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王爱君“精神化的艺术体验”

2019-12-27 16:28张艾心
文化产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媒介艺术家色彩

◎张艾心

(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 300000)

当代艺术家王爱君展览《一念为山》于近期在寒山美术馆开幕,为期一个月。王爱君的作品的独特性在哪?我们可以从巴莱特·纽曼和马克·罗斯科为代表的美国抽象绘画风格内涵,从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的纯洁的直观、纯洁的悟性等概念,并从独特媒介角度切入,来分享王爱君先生这样的具有极高智性的艺术家是如何成为执迷于体验和探索的“大痴者”。

一、“纯粹精神”的艺术体验

唐纳德·卡斯比特先生说,今天的艺术家比任何时候都更难成为精神艺术家。

如今在王爱君先生的作品面前时,或许可以让我们遨游在精神世界中,看到另一种新的无限超越性。或许有些观众久久地在他作品面前停留,第一印象便是好像不知所云。其实你可能已经隐约感觉到了抽象与精神的联系,虽然这种感受还不是特别真切。首先想说明的是,“抽象艺术”定义十分复杂,但它一点也不misunderstand(难理解;不了解),只是之前大家缺少一个平心静气看待它的角度而已。

我们都知道抽象艺术大师罗斯科和纽曼是艺术精神探索者,不是色彩调配师。他们那关于精神理念的阐述,当时却没有多少人来聆听。彼时的“精神”,是有宗教作支撑的“精神”;而今日,许多人却不知所云“精神”系何物。

王爱君先生的作品同样地充满着一种特殊的“精神体验”。因我们眼之所见、心之所动,色彩与精神乃自成一体。在王爱君先生创造的一系列虚石、“不焦虑”的风景和一卷山等绘画作品中,一种新的艺术概念诞生了,它出自“纯粹精神”(rein Geistigen)。总的来说,艺术其实是一个潜在的经验场所(如同宗教场合那样),它能使我们获得了一种专注的、灵性上的丰富经验。

二、最纯粹、最自由的美感

一般人的“观照”,以求得到心灵的满足即可。但艺术家的美的观照,则除此之外,会在“鉴赏的事物里表现为裁判者”(康德语),还会更进一步要求“欲夺其造化”[1](郭熙语),王爱君先生并不关注客体物像的真实存在,只是玩味它的色彩、形式、形象,以求创造出最纯粹、最自由的、最纯洁的艺术形象。

对王爱君先生而言,色彩不仅是自然生命力的信号,也是神秘体验在世间的承载体,通过它,才有了内在的超越性。正如他所说:“色彩是关键,绘画是要找到处理色彩的方式,不要陷入某个流派、主义或结构系统中。”之后王爱君先生进一步明确:“色彩要有精神作内核,才能蕴藏着丰富生命力”。所以,纯粹的艺术,乃是纯粹的精神形式。照康德的理解,审美判断不是认识判断,而是纯洁的直观,使人在纯洁的悟性下静观客体物像,先是损之又损,纯洁又纯洁,将有血有肉的社会意识全部被抽空,以求出最纯粹的形式。[2]我们反观王爱君先生的作品《一卷山》,就能发现那些丰富多彩的形状,那些灰蓝、灰红等矿物质颜料在不断地透叠中形成了意趣多方的纯粹美感。他的作品就像晁补之所谓的“命物之意审”,指“艺术家要不停顿在物的表象上,而要由表象深入进去,以把握住它的生命、精髓、精神”[3]。从中可以得知王爱君先生是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直观型艺术家,他完全不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而是仅仅无私心地静观着。

尽管《一卷山》里这些形式、形象看似并不意味着什么,却还是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因为它们同时也意味着很多。

三、艺术媒介所表现的独特艺术语言

艺术的媒介是艺术家直觉和想象的延伸,王爱君先生为了让这种想象和直觉得以留存,他借助外在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于是就形成笔墨宣纸、数字智能技术、玛瑙石以媒体为载体的艺术,创造出《一念为山》的三种类型作品:装置作品《阿拉善的云》,数字智能艺术作品《净境》,绘画系列即“虚石系列”“天地山水”“一卷山”系列绘画作品。这三种艺术作品,全部与王爱君纯粹精神化的艺术体验高度重合,同时与他新颖独创的媒介语言体系和艺术语言是分不开的。

举例来说,当我们凝视王爱君绘画作品《一卷山》的时候,对形色变化的感受都依赖于水墨纸宣完美结合所留下的美感的痕迹,这种痕迹是王爱君先生使用的水墨媒剂在底子内部形成一定程度的渗染,显示出柔和的边缘,若不是他对墨色干湿浓淡和墨之组色的渗染程度有意控制,这些视觉效果就难以生成。郝青松教授曾经谈到:“在绘画作品中水色的运动过程中,王爱君先生是在让它去生长,在不确定中形成了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刚刚诞生的那一刻的一个幻想。”王爱君表示:“水是运行我一切艺术灵感的载体。画面上看不到水的痕迹,只留下了我瞬间的和深层意识的激活,这也是我绘画中的独特之处。”这就是王爱君先生用一种用具体的媒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纯粹的艺术直觉,十分可贵。

装置作品《阿拉善的云》的媒介和材料是独特的阿拉善玛瑙和彩玉。这种彩玉是最天然、最顺理成章的介质,最能充分调动我们的感觉、想象——柔和、透明、光滑、细腻……等等。我们会发现这材质的选用竟然与《一卷山》绘画作品中的那天然的纯粹的矿物质颜料有着相通性,难道这也是巧合么?王爱君先生真的是色彩魔术师,不断地在外光条件下观察着玛瑙石的色彩的微变,以及依据着玛瑙石间由于色相的变化而形成的细节差异来调整整个装置作品形态。郭雅希教授说若将王爱君的具象的、意象的、抽象的画贯通起来看,就能发现他一直在寻找的就是这种“自然”。不成想,王爱君先生却将这种“自然”的追寻,转化为可触可感可视的《阿拉善的云》,他将大自然的美从沉睡中唤醒,重新赋予玛瑙石与众不同的梦幻色彩以更加丰富的层次,升华了阿拉善地区梦幻般的风景。

数字智能艺术作品《净境》,是王爱君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的又一项独创性工作,他将绘画作品《一卷山》的结构、形式和语言特性进行提取,输入计算机运算,创造了另一个“自己”——一个数字智能艺术家。而这位“数字艺术家”可以在未来,永不疲倦地不断创作(生成)出永不重复的无数作品。真正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可能不是因为他会使用新科技,而是借助新媒介、新科技来延伸艺术家的强大的想象和敏灵的直觉,就像舞蹈家延伸自己的肢体,进行舞蹈表演,是内在促成的转变生成了艺术。这正是王爱君先生希望寻求的,是在算法之外的人类的想象、智慧和人文心境。

四、结语

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唯物论”倾向已十分严重,它的导向是物质性的、而不是纯粹的精神性的。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已经在寒山美术馆举办的《一念为山》展览里看到了一些这样优秀的案例。艺术家王爱君在返观自我的回溯中看到了“观空”的价值,又在创作实践中提出一系列问题,哲学性的追问让艺术创作没有沦为个人的自我复制,而是生成了纯粹直觉式的思考。这正是王爱君先生借助某种超常敏感的灵性以及深入下去的探究力,激发了许多内涵丰富的艺术创造。

猜你喜欢
媒介艺术家色彩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神奇的色彩(上)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