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班会课在初一新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

2019-12-30 01:41张君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34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

张君妹

〔摘要〕初一是学生个体心理发展中的承启阶段,初一新生的行为习惯培养是良好班级形成的重要保障。班主任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地开展心理班会课,可以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力度,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重要的保障。在心理班会课的开展过程中,学生得到健康、向上的发展,有利于问题学生更好地面对自己的行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达到相互理解和尊重,构建和谐、健康的班集体,为初二、初三乃至于往后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关键词〕心理班会课;初一新生;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34-0073-02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初一階段是一个关键,从小学到中学,环境改变,课程增多,难度加大,导致初一新生内心发生急剧变化,极需教师和家长的心理指导和帮助。初一学生处于小学和初中的过渡时期,他们在小学已形成的一些行为习惯还未达到中学教育管理的标准,不少学生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作为初一的班主任,首先要认识到培养初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与艰巨性,把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放在第一位,设法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为他们的美好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班主任的工作中,班会课是传导思想、教育学生最主要的方式,而心理班会课有别于传统的班会课,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大部分文章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班主任工作、班级文化建设以及班干部选拔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而班会课则较少谈及,结合心理学应用的班会课涉及更少。本文将针对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从行为习惯培养的角度,探讨心理班会课的开展。

一、心理班会课的特点

(一)心理班会课有别于普通的班会课

心理班会课渗透着心理学理念。从心理学上看,人的行为反映人的心理需求,学生行为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产生了心理偏差。如果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则无须在太多的外显行为上做过多的纠结,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也能事半功倍。心理班会课运用心理教育的理念和理论,在班会课中渗透心理学原理,发挥班主任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运用团体辅导、角色扮演、心理剧、心理活动体验等心理教育的方法倾听学生心声,为学生排解心理困惑。

心理班会课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班主任一个人需要同时关注几十名学生的发展,了解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班级现阶段的情况,可以随时变更活动目标。这样心理班会课可以更加贴近班级个体,做到因材施教,更加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另外,心理班会课是团体活动,学生在这个团体活动中感受的是集体的力量。相互支持、相互分享、相互理解,教育的效果会相应增强,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心理班会课也可以针对班级某位同学的特殊行为问题,运用集体的力量,帮助个体意识其行为问题,提高个体面对问题的能力,通过心理班会课完成交“心”的过程。

(二)心理班会课的开展有赖于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心理班会课开展得如何,首先取决于班主任的专业素养,需要其拥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高效的行动力。但班主任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教师,因此在开展心理班会课的过程中,视野和方法难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需要班主任对心理学理念进一步学习,包括学生的心理发展专业知识、心理班会课的取材、开展心理班会课的各种专业方法等。只有心理专业化进一步发展,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班会课才能有效地开展。

二、初一新生的行为习惯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一般在12岁左右,他们天真幼稚、活泼好动,好奇心和上进心较强。他们的依赖性还大于独立性,幼稚性大于成熟性,在他们身上还有更多的童年期的心理特点。如果说少年期是一个人由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那么初中一年级则是一个人由儿童发展为少年的转折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对于刚刚跨入中学大门的初一学生来说,由于许多地方与小学阶段不同,他们在行为规范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习惯是看似小事的大事。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成就的大小、身体的好坏、生命的长短。了解了一个人的习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但因初一学生具有辨别是非能力差、自制力弱、易学易忘等特点,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绝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学生行为,使他们尽快适应中学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

经过调查和师生交谈,初一新生行为习惯不良的表现有:(l)组织纪律性不强;(2)不讲礼貌;(3)不讲卫生;(4)不注意团结;(5)学习习惯不好,例如不预习、不复习、 抄作业等。对于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分析其心理原因主要有:小学升初中的不适感;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初一新生普遍存在学习焦虑、人际交往焦虑问题。

三、心理班会课的实施与运用

(一)心理班会课主题的确定

心理班会课是根据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而选择主题的,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应根据班级学生现阶段的情况灵活变更活动主题。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预设主题,以某些突发的事件作为题材进行主题的选取。例如,对于刚入学的初一新生,我们可以设计“破冰”为主题的心理班会课,让学生相互认识,建立团队。如果发现班上学习气氛不浓厚,班主任可以设计“如何提高学习动力”的主题心理班会课。而对于初一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重点应该放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主题可以确定为:(1)“有缘相识”——破冰的团队活动,相互认识,建立班级的团队意识;(2)“初一,你好”——倾诉学生进入初一的不适应性问题,相互提供解决方法,共同面对;(3)“习惯的力量”——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讨论如何培养良好的习惯;(4)“遇见一个更美好的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5)“让心靠近,学会沟通”——同伴教育,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克服人际焦虑;(6)“时间盗贼”——合理进行时间管理,克服拖延症;(7)“打开智慧之门,注意力的探索”——探索注意力集中的方法;(8)“享受学习的快乐”——分享未来的就业理想,帮助寻找学习的动力。

(二)心理班会课的实施与应用

心理班会课的开展可以有很多形式,例如团队活动、心理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演绎、头脑风暴、经验分享等。确定一次心理班会课的主题之后,便可以根据主题去设计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了。

四、心理班会课的运用反思

在心理班会课的开展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中都能积极投入,特别是团队活动的合作,大大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长。当然,心理班会课的开展,需要班主任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有的能在学生行为习惯问题集中爆发前防患于未然,有的能在问题发生后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心理班会课需要班主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高效的行动力。心理班会课的主题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课堂的效果会越好。心理学表明,任何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强烈的心理需求。班主任意识到这一点,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突发的学生状况更应该抓住契机,冷静处理。其实,心理班会课除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成长以外,也促使班主任更加理解、尊重学生,让班级管理显得更加轻松愉快。

心理班会课除了在初一新生行为习惯培养中得以应用外,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班主任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去设计相应的主题和内容,指导学生健康、向上地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第十中学,珠海,519000)

编辑/刘永胜 终校/刘 芳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探究
中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关于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职教体系背景下的职校学生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
征友启示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
创新学习学生行为习惯与能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