审

    名作欣赏 2016年3期2016-07-12

  • 《论语译注》考辨四则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修正《论语译注》是杨伯峻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学术成就很高、影响很大的一部《论语》译注类著作。但是书中有些注释仍然有可商榷和修改的地方,接下来笔者针对以下四句可商榷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分别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主忠信”、“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民免而无耻”。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解在《论语·泰伯篇》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①杨伯峻先生的译文为:“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

    文教资料 2016年8期2016-05-14

  • 以论语小句思大学教育
    。注 释[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10版,第4页[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10版,第6页[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10版,第14页[4]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10版,第15页(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文学教育 2016年7期2016-05-14

  • 校长荐书
    。《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推荐理由:杨伯峻先生的力作,注释准确,译注平实,是当代最好的《孟子》读本之一,成为学习《孟子》必读的“基本书”。本书作为一部通俗的古典名著读本,不但能帮助一般读者读懂《孟子》一书,还能给研究者提供一些线索和参考。《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吴象婴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推荐理由:一部“经典中的经典”,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此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

    十几岁 2016年6期2016-04-09

  • 以论语小句思大学教育
    爱。注释[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10版,第4页[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10版,第6页[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10版,第14页[4]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10版,第15页(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文学教育 2016年19期2016-04-04

  • 孔孟“大人”观之比较
    滕文公上》,见杨伯峻 :《孟子译注》,北京 :中华书局1988年,第124页。孟子将“治天下”视作“大人”之事,显然,在孟子眼里,“大人”与“小人”有明确分工。这里的“大人”应该指有国有家的诸侯、大夫,和墨子说的“王公大人”,含义约略相同。(二)德高望重者。孟子以道德论人,在回答“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的问题时,明确指出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孟子·告子上》,见杨伯峻 :《孟子译注》,第270页。。所谓“大体”指人的本心,又

    东岳论丛 2016年11期2016-03-09

  • 《论语译注》“宗”“足”考释
    论语·学而》)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容貌的庄矜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1](P11)杨伯峻认为,“宗”义为“主,可靠”[1](P12)。笔者认为此说欠妥当。同为中华书局出版的《论语·大学·中庸》陈晓芬译注的“论语”部分,将整句译为:“所定的信约必须合于道义,这才是能够履行的。态度恭敬应合于礼,这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亲之人,这也就可尊敬了。”[2](P12)此本将“宗”译为“尊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0期2016-01-05

  • 天德之美——儒家审美精神中蕴含的神性审美主义倾向
    2179页。3杨伯峻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页。4侯双双著:《消失的灵晕———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神性审美缺失》,载《艺海》2014第11期。5杨伯峻著:《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78页。6杨倞著:《荀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第9页。7杨伯峻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8页。8杨伯峻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7页。9杨伯峻著:《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

    艺海 2015年12期2015-12-30

  • 《论语译注》注释商榷三则
    摘 要: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中,对《论语·为政》中“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雍也》中“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论语·先进》中“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三句的注解似有不妥之处,今参考《论语》以及与《论语》同时代其他典籍中的例证,加以辩证。关键词:论语译注 杨伯峻 商榷 攻 也已 逝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博采众长,见解精深,注释、翻译相互参证,一目了然,读后受益颇深。但是,也有个别译注,似可商榷。今不揣浅陋,就书中的几处注释提出疑问,以供参考。一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4期2015-04-30

  • 《论语译注》“宗”“足”考释
    论语·学而》)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态度容貌的庄矜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1](P11)杨伯峻认为,“宗”义为“主,可靠”[1](P12)。笔者认为此说欠妥当。同为中华书局出版的《论语•大学•中庸》陈晓芬译注的“论语”部分,将整句译为:“所定的信约必须合于道义,这才是能够履行的。态度恭敬应合于礼,这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亲之人,这也就可尊敬了。”[2](P12)此本将“宗”译为“尊

    现代语文 2015年28期2015-03-01

  • 孔子人文思想精髓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启示探析
    业回报。[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95.[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164.[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105.[4]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65.[5]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123.[6]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1.[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175.[8]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136.[9]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科技视界 2014年8期2014-04-14

  • 作为行动原则的“仁之方” ——兼与杨普罗先生商榷
    表性的解释就是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译文,他接着指出了学界通行解释的困境,并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杨普罗先生的解释为人们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提供了新的视角,不过,由于他对杨伯峻先生的解释中所出现的问题揭示得不够准确,再加上他自己的解释并没有顾及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的是孔子仁学的基本精神,其解释就背离了孔子仁学的基本精神,自然难以成立。因此,对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还需要进行重新解释。一 杨普罗先生的解释所面临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5期2014-03-12

  • 浅谈晋国和白狄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第240页(3)《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第322页(4)《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第370页(5)《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第501页(6)《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第695页(7)《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第846页(8)《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第1435页(9)《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第864页(10)《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中华书局,第10

    黑龙江史志 2013年20期2013-08-15

  • 《论语》忠恕之道及其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借鉴意义
    983[2]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八佾篇第三》 3.19[3]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学而篇第一》1.4[4]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里仁篇第四》 4.15[5]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卫灵公篇第十五》15.24[6] 杨伯峻,《论语译注》 [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雍也篇第六》6.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2011-12-31

  • 浅析《论语》诚信思想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作用。注释: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为政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22页②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5页③杨伯峻.论语译注.学而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6页④杨伯峻.论语译注.颜渊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141页⑤杨伯峻.论语译注.卫灵公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183页⑥杨伯峻.论语译注.公冶长篇.[J].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年7月,57页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3期2011-12-20

  • 《列子》撰写时代考
    晚汉魏晋时期;杨伯峻摘要:《列子》托名为先秦古籍,实则是晋人的伪作,然而学界从语言史角度提供的证据不多。杨伯峻较早从汉语史的角度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一些语词证据,其后刘禾、马振亚、张永言等又多有补益。然而《列子》中仍有不少晚汉魏晋时期的词语有待进一步发掘,如“丁壮”、“家累”、“身意”、“稽度”、“消灭”、“邻居”、“两可”、“巧妙”、“乞儿”、“儿童”等。通过发掘这些词语,可以为从语言学角度证明《列子》的撰写时代提供更多的证据,不乏语言学和文献学价值。中图分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6期2009-02-01

  • 译注牴牾
    骥孟子译注》(杨伯峻先生注)《梁惠王章句下·邹与鲁章》中有“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句,译者把这句话译为:“不杀罢,他们瞪着两眼看着长官被杀却不去营救,……”而下面的注文却这样说:“‘疾是主要动词,相当于《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季氏第十六》的‘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的‘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一句为‘疾的宾语。”这与译文相互牾。译文是以“瞪着两眼看着”来译“疾视”的,则“疾视”连文,其用法与同一章的“夫抚剑而疾视”

    读书 1983年7期1983-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