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019-12-30 14:26叶三梅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教师

余 丹 叶三梅

(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相关性分析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上相互交融

无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有机的教育系统,二者在教育的目标、对象、内容、方式等诸多方面均有比较强的趋同性。首先,教育目标一致。高校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教育目标来展开,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具有同一性和相交点。二者都强调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路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细化和具体呈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向纵深改革和转变,也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有力保障[1]。其次,教育对象相同。二者虽然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但面向的教育对象均为全体大学生,目的在于使大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2]。再次,教育内容相近。创新创业教育突出“创新”“创业”的实践元素,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所谓“才”;但同时也十分强调“德”的要素,如理想信念、品德修养、坚忍不拔、挫折教育等。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有共同的诉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最后,教育方式趋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存在满堂灌、直线输出的陈旧教学方式,背离了教育中“知行合一”的原则,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此,二者都要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创设新的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将理论性教育和实践性活动有机结合、高效统一,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内化与外化,不断拓展能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又能契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方式。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相辅相成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3]。教学方法的单调、滞后是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弱的重要原因。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刺激导向性较强,致使学生缺乏自主意识,课程吸引力严重不足。虽然实践教学能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个体差异,使得教育能从外入内,由虚变实,但是高校思政课较强的理论性弱化了其实践性的特质,减弱了课程育人的实效性。而创新创业教育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正好可以弥补思政课教学的短板。创新创业教育不只是单一的依托学校的实践教育,而是注重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等各个实践平台的聚力、合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一般分为校内与校外,校内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十分有限,需要由学校牵头,积极向校外延展。利用企业、行业、社会等实践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不断在实践中调整自我的职业规划,提升创新创业的素养。这种在实践活动中逐渐修正、反省、提升自我的教育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体系,同时又为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增强了思政课育人的效果。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是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都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有共同的教育基因。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除了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思想品德基因外,也需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工作能力基因,而这些基因正是创新创业教育所蕴含的价值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资源,可以增加大学生面临创新创业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增强解决创新创业问题的能力和竞争力,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观念和素养,从而推动社会良性发展。二是协同育人促使两大教育价值理念得以彰显。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创新创业教育中“人”这一核心要素。忽略“德”“才”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终将崩塌。而思政课教学的主题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个主题浸润整个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因此,良好的道德素质会将两者有效统一起来。再次,协同育人有助于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彼此交融,将学生的主体性与实践性合二为一,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思政课教学最大的困惑在于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教师由说教变启发,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性、实践性特质恰好弥补思政课教学的不足,从而迸发强大动力,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高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高校思政课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性解读

(一)针对高校思政课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薄弱

目前学术界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成果颇丰,但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视角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问题则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中国知网上,大多数研究聚焦于创新创业如何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课程的开发及实践模式的建立等。以“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搜索到的论文较少,而以“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课”为关键词搜索到的论文更不多。当然也有些文章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中某一门课程相联系,如形势与政策课程,但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屈指可数。而且,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一是更多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解读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而忽略了从中观的层面即思政课教学的维度来探讨如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二是对高校思政课为什么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为什么可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阐述比较全面,对思想政治课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路径的研究也大致明确,但微观上对每门思政课程可以进行什么方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如何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比较缺乏且较为零散,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视域下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体系,从而导致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到实处。三是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虽多,但如何与特定的内容特别是当前社会发展现实和需要相联系进行研究还很缺乏,如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这导致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研究比较宏观和抽象,措施或路径对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有针对性、具体化地解决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问题作用有限。

(二)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实践力度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侧重于将大学生生活化、职场化、社会化,尤其是应用型高校要致力于培养品行端正,实践能力强,具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4],因而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的特征和手段。然而,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更突出其理论性。思政课教学在不断探索和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此增加吸引力,但效果不突出。而且思政课教学中的课内课外实践已经得到重视并实施,但活动内容枯燥,活动形式单一,实践效果并不满意,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作用不显著。甚至由于教师缺乏对实践活动的重视,实践教学能力较低,综合能力不足,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能力有限,思政课中课内外实践教学有名无实。思政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削弱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影响力,严重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构成了障碍。此外,高校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高校扩招给高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挑战。高校师生比偏低,思政课大班授课成为常态,严重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尤其增加了思政课教学中课内外实践活动开展的难度,学生在实践中的个性化、主导型难以彰显,这无疑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思政课教学主客体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缺乏共识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和客体对于在思政课教学中是否和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未能达成高度共识[5]。首先,作为教学主体的思政课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尤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手段一知半解。这容易导致有些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课是互不联系的学科体系,忽视二者的相关性、耦合性。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鲜少会利用创新创业教育来提升教学效果,甚至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成败与思政课教学毫无相关。在这种片面的理解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缺乏“共识”。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未与创新创业工作有直接关联,这导致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不足。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缺乏整体性、系统性。思政课教师创新创业素养参差不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存在分歧,使得整体推进困难,功效不显著。其次,作为教学客体的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高,所谓“三低”——低出勤率、低头族、低积极性现象较为普遍。故而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也缺乏关注和期待,直接导致二者协同育人的成效不足。

(四)微时代增加了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难度

当前互联网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愈加紧密,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已经成为时代的“扬声器”[6]。微时代给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带来不小的冲击,创新创业教育也面临同样的挑战。如何利用微时代下多样化的网络平台,凸显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巧妙地融创新创业教育于思政课教学,成为思政课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但实质上,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课教学并未真正认识、利用和用好微平台。究其原因,一是思政课教师对微时代认识不够充分。微时代是把双刃剑,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增加课堂管理的难度。“低头族”“手机族”大量存在,破坏课堂学习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部分思政课教师谈“网”色变,避之不及。合理有效利用微时代创设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平台,同时免于大学生陷网而不可自拔,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加深对微时代的认识和理解。二是教师应用微平台的能力有限。思政课作为公共课,教师数量偏少,且年轻思政教师占比不大。相对而言,年纪较大的思政课教师计算机能力较弱,对微平台利用的意愿、技能和水平偏低,直接影响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三是基于微平台的教学改革大势还未形成。部分高校对网络教学重视程度不高,校园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网络教学推进力度不足,单一的课堂教育依然是“王道”。这使得思政课教学缺乏时代性、吸引力,也背离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强调“互联网”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影响教学时效性。

三、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总体性思考

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指导思想及具体的实践方法来探讨,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政课教学资源,融盐入汤,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1.构建一个生态链。内容包括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及评价机制、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创新,真正让创新创业教育“嵌入”高校思政课程,既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又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2.实现“五位一体”。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挖掘上,实现“五位一体”,做到点面结合、部分与整体结合。即对思政五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中创新创业资源进行挖掘和梳理,并对其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中的作用进行准确定位,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体系。

3.坚持“两个结合”。在创新创业教育“嵌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上坚持“两个结合”,即“混合式”教学方法和多维教学法相结合。一方面,实现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教学方式互补,增加课程吸引力,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糅合多种教学手段,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方法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和教学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实现“四五二三四”。

1.树立思政课教学新理念。核心是倡导“生本教育”,坚持“四突出”——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树立“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转变师生定位,由刺激导向转变为激励导向,注重培养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2.促进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创新。充分挖掘思政课教学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涵养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实现“五位一体”。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关注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精神层面的要素,一是创新创业中所体现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诚实守信等品格,二是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的“法”的思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关注大学生科学态度、逻辑思维等创新创业思维与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关注创新意识的培养、国家社会发展大政方针及其时代发展趋势等创新创业知识的培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关注创新必要性和重要性等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关注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新环境、新问题,国家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新理念、新政策等。同时在所有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沟通、合作、创新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思政课的教学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寻求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佳路径。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促成思想政治课中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核心是“两个结合”:一是采取“混合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高校可以设置思政课网络教学板块;教师可以采用混合教学、“翻转课堂”等形式,构建“(理论知识)视频教学+(实践知识)实体项目”这一教学结构。微课内容和项目方案均需要教师贴合高校内思政教学实际进行自主创作;前者教师是演员,是主角,后者教师是导演,主角是学生。这两个部分的定位不同,自然目的也就不同。教师要充分重视和精心设计第二部分,这样创业能力中的“自主性”和“自发性”特质便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内被有效培养。二是运用多维教学法,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4.推进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创新,真正体现和检验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在考核评价方式上,构建不再以唯一标准答案为尺度,而重在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如开卷、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多种考核方式的评价体系,从而革除侧重于考查学生知识记忆程度,以闭卷考试为主的单一、机械的评价方式。实现“三化”:一是评价指标科学化,既明确反映知识、能力等近期显性目标,又明确反映意志、实践等远期隐性目标。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采取答题、撰写报告、社会实践等多种评价方式。三是评价方位全面化,既评结果,又评过程,变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

5.推进思政教学保障体系的改革创新,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落地生根。重点在四个方面: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加大对思政课教学的投入和场地建设,创建现代化、智能化的活动场地,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的网络教学和社会实践平台;加大对思政课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实现对思政课教学的全程跟踪和督导,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成效的科学评估和考核。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互动互融,有助于改变思政课固有的教学模式,为思政课注入活水,找准改革方向,让高校的思政课改革化虚为实,变远为近,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从而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