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模糊”教学的无限意味探赜

2019-12-30 01:53陈崔昕
成才之路 2019年34期
关键词:模糊不确定性高中语文

陈崔昕

摘 要:文学作品表现出的“模糊性”较之清晰明确的表达更有嚼头和韵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多义性、空白性和不确定性,这就为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意性解读提供了可能。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合理的逻辑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文本中蕴含的无限意味。

关键词:高中语文;模糊教学;多意性;空白性;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34-0053-02

哲学家康德认为模糊概念是富有表现力的,它比清晰概念更令人震撼。尤其是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它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存在着人们虚构出来的、且表现人们抽象情感的形象世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所以作品是充分敞开的空间,为读者留有充分的自我解读余地。依据这一点,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便可充分运用文学作品本身的特点,诸如语言、情感等方面的多义性、空白性、不确定性,引导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个性化文本解读,领略作品中独特的风景。

一、利用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引发学生富有创意的解读

作者是创作作品的那个人,他驾驭、组织、运用语言进行叙事、抒情或议论,进行各种体裁、各种题材的文章写作。语言意义的表达层次具有多样性,因此,读者面对的文学作品便具有多义性。这种多义性往往不能使读者确定或明晰作者运用语言的真正目的,在揣测的过程中,读者便会紧紧围绕作品的语言、情感、表达方式等进行富有个性化及创意性的自我解读,感受作品中模糊而无限的意味,并从中获得一种具有逻辑性及合理性的完整意义。基于文学作品这种多义性,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其通过阅读,完成对文章的再创作和自我解读。学生在一种开放式的阅读中,会更加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这有利于其文学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以李白《蜀道难》为例,诗人整体用“象”,反复用浪漫主义的笔调描绘蜀道的“难”,气势澎湃,山川呈现奇异之象,却似乎没有表露作者自己描写“蜀道”之“难”和“难于上青天”的真正用意。而“象”既是一种语言的运用,也是情感的表达,还是表达的方式,它具有意义的模糊性。所以,追随“象”的指向,诗歌呈现多义性。这就是人们对这首诗的意义表达众说纷纭的原因。基于这首诗的多义性,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也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自我解读空间,避免权威解读或者固定学生的阅读方向,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拘囿在单一的语言、情感层面。例如,教师可将该诗所能表现的主题全部列出来,然后让学生选择,并为自己的观点拿出证据,通过开放的阅读,学生可自主选择某一看法。如有学生觉得李白是在暗示官场的黑暗,劝解友人不妨离开官场;还有的学生觉得诗人是在劝慰自己不要为了所谓的理想而艰难攀登,应归去,还人生安稳;有的学生觉得其本意就是单纯在咏蜀道之险要;有的学生则认为李白是要借这首诗讽喻唐玄宗,劝他不要久留蜀地,而应心系天下,从蜀地回到长安。为了证明自己解读的正确性,每个学生都围绕自己的观点积极拿出证据,通过这一解读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文学素养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二、利用文学作品的空白性,引发学生富有创意的联想

俗话说:“花半开最美”,所谓“半开”,在文学领域是指意义没有完全表明的那种半遮半透的状态,也是美学中所提到的“留白”。关于留白这一艺术手法,它不仅运用于中国画创作中,表现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感觉,也运用在文章作品中,表现一种“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特点,引读者回味无穷。可以说,留白对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着重大的影响,它构成了文章的想象空间,意境从这空间中喷薄欲出,而且由于场景或语言的留白,空间场域被拉长拉宽,具有无限的张力,与读者产生一种距离感。而这种距离感的保持,又使得读者能自我解读,站在最佳的审美位置上赏析文章。因此,教师要依据文学作品的留白,引导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联想,进行审美感悟。

以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这篇小说就像一篇书法作品,大量的留白使情节似断未断,使人物似显未显,充满诗性的忧郁色彩,尤其是对小说主要人物贝尔曼的描写,忽略的部分太多,以至于读者在读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一人物。但是在结尾处,作者却将这一人物突然推到重要的位置上,给人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对这一人物的描绘,作者巧妙运用了留白的方式进行,使得这一人物和读者拉开距离,“美”却完全彰显出来。可以说,是留白使小说真正圆满,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围绕该小说的空白性,引导学生进行富有创意的联想。例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阅读之后,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并体会填上空白处内容之后小说给人的感觉。如有学生在读过小说之后,觉得贝尔曼有人性的闪光点,所以,在作者介绍贝尔曼那部分表现出贝尔曼的善良、重情义,但通过再次阅读之后则感觉小说原先那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被削弱了,贝尔曼的人性闪光点也没有之前感受得那样强烈了。由此,学生感受到留白对这篇小说的意义。为了加强学生对留白这一艺术的感受,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作者写到苏艾吐露贝尔曼怎样死去,及他死去与常青藤叶的关系之后便戛然而止,并没有谈论琼珊听完之后是如何反应的。学生回答,是为了留白,将之后的情境留给读者体味,每个读者都是一个琼珊,作者留下了回味而又无解的场景,令读者萦绕于心,不可断绝。

三、利用文学作品的不确定性,引发学生富有创意的思考

叶继奋在谈论鲁迅的作品时说:“晦涩委婉的表达方式,使他的作品呈现不确定性。”关于文学作品的不确定性,与前面说的多义性和空白性是有明显区别的,多義性是指存在多种意义,可以根据读者的选择,选出其中合理的一种;空白性主要是指留白艺术的运用,作者省略了很多语言,但读者仍能根据语言表达的部分联想作品缺少的情节。而不确定性是说,文学作品晦涩委婉,几乎没有一个关于主题的选择或选项,学生根本无法从语言中找到主题的踪迹,文本空间更加开放,无际无涯,需要读者结合富有创意的思考去总结,而不是选择和填补。基于某些文学作品的这种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思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文学作品主题,实现开放性阅读,个体性解读。

以朗费罗的《箭与歌》为例,这首诗表面看去似乎很简单,是在表达射出的箭和唱出的歌,皆没了踪影,找也找不到。但有一天,在树上发现了箭,在朋友的内心发现了歌,箭与歌都找到了。但实际上,箭与歌这两个意象是伴随着深刻的象征意味的,只有解读出作者所要象征的对象,读者才能够理解这首诗的真正含义。可意象的象征性是不确定的,整首诗便呈现了一种不确定性。即便如此,解读是无论如何要进行下去的,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富有创意的思考。例如,有学生认为“箭”这一意象是有破坏性的,所以一定是代表人的恶意;而“歌”是美好的,一定代表美的东西,箭射出去,在树上找到,并在树上留有痕迹,这代表着伤害的持久性。而歌唱出,在朋友的内心找到,且历久弥新,这代表美好和善意。有学生则认为,箭和歌的象征意味皆是相同的,代表着时间,时间飞快逝去,但其带来的爱恨其实已经深入人心了。随着学生富有创意的思考,晦涩难懂的诗歌像一个万花筒,向学生喷出多姿多彩的花瓣。

总之,对于文学作品的模糊性,许多学者都做了阐述,例如马毅认为“与明确相对的就是这种‘模糊性”。文学作品因为这种模糊性,而表现出了多义性、空白性、不确定性,展现出美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围绕这些特点,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意性的解读,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感悟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肖峰旭.《蜀道难》中一唱三叹的指向及蕴涵解读[J].语文学习,2018(03).

[2]丁小凤,徐晨.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模糊性探索[J].池州师专学报,2006(01).

[3]荣晓燕.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8(11).

[4]戴展斌.高中语文写景散文赏析教学设计[J].中学课程资源,2018(07).

[5]嵇云霞.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15(05).

猜你喜欢
模糊不确定性高中语文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受损状态评估的设计与实现
葛浩文的“模糊” 翻译
具有不可测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控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