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智双扶助力脱贫攻坚

2019-12-27 04:04高彩霞
学理论·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脱贫攻坚

高彩霞

摘 要: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是一条主线。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贫困问题是重点,在顶层设计逐渐完善的情况下,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重中之重。政策宣传、乡风文明建设、技能教育培训、制度保障对于激发内生动力尤为重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助力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奠定基础。

关键词:志智双扶;内生动力;脱贫攻坚;贫困群众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2-0012-02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战质量。从2015年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陕西延安、贵州贵阳、宁夏银川、山西太原、四川成都、重庆召开脱贫攻坚座谈会,在走访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区、深度贫困区贫困群众和听取贫困地区干部汇报后,不断深化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推进扶贫事业向前发展。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旨在通过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贫困群众的可行性能力,实现稳定脱贫。2019年4月15日至17日在重庆考察并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指出:“总的看,‘两不愁基本解决了,‘三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因此,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际,必须“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一、加强宣传引导,激发内生动力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脱贫攻坚战成效显著,相继有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稳定脱贫。但仍有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受资源、环境、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仍处在贫困线之下,干部群众对于扶贫工作缺乏信心,积极性不高,贫困群众仍处在“要我脱贫”的状态。因此,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讲好中国脱贫故事,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动员群众向贫困宣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做好对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为顺利推进扶贫事业向前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顶层设计可以说面面俱到。面对大量的政策措施,要让老百姓知晓、接受,作为扶贫主体的基层干部需要狠下功夫,做到自己心中有数,进而向下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不要一味照本宣科,要真正给老百姓讲清楚,不要让扶贫新政策(菜单式扶贫,光伏扶贫,合作社,扶贫车间)只是停留在纸上或口头,而是要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懂,并付诸实践。这样不仅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关注、关爱、关心,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而且能让政策真正发挥作用,为民所用,为民造福。创办脱贫攻坚“农民夜校”“讲习所”等,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防止政策养懒汉、助长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等不良习气。贵州省毕节市兴办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就是一个典型。通过召集有思想、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讲习员在农家小院、田间、地头为贫困村民讲扶贫政策和致富之道,一方面干部脱贫攻坚的精气神提升了;另一方面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也转变了,主动脱贫意愿高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不仅仅局限于毕节市,其他贫困地区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借鉴之。

在讲好政策的同时,还应该讲讲脱贫故事,向深度贫困群众讲脱贫故事,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蓄力;向其他贫困地区讲好中国脱贫故事,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力量。讲讲实实在在的脱贫故事,让贫困群众看到希望,让他们明白家庭暂时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穷志短”和“自我感觉良好”,安于现状,守株待兔,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改变贫穷面貌的信心和意志。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树典型,坚持用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带动群众,发挥其引领作用,像河南省兰考县以“焦裕禄精神”激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优秀传统美德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坚持用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感化群众,在扶贫攻坚中,重视对传统红色文化的传承;整合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坚持用丰富的宣传方式感召群众。用身边的脱贫故事感染贫困群众,从而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扶贫先扶志,“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用最朴实的言语表明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必须加大对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培育。

二、培育文明风尚,建设美丽乡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扶贫济困的思想。传统扶贫济困思想中教养兼施理念与今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所倡导的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有异曲同工之处。

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助于对乡村陈规陋习进行变革,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氛围。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高额彩礼、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赌博等陋习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拦路虎,“因婚致贫”“因房致贫”的现象部分存在,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整治。为此,应实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进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等“一约四会”建设。首先,营造和谐的扶贫舆论环境。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好媒介阵地的宣传主渠道功能,确保深度贫困地区的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收看收听全覆盖,并针对贫困群众这一特定受众对象改进宣传方式,用贫困群众看得懂、听得清、记得牢的方式进行宣传。另一方面,要通过横幅标语、展板字画、派发资料等传统的方式,把扶贫宣传送进贫困村、送到贫困户,让贫困群众耳濡目染,接受扶贫宣传熏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发挥好乡土文化的引领作用。贫困村虽然贫困,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村风、民风、家风,如果將其中的精华传承好,对于建设美丽乡村意义重大。如山西省垣曲县充分挖掘垣曲“帝舜故里”德孝文化内涵,将弘扬德孝文化与贫困老人的脱贫相结合,签订“子女赡养协议”。再次,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问题为导向,以活动为抓手,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弘扬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山西省垣曲县,在贫困户中开展“星级创评”(守法诚信星,孝老爱亲星,创业奋进星,卫生健康星,文明新风星)评选活动,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推进技术教育培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在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能力贫困问题一直存在,而这极大地削弱了贫困群众参与脱贫的信心。同时,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突出,贫困群众看不到希望。为此,要真正做到真扶贫、真脱贫、稳脱贫,应注重解决贫困群众的能力贫困问题,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自立自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送钱送物送温暖输血式的扶贫措施,只能起到营养液的作用,并不能消除病根。为此,应变“输血”为“造血”,尽可能地激发有能力的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力求贫困群众通过自立自强实现自我发展。对此,要改进帮扶方式,动员贫困群众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一是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让贫困群众参与到小型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中,吸纳贫困群众参与保洁、治安、护路、管水、扶残助残、养老护理等,增加劳动收入。二是加强对贫困群众技能培训,通过与涉农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建立联系,使其定期派专业人员给农民传授种养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此外还可以组织有就业意愿的贫困群众参加家政、护工等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如生态旅游、采摘园、农家乐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挺起腰杆奔向小康。这些帮扶方式的转变对于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十分重要。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警惕“精英俘获”的问题,即一些公益性的岗位仅限于精英人群,一些产业项目、资金也集中在精英手中,一部分人谋利,而不能真正带动贫困群众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教育公平问题,主张“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在重庆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义务教育要有保障。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要保证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受教育,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发展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于实现真脱贫、稳脱贫意义重大。第一,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市学校过度饱和,而乡镇学校空心化,学生一味地向城市聚集,乡镇的教学资源却闲置不用。为此,应加大对乡镇学校的扶持力度,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缓解城市升学压力。第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推进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培育专业性人才,使其实现稳定就业。第三,改善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的待遇,落实教师生活补助,均衡配置城乡教师资源,确保乡村教师留得下、留得住、教得好。使贫困群众实现由“我要脱贫”到“我能脱贫”的转变。

四、实现上下联动,强化制度保障

当前,扶贫工作中仍然存在“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扶贫主体基层干部与脱贫主体贫困群众脱节,不能真正做到应扶尽扶。因此,必须加强上下的联动。而要实现上下联动,单纯的政策宣传动员过于单薄,应加强制度保障。

维持农村精准扶贫正常、稳定运行,关键在于制度建设,也就是有系统的精准扶贫机制,实现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旨在使扶贫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预期性和可持续性。首先,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对农村贫困问题和扶贫对象的识别是扶贫工作的基础。只有在精准识别农村贫困问题和贫困人群的基础上,才能精准地找到扶贫对象,由此可以精准发力。要达到精准识别农村贫困问题和扶贫对象,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贫困识别机制。在贫困识别机制方面,可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融合的方式,避免“扶富不扶穷”、人情扶贫、关系扶贫。其次,是扶贫资源的获取和递送问题,扶贫资源是精准扶贫的物质基础,只有筹集到充分的扶贫资源,才能真正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这同样需要制度的保障。扶贫资源的高效传送是实现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重要一环,在这一过程中,要规避可能存在的“精英俘获”问题。再次,是扶贫行动的开展问题,贫困地区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不同,应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指引下,因地制宜地开展扶贫行动,切勿跟风,要做到因村因人因致贫原因施策。最后,是“如何退”的问题,健全贫困退出、审核、检查机制,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不要因为立了军令状而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实现真脱贫、稳脱贫。

必须承认,当下的扶贫政策逐渐趋于完善,已经或正在改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准,但扶贫的治本之策在于引导贫困群众接受新的生活方式,改变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更加直接的措施,是以扶貧政策改变他们的生活认知和习惯、激发主体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脱贫攻坚战中,确保在扶贫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的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9-04-17)[2019-05-15].http://www.gov.cn/xinwen/2019-04/17/content_5383915.htm?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2]在中央扶贫开发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5-11-27)[2019-05-15].http://www.yonghedj.gov.cn/info/1053/1819.htm.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4]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5]黄承伟.中国扶贫开发道路研究:评述与展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5).

[6]黄承伟.习近平扶贫思想体系及其丰富内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6).

[7]刘永富.有效应对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J].政策,2019(3).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脱贫攻坚
提升我国县域城镇化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