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负载词角度分析日译本《论语》
——以《论语》第一章为例

2022-10-19 06:32陈昌柏陈丽帅
今古文创 2022年38期
关键词:译本译者论语

◎陈昌柏 陈丽帅

(山东科技大学 山东 青岛 266590)

《论语》作为最早传入日本的中国典籍之一,几千年来,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整个社会,即便在现在,日本的初高中课程中依然都有《论语》的内容。学界一般认为它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一直以来作为统治工具被长期使用,早期在贵族统治阶级中学习流传,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便为其证;到了室町时代渐次渗透至武士阶层;江户时期开始普及庶民;进入近现代,日本学者围绕《论语》展开了多层面多视角的研究,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学术研究与普通受众间的关系日渐紧密,翻译成为普通民众接受《论语》的重要途径(张士杰,2011)。翻译作为文化输出的重要手段,不仅可以促进本国优秀文化及民族思想传播,其优秀思想及文化可能在其他民族中引起共鸣,并与输入国原本的文化结合。其中,《论语》作为记录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其蕴含的孔子的政治主张及伦理道德思想在古代社会乃至今日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时至今日,《论语》的日译本众多,本文分析研究中主要援引的是下村湖人、金谷治和孔健三译者的例子。

一、译本风格与创作目的

文化传播既是信息传承的过程,同时也是分享和交流的过程,文学翻译是文化传播形式的一种。译者翻译风格大多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生平经历。笔者以三个《论语》译本译者所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对其译本风格试做分析。

(一)作者生平及其译本风格

下村湖人,日本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哲学家。根据下村湖人(1965)的自述可知,他在对《论语》进行翻译时,并不是完全严格按照原文展开对译,译中夹杂着自己的见解,基本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其风格散,内容与原文偏离较大。

金谷治,是日本著名的东洋学家,曾出版《老庄的世界》和《淮南子的思想》等书,翻译过《孙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国古典选》等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着深厚的研究。万礼(2014)认为金谷作为汉学研究者的杰出代表,作品字里行间都展现出其汉学研究之风,同时,其研究方法更注重实证,善于以小见大,从细微处阐发哲理。金谷的业绩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作为纯学术研究的《秦汉思想史研究系列》;另一方面是具有大众性的《论语》译注系列。在这些译注系列,金谷治反复推敲,查找相关文献多次取证,实事求是,文字中体现了其学术功底和中国情结(万礼2014)。

孔健,作家、孔子学研究家、孔子第75代直系子孙。其著作主要是《天下第一家》《新孔子演义》等与孔子及儒家思想有关作品。为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普及等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译本风格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对仗工整,与原文形式多为一致。

(二)各自的创作目的

下村湖人认为,虽然明治维新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强大的冲击,但它其实还是支持日本国民生活的根本所在。为了使根植于日本国民生活之中的儒家思想重新焕发活力,下村湖人翻译了《论语》,希望日本国民可以重新学习孔子的思想。

金谷认为,现在的人们大都认为《论语》是阐释封建社会腐朽陈旧的道德思想、与过去封建社会有密切联系的一书。为了纠正人们的这种偏见,金谷在其恩师武内义雄、仓石武四郎和吉川幸次郎所译旧版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再翻译,并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儒家思想。

孔健为了让孔子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于孔子诞辰2563年对已发行的三语种的《论语》译本进行重新编译,编译出版了《中英日韩四国语论语》;其书中没有发现其明确的翻译目的,但可以预见的是其并非是纯正的学术研究之作。

总体来看,三位译者都是基于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以及自我理解对《论语》展开翻译,因此,各自在翻译策略方面会有所不同,本文以《论语》第一章为内容,对比分析三译本的文化负载词。文中所用的语料为《現代訳論語》(下村湖人,1965)、《論語》(金谷治,1999)和《中英日韩四国语论语》(孔健,2012)的日译本。

二、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指表示某种民族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及词组,反映了某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同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式(王溱琪,2014)。文化负载词翻译涉及多方面内容,如时代变迁、历史文化、跨文化交流以及翻译策略等等,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的重中之重(王溱琪,2014)。众所周知,美国语言和翻译学家尤金·A·奈达将文化负载词分成五大类:生态文化、宗教文化、文化文化、物质文化和语言文化。另外,王汝蕙、张福贵(2018)中将文化负载词分类为: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生活文化、历史典故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和人名文化。基于此,下文将主要围绕人名文化、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三方面对三译本中负载词的翻译情况进行分类探讨。

(一)人名文化负载词

1.“君子”的翻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杨伯峻,1980:1)

中文翻译:大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杨伯峻,1980:1)

下村译:だが、むろん、名聞が大事tíのでtttíい。ひftすらに道を求めtf人tíら、fkりに自分の存在が全然社会に認められtíffkとも、Thれtt少しも不安の種にtítfことでtttíい。Thして、Thれtiどに心が道Thのものに落ちついてこTh、真に君子の名に値すtfのでttfftfまいfk。(下村,1965:24)

金谷译:人が分fkってffkれtíffkとも気にfkけtíい、いfkにも君子だね。〔凡人にttでffitíいことだfkら。〕 (金谷,1999:20)

孔译:人に認められtíffkても恨まtíい、これまft君子らしいことでtttíいfk?(孔健,2012:2)

第一章节中出现了四个“君子”,据杨伯峻《论语译注》解释,君子在不同语句中所代表的含义也不相同。杨伯峻认为“君子”所代表的含义分别为“有德者”与“有位者”。下村在《現代訳論語》注释中解释到,《论语》中的君子有“求道者”“真人”“上に立つ人”“為政家”等意。金谷译本中对“君子”也有两种解释,“徳の習得にttげむ人”“徳のでffi上がっft人”。孔的《中英日韩四国语论语》中并没有对“君子”进行解释。

“有德者”,顾名思义,即品德高尚之人;“有位者”,有权力及地位之人。地位与德行密不可分,“君子”不仅是有德行的人,在古代有地位的人也被认为是君子。结合孔子生平来看,孔子不仅是商朝贵族的后人,也曾被鲁定公授予官职,担任过中都宰、司空及大司寇。其不仅整理了《诗》《书》《礼》《乐》等,扩大了自己的私人学校,吸引了许多慕名远来求学之人,而且注重以道德而非刑罚教化百姓。从这种意义上说,“君子”离不开“德”与“位”。

笔者认为,从人物名称来看,中国的“太乙真人”、日本男孩子名称“真人”都包含着“立派tí人間にtítfこと”之意,意为成为伟大之人。随着时代发展,“真人”的含义也随之得到丰富。现代社会出现了很多“真人秀”节目,即现实人类或不造作的人。

2.“君”的翻译

事君,能致其身。(杨伯峻,1980:5)

中文翻译: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杨伯峻,1980:5)

下村译:君に仕えて一身の安危を省ttfず。(下村,1965:30)

金谷译:君に仕えてttよffkThの身をfhfhげ。(金谷,1999:25)

孔译:主君にtt命がけで服し。(孔健,2012:9)

杨伯峻对“君”并没有过多解释。同样,三译本中也都没有对“君”进行注解。下村和金谷中直接使用“君”,而孔则译为“主君”。两国的不同文化背景会对同一文本的翻译产生影响。《论语》中的“君”指的是“君主”,但下村和金谷在翻译时直接使用了“君”来表示君主,这是否意味着日本大众可以直截了当地明白此处“君”所代表的含义,我们是不可得知,笔者认为会对读者产生迷惑性,因为提到日本的君主,首先想到的是“天皇”二字。孔的翻译则一目了然。但从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君”的日语含义更多的是代表“你”,或者接在人名后表称呼,汉语则表示君主。

(二)物质文化负载词

“乘”的翻译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杨伯峻,1980:4)

中文翻译:“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费用,爱护官吏,役使老百姓要在农闲时间。”(杨伯峻,1980:4)

下村译:「千乗の国を治めtf秘訣が三つfftf。即ち、国政の一つ一つとまじめに取組んで民の信を得tfこと、出来tfだけ国費を節約して民を愛すtfこと、Thして、民に労役を課すtf場合にtt、農事の妨げにtíらtíい季節を選ぶこと、これでfftf。」(下村,1965:29)

金谷译:「諸侯の国を治めtfにtt、事業を慎重にして信義を守り、費用を節約して人々をいつffkしttf、人民を使役すtfにも適当tí時節にすtfことだ。」(金谷,1999:23)

孔译:「諸侯の国を治めtfにtt、政治を慎重に執り行って、信頼を得tf。費用を節約して人民を愛すtf。人民を使役すtfにtt農閑期を選ぶ」(孔健,2012:6)

“乘”音shèng,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兵车。就“千乘之国”而言,下村与金谷均注译为“侯国の意”“諸侯の国”,千乘之国意为诸侯国,孔译本中也体现出“千乘之国”为诸侯国之意。三位译者并没有在译文中体现“乘”的含义,下村在注释中补充“乘tt兵車で”,金谷补充为“戦車”,孔译本并无过多解释。三位译者都是将“千乘之国”做为整体翻译。但是在杨伯峻(1980)中,明显提到了“兵车”,即译为“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三位译者都没有单独对“乘”进行翻译,可见,对“乘”的处理三位译者与杨伯峻均不同。

(三)思想文化负载词

1.“仁”的翻译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杨伯峻,1980:2)

中文翻译: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杨伯峻,1980:2)

下村译:君子が到達しft仁という至上の徳も、おThらffk孝弟というようtí家庭道徳の忠実tí実践にThの根本がffつftのでttfftfまいfk。(下村,1965:26)

金谷译:孝と悌ということこTh、仁徳の根本でffろう。(金谷,1999:21)

孔译:孝と弟こTh、真の仁の根本と言えよう。(孔健,2012:4)

“仁”是孔子的一种最高道德的名词(杨伯峻,1980:3)。下村也在其注释解释“仁”为儒家思想中至高完美的美德。金谷解释“仁”为仁德,“仁”是孔子比喻的最高道德,以人类自然感情为基础,欲为他人尽心尽力的美德(金谷1999)。孔健并没有对“仁”进行额外解释。在现代汉语中,“仁”表示一种爱与同情,而在《论语》中却代表了一种“德”。在译文中,三位译者都认为是最高道德,这种最高道德的本源都是以家庭为范围,下村直接在译文中指出要忠实践行家庭道德,金谷与孔对“仁”解释为“孝”与“弟”,而杨伯峻(1980)则对其做了具体介绍,即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2.“美”的翻译。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杨伯峻,1980:8)

中文翻译:过去圣明君王的治理国家,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杨伯峻,1980:8)

下村译:古聖の道も、やttりThうしft調和を実現しftればこTh美しfkっftのだ。(下村,1965:35)

金谷译:むfkしの聖王の道もThれでこTh立派でffっft。(金谷,1999:29)

孔译:昔の先王の国を治めtf道も調和を重んじ、事の大小に関係tíffkThれに従っft。(孔健,2012:15)

从以上译本可以看出,杨伯峻将“美”译为“宝贵的”。下村湖人将其译为“美しfkっft”;金谷治的译本为“立派”;孔健译为“調和を重んじ”。“美しい”在辞典有两种意思:美丽、好看、漂亮;高尚、纯洁。“立派”在辞典中解释为宏伟、美丽;(态度)高尚,(仪表)堂堂;优秀、卓越、伟大;十分、完全;光明正大;出头,成名。“調和”意思为调和、协调、和谐。可以看出,三位译者翻译各不相同,对“美”有自己的理解,但都是指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美好宝贵之意。

三、结语

每个译者对文本的翻译不可能总是一样的,上述三位译者在某些地方的不同之处,其背面隐藏着译者的文化背景、生平经历以及翻译动机。翻译的另一面是文化输出,是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输出。文化交际与翻译密不可分,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对读者也有不同的影响。译者如何理解文本、怎样诠释文本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翻译目的、接受对象的不同译者所考虑的翻译策略也不同。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以上因素,还要了解译入语和译出语国的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交际。

注释:

①大连外国语大学《新日汉辞典》修订版编写组编:《新日汉辞典》修订版,辽宁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75页。

②大连外国语大学《新日汉辞典》修订版编写组编:《新日汉辞典》修订版,辽宁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029页。

③大连外国语大学《新日汉辞典》修订版编写组编:《新日汉辞典》修订版,辽宁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205页。

猜你喜欢
译本译者论语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译汉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
专题前言:理解译本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