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探究

2019-12-30 01:53杜磊
成才之路 2019年3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因材施教

杜磊

摘 要:准确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表征,有利于高校精准做好民族生培养工作。文章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表征,从构建思政教育主体模式、因材施教推进学业素养建设、提高教育管理质量、提升教育者育人水平四个方面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对提升民族生的教育管理水平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育人水平

中图分类号:G641;G7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34-0008-02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边疆繁荣的中坚力量,高校应努力优化教育资源,配齐教育的硬设施和软设施,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本文对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工作进行相关研究。

一、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表征分析

我校招收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以下简称民族生)集中于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学生因民族文化差异、生源地特点、生活习惯不同等,表现出各具特色的心理特点。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准确贯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明确民族生的表征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

1.思想政治状态积极向上,总体理论修养不够

民族生大多有预科的经历,在内地的学习生活加深了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有着较深厚的爱国基础,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信中国梦必定实现,总体上具有奋发向上、理性平和的表征。但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念有时呈现多元化,对国家的一些政策方针把握不准、理解不深、学习不透。在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他们思维较广阔,自我意识较强,社会责任感有所缺失。

2.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心理素质相对脆弱

部分民族生家庭经济基础薄弱,主要靠国家资助政策完成学业。很多学生是本民族的佼佼者,在本民族内部有一定的心理优越感,而来到荟萃各地精英的大学容易产生心理落差,经常表现为参与校园活动不积极、声音小、易害羞等不自信行为,喜欢独来独往,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空间里。

3.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创新意识不足

初入大学校园的一些民族生抱着巨大的信心,努力学习,但限于基础知识薄弱,难以与其他同学同频共振,久而久之失去学习斗志,丧失学习兴趣。只有学习意愿强烈、意志力较强的少部分学生,才尽全力弥补学习上的不足。但一些学生思想比较保守,循规蹈矩,竞争意识与开拓精神不足,很少参加学术活动和学科竞赛,自我价值实现的意愿不迫切。

二、基于民族生身心发展表征的教育工作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生身心发展特点突出,高校要结合其特点,转变教育工作思路,把培养国家发展需要、民族振兴急需的人才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结合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民族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1.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构建思政教育的主体模式

要想推动一个群体的发展和变革,内部的使命、认同、信念不容忽视。因此,要做好民族生的教育工作,核心是突破思想桎梏,培养新时代的先进思想者。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把“搭建平台、促进交流,悉听声音、共同成长”作为开展民族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致力于提高民族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院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采用“1+2+3+X”的形式进行。“1”代表每位民族生每学期列席一次党支部会议,与党内人士集中学习,培养党性修养;“2”代表每学期两次的民族生座谈会,学院邀请关工委老同志参加,实现老少携手读懂中国;“3”代表每一位关工委老同志对接三位民族生,对其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指导;“X”代表根据时事政治开展的多次集中培训、教授下午茶、参观学习等活动。

2.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推进学业素养建设

目前,不少高校在民族生学业方面主要采取“积极扶弱”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基础薄弱带来的学业压力,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一模式也存在弊端,如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下降,遇到问题归因于民族生的身份,缺乏合理的归因。因此,民族生的学业帮扶不能“一刀切”,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学业指导。(1)选拔学业辅导员,推进日常学习规范化。要选拔一批学习成绩好、专业素养高、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作为学业辅导员,与民族生一对一匹配,就民族生的学习难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开展“笔尖下的物联”优秀笔记评选活动,遴选一批优秀的学习笔记,借助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这一措施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间年龄相近、专业相同的优势,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友情,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民族大融合。(2)成立“学霸”讲堂,冲刺期末复习。高校可以成立“学霸”讲堂,聘请本民族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作为主讲教师开展学业辅导。高年级学生与民族生具有相同的教育背景和知识接受度,更易理解民族生欠缺什么知识、如何弥补知识、怎样提高学习能力这些现实问题。这一模式的运用,不仅能够有效帮扶民族生的学业,也为低年级学生树立了榜样,找准了定位,有利于激发高年级学生的存在感和成就感,鼓励学生不断进取。

3.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育管理质量

民族生的学习和生活均在内地高校的群体之中,因此高校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必须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为此,高校要积极探索有益的做法。(1)资助育人,加强民族生资助与感恩的融合教育。高校要不断完善民族生的资助工作,形成“奖、贷、助、补、免”多元资助体系。资助的直接目的是助困,旨归要义是育人。受资助的学生每学期要做40小时的义工,高校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到自己所获得的资助是社会、他人恩泽和奉献的结果,理应心怀感恩,心向阳光。这种教育形式可以传播正能量,培养民族生的感恩之情,实现资助与育人的双重目标。(2)石榴情深,拓展文化浸润导育渠道。要有效把握民族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特点,为他们的发展搭建平台。每次年级开会时,可以邀请民族生讲解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做好本民族的“解说员”和“宣传员”;可以开展少數民族风情展,包括经验分享会、民族创意秀、文艺晚会等;可以划拨专项经费,与民族生共庆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节日。要通过丰富的民族文化导育,增强民族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加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让各民族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塑造温馨的育人环境。

4.树立学习意识,提升教育者的育人水平

教育过程必然存在着教育者供给知识与教育对象需求知识之间的矛盾,具体可以表述为教育者对民族政策、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习惯等的掌握程度与教育对象需要其掌握的程度之间的矛盾。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党的民族方针政策,做到学懂、弄通、会用,坚定自身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提升向民族生宣讲的能力;不断学习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文化理念,做到尊重民族文化,促进校园多元文化的平等发展,努力营造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

三、结语

科学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新特点,在立德树人视野下有针对性地做好他们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注重强化意识形态教育,构建思政教育的主体模式;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推进学业素养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育管理质量;树立学习意识,提升教育者的育人水平。这样的教育管理措施,有利于培养具有专业学识和深厚文化的“爱国、立志、求真、力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立慧,李瑞奇.多元一体格局下高校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6).

[2]陈永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02).

[3]沈定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8(07).

[4]刘晓东.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度辅导的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

[5]罗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5).

[6]敬坤.试论精细化管理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应用[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7]胡晓晴.长治久安视域下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教育对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

[8]劉冬.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