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忧患意识下党的执政新常态研究

2019-12-27 04:17颜世晔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49期
关键词:忧患意识新常态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执政忧患。改革发展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如何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大危险”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因此,执政忧患呼唤和催生着党的执政新常态。要破解执政忧患、布局执政新常态,党必须做到内外兼修优化执政环境、虚实并举夯实执政根基,标本兼治提升执政形象。

【关键词】忧患意识  新常态  路径

【基金项目】2014年燕山大学青年教师自主研究计划课题《基于忧患意识下的执政新常态研究》(项目编号:14SKB010)终期成果。

【中图分类号】D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9-0016-02

十八大以来党面临前所未有的執政忧患。党面对的改革发展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经济发展三期叠加濒临“中等收入陷阱”威胁、大国崛起遭遇“修昔底德陷阱”质疑,大国治理面临系统性的重重危机、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遭遇严重危机、生态环境严重威胁人民生活健康,党的腐败问题消解着执政合法性。如何应对“四大考验”,化解“四大危险”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因此,执政忧患呼唤和催生着党的执政新常态。

一、内外兼修优化执政环境

(一)科学辩证地应对经济新常态,打造健康平稳的市场经济环境。

面对世界经济局势的风云变化,习近平对中国的经济状况进行了科学概况。2012年,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讲话上,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他坚持认识上的“两点论”,强调“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1]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他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目前处于一个特殊的战略机遇期,具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这一阶段将是长期存在的,所以全国全党必须调整战略政策、做好防范各种风险的应对措施。2014年7月,习近平再次重申了这一观点。2014年11月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首次全面阐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论断。习近平一年中多次点明新常态,体现了中国决策层对经济发展状态科学务实的认识思路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理解、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对于中国的社会整体发展,实现战略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积极坚定地营造政治新常态,创造民主法治的政治生态环境。

政治生态反映了国家政治发展的现实状况与政治环境表现。从反腐倡廉到从严治党、从更加注重科学决策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踏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以民为本、敬畏人民必须成为党政干部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指导。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中国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党的最大危险则是脱离人民群众。党员干部既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凌驾于人民之上,也不能搞形式主义忽悠人民群众。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的党风建设活动和重大人事震动也表明了党以民管党、以法治党,再造和重振官场秩序的决心。

(三)自信清醒地建设文化新常态,构筑充实强大的民族精神家园。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人们只有“将其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才能找到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近年来,快速崛起的经济GDP与民众的精神家园逐渐失衡。作为执政党,中共必须探索出实现两者之间平衡的解决方法。党风影响民风,党员的精神追求必然感染和带动着普通民众的价值追求。因而,全党应该重塑自身精神品格,以此引领和提升全民族的精神品质。

(四)和平布局对外战略新常态,创造和谐的国际外部环境。

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中国不可避免地面临巨大的国际挑战。我们国家要处理好大国关系、化解与邻国的领土纠纷、增强国际话语权等。习近平的外交理念就是以正确义利观为新旗帜、以“一带一路”为突破口,跨越大国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这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崛起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体现了把党的建设放在世界视野中的全局性特点。近年来,我国发起建立亚投行、举办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首届进博会等,赢得了各国对中国方案的广泛认同。

二、虚实并举夯实执政根基

(一)构建民生新常态,保障人民的根本生存利益。

古往今来,民生问题都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根本问题。一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的教育体系不仅仅要增强知识,更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公平方面,既要避免教育过分产业化,又要避免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二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国家要打破利益的藩篱,通过调节过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从而实现财富的正常合理分配。本着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社会发展理念,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十八洞村第一次正式提出“精准扶贫”的政策。我们要关注底层困难群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群众“住房难、看病难”的压力。党一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让人民百姓能够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二)构建社会治理体制新常态,实现人民的社会安全要求。

十八大以前,党的文件中基本使用“管理”一词。十八大以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进入“新常态”。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党提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十九大上,党又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体现了党的社会治理思维方式的变化。2018年以来,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属于中上收入国家水平,社会主要矛盾也随着发生了显著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生活发展更加关注,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需求更加凸显,对幸福感和安全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党和政府必须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改进执政理念和工作方式。

三、标本兼治提升党的执政形象

全面从严治党,表明党建的战略目标更为明确,战略使命更为清晰,战略布局更为系统。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讲话中首提“全面推进从严治党”。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发表一系列讲话,将全面从严治党列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之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2015年1月,习近平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我们党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进行自我净化、自我革新。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全面从严治党列为专题研究,充分展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信心和决心。2017年,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报告中7次出现“全面从严治党”,提出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明确表示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回顾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加快打虎节奏,一批高官落马、一批苍蝇被拍。“天网恢恢,虽远必追”,即便逃亡国外的腐败分子也被猎狐归来。这一系列反腐举措,深得民心民意。

参考文献:

[1]《征求对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人民网-人民日报》2012年12月07日.

作者简介:

颜世晔(1977-),女,汉族,硕士,山东临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史与党建。

猜你喜欢
忧患意识新常态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警惕美国别有用心的“忧患意识”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范仲淹的“先忧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