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帝陵》谈汉文明的创新传承

2019-12-27 16:28张普然
文化产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帝陵西汉文化产业

◎张普然

(西北大学历史文化产业研究院;西安复兴文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 陕西 西安 710127)

一、背景

2015年11月24日,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数字出版基地和复兴文明集团联合摄制的11集大型编年体史诗动画纪录片《帝陵》,登陆中国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发现》栏目,同时向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授权播放,引起了全球性的中华汉文明热潮。这是中国汉文明、汉文化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以同一主题、同一文化产品进行推广,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不断开拓推广的成功案例,更是文化产业在创新中进行传承的成功案例之一。作为纪录片《帝陵》的总导演和总策划,我们对这一文化精品所引起的热烈社会反响很是感到自豪和振奋!

围绕着弘扬和传承中华汉文明这一主题,复兴文明集团整体规划了宏大的“国脉——汉文明探源工程”项目。我们期待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思路与活动,最终能形成一套有效的汉文明传承模式。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从事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的工作。在实践中我们感触到,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并非仅仅是“开挖”。所以,现在策划汉文明的传承,实施“国脉——汉文明探源工程”项目,我们期待能在模式上有所突破,更注重创新思维与“软建设”的能量。这里,结合纪录片《帝陵》及其他诸多将落实的项目,来说说我们创新汉文明传承模式的构思与实践。

二、《帝陵》中的汉文明

纪录片《帝陵》的着眼点是西汉王朝十一位帝王的陵墓。从“帝陵”的角度来阐述历史,这样的模式本身就是鲜见的,而从古代帝王“事死如事生”的视角表现帝王陵墓,进而揭示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这样的叙事更是前人少有为之。纪录片《帝陵》并非传统纪录片的古板风格,而是以故事的形式串联起来,制作上也运用了大量的创新元素[1]。

纪录片《帝陵》将实拍影像、虚拟影像与虚实融合影像三种制作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创了数字动画技术纪录片的应用先河,将一个华丽的大汉王朝及其帝陵艺术奉献给观众,让人们在享受视觉大餐的同时了解当年汉文明的相关风貌[2]。

纪录片《帝陵》追求历史复原,将已经远逝的当年西汉文明经典重现。所以,对片中呈现的西汉历史、汉文化元素,无一不是精雕细琢以追求最贴近真实而完美的表现效果。大到城池、宫殿、陵园的数字模型与著名历史人物的泥塑造型,小到室内陈设摆件或每位历史人物的服饰、发饰等,都秉承严肃、科学的态度,按照西汉时代的特征来处理。

比如,我们都知道,汉文帝刘恒是一位爱惜民力、勤俭朴素的仁君。于是,在《汉文帝·霸陵》这一集的相关场景陈设方面,除必要摆设之外再无多余装饰性陈设,着力体现一种朴素大方又不失庄严的装饰风格,处处彰显汉文帝性格与执政方式的特点。到了西汉中期,国力已蒸蒸日上,此时期场景的设定与陈设便多了些浑厚与大气,以汉代特征最为显著的几何式分割的装饰纹样来体现这个时代的品性特征,相关背景音乐也力求烘托铁血强汉的赫赫威风。而到了西汉后期各帝王陵墓的分集,场景陈设上增加了浮华、奢靡的表现成分,以反映末世统治者沉迷于声色犬马的颓废,此时的背景音乐也强烈地传达出了王朝末路的悲剧色彩。

由此,避免了一些影片只强调大效果而忽视历史细节考证的误区。这种严谨、缜密的态度,在从事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工作中是很重要的。

很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只能用现有场景及环境来叙述自己的故事,因而难以顾及影片中历史的真实性。为了突破此种局限的束缚,我们在纪录片《帝陵》制作中创新性地使用了微缩景观技术,即通过实景和电脑特技合成来实现需要的外景和内景,从而拓展和丰富了片中的艺术空间。同时,纪录片《帝陵》中的重要历史角色有两百余位,涉及皇帝、皇后、王侯将相等等,历史故事发生的场景亦是数不胜数。用泥塑翻模的形式,手工制作角色和部分场景,成了这部片子的又一个主要创新点,而且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本身也属于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从而在影片中更多地展现出了中国元素。

做历史文化产业有一个需要始终谨记的要素,那就是文化产业是一种市场化的产品,而不是考古学家、文化学者书斋中的纸堆。所以,在尊重历史基本风貌的前提下,为打造更富有魅力的产品,经常需要艺术性地提炼和升华某些历史文化元素,而不可固执地认为历史和文化的一点一滴都不能有一星半点的改动,以免阻碍普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文化的热情。

在纪录片《帝陵》的制作中,我们就将意境的追求和神韵的把握摆到很重要的位置,而不是事无巨细地一概反映原貌、单纯地还原历史。在整个片子的美术设计风格方面,我们极力在意境上体现汉代“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特点,建筑模型上同样是注意凸显西汉时期大气恢宏的布局特征。这也是于创新中传承的一种姿态。

我们不仅在制作《帝陵》这部纪录片时,尽最大努力使故事情节、人物、场景、道具、音乐和音效融为一体,用心表现西汉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在真实又艺术地展现汉代风韵的前提下,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视觉印象。而且和传统纪录片相比,我们还有三大方面的显著创新:

(一)叙事方式创新

纪录片《帝陵》以时间为轴线、以人物为经脉、以故事为烘托,糅合为类编年体的纪录片来表现西汉王朝十一位帝王的往事烟云,打破了传统以事件为顺序的叙事方式。

(二)表现手法创新

为丰富纪录片《帝陵》的表现效果,片中大量使用了数字动画技术。具体来说,包括壁画动画技术、手绘动画技术、微雕动画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实拍融合动画技术等,进而实现了独特的编年体史诗动画纪录形式与审美价值、丰富的动画角色视觉形象和动画意向的完美结合。如此,更好地铸造了中国历史上大汉王朝的雄风,赢得了各方面的交口称赞。

(三)商业模式创新

在纪录片《帝陵》的创作中,我们开始有意识地践行自己总结出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在经济层面把西汉文化作为一种可发掘和可转化的宝贵资源,从中勉力萃取文明的要素,再将之凝固在纪录片这一具体的产品中。缔造产品的过程中,也牢牢把握两个操作要点:一是通过创新因素来带动传承,二是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产品的品质。随着纪录片《帝陵》影响的不断扩大,包括“国脉——汉文明探源工程”其他项目的实施,我们将还有很大的空间形成相互支持的多形态产品,从而也就形成了围绕汉文明开发的文化产业。换个更通俗的说法,文化的属性当如水,与不同的容器结合便成了世人眼中有形有质的物品。如此,不仅逝去的东西被我们找回来了,这些东西在当代还给开发者带来了商业利益。

三、结语

我们深信,通过这一宏伟工程的实现以及由此形成的多样文化产品,祖先的璀璨汉文明能够真正在今天活态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让汉文化之花在世界盛放,博得属于我们民族的更大的文化辉煌。复兴文明道路漫长,在创新中完成对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始终是我辈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使命和责任。幸运的是,我们正在路上!

猜你喜欢
帝陵西汉文化产业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帝陵宝藏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南京明孝陵成功申遗15周年“明代军士”穿越巡游帝陵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秦始皇帝陵青铜水禽坑
西夏帝陵建筑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