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往事与文学情结

2019-12-27 06:48□何
文学自由谈 2019年1期
关键词:情结书法青少年

□何 申

毫无疑问,我的文学情结最早应缘于我年少时的阅读。

严格地讲,我最初的“阅读”,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的阅读,而只是一种对阅读的渴望与模仿——一个幼童,在身边无人的时候,手里拿着一白纸,嘴里嘟嘟说着一串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话。说来好笑,不光是我,据说好多后来从事写作的人都曾有过这样的“阅读”经历。或者说这是一种本能使然,更是日后能成为作家的人的一种天性潜能。今天这种情况少见了,幸福的孩子在母体里就享受着胎教,如果愿意,睁开眼就有各种图画图书供他们观赏阅读,但愿他们中能出更多的作家艺术家。

我运气很好,出生在大城市,当幼年的对“阅读”的模仿过去后,很快就有了真正的书刊供自已阅读。我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后来被我称之为“兴趣阅读”。这种阅读首先出自于兴趣,是在极大的快乐和愉悦中进行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前五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年代,一方面经过三年困难时期,人们渴望冲破大跃进以来的思想和体制禁锢,另一方面则是要抑制这种倾向并从青少年抓起,表现在阅读领域,就是对青少年的阅读,有着明确严格的引导和规范。假如你看了《聊斋》,那就是中了鬼神的毒;看了《红楼梦》,则是中了封建主义的毒;看了《红与黑》,那就更不得了,中毒中到外国去了……所以,那时候如果你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学生,绝对不可能有广泛的阅读的。

我大概是属于不怎么听话的学生。我的兴趣让我像只饿狼,四下搜寻课本以外任何带字的书。用逮着什么就看什么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读纯文字的小说之前,我是街边小人书铺的常客。在家中我是老儿子,不知道哪根弦起作用,我不爱花钱买零食,弹玻璃球拍毛片等等更不喜欢,只愿意去看书。母亲不识字,但我要钱看书,从来都有求必应。不过,大约到了小学三四年级,我的兴趣就转移到“厚书”上了——厚书禁看,过瘾。虽然字还认不全,但我还是先后看了《三国演义》《水浒》等等。面对繁体字,我能顺着念或靠上下句猜,弄清大概意思。

我的阅读兴趣也有点缘由:我与几个要好的同学每天早上都要提前去学校,聚到一起神聊一气。而若要有话语权,就必须提前看书肚里有货。比如我先看了《杨家将》《岳飞传》,那么我就成了这一段的主讲,别人对你就会很客气。这对小学生来说很重要。每天放学我都是匆匆回家,抓紧写完作业就抱起书看,看到兴致高时,吃饭都放不下。为此,脾气暴躁的父亲不止一次摔筷子,弄得全家人都很紧张,但我依然如故。如果这一天有一本小说等着我看,我会心情很愉悦。

1966年搞“文革”了,焚书的火焰不断,但强压之下适得其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趁着混乱,反倒私下里传阅“禁书”。我还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二姐在市文化局办公室工作,兼管资料室。运动来了,图书下架成堆,她总能提着整兜子的书带回家来给我看。我先是爱看历史类的书。纯文言的看着费劲,但有《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新编》等让我着迷,后来又把《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这些现代作品,也看了一遍。

“兴趣阅读”不仅使我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且很快就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实践。还是在农村插队时,当身边的同学在劳动之余,为打发无聊的时光,或者吹牛聊天,或者打扑克时,我已经开始了自己最初级的文学创作。而这种情结一旦萌发,就是不可收的,并由此引起我的第二阶段的阅读和创作。

这第二个读书阶段,我称之为“创作阅读”。时间起点也明确,即是在1980年。那时我三十岁,告别了青年时代,并已落户承德。工作之余,我从看小说的读者变成了“写小说”的人。在而后漫长的三十年里,我的阅读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即在广览群书时,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阅读与我写作内容联系密切的书。

看起来有点实用主义,但没有办法,时间与精力总是有限的,我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开始创作之后,我很清楚我的小说创作优势是在写中篇。那么,为提高中篇小说创作的水平,我就需要把中外中篇小说名著和当时发表的有影响的中篇都看了。这和先前的“兴趣阅读”大不一样,需要仔细看,然后有些分析,重要的是须感悟出要学人家一些什么东西,不能光看热闹。这是一个“读研”过程——阅读与研究并行,而且有时间的要求,毕竟还是要保证个人的写作时间,以使作品能源源不断地写出来。这种阅读基本上是在创作空隙时间进行的,还有些劳逸结合的意味。

当然,在几次写长篇前,我的阅读又加重了份量。比如在写《梨花湾的女人》和《多彩的乡村》时,我都重读了《创业史》《三里湾》等作品,从中寻找某种感觉。而写电影剧本时,更要先阅读别人的作品。说心里话,特别是写剧本时的阅读,多少有一点强迫性;但是如果不强迫阅读,就无法有针对性地涉入到剧本写作的规定情境中。

我的第三阶段阅读,是我从以写小说为主变成以写随笔、搞书法以后的阅读,我称之为“文化阅读”。

这个时间起点更清晰,是在2007年。那一年春上,承德的朋友为我办了一个书法作品展,一时引起众人关注。我从小写过“大字”,二十多岁时还下大力气习研隶书,后来忙于写小说就放下了。但随着参加各种笔会的机会增加,需要当场写毛笔字的机会也多,我便把毛笔字又拣了起来,几经临帖习法,就能多少写出些模样来。

展览一现,众人惊讶:都知道老何是写小说的,但不知道他的毛笔字写得还不错,也是作家里的书法家了。众人一抬举,我也就有些不知深浅,往下就与书法界有了交往,社会活动多起来。忙乱中想想,小说也写得不少了,见好就收也不错,于是就把小说创作往一旁放放,写起了随笔。

承德是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庄,半部清史,无论写随笔,还是写诗赋书法,都需要对这里的历史有深入的了解。为了提高文化修养,我又重读历史,尤其细读清史。少了一篇篇的稿债,想写就写点,时间变得宽裕,我也就有了闲情浏览各种书籍刊物。这十来年,我的阅读极为随意,就如一副对联上写的:静坐细观书画意,闲来常品词曲情。这种没有压力的阅读很是惬意,我很喜欢。对于阅读的这第三个阶段,我想要如一曲“高山流水”般长久地弹奏下去,从而使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文化气息,更加丰富多彩,文学情结也由此愈发天长地久。

猜你喜欢
情结书法青少年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毛绒情结
青少年发明家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告别“GDP情结”
书法欣赏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任何不能让你赚到钱的文艺情结,都是黄赌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