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身“退休”杂感(外一则)

2019-12-27 06:48任芙康
文学自由谈 2019年1期
关键词:退休富阳获奖者

□任芙康

前些天,我去了趟杭州富阳,参加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会。趁做“义工”的机会,插了几句嘴。我说,先就猜测,这回颁奖,跟往届一样,仍会有获奖者,应对出种种理由,与这个现场脱离。果不其然。显然我具有预知未来的天分。承蒙偏爱,本人连续多届,冒名登台,替人领奖,竟连自个儿都产生了错觉,似乎已成长为一名优秀替身。

插嘴说点什么,我其实事先有过考虑。这表明,我是一个做事有准备的人。一位理发师傅对我说,这世上十件成功,七件属于有准备的人,两件属于有背景的人,剩下一件,属于有运气的人。熬制出这类人生鸡汤的,通常都是无头发的和尚,或者是有头发的道士。但我遇到的,却是一位剃头发的匠人。他当时边说边数指头,一把剃刀寒光闪闪,在眼前晃悠。我只好诺诺称是,其实内心并不认可。想想几十年的自己,办事总有准备,可成功与我,却从来互不相识。但被师傅量化出的这一成功比例,是否也吻合郁达夫小说奖的得奖概率呢?

郁奖两年一届,五届下来,我与富阳,与《江南》,有了整整一旬的交往。耳闻目睹,体会到前任主编,创办郁奖,等同于打江山;继任主编,坚守郁奖,无异于保江山。俗语云,打江山不易,保江山亦难。有首令人讨厌的歌,说岁月是一把杀什么的刀。但三千六百多天的凌迟,对《江南》的小弟小妹,毫无摧残迹象。仰仗富春江的滋润,各位的容颜,仍如从前般光鲜。而十年间的富阳,则成为输送时代栋梁的基地。几乎每次来,接见我们的首长,大都是英姿勃发的新面孔。老领导的决策,离职后照样算数,这给人一种风清气正的欣慰。作为文坛巨子,郁达夫的名字,已深深刻进中国现代文学史。又似乎可以说,恰恰正是郁奖,使郁达夫的才情与气质回归故里,成为富阳独特的文化素养。

喜庆时刻,相互奉送的,通常都是拜年话。但上述歌颂,绝非口是心非。犯不上构思一副肉麻的腔调,因依照犯罪心理学分析,我丝毫不具有谄媚的主观故意。同时还顺便禀报各位,老任对郁达夫小说奖的陪伴,就“退休”在当天晚上。无任何旁敲侧击,纯因新人辈出,给了自己明确暗示。年近古稀,人生随时面临到站。对我而言,即或还有人间七十年的逗留,或者说,纵然熬到一百四十岁高寿(此话本身就属于典型的老年妄想症),在时光穿梭的夜空中,依旧不过是流星划过的瞬间。尽管人有贵贱之分,命有长短之别,但公平透顶的是,谁也挣不来一个“不走”的名额,又谁都能最终享受“两脚一伸”的舒坦。“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就思维正常的最低标准而言,高龄者的适可而止,已算不上什么人生智慧,仅仅征明,尚未完全痴呆而已。

多届替身服务,我亦步亦趋,无条件信奉导演至上,为配合摄影、摄像,手捧与己无关的奖杯,并替代奖杯主人,露出感恩的微笑。长达数年,服从招呼,心甘情愿,但从未想过与获奖者分成,从未想过沾边儿就算,从未想过互利双赢,从未想过亲兄弟明算账,以至于,自己被自己感动得难以自拔。上届颁奖会上,回答主持人询问时,就忍不住自我表彰,坦承自己,虽说是一个平庸的人,但也是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是一个脱离了高级趣味的人。而那些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精英人士,有谁肯站出来充当替身?当然这只是玩笑,在领奖需要人手的时候,不少人都做到了挺身而出。

就在那晚的颁奖现场,头排坐着温文尔雅的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永远的《牡丹亭》,永远的白先勇。年逾八旬的他,在寒风冷雨中赶来,给我们在场的每个人,带来名士风流的温暖。白先生是所有获奖者的楷模。

曾经在绍兴、乌镇、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几处鲁奖或茅奖颁奖现场,我眼见获奖者们,表情谦恭,悉数到场。故而,郁达夫小说奖的发奖规矩,或可做相应补充,即明文限制“代领”。除开难以抗衡的原因,对不肯屈驾富阳的获奖者,换言之,对人不露面,只关心银行卡赏金是否到账的获奖者,不妨直截了当,吊销其获奖资格。我知道,举办方很难接纳这一愚蠢的建议,但不影响我表白心迹,既是为了富阳和《江南》的尊严,也是为了读者对郁奖的信任。

但愿不是偏心话

妈聪慧的,儿未必聪慧;儿聪慧的,妈未必聪慧。代际之间,智力出现误差,远不是什么人生失败,顶多算点遗憾而已。

我在成都,结识了一妈一儿。竟然,两位聪慧得不相上下,或者,聪慧得各有千秋,正好将文前的“未必”二字,抹了个精光。这是否就等于超了凡了?非也非也。遗传正常的例子,世间随处都是,以致让人熟视无睹。不然怎会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之类老话。也难怪,这一妈一儿,在知己心目中,尽管招人喜爱,却并未赢来超量赞许。

最近传来消息,他们将携手出书一册。众人听了,都说“要得”。显然,这是出于对母子智商的认可,连带着,表达对合集质量的信心。当然事出有因。妈是一家文学期刊的编辑,替他人缝制嫁衣,年头已不短,虔诚的弟子散居在四面八方;儿是一家文化公司的头目,做生意稳打稳扎,资历虽短,罗致的员工清一色秀妹俊郎。两位至爱亲人,走过的路,遭逢的事,相遇的人,阅读的书,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又因妈长年写诗,养成抒情性格;儿每天忙事,练就思辨习惯。诸般迥异俩写手,组装出的集子,不消说,定然会是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调子,乃至不同的气场。

有人喜欢闹热,出了个点子:既然朋友一场,似应都来助兴,平素与母子相涉的观感,不妨选录若干。于是,我先睹为快的此书清样,带有组团忽悠的情态。娘儿俩此前曾分别出书数种,内容、形式都较为单纯。而这回明显“多元”,妈与儿的合力,亲与友的策应,彼此的唱和、阐释,相互的引申、圆润,无不发散出相得益彰的意趣。当然,一本新书问世,价值几何,读者判断并不复杂,就看获得“意外”与“共鸣”的多寡。

就我的印象而言,说句不愿偏心的话吧。从扉页开始,到最终掩卷,作者对文字的在意及控制,着实让人欣赏。区别于新手,挥洒有度,反而衬出写家本钱厚实。

猜你喜欢
退休富阳获奖者
杭州市富阳区渌渚镇中心小学 做“孝善”德育 办“温暖”学校
诺贝尔奖垂青气候科学,不仅是获奖者的成功,还是更多人的成功
跟我说两句
第二届“刘征青年诗人奖”获奖者巡展
第二届刘征青年诗人奖获奖者
关于做好离退休党总支部建设的思考
富阳:启动智能水务
富阳“五老”文艺团关爱盲校孩子
第二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奖者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