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企业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的方式方法研究

2019-12-29 18:46南航河南航空有限公司杨现利
民航管理 2019年10期
关键词:研判舆情监测

□ 南航河南航空有限公司 杨现利/ 文

舆情,简单地说就是舆论情况;网络舆情就是在互联网上反映和传播的舆情。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当前成为了社会主流舆论阵地和主要声音发声地。因此,开展网络舆情(以下简称舆情)监测显得更快、更真、更全,也已成为当前十分重要和普遍的舆情收集方式。

舆情监测

舆情监测的本质就是收集信息;舆情监测的实质就是做到早发现。只有做到早发现早知道,才能赢得时间,争取主动。发现晚了,甚至事件已经不可收拾了才知道,那是舆情监测人员的失职。本文作者通过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与大家探讨航空企业进行舆情监测和研判的基本方式和方法。

(一)自己监测

是指由本公司本单位开发技术和组织人员实施舆情监测。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浏览,二是搜索。

1. 浏览

浏览就是 “看”,是发现和收集舆情的基本方法。当前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形态决定了网络浏览的主要范围:

(1)浏览新闻信息。

新闻信息是网络信息传播的内容主题,浏览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的新闻信息内容,是监测网络舆情的最直接手段之一。目前网络信息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协议或非协议转载的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内容。二是网站自己生产的原创新闻信息内容。浏览新闻信息,主要就是看 “有没有”,即有没有涉及本公司的新闻信息,当然还不能局限在本公司,有时要关注是否涉及本地域、本系统、本行业的信息,此类信息同样值得收集和关注。

(2)浏览新闻跟帖、论坛、博客、个人空间等其他互动环节。

新闻跟帖是网民针对新闻进行意见和信息互动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体现网络 “二次阅读” 习惯的典型环节;论坛虽说影响力在下降,但是互动言论集中程度最高的仍是社区论坛,特别是民航社区论坛仍然是监测网络舆情的重要 “观测点”。博客和个人空间关注度虽也在下降,但地区性、网络大 “V” 博客、个人空间等要尤其关注。

(3)浏览QQ。

QQ 作为即时通讯能够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信息。它实现了两人或多人即时传递文字、图片、语音和进行视频交流等功能。目前,国内多用的即时通讯工具是QQ 群。有专家说,一个网络舆情监测者只要参与10 个以上的每个不少于50 个网友的QQ 群或微信群,基本上都可以知道每天发生的,大家关注的事情。

(4)浏览微博。

微博是即时网络时代的典型应用。微博已成为网民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它极大影响着我国互联网舆论的广度和深度。各种爆料信息从微信、论坛、短视频转向微博平台后,不但爆料出处逐渐模糊,而且很快被放大,瞬间形成威力强大的舆论风暴。因此,浏览微博,参与微博互动,关注相关人事和机构微博,实时掌握微博信息动态,对于检测涉及自身舆情至关重要。

(5)浏览微信。

微信为智能手机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支持跨运营商、跨系统平台发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是一种更快速、更灵活、更智能的即时通讯工具。由此可见,积极运用微信,参与微信信息传播,对于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和监测非常重要。

2. 搜索

搜索就是“找”,是发现和收集舆情信息的另一种方式。是利用百度或谷歌等搜索引擎,输入检索词进行搜索,进而将检索结果以更新时间等为参数排序后呈现。可分为两个具体方面,一是人工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二是开发或购买使用智能搜索软件自动实时抓取。

(1)人工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

是根据相关目标舆情信息的话语特征,选择一个或多个关键词,设定较为广泛的查询范围,再不断地用这些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人工搜索是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方式。优点是没有费用。缺点是既费工费时,又不能实时监测。

(2)开发或购买智能搜索软件自动适时抓取。

开发或购买一种简便型智能搜索软件,自动从互联网上检索相应的信息,实现实时监测信息源的动态变化。智能搜索软件优点是自动适时,缺点是智能软件永远不能完全代替人脑,文章的导向问题、图片的敏感程度、言行的弦外之音等,软件都无法识别和判断。

目前,最好的信息收集应该是采用人工检索和自动智能搜索相结合,将关键词搜索与人工浏览相结合。当然实际搜索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变化。

(二)委托监测

是指委托专业技术和舆情监测机构代为监测本公司的网络舆情。通常这些专业机构都有比较先进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网络舆情监测理论体系和工作方法,有一群较专业的舆情分析人员。

目前市场上的网络舆情服务机构主要有四类:一是由技术研发企业创立的舆情监测机构,这类机构通常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抓取网络舆情数据能力较强。二是依托母媒体设立的舆情检测机构,这类机构市场占有率较高,对社会热点敏感度较高。三是依仗高校或学术机构成立的舆情监测机构,这类机构具有学术传统,善于梳理归纳和提出对策。四是由政府部门自身成立的舆情监测机构,这类机构主要管理互联网新闻信息业务和监测本地区舆情。

委托监测不但需要花费较高费用,而且监测结果有时也不能抱有过高的期待。因为无论哪类监测机构,当前的主要监测办法还是搜集汇集,然后主观判断得出结论。由于数据不完整、动态事件静态分析、从业人员参差不齐、重商业目的等客观因素存在,使得这些机构的舆情分析普遍偏 “严重化”,定量分析不够,定性分析粗浅滥用,结论武断。

舆情研判

舆情研判是对监测得来的舆情信息进行认识、分析、研究和甄别,判断舆情信息价值。舆情研判是舆情信息工作和舆论引导工作的又一重要环节,需要清醒的思维和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清虚实、去伪存真、抓住要害、形成判断。

(一)判断舆情价值

筛选舆情信息,首先要衡量和判断舆情信息价值的大小,而其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舆情信息的重要性、典型性和危害性。

1. 掂量重要程度。

所谓重要,就是看事件是否涉及更高层面、具有或导致重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等。一般来讲,这类信息多为一些涉及国家安全、涉及国内外重大事件、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问题。

2. 审视典型与否。

就是看事件是否具有代表性。如果一个点的事仅代表一个点,那就没有代表性;如果一个点的事能代表一个面问题,那就具有代表性,具有典型性。

3. 判断危害大小。

舆情研判直接说就是研判其危害性大小,而危害性与舆情价值大小成正比。

(二)舆情研判要点

舆情研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把握舆情研判的基本要点。

1. 鉴别舆情信息真伪。

鉴别舆情信息的真伪通常并不影响舆情信息的价值,例如有些谣言信息一样具有很高的舆情价值。但是,鉴别舆情信息真伪对于舆论引导工作十分重要,舆情信息真伪直接决定了舆论应对的策略。方法有几种:

(1)来源检验。

就是从舆情信息的来源是否权威、可靠、诚信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来源主要有主流媒体、非主流媒体、网络媒体新闻、网民互动信息等。简单说,如果舆情信息来自主流媒体,那就基本比较真实,如果来自一些都市小报或网民微博、微信等,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2)逻辑检验。

就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这三种基本的逻辑思维形式,根据思维规律,采取递推法、倒推法、内推法、外推法等逻辑推论方法,寻找事物的相对关系,用已知推断未知,来判断舆情材料的真伪。但舆情信息有时候看起来不合常理,而这种“不合逻辑”的情况可能恰恰是深入解读一些信息的“金钥匙”,需要格外认真地重视和研判。

(3)常识检验。

就是依靠一般的、普通的、众所周知的知识和经验,对舆情信息进行真伪判断。

2. 看当前关注度。

就是指事物或人物所受关注的程度。关注度也可理解为影响力大小。分析关注度和影响力大小一般由浏览量、回帖量、转帖量、跟进量决定。

(1)浏览量。

又称点击量或阅读量,是指有关网页被浏览的次数。浏览量大小与关注度成正比。一个信息,如果浏览量大,那么必须要立即行动。如果浏览量小,而且没有快速增长趋势,可以继续观察,不必急于行动。当然这个度需要根据实际把握。

(2)回帖量。

信息阅读后,网友自由发表的大量跟帖并加入讨论,已经成为了大多数网民的一种习惯。越是受广泛关注的重大新闻、突发事件,或是观点存在争议的言论,其后的跟帖往往越多。因此,回帖量的大小是考量信息关注度的重要指标。

(3)跟进量。

跟进量主要指互动言论的跟进程度。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想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他们更想参与到互联网中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新闻跟帖、博文帖文回复、微博评论等指点评论。一个舆情信息出现后,跟进的评论越多,关注度自然越高,影响力自然越大。

3. 把握苗头趋势。

是对网络舆情研判的更高要求。就是要对掌握的舆情信息所具有的苗头和倾向作出判断,对发展趋势做前瞻性的判断。

(1)看导向。

导向问题至关重要。导向好、不好还是极不好,所导致的舆情是完全不一样的,不一样的舆情自然应对的力度和方法也不一样。

(2)看联系。

看联系就是要发现 “不是一个信息在战斗”。各种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不要单纯地看一件事两件事,要把大量的事件或信息素材贯通起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其内在的关联。

(3)看矛盾。

研判舆情信息的苗头和发展趋势,关键是要分析舆情信息所反映的事物矛盾的演变趋势,也就是区分是内部矛盾还是外部矛盾,即内因还是外因问题。认识矛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解决的方式也不一样。

3. 提出科学对策。

在经过舆情信息的前期工作搞清 “有什么”“怎么样” 后,按照实事求是、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积极稳妥四个原则,对 “怎么办” 提出一个初步的对策建议。最后以舆情报告的形式,把舆情 “产品” 定期报送给相关领导或负责人。

猜你喜欢
研判舆情监测
市场研判 不确定因素困扰市场
全球低轨卫星网络最新态势研判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