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译注》商榷二则

2020-05-30 22:24桑冷燕
学语文 2020年1期
关键词:杨伯峻河伯崇德

桑冷燕

摘要: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在学界享有盛誉,但其中有些注释似乎还有可商之处。笔者通过分析有关材料判断,“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释为“鄙陋”更合理些,“敢问崇德,修慝,辨惑”中的“慝”当释为“恶”。

关键词:《论语译注》;殆;慝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平实准确著称”[1],但智者千虑,亦有一失。目前学术界陆续出现了一些关于该书的商榷文章,这些文章论述充分,观点正确,很好地弥补了该书的不足。然而笔者在拜读该书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一些地方的注释值得商榷。考虑到《论语译注》社会受众面之广,以及《论语》在我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极其重要,故笔者斗胆指出二则似需商榷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一、“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杨伯峻先生对这句话中的“殆”字的解释是:“《论语》中的‘殆有两个意义,下文第十八章‘多见阙殆的‘殆当‘疑惑解,《微子》篇‘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殆当‘危险解。这里两个意义都讲得过去,译文取前一义。”[2]即把“殆”译为“疑惑”,但笔者根据有关材料发现,杨先生对此字的释义有点不到位,把它释为“鄙陋”也许更准确点,主要是指学识方面的寡陋,这可以从孔子自己对学与思问题的相关言论和其他相关材料中得知。

孔子这句话主要是强调学与思两者分离会对人产生的影响。而孔子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还见于他处。《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可以作为“思而不学则殆”的注脚。由此我们可知思而不学对人产生的影响是“无益”,至于怎样的“无益”,《论语》中没有记载,但是《韩诗外传》记载了:“子曰:‘不學而好思,虽知不广矣。”由此可知孔子认为思而不学的后果是会使人的知识不广博,侧重在学识方面。

其实早于或后于孔子的人对思而不学后果的思考与孔子一样也是指人的学识。如《贾子新书》(修正语上)记载汤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学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夫舍学圣王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是故明君而君子贵尚学道,而贱下独思也。”从“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可知思而不学的后果也是使人的学识不广博。

《说苑》(建本篇)有段孔子孙子子思关于思而不学的言论:“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政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子思认为深思没有学习增加才识快,也说明思和学是与学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论语·卫灵公》《贾子新书》和《说苑》中的这三则材料只能说明思而不学和学识有关,还不能用来证明“殆”这个字与学识有关的话,那么《庄子》中一则材料颇能说明“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与学识是有关系的。《庄子·秋水》中记载: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段文字中的“殆”,大部分注家都解释为危险,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似乎欠妥,因为河伯不到北海顶多是还自以为是下去,会被懂得大道之人讥笑,但谈不上危险,言危险则过重了。而且根据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河伯如果这次不到北海,他不但还自认为别人都不如他,更重要的是见识不会得到增加,正如陈引驰先生所分析的:“一方面,多少听闻了一些学识、道理,就以为天下独步,轻略别人。另一方面这样的人因为对‘学、‘道都没有真正的体认,故而对世间的权威象征一反自傲的态度而屈己虔信,觉得如果有人认为‘学而不厌的孔子知闻少、辞让君位又不食周粟而饿死于首阳山的伯夷不义,那真是匪夷所思的事。这两种态度似乎相反,其实一体双面而已。”[3]这里的“一体”是指学识的浅陋,也就是懂得大道之人讥笑河伯的真正原因是他学识的浅陋。因此此处的“殆”应该是表示人的学识的短浅,也就是鄙陋,这样解释似乎合理一些。

“殆”字作为形容词,大部分字典只有疑惑和危险这两个意思,没有鄙陋的意思,但从上述对相关材料的分析我们可知“殆”似乎还有鄙陋的意思。至于“殆”字为何有表示人学识的鄙陋这个意思,这可从音韵训诂方面去解释。已有学者从音韵训诂的角度来解释这个字,可参看白平《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一书中关于这一章的相关论述,懂文字学者视之会懂其意。如他指出“殆”与“佁”音通,与“痴”古韵相同,声母亦相近,“佁”与“痴”可视为同源字,因而“殆”含有“佁”和“痴”二字中表示人学识短浅的意思[4]。根据上述相关材料以及他人从音韵学角度对“殆”的解释,故而笔者把《论语》中的这个“殆”释为鄙陋。

二、“敢问崇德、修慝,辨惑”中的“慝”

《论语·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修慝”杨伯峻先生译为“消除别人对自己不露面的怨恨”[5],把“慝”训为“别人对自己不露面的怨恨”,与下文的“慝”训为“无形的怨恨”意思相同。笔者认为杨先生对“慝”这个字的解释不够简洁而且欠妥,把它释为“慝”字的本义“恶”更准确点,表示恶念的意思。

《论语·颜渊》中记载了子张与孔子这样一句对话:“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把这句话与樊迟的那句话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子张所问与樊迟所问几乎相同,樊迟只是多了一个“修慝”。对于两人相同的问题,孔子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根据《论语》中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我们由此可以猜测孔子对樊迟和子张的回答是根据两人的个性特征。相关材料可以证明这一点。《论语·先进》记载子张是:“师也辟。”“辟”字,黄式三《论语后案》的解释是:“辟读若《左传》‘阙西辟之辞,偏也。以其志过高而流于一偏也。”即偏激的意思。《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朱熹对“师也过”的解释是“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6]《太平御览》载:“子张为武。”从这些材料可见,子张是个性格偏激且有勇武精神的人,而这种性格的人容易意气用事,做事冲动,和孔子所说的爱恶无常。所以孔子才会说“崇德”是“主忠信,徙义”,“辨惑”是不爱恶无常。

从孔子对子张“崇德”“辨惑”的回答以及《论语》中孔子对其他学生的其他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孔子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勉励学生和修正学生某方面的不足。孔子对樊迟的回答是否从他的个性特征出发,勉励和修正他某方面的不足?我们可以先从《论语·雍也》中这句话来看:“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此处的“先难而后获”与“先事后得”意思一样,是指“人要先务所当为,而不计其后功”[7]。由此可知“崇德”就是修仁,而《论语》中孔子对不同学生所问的如何修仁都给出了不同回答。清代宦懋庸《论语稽》说:“子张问崇德辨惑,樊迟多一修慝,然问同而答异者,盖因病而药之也。子张才高意广,好为苟难,故夫子针对崇字辨字以答之。樊迟勇而志于学,质朴而狭隘,意其为人,必欲事而计得,恕己而严人,忿而不思难者也。夫子以崇德修慝辨惑皆切己之事,故既善之,而非与云者,又若诱掖奖劝之,情见于言外。”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孔子也是从樊迟的性格特征来回答他的问题,也就意味着樊迟自身在这些方面有欠缺或做得不够好,勉励他和希望他修正。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会发现,杨伯峻先生把“慝”解释为“别人对自己不露面的怨恨”是很难看出樊迟在这一方面的不足。因为现实生活中,造成别人内心对我们有怨恨的原因很多,有时错并不在我们,而是怀恨之人品德不高。同时别人的怨恨也不是我们所能轻易消除的,这对交往双方的品德都有很高的要求,有时如果交往双方品德都不高,他们因互利共赢也能愉快地交往。另外,孔子回答的“攻其恶,无攻人之恶”的“修慝”方法强调的是自我反省,通过反省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不是重在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因此把“慝”释为“别人对自己不露面的怨恨”是欠妥的。

其次,“慝”字在先秦文献中没有“怨恨”这项词义。

笔者通过查阅《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以及《故训汇纂》发现,“慝”在先秦文献中主要有名词、动词和偏正短语三种用法,没有“怨恨”这项词义。名词的意思主要是“恶”,“恶人”,“灾害”,“阴气”,“瘴气蛊毒”之类,禁讳的语言。与“忒”相通时,用作动词是表改变、更改的意思,用作名词是表差错的意思。与“匿”同音时表隐瞒实情掩盖过错,是个动宾短语。由上述分析得出的“修慝”是关于提高自身修养的结论以及“崇德”“辨惑”是动宾结构可知,此处的“慝”与修养有关,是个名词,因此只有“恶”符合。“慝”字的本义就是“恶”,朱熹《论语集注》说“慝之字从心从匿,盖恶之匿于心者。”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把心隐藏起来,存有邪念,概括之就是人内心的恶。“慝”在先秦用其本义的例子很多,如《书·畢命》:“旌别淑慝,表阙宅里。”孔颖达疏:“慝,恶也。”《诗经·大雅·民劳》:“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毛传:“慝,恶也。”《左传·僖公十五年》:“于是展氏有隐慝焉。”孔颖达疏:“隐蔽之恶,不见于外,非法令所得绳也。”

其实,自古以来的注家对这句话中“慝”字的解释几乎都注为“恶”,如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孔曰:‘慝,恶也。修,治也。治恶为善。”皇侃《论语义疏》:“慝,恶也。”钱穆《论语新释》:“慝,恶之匿于心。”李泽厚《论语今读》对“慝”的解释是恶念……显而易见,人们大部分都认为此处的“慝”字应该是“恶”,而杨伯峻先生与他们不同。笔者细思发现杨先生之所以把“慝”解释为“别人对自己不露面的怨恨”,可能与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有关。孔子说做到“修慝”的方法是“攻其恶,无攻人之恶”,这句话的意思正好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相同,所以杨先生把“修慝”和“远怨”联系在一起了,于是“慝”就有了别人对自己怨恨的意思,但是“慝”字没有怨恨的意思。杨先生能够把《论语》前后文联系起来解释句义体现了他对《论语》的十分熟悉,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们更应该从字的本义尤其是在本句中的含义出发来解读句子。

参考文献:

[1][2][5]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24、185页。

[3]陈引驰:《庄子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6页。

[4]白平:《杨伯峻<論语译注>商榷》,北岳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2页。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20页。

[7]钱穆:《论语新释》,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300页。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张应中]

猜你喜欢
杨伯峻河伯崇德
“河伯”形象的文化精神透视
昆明崇德水泥有限公司
Formation of L10-FeNi hard magnetic material from FeNi-based amorphous alloys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攘鸡
“客气”词义的源流演变
崇德向善着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论语译注》注释商榷三则
人神传说之河伯
《列子》撰写时代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