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郑州地区为例浅谈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模式

2019-12-27 23:40张晓瑜
文化学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郑州市郑州文物

张晓瑜

一、强化保护,促进文物资源的社会开放与展示利用

(一)规范文保单位开放利用

2016年郑州市文物局配合文物保护基金会文物开放调研系统,对辖区内883处市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开放利用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及填报。通过调查,大部分市县级文保单位已实现对外开放或者自然开放。十二五期间,根据古建筑的历史价值、残损程度、方案编制、地理位置等,逐步推进文物建筑本体保护维修工程,重点实施了玉溪宫、超化寺下院、新密城隍庙等30余项古建筑保护维修及展示工程,并根据“修缮一处、开放一处”的原则,及时对外开放,在有效改善文物本体的保存状况及周边环境的同时,使其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和教育基地。对于部分作为旅游资源进行收费开放的非文物部门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如少林寺、中岳庙、密县县衙等,通过编制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和综合规划如《世界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保护管理规划》等,制订保护管理措施和旅游管理规定,切实规范非文物部门管理的文保单位开放利用工作,并在文化遗产日等节日向景区主管部门发函,要求其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或者协助举办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活动,让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二)开展博物馆信息公开及信息服务

截至2019年6月,郑州市文物局下属各级各类博物馆共33家,其中国有博物馆12家,非国有博物馆21家,初步形成门类多样、内容齐全的博物馆系统。自2004年5月1日郑州市各级博物馆对全社会实行免费开放起,国有博物馆全年免费开放时间300天以上,非国有博物馆全年免费开放时间240天以上。大多数博物馆已经开通了互联网门户网站,建立健全文物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主动向社会公开藏品信息和展览信息,完善管理与服务。同时,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实时报道展览信息与文化活动,不断完善各项服务,推动文物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等,各博物馆已成为各大中小院校的校外实践课堂,成为郑州市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文化场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基地。

(三)谋划建设博物馆100家

根据郑州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启动全域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总体规划编制,打造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谋划建设博物馆100家”的要求,制定了《郑州市博物馆事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在该方案的推动下,古遗址、古建筑、古民居、工业遗存、工业厂房、名人故居、革命旧址、特色街区、特色村寨等纳入建设博物馆范围,在不久的将来,各种门类、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将成为人们游览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文化遗产将真正惠利于民。

二、惠利于民,加强馆际交流和藏品利用

(一)“引进来”打造博物馆精品展

为加强藏品交流,郑州十余家文博单位通过文物借用等方式联合举办丰富多彩、独具中原特色的展览活动,如“郑州市基本建设考古成果展”、“古都郑州”基本陈列、“君子四艺——中国古代琴棋书画展”、“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天工追梦——郑州古代科技成就展”等,通过联展、巡展、流动展览等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2018年5月25日至7月10日,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河南省文物局、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郑州市文物局、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承办,中友国际艺术交流院、郑州博物馆协办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览,231件(套)珍贵文物在郑州博物馆与广大观众见面,更是受到了市民的追捧和好评,成为博物馆文化便民、惠民的重要举措。

(二)“走出去”参加国内外文物交流展

近年来,郑州市各级博物馆以馆藏文物资源为依托,积极参与国内外陈展交流活动。郑州博物馆馆藏文物先后20余次赴国内外博物馆展出,参展文物200余件(次)。如参展日本“华夏文明之源展”、瑞典“黄河流域王室与诸侯——中国河南青铜文明展”等。参展在北京、广州、深圳、大连、厦门、杭州等地举办的“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湖南省博物馆举办的“天地之中——河南文物珍品展”、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梵天东土 并蒂莲华: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等。

(三)推进巡展,送展入村入户

据统计,郑州市平均每年举办巡展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500余场,接待观众总数为1 000万余人次,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讲巡展活动,将博物馆的优秀展览带到观众身边。例如:《重读郑州》《孔子故事》《君子四艺——琴棋书画展》《天工追梦——郑州古代科技展》《古荥地区文化遗产照片展》《申猴朝岁——猴文物图片展》等,展览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将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教育活动融入其中,更好地服务观众。

(四)创建共建单位,探索青少年教育新形式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各博物馆立足实际,开展“立足周边,服务全市”的教育推广计划,先后与200余所单位合作创建共建单位。充分利用传统节日、主题活动日与学校联手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且充满活力的宣传活动。例如: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开展“技艺传承——拓片学习体验活动”“博物馆里过端午,粽享香包五彩绳”“品民俗、赏诗词、做月饼,博物馆里迎中秋”等活动,让青少年在欢声笑语中更充分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精神追求。除此之外,2016年11月5日,全国首家“博物馆无障碍体验工作室”在郑州博物馆成立,郑州博物馆先后组织郑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全市盲人、金凤路小学和市直二小小记者走进博物馆,开展“文化助残”公益活动,让弱势群体近距离与文物接触,给残障朋友和小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2019年,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河南省中小学校外教育基地”,为青少年学生群体打造有益身心、知识丰富、寓教于乐的考古发掘体验、探秘之旅、绘制彩陶、陶泥捏塑、植物锤染、钻木取火等精品研学游课程,成为让文物活起来的又一重要举措。

三、“互联网+”盘活博物馆资源

(一)扫扫二维码,畅游博物馆

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的运用使得博物馆以更加新颖时尚、富有亲和力的姿态走进社会公众。2013年起,郑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正式运行启动,推出了“扫扫二维码,畅游博物馆”,这是继微博后又一次利用网络新媒体,给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观众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此外,郑州二七纪念馆为观众提供的扫一扫微信听讲解服务、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推出关注微信公众号语音导览等,架起了与观众沟通的文化桥梁。

(二)网上数字博物馆,将博物馆装进口袋

为让更多观众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参观展览,部分博物馆精心设计制作了网上虚拟展览展示系统,通过微信、QQ等手机自带应用即可打开虚拟漫游并进行分享与转发。郑州博物馆数字展厅包括“古都郑州”基本陈列以及“天工追梦——郑州古代科技文物展”两大展厅,新郑市博物馆将馆藏134件(套)(包括14个岩画)文物信息由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建立新郑市博物馆数字化网页。数字展厅的成功上线,不仅给观众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和精彩的视觉享受,更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较好地满足了闭馆期间观众对博物馆的观展需求。

(三)多媒体互动,提升参观体验

随着VR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各遗址类博物馆在展陈中增强对多媒体新技术的运用,增强人与博物馆的交互“体验”。例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展示了6 000多年前的大河先民农耕渔猎的场景,运用VR眼镜,观众犹如与原始先民一起打鱼、捕猎、制作陶器等。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VR、汉代冶铁工艺体感互动、全息投影等技术,重现两千多年前规模宏大的河一炼铁场景,让参观变得好玩有趣。

四、开发文博创意产品,让古老文化符号生活化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显示,郑州市可移动文物总量为147 365件(套),可移动文物资源较为丰富,门类比较齐全[1]。丰富的文物资源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经过调查,目前郑州市文博创意产品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紧扣博物馆藏品,以藏品复仿制、工艺品设计制作等产品研发为主的基础产品,如莲鹤方壶、牛首尊、徐悲鸿雄狮图、郑州二七纪念塔模型、彩陶双连壶、陶鼎、唐三彩双龙尊等复仿品。第二类为与藏品有关的书籍影像相关产品,音像资料类主要包括郑州历史故事动漫片、历史档案、国宝文物影像片等;书籍资料类主要包括历史文献整理、图说郑州、郑州历史故事系列、考古壁画资料、碑刻资料等。第三类为提取文化元素,进行深加工的衍生产品,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以传统符号化类、古代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类、古代生活方式符号与现代符号产品的叠合类为开发方向,开发工艺品(如彩陶双连壶、古陶片等)、日常用品(如笔记本、手机壳、U盘、开瓶器等)和饰品(如手链、钥匙链、丝巾等)等。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以“河一”冶铁为主题进行深度研发,开发了铸铁工艺摆件类、漫画服饰类、汉代铁器生活场景类、铁器微缩模型类、铸铁模具复原类等,将生冷的铸铁知识以鲜活、有趣、互动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而且满足了参观群众将喜爱的作品“带回家”的需求。

猜你喜欢
郑州市郑州文物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文物的栖息之地
小蒜苗成长记
贠红松作品选
哥哥从郑州来
文物的逝去
郑州外国语学校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