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E管理体系问题分析与有效策略研究

2019-12-28 06:58高磊
石油研究 2019年14期
关键词:瓶颈解决对策

高磊

摘要:HSE管理体系引入国内企业后,从建立推行到运行改进已有数十年时间。从多年的体系审核及体系运行情况分析来看,还存在一些制约体系深入运行的瓶颈问题。客观分析体系运行的制约因素,并且找到解决对策是HSE管理体系得以持续改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HSE管理体系;瓶颈;解决对策

本文浅析了多年来HSE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的瓶颈所在,并提供了解决对策。可为HSE管理工作持续改进提供参考,对广大HSE管理工作者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1.HSE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1.1能力、培训与意识方面

(1)基层单位员工的能力评价工作一般与员工的年底考核工作同时开展,根据上级下达优秀指标率,多为基层自行组织评价考核。首先,员工的能力评价及考核程序过于简单或者存在主观情感参与,组织者对这项工作本身的意义没有理解,存在走过场、走形式的现象。其次,评价考核工作只注重于优良差的结果,对能力不足的员工没有采取后续指导、教育、培训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最终导致员工能力停滞不前,影响基层队伍的整体HSE素质。

(2)基层单位的培训工作基本可分为以取证为目的的考核培训和以安全生产部门组织的技术技能、操作规程等不取证的培训。目前,一些取证培训往往只注重于理论培训考核,而忽略学员实际工作能力考核。安全生产单位组织的培训往往也只注重于培训本身,对培训效果没有考核手段和改进措施。这些只注重培训形式,不能注重培训效果的培训,不能为HSE体系持续推进提供应有的推进作用。

(3)受员工思想、素质及知识水平的影响,一些员工从思想上对HSE管理体系运行的重要性、个人工作的改进所能带来的HSE价值没有正确认识,没有形成主动参与HSE工作的意识。

1.2组织结构和职责方面

基层队在多部门领导下,根据工作分工不同,存在组织机构繁多,员工一岗多责的现象。从基层管理结构和人员构成上呈“倒金字塔”模式。在这种不健康的组织结构下,员工职责的履行存在打折扣和留死角现象,最终导致某个环节的工作出现问题。因此,科学优化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细化员工的职责是搞好基层管理和HSE管理体系推进的基础工作。

1.3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方面

风险控制的目的在于预防事故事件的发生,对钻修行业近年来的事故事件进行统计,有99%的事故发生在基层。因此,危害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应面向基层,落实到基层岗位中。

(1)风险识别工作的参与主体是基层而不是上级管理部门。一些单位的风险识别工作由管理部门一手策划实施,而直接面对风险的基层队伍参与较少,导致风险识别工作流于形式、风险识别结果含金量低,不能起到风险预防控制的作用。

(2)对风险识别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清楚,存在侥幸心理。一些员工认为每天干重复的工作,应该注意什么风险都很清楚了。以前都没有开展风险识别,照样干活。工作任务重、时间紧,识别风险浪费时间,忽略了风险识别的系统性和风险的客观存在。

(3)对非常规作业的风险评价与控制措施不完善。钻修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经过多年的风险管控,常规作业的风险已基本受控。但作业过程中更换水龙带等突发性、非常规作业的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尚未健全。

1.4记录控制方面

多年的HSE体系运行过程中,由于记录控制要素中各种HSE活动要有记录的要求,给基层现场带来了很多资料记录工作,甚至造成了搞体系就是搞资料的影响。据统计,在上级检查和体系审核时,基层现场的记录资料方面出现的问题也较多,审核检查人员认为有资料记录就说明开展了相关的HSE活动,从而造成了基层现场假资料铺天盖地的现象。

1.5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方面

(1)基层员工主动开展监督检查的积极性不高,对岗位存在的风险不能及时发现。例如,存在现场检查表上机械式的打钩确认签名的现象,没有起到工作前排除风险的作用。

(2)基层管理部门例行检查时不严肃,用“委婉”的交流方式沟通交流,使问题、隐患没有引起重视,导致重复发生。

(3)对不符合的纠正措施没有后续跟踪验证,对纠正预防措施效果没有分析,致使纠正预防措施执行打折扣。

2.解决HSE体系运行瓶颈的对策

2.1以培训工作为抓手,加强员工能力考核,提高员工能力素质

员工的素质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员工的综合工作能力一方面在于其自身的基础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则在于企业开展培训工作的水平。

(1)培训与考核相结合,促进培训质量提高。在取证培训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培训,还要加强实际操作及理论应用能力的考核,以检验培训工作对员工实际工作的影响效果。日常培训中也要注重培训考核工作,必须要明确培训的目的在于让员工掌握知识及技能,没有达到目的的培训毫无意义,而采取合适的考核手段则是对培训效果最直接的判断依据。

(2)培训工作要注重因材施教。管理岗位要以程序文件、管理制度、作业文件为主,掌握与本岗位相关的安全、技术、管理等知识及相关程序文件要求,严格执行体系程序,指导各项工作完全依照体系要求开展。操作岗位要以作业指导书、岗位作业风险为主,要明确工作中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牢固树立反违章意识。

(3)培训教材要新颖,便于员工掌握。以往的培训多以文字、讲解为主,培训过程枯燥乏味,员工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也不好。因此,在培训教材中多加入图片、视频、案例等内容,既可以让员工快速直观的掌握知识要点,也可以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2.2建立风险识别激励机制,将风险管控工作常态化

(1)培养员工会识别风险。鼓励员工主动查找岗位风险及隐患,将事故事件的事后处理处罚,向事前鼓励奖励转变。在人员选拔方面向能够主动发现风险、隐患的员工给予倾向,对发现重大隐患的员工直接给与经济奖励,使员工树立起每一位员工都是风险管理直接参与者的理念。

(2)将风险管理工作常态化。员工将识别到的作业过程风险及设备设施隐患及时填写在HSE风险收集表中,管理部门及时收集统计,对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价,制定削减控制措施,补充到危害因素识别清单和作业指导书中,使风险识别进一步常态化。

2.3注重HSE工作实效,减负现场HSE资料

把减负现场HSE资料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趋势,精简现场各项不必要的HSE记录资料,从而杜絕现场记录假资料的现象,并且可以释放一部份宝贵的基层劳动力资源。HSE检查方面,可以将HSE活动记录资料的查阅检查转向注重HSE活动开展实效的验证检查,从而可切实促进现场HSE活动效果的提高。

2.4严格遵循PDCA原则,实现持续改进

在各项HSE工作中,一般都遵循: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的“PDCA”四步工作法,但现场实施中检查(C)和总结(A)环节的工作往往被忽略。对纠正预防措施的效果没有检查、验证和评估,对相关责任人没有进行培训教育,对改进措施效果也没有进行总结,导致一些不符合出现了区域性的发生。

因此,在工作环节中注重检查(C)和总结(A)工作,通过检查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验证,与既定的目标进行对比,判断是否实现目标。若已实现目标,则对改进措施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在组织区域内进行推广应用。通过应用效果再制定更高的目标,继续下一个PDCA循环。既提高了HSE工作的效率,又实现了持续改进的目的。

3.结束语

抓实企业的HSE培训工作,持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及HSE素质,牢固树立员工是识别风险及排查隐患的主人公意识,让员工主动参与到HSE管理工作中,这是企业自主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也HSE管理体系运行迫切需要的。企业管理者客观分析影响体系运行的制约因素,并且找到解决对策是HSE管理体系得以持续改进的关键所在。如此,即可以降低HSE管理的成本,又可以提高HSE工作的效率及效果。

参考文献:

[1]薛莲;浅谈电力企业员工教育培训[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年18期

[2]刘景凯;基于管理实践的HSE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年02期

猜你喜欢
瓶颈解决对策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滴水藏海
在突破瓶颈中成长
点击图象问题突破图象瓶颈
闪存能否让数据中心一劳永逸
余额宝的理财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论中小型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及分析研究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