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投资峰会圆桌论坛实录:靠逻辑和勤奋去赚钱,才会长久!

2019-12-30 01:52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9年49期

圆桌论坛主持人:

《红周刊》传媒中心内容总监 谢长艳

圆桌论坛嘉宾:

深圳市林园投资董事长兼《红周刊》荣誉顾问 林园   

东方马拉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钟兆民

广东潮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 刘跃

深圳市赛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罗伟冬

北京格雷资产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合伙人 杜可君

北京中晴资本总经理、中国政法大学MPA教授、

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何岩

《红周刊》:台上台下的观众朋友大家好!作为此次圆桌论坛主持人,我感到特别荣幸!想必大家感觉和我一样,从第一位演讲嘉宾出场,到刚才林园总压轴演讲,每一场演讲效果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中午休息的时候,我也和现场在座的朋友交流过,很多投资者都觉得不虚此行。

在演讲环节,我们感受到了台上嘉宾对投资的热情和专注,相信在接下来的圆桌环节,嘉宾们将继续为我们带来更为鲜活和精彩的观点。圆桌论坛现场视频详见12月31日《红周刊》和红刊财经微信公众号。

下面,我们进入到圆桌论坛环节。

主题对话一:2020年以及未来,看好的“3只股票”在哪里?

《红周刊》:综合此次论坛线上和线下提问情况,投资人最关注的是2020年以及更长远,投資机会在哪里,甚至有的投资人都问到了未来10年、15年甚至30年的关注方向。此次论坛的演讲嘉宾也都是重个股、轻指数的投资人。钟总(钟兆民)在今天的演讲中又提到了,“一个爱人、两个孩子、三只股票”,过一生足矣。那就请各位嘉宾谈谈2020年或者未来更长时间,您认为值得投资的“三只股票”在哪里?

林园(深圳林园投资董事长、《红周刊》荣誉顾问):未来投资企业,依然投垄断企业,还是我刚才演讲时的观点。这是诀窍,但并不深奥,就是常识,就像中国人吃饭用筷子一样,人人都懂。

但目前市场行情下,我觉得还有机会比个股更赚钱,而且风险低,那就是可转债。

《红周刊》:可转债有很多行业和方向,您比较看好的是哪类的可转债投资机会?

林园(深圳林园投资董事长、《红周刊》荣誉顾问):可转债上市数量很多,真正有盈利能力的上市公司的可转债,其实都可以买。我重点投资的主要是医药、银行以及券商公司的可转债。我的参与方式是网下打新,如果现金充裕,二级市场我也会买。

买医药可转债是看好该行业长期的投资机会;买银行可转债,因为银行风险不大,现在机构网下打新底仓配置多以银行为主,且银行发行的可转债数量也比较多。买券商可转债的逻辑则在于,相较于地产、银行、制造业等现在已经处于世界第一梯队,国内券商与国际还没有真正接轨,无论是规模还是市值与国际大投行、大资管公司的差距非常大,券商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至少当前并没有高估,不会买到泡沫。按照以往经验,如果市场形成真正牛市,券商股和银行股都有几倍的增长空间。

需要注意的是,可转债到时间会强制赎回,所以我会选择在100元或100元以下买入,140元、150元时卖出。

《红周刊》:谢谢林总,分享的这么具体。接下来有请钟兆民总谈下您看好的3只股票。

钟兆民(东方马拉松投资董事长):回到主持人的问题,其实谈的是未来的机会。说到未来,我先不谈投资,先谈自己来参会的一些感慨。

投资其实不复杂,就三句话,这个公司赚不赚钱?为什么赚钱?能不能持续赚钱?这三个问题想明白了,标的就选对了。但我还看到台下有朋友带着小朋友来参加论坛的,这特别好!《红周刊》传播价值投资的精神要传承下去,投资就需要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正,投资方法都可以慢慢学。如果价值观不正,投资技术强反而是害人。

我自身的例子,我两个孩子很小时,我就开始给他们记账,如孩子一岁时,我送给他100股股票做礼物,三岁时会以游戏的方式让他们从3只股票中选择一只持有,后来潜移默化他们对投资就有了自己的见解。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在某年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时,有人问巴菲特,第一次买股票是何时,他回答,是9岁,前面8年都浪费了。这句话虽是说笑,但我却把这句话当真了,在我看来,我们给孩子100万,和让他自己赚来100万,结果是很不一样的。此外,做投资除前面三句话外,还要加上一句,算一下这个公司值多少钱?大家一定要想明白,怎样在白马股上赚钱,我们做投资者,首先要赚到确定性的钱,然后再去赚“黑马”的钱。

回到主持人的话题,就投资方向而言:

第一,仍然非常看好互联网行业,社交、电商、本地生活等领域的龙头公司,这些公司的投资机会都是相对确定的,目前还看不到谁能挑战腾讯、挑战美团,虽然阿里有点被拼多多在侵蚀,但依然动摇不了阿里的根基。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些互联网龙头的前景仍然非常好。

但投资是需要持续跟踪的,钱一定是靠逻辑+勤奋赚来的。以我们团队为例,我们的时间观是以半小时为单位,这缘于我在飞机上看到的一本日本的书,说精英都是时间控,我正在努力做精英。(笑)

第二,在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吃不饱,现在有点钱了,进便利店那么多东西我都买得起,就是特别幸福的感觉。但现在中国这个年代,物质解决了,服务却很稀缺,例如,好的教师资源很稀缺使得教育服务很稀缺,而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增加使得医疗服务也很稀缺,这就给教育龙头和医疗服务龙头带来了巨大的增长空间,同时也带来了相对确定性的投资机会。例如,新东方和好未来加起来仅占整个国内教育市场份额的7%。

第三,有专利的创新药,在专利还没到期之前因为具有垄断性,肯定是暴利,专利过了则可能迎来断崖式下跌。因此仍可以关注处于专利期内的创新药的投资机会。

《红周刊》:钟总不仅给了投资的方向,还从整个价值投资的未来给了一些建议。下面请杜可君总谈下看法。

杜可君(北京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钟总每次都把我想要说的话都给讲完了。(笑)

我比较喜欢思考问题的本质,我选股票有几个条件:

第一是刚需,即使一家企业处于行业垄断地位,但不是刚需我也不看好,我不太认同把垄断看做企业的护城河。我最近还专门就这个问题写了两篇文章,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下。什么是刚需呢?吃饭是刚需,生病看医生吃药是刚需,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是刚需,上网的速度越来越快是刚需。但也有很多不是刚需,例如,为什么用电的时候不用水电而要用核电?不用核电而要用风电?不用风电而要用光电呢?为什么家里要放置一些所谓的智能终端来帮助我解决一些我本可以很轻松就解决的问题?所以说,是否是刚需,可以把很多企业筛出去,尤其是受政策影响较大的非刚需企业。

第二是垄断,这个垄断也要看是什么形式的垄断。首先,我喜欢有永续专利权的垄断,这意味着我所做的事情别人做不了。其次,是经过市场充分竞争后的垄断,没有经过市场充分竞争的垄断可能是伪垄断。市场上有很多这样的企业,例如,因当前政策的保护,別的企业不能进入而使得某些企业形成垄断,但试想,一旦政策放开之后,这类企业会如何发展?个人认为,没有经过充分市场竞争的企业,它的管理层可能没有意愿去提高企业的利润。这也是我刚才所说,不是所有的垄断都是好企业的原因。

第三,企业挣的钱要肯回馈股东。举个简单的例子,开餐馆一年可以挣10万元,让投资者50万元买下来,我们可能觉得这笔买卖还不错。但如果再附加一个条件,一年赚十万,但需要把其中的九万捐出来,此时,你作为买家是否还愿意去买下这家餐馆?就上市公司而言,如果一家企业挣的钱不能回馈给股东,我对其投资价值也是不认可的。

所以我选股主要有三个条件,第一刚需,第二垄断,第三回馈股东。

《红周刊》:杜总刚才谈的是选股标准,那就投资方向而言,您比较看好哪些领域呢?

杜可君(北京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刚才钟总提到了互联网,我也特别想强调移动互联网的投资机会。到现在为止,并不是移动互联网大潮已经终结了,相反它的渗透越来越多。

今天好几个朋友也讲到,要从生活中去发现投资机会。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十年前过年大家发短信拜年,那如今大家如何拜年呢?五年前大家习惯于购物的时候刷VISA卡,今天怎么支付呢?十年前听音乐、看电视我们并没有付费意识,但如今付费意识正在觉醒。这是C端(个人)的变化。

就B端(公司)而言,为什么当前云计算发展这么快?因为简单!

我之前在国内某军工企业就职,主要负责大数据运营、管理机房等工作。我的工作经验让我了解,建造一套大数据中心、组织一套技术人员,以及要把它运营得非常稳定是多么痛苦的事情。而现在有了云计算,企业不需要再花钱去建造一个大数据机房,只需要花钱租就可以,而企业为租赁所付出的费用,相较于享受的稳定的服务,租金是非常划算的,而便宜就是刚需。第二,云计算必须规模很大才能赚钱,如果规模很小,仅靠收租可能连本钱都收不回来,所以最终只有几个巨头可以在云计算领域活下去,这是必然,而且它们一定会在云计算领域形成垄断。刚谈到的互联网前两大龙头在这方面都有布局,就是垄断性的,而这两家公司都是我非常看好的企业。

也许有投资者会问我,这两家企业未来还值不值得投资?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反问,它们的增长是否已经触碰到天花板?我仔细思考后发现,它们的天花板目前还很难看得到,甚至它们的天花板是什么我都没搞清楚。所以,对于这种既有垄断性,天花板又很高的企业,我们为什么要担心它的短期波动,即使三个月或者六个月不涨又有什么关系?这其实都是投资者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碍。

第二投资方向,我想再谈下消费,的确现在很多消费股估值并不低。但催生消费股估值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资的不断买入。因为当前外资在美国的无风险收益率可能仅有一个点,而投资中国的企业,以3~5年考核周期来看,收益率可以达到八个点左右,这意味着只要外资配置A股的优质公司,大概率就可以跑赢仅配置美国资产的同行了。以此来看,未来外资仍会不停地买入A股的优质资产。但这点部分国内投资者体会的可能不太明显,毕竟当前国内无风险利率仍比较高,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动辄四个点,甚至五个点,但这确是未来的大方向所在。

此外,消费作为一个刚需且永续的行业,如果个人投资者想要追求投资性价比,可能需要等待一个错杀的机会,等待估值回归合理的机会。那具体该如何操作呢?股价=EPS×PE,一方面是要看PE,很多投资者短期看一年怕亏钱。但其实,对于消费龙头公司而言,主营业务短期不是可变的,投资者可以向前复盘十年甚至十五年,这期间企业已经经历过高增速和低增速。然后投资者可以把这期间估值的中枢计算出来,当伟大的企业估值接近中枢附近时,就是可以买入的时候。投资者不要一心只想在企业估值达到下沿的时候买入,因为估值到下沿可能十年才能遇到一次,而估值到估值中枢附近大概每两年就可以有一次机会。这也是查理·芒格所说的,就算贵一点也要买好的公司。

另一方面,则是对企业业绩的测算,个人认为,虽然长期来看PEG理论有缺陷,只有现金流折现是相对准确的测算方式,但是通过现金流折现模型来测算,很多时候又会存在算不准的情况。在我看来,如果投资者想要测算企业一两年短期的业绩增速,用PEG来测算是有效的,因为短期内的业绩增速有多高,和对应的PEG、估值都有一定的相关性。比如2015年的牛市,上证综指攀升到5000多点,那时候白酒龙头只有20倍市盈率,因为那年企业利润增速只有5%,前一年的企业利润增速1%。但现在的情况是,即使2020年,它不提价,它的产量多少,PEG是多少,投资者都是可以自己算出来的,所以明年EPSxPE大概是多少钱,也是可以算出来的。而它的股价一旦掉下来一部分,肯定会再涨回去,这就是你投资的机遇。

《红周刊》:感谢杜总,当前白马龙头的涨幅已经比较高了,未来是否会一直涨下去,这是台下很多朋友比较关注的话题,杜总刚给出了方法和答案,同时也谈到了择时的问题。

下面,我们请何岩老师来分享。

何岩(北京中晴资本总经理):我就直奔主题。

第一个看好是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背景下的安可科技,国产替代是当前国家和产业发展大背景下最紧要的事情,有望从以往的“喊口号”向实质迈进。国家极力鼓励的事情大多有较高确定性,比如ETC今年的行情,再例如,2020年1月1日起,所有车辆将强制安装胎压监测(TPMS),市场上,不少企业股价走势已经做出榜样了。而对于国产替代、自主可控题材,也有类似的性质,但投资者一定要买涨幅适中、未来还有增长强力的公司。

第二看好我们国家的军工领域,建议投资者关注军工科技领域的网络攻防和电子对抗,未来的战争已经不仅仅是导弹飞机大炮,更核心的是网络战争。

第三,建议关注生命技术领域,中国未来能够比肩阿里和腾讯的世界级科技巨头将诞生在医疗健康大数据领域。

最后,建议投资者可以关注消费科技,比如未来云游戏市场的發展,或将给相关科技股蓝筹带来投资机会;同时建议关注可能成为明年爆款的电子产品,有望复制今年漫步者走势的公司,这方面的具体标的,我就不分享了,得留给我的《红学堂》学员们。(笑)

《红周刊》:何总给我们《红学堂》做了个很好的广告,确实是特别好的投资培训平台。下面有请罗伟冬总。

罗伟冬(深圳赛亚资本董事长):想问一下在座各位,有谁买股票没有被套牢过?应该没有。

查理·芒格说过一句话,我认为很有智慧。他说,我这一辈子只找一位基金经理已经足够了,他找的是沃伦·巴菲特。芒格在伯克希尔·哈撒韦16美元/股的时候,大量买入,现在哈撒韦的股价是33万美元/股。

芒格的话其实是提醒投资者,对于股市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投资是一件很艰苦且高风险的事情。记得2005年市场有个“段子”,说中国股民的炒股风险度比战地记者还要高,很容易“阵亡”。所以我比较认同林园总的观点,个人投资者最好不要自己炒股,如果资金有理财需求,可以交给专业的投资机构来打理。

《红周刊》:罗总是给整个基金行业做广告了。事实上如何找到优秀的资产管理人也有很大的学问。此前我们《红周刊》也就这个话题多次展开探讨,后续我们可以再继续研讨。

接下来,我们有请刘跃总来分享他对A股未来投资机会的看法。

刘跃(广东潮金投资总监):经常有投资者问我,现在经济不好,你还看好股市吗?我的回答是,未来十年全世界的经济都不会很好,但每年照样会有投资者赚钱,同样也会有投资者赔钱。

我的投资逻辑很简单,寻找增长确定性非常强的行业,然后投资行业里的龙头公司。不管哪个行业龙头公司即使在行业最艰难的时候也相对是最赚钱的企业,而一旦行业反转的时候,它们赚的钱就更多。

我演讲的主题《寻找科技股的确定性投资机会》里也提到了,2020年5G基站产业链和5G手机产业链仍有望迎来确定性投资机会,这里可以再做下补充。

对于5G手机产业链公司,我们从2017年、2018年就已经开始关注,当时整个产业链不景气,供应商业绩和股价都惨不忍睹,行业龙头估值非常低。如我做手机行业的朋友要在广东、深圳打官司,律师一听是手机行业的,就很明确地说,最早也需要一年以后才能接手他的官司,之前都已经排满了。

但通过走访调研产业链上的行业龙头公司,我们发现,业内比较一致的预期是,5G时代的到来,可能就是手机产业链要出现反转的时候。2019年5G网络建设开始加速,5G信号开始出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商都在大力推荐5G套餐,种种迹象都在表明,5G时代正在来临,我们等待了一两年的投资机会也逐步显现。

所以我总是强调调研,我把手机的成本结构图拆解出来,分析哪些上市公司属于手机产业链中最赚钱的细分行业龙头,从而确定投资标的。

相较而言,我可能不属于专注于单一行业投资的投资人,但我没有“躺在那里就可以赚钱的命”(笑)。我更多的还是通过深入一线不断调研来获取数据,然后寻找业绩确定性比较强的行业做投资,这能让我自己对投资更放心,也让我的客户更加放心。

总结看,就是哪家企业赚钱的确定性最大,我就投资哪家公司。如果企业估值过高,风险大了,那我就会改投另一家安全边际更高的公司。我不是在投资上不专一,我必须对我的客户负责。

《红周刊》:好的,谢谢刘总,因考虑出资人的感受让“投资不专一”《红周刊》也做过探讨。他的投资逻辑也非常清楚。

主题对话二:外资不断入场,哪些变化投资者不能回避

《红周刊》: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话题的探讨。嘉宾在演讲过程中,提到了外资在A股市场的影响力不断加大。实际上,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外资正成为国内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红周刊》自2016年到现在也一直在跟海外优秀的资产管理人接触,坚持价值投资的外资无论是理念和投资方向,和我们在座嘉宾都比较类似。想和各位嘉宾探讨的是,随着外资的不断入场,所带来的哪些变化是国内投资人不能回避的?各位嘉宾和海外资产管理人有接触时,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罗伟冬(深圳赛亚资本董事长):我2018年8月份给巴菲特写了一封信,我说现在有一个很好、很重大、很确定的机会,你如果投50亿美元进来,我五年时间让你赚1000亿美元,原话是这样讲的。

他给我回信说,没什么兴趣,可能他老人家比较忙吧(笑)。那个时候我们基金产品净值是1.2元,14个月之后,我们净值最高到了15元。如果巴菲特真投了50亿美元,那是不是就真有可能变成500亿美元,我觉得这个事儿很有意思。如果我下次有机会见到他,我要再跟他交流一下这个事情。

外资对A股市场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回顾过去15年,真正在中国市场赚大钱的就是外资。外资持有的代表标的格力、茅台这种企业累计涨幅是远超20倍的。相较而言,国内喜欢短炒、打板的投资风险则问题比较明显,就像大家所说的,“一顿操作猛如虎,市值一看原地杵”。我们应该学习外资长期投资、延时满足这种高收益的方法,未来外资对中国的配置也会越来越高。

《红周刊》:的确,外资的投资理念正逐步影响国内投资人。下面有请杜总谈下您的观点。

杜可君(北京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我确实也在留意外资的动态,同时也跟一些QFII基金经理有交流,外资其实并不神秘。投资回归到本源,一个是业绩,一个是估值,外资在投资企业的时候,主要考虑的就这两个问题。

另外,随着外资当前A股持股市值逐步与国内公募基金到达同一个体量,国内资产的定价权也正在慢慢开始转移。

过去A股投资者很少按照业绩和估值这条逻辑去买入和持有股票,所以整个市场的波动性很大。如果大家忽略数学意义上资产增长属性,将投资变成纯交易,这绝对是一个二阶的随机漫步,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叫《漫步华尔街》,可以对此有更好的理解。

以往A股市场投资者往往有个错觉,炒股一定要炒波段,抄底、逃顶是过去很多中国股民投入很大精力研究的事情。我从上大学开始研究了六年技术分析,六年下来赚了点钱,进入了中国股市“七亏二平一赚”的前10%。但现在回想,这个结果糟糕透了!如果这六年间,我投资一家质地比较好的企业,哪怕每年复合增长只有20%,六年也将带来2.98倍的回报。同时,如果六年时间我扎根一个行业做研究,我可以获得无限的软性知识,这些都是可以变现的。而实际上这六年只是让我获取一些交易经验,让我了解,什么是波浪,什么底背离、顶背离等。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真正付出的成本。但我比较庆幸的是,六年之后我想明白了,在后来投资过程中,把所谓的技术分析这些东西全部摒弃掉。

回到外资,外资好处就是让越来越多中国投资者了解到如何给资产定价,在这方面外资的影响很大。当然,我并不是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我们中国投资者要学习的是外资思考资产定价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我今天提出“核心资产的黄金十年”的原因,在我看来,核心资产的价值投资之路刚开始,大家别太着急。

《红周刊》:学习外资的思考模式,然后再做回自己。下面有请刘总发表您的观点。

刘跃(广东潮金投资投资总监):我对外资的投资属性也进行过研究,在我看来,随着欧洲等国家进入负利率时代,约有18万亿美元的资金要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寻找投资机会,而这18万亿美元资金最主要的投资需求是保值。

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中国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企业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国内资产吸引外资入场的根本原因。

从资产保值角度来看,银行、消费和医疗是三大理想投资行业。就银行而言,高比例分红的确定性,以及业绩稳定性,爆雷概率小等,都是吸引外资配置银行股的主要原因。投资者可以留意下,每当这些优质银行股跌到分红线,或者說跌幅超过5%,海外大资金就会大量入场配置。

消费配置逻辑,正如巴菲特所说,可口可乐具有成瘾性,消费者的爱好不会轻易改变。我们调研也发现,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小时候的口味是最好的,这会促使其不断复购某种固定品牌的消费品。例如,我母亲炒菜酱油只用海天,这么多年没见过其他品牌的酱油。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注定了这些企业的黏性比较大。此外,得益于消费需求的延续,消费龙头的成长空间也较为明确。以海天酱油为例,相较于乳业行业伊利和蒙牛市接近80%的市占率,海天味业的市场占有率尚不足16%,未来行业集中度提升空间巨大。

医疗行业最大的逻辑是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当前年龄八九十岁的爷爷奶奶辈,在医疗上不舍得花钱。如今五六十岁的居民很舍得为医疗花钱。举个例子,我的客户明明身体没什么问题,但他总会怀疑自己有各种疾病,并会不断前去就医问诊,这就给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成长空间。

具体投资公司来看,外资倾向于买龙头,因为龙头企业盈利能力更强。但在我看来,外资买龙头看中的是其未来的成长空间和无可替代性,一旦未来该龙头的盈利能力被其他标的所替代,有了真正的竞争对手,那外资也将会毫不犹疑地抛弃这些公司。

《红周刊》:何岩总如何看外资的不断入场对A股带来的影响?

何岩(北京中晴资本总经理):我觉得外资都是跟我们走,中国的市场、中国的产业、中国的公司,肯定中国人最有发言权。十几年前、二十年前,外资怎么能知道“中华股宝”这类的公司好?它们是茅台这些“股宝”成长起来之后看到的。

只有我们这些扎根中国大地,受中国千年文化的熏陶的中国投资者,才能对中国的产业和中国的宝藏有深刻理解。我一直以来的看法都是,并不是我们跟着外资走,而是外资应该跟着我们的步调走才对。

第二个观点是,外资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全球范围内资产配置的资金,在其他国家找不到好的资产,于是来中国挖掘投资机会,毕竟中国经济还在增长,中国有着14亿人口所带来的庞大消费体系。这类海外资金所占比例最大,它们主要在中国配置白马股为主,不求高回报,只求稳定的回报,在中国投资总比在海外享受负利率收益率要好。还有一类外资是“不怀好意”的外资,它们故意买一些让中国“肥大”的传统产业,而不去买那些能使中国强大的产业。最后一类外资,是“假外资”,国内出去的资金,反过来其实是中国人的资金。

这是我对外资的看法,总的来说,一句话,我们国内投资者要立足本土,永远创新自己的理念,让外资跟着我们走。

《红周刊》:好的。下面有请林园总谈谈对外资的看法。

林园(深圳林园投资董事长、《红周刊》荣誉顾问):大概八九年前,美国金融协会举办一个年会,邀请我作为嘉宾去做演讲。记得当时有位犹太人募集了20多亿美元,这是当时机构资金募集量很大的体量了。活动主办方把他引见给我认识,我以为他想了解中国股票市场情况,但我们在2个多小时的聊天过程中,他和我反复聊的话题就是贵州茅台,其他的他都不关心。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他们的水平还是非常高的。

我们不要小看外资,很多外资的出发点和我们都是一样的,都是从常识性问题出发寻找投资机会。

我的投资理念是要买赚钱的机器,后来有客户和我说,我说的“赚钱机器”和巴菲特的“印钞机”理论很像,我说我不看巴菲特的东西,但是投资赚钱的体会都是一样的。什么是赚钱的机器,就是企业利润的产生是靠内生动力在赚钱,而不是需要企业追加多少投资才能再增加多少利润。

还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个我的亲身经历,去年我去一家老字号中药企业开股东会,现场一起调研的还有几位海外知名资产管理公司的基金经理,但没说几句话就离开了。后来我就问公司董秘,老外来调研,都说什么?董秘说,外资来调研很简单,通常来了就问了常识性的问题,回去不几天就建仓买入了。

这给我的感受就是,外资没那么神秘,他们投资最简单,就是按照常识办事。如果外资持续买入这种优质的资产,会教育国内投资者向这类标的投资。比如我现在买可转债,也尽量买大市值,小市值的公司可能真会有问题。这种现象并不是个例,我在股市这么多年,认识很多股市的常青树,一位在投资界很活跃的常青树,最近也跟我反馈说,现在谁要推荐他买小市值的可转债,他听都不听,这其实反映了行业中比较普遍的现象。

虽然我这个人不愿意主动打电话和别人联系,但中国股市上投资高手的动向,我也都比较清楚,同样的,他们对我的动态也都比较清楚。例如,科创板刚推出的时候,很多投资高手都出山活动了,但现在科创板热度下去了,很多投资高手的资金也就都不活动了。

其实在平时投资过程中,我和这些国内外的投资高手都有联系,他们有一些重大投资决策会问我的意见,我投资医疗也会征求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帮诊断一下投资风险,如果其中有一个人提出异议,我都会再斟酌一下。当然我指这些投资高手都不是一般人,我们个人投资者不要小看这些投资高手的力量。

《红周刊》:谢谢林总,大道至简。下面有请钟总,我们都知道您是国内最早去巴菲特股东大会朝圣的投资者,您如何看待外资?

钟兆民(东方马拉松投资董事长):我们不要被蓝筹股、中国核心资产、外资这些概念迷惑了。什么是核心资产?每个人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投资者最终要赚什么钱?我们做个假设,北京机场每年的客流量和货运量是一样的,每年都不增长,那企业的利润也是不增长的,此时,企业只要足够便宜也是有投资价值的。这就像杜可君总刚说到的,企业EPS不增长了,但企业PE足够便宜只有10倍,而合理估值在15倍,那这也存在50%的增长空间,这是一种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假设估值不动,企业利润增长每年保持增长15%或者20%,因为业绩增长是确定的,所以投资者只要坚持拿下去肯定也是赚钱的。

这些概念真的特别迷惑人。我们公司在香港拿了十年的牌照,自认为对外资还算熟悉,他们的套路我都知道。刚刚何岩总说的其中一个观点,外资也是三教九流的,我觉得他这个观点是很有水平的。理论上最大的外资是巴菲特,賬面上1000多亿美元,但我们看巴菲特进入A股的资金很少,目前公开的资料显示,就买了比亚迪一家。

“中国市场一定是中国人的主战场”,何总的这个观点我很赞同的。Anthony Bolton(安东尼·波顿),曾经来香港投资,被誉为欧洲的巴菲特,对中国股市“搞不定的”。他们不理解中国的本土市场,中国股市一定是中国人的主战场,或者外资用好中国人也可以。所以一定不要被蓝筹、漂亮50、核心资产、外资等,被这些概念给迷惑了,这是很危险,要研究投资的本质。

巴菲特买什么股票,你马上买什么股票,你没有学到巴菲特真的精髓,这是我的一位同行说的。投资者一定要思考巴菲特为什么买这只股票?只有理解了买入的逻辑,投资者才能跟投,如果只是盲目跟投是没有理解巴菲特的真正的精髓的。

其实刚才罗伟冬总也提到,选股票非常难,这是持续的体力活儿+脑力活儿。芒格那么优秀还是买巴菲特公司的股票。我并不是在推荐我们这个行业,这只是一种社会分工。投资者无论是自己炒股票,还是购买公募或者私募产品,最终投资是做有把握的事儿。赚钱公式很简单,估值足够便宜,恢复正常了能赚钱;利润持续增长,复利也能赚到钱。

大家不要被概念所迷惑了。外资也是人,外资投资经验的确比国内经验丰富,但A股市场真正的好资产,价值只会迟到,不会不来。好东西投资者要拿得住,一味猜外资的选美,意义不大。投资者只要做正确的事情,别人是聪明的,你迟早会有回报。

再补充一点,老林(林园)特别强调垄断性企业的投资价值,我们之前做过垄断的分类,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是行政垄断,就是国家发牌照,拿到牌照你就赚钱;第二是时间垄断,你有专利,这段时间是阶段性的垄断,肯定你是赚钱的;第三是区域性垄断,比如北京机场和上海机场没有冲突,我该去北京去北京,该去上海去上海;第四是充分竞争杀出来的,原来的竞争对手被干掉了,就是寡头垄断。垄断企业大致是这么分类的,供大家参考。

《红周刊》:好的,谢谢钟总。下面我们进入本次圆桌的第三个话题进行研讨。

主题对话三:投资过程中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红周刊》:下面想请教各位嘉宾的问题是,投资过程中,尤其是价值投资过程中,怎么做到知行合一?例如,刚才各位嘉宾也就未来投资方向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好股票就在眼前,我们都看得到。但为什么有人能赚钱,有人不能。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很快乐地去投资,就像巴菲特一样,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刚才钟总发言中其实已经部分涉及到了这个话题,下面我就首先请钟总再给我们详细谈一谈。

钟兆民(东方马拉松投资董事长):投资是一个修行,只有真理解了投资,才真会按照认知去做。就是刚才谈到的,对父母孝顺,这是应该的,就像我现在,每天要跟妈妈视频一样,这是应该的。投资者只要实现彻底的“知”,“行”自然就做到了,我们要理解科学原理。

可以举个例子,两个教练,每个人教30位健身爱好者,十年过后,A教练的学员大部分没能坚持健身,而B教练的学员大部分能坚持健身,差异产生的原因在哪里?因为B教他一直给学员灌输一种观念,虽然你一会儿有生意要谈,一会儿有客户要来,但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排在健身后面,拥有健康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当你形成观念,认为健身比谈生意更重要的时候,你自然就能坚持健身了。

比如《红周刊》引导投资者做价值投资,一旦投资者形成了价值投资的观念,那他未来践行价值投资的概率就将大增。因此,我们想要在价值投资领域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彻底理解价值投资的科学原理,然后再去实践。我推荐大家初期先多看巴菲特原汁原味给投资者写的信,巴菲特是价值投资在美国的实践,然后再看林园的书,林园的书是价值投资在中国的实践。(笑)

《红周刊》:林园总刚演讲中提到,投资者要相信您对市场的判断,您是正确的,您为何这么笃定自己就一定是正确的呢?也就是您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呢?

林园(深圳林园投资董事长、《红周刊》荣誉顾问):投资过程中,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很少,这很大程度上是基因决定的,不同人对同一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有人遇到一点困难,就觉得天要塌下来,有的就不会。我改变不了他们,他们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现在也在观察每个人,用我的投资方法,15年后投资就不怕投资股票了,只有做到不怕投资股票了,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如果你怕亏钱,就很难做到知行合一。这是人性决定的,学也学不到的,着急也没有用。

《红周刊》:林总刚刚谈的,这有点上升到思想和哲学层面了。下面我们听听何总的看法。

何岩(北京中晴资本总经理):因为人不是机器,有情绪波动,所以投资过程中要想做到知行合一的确是非常难的事情。那有没有办法解决?有办法!很多个人投资者赚不到钱,而机构能赚到钱,差距在于机构投资者有着严格的制度和规范约束,每个岗位分工明确,有负责宏观策略的,有负责选股的、有负责买的、有负责卖的,有负责风险控制的等等,岗位分工可以有效降低人性对投资的影响,减少投资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从而更容易控制人性弱点的爆发。

就个人投资者而言,建议也找最亲密的人分工合作,制定适合自己的交易规则,并严格按照交易规则来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再投资的过程中不断选到好股票,而且能够赚到相关的利润。因为选好股并不是最难,最关键是能够把好股票变成投资者的利润赚到手,而这需要控制人性的爆发。

《红周刊》:谢谢何总。可能我不是最优秀的人,但我是最有规则的人,何总这个建议对投资者做投资应该会有所帮助。下面有请罗总谈下您的观点。

罗伟冬(深圳赛亚资本董事长):我也认为知行合一在投资过程中很难,我曾经用了5年时间才突破这个阶段,我可以简单分享一下我这一路走来赚钱的经验。我曾经研究过各种模式,很多方法,但很难赚钱。最后,我找到最靠谱的投资方法就是找到伟大的企业,例如存在30倍、50倍甚至100倍增长空间的优质企业,然后买入并持有,这种策略大概率是会赚钱的,只是早赚、晚赚、多赚、少赚而已。

分享我的经验,只是想告诉投资者,知行合一需要大家自己去摸索,只有找到比较适合自己的,跟自己性格匹配的投資风格和方法,最后才能通过知行合一在股市上赚到钱。

《红周刊》:好的,谢谢罗总。下面有请刘总分享您的经验或者看法。

刘跃(广东潮金投资投资总监):就我们而言,知行合一也主要是通过规则来限定和实施。

例如,我们讨论某个行业某只个股是否值得投资时,会从它的盈利和行业地位等各方面分析它是否符合我们投委会的标准,只有符合标准才会进入股票池。

基金经理建仓某只股票、要卖出某只股票,我们要求基金经理必须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比如原来持仓个股基本面发生变化,还是其他原因导致需要调仓换股?另外一家拟建仓标的,是否符合我们投委会选股标准等。

我们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轻易变更投资原则,投资者是很难赚到钱的,例如,一位很厉害的投资高手,如果他每次投资的成功率都是80%,频繁换股操作下,其投资的成功率就是0.8×0.8×0.8×……,越乘越小。所以我们公司内部交易规则要求,不要轻易进场,也不要轻易离场,争取每笔投资都要做到有理有据。毕竟我们的团队以80后为主,整体偏年轻,而年轻人的自制力显然不如按规章投资靠谱。

可以跟投资者分享两个我们操作过程中的小案例,一是在10月份的时候,我们决定卖出恒瑞医药,我此前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也谈过卖出的逻辑。因为恒瑞仿制药占比80%,虽然恒瑞的创新药在行业内处于绝对龙头地位,创新药未来前景也很不错。但公司短期内的变革可能会导致2020年公司业绩承压,出现增长的不确定性,股价也存在加大波动的可能,为了避嫌我们管理的产品出现大幅度的净值波动,加上我们有新的业绩确定性更高的标的,我们决定更换股票。

另一个案例,是一家5G手机产业链的细分龙头,但这家公司我们很遗憾错过了最佳建仓时机。这家公司以生产手机滤波器为主,看好逻辑在于,虽然4G时代手机对滤波器要求不高,但5G时代,对滤波器要求特别高,以往这种滤波器都需要从日本进口。但今年以来,这家公司已经掌握了该项技术,具备国产替代的可能。该公司有望成为5G时代手机生产代加工国内唯一的一家公司。我们之所以没建仓,就是因为对该公司的盈利能力的持续性没有确定性的判断。按照我们此前的计划,此次来北京参会期间,我们会前去调研,但该公司股价在我们来北京前半个月已经开始启动,出现暴涨。

但对于这种投资机会的错失我们也不后悔,因为我们的投资原则摆在那里,它让我们错失某些机会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避开重大过失。

《红周刊》:刘总的秘诀也在于规则。那杜总您怎么看?

杜可君(北京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我谈一下我的感受,我20岁、30岁、40岁对于知行合一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也曾获得过三次金牛奖,我见过太多优秀的基金经理,但知行合一的是很少数。我觉得自己,也需要向林总学习,闭上眼睛、闭上嘴巴,从常识出发做投资。

其实知行合一难在哪儿?难在投资者想做的事情远远超过自己的能力,巴菲特早就说了不要跨七米高的栏,跨半米高的栏,你做到了,那你就是知行合一,做不到,那就是知行不合一,就这么简单。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投资者可以问自己,熊市的时候,当你认为市场跌到底的时候,你会买什么?买估值低的还是成长高的?买价格低还是买价格高的?买增长快的还是现金流稳定?问到最后,估计把自己都问傻了,这就是知行不合一的根本问题。

上午演讲中,我挑了一个公式出来:股价=EPS×PE,在一堆公式中,我为什么选这个?其实它反映我对自己的要求,简单而和谐。就像我在物理学中,最喜欢的也是两个最简单的公式,一个是F=ma,一个是E=mc2,它们两个揭示了物理学最基本的原理。同理,今天这个投资公式也是我对投资的最简单的理解。

说白了,股价就是利润×估值,我们不要把问题想得太复杂。那投资者该怎么做到知行合一?我可以给投资者一个建议,在决定投资一家公司之前先问一下自己,是否弄懂了这家公司挣的是什么钱,看不懂的扔掉;这家公司赚的钱是否能够提升利润,如果不能扔掉。也许有投资者会说,到最后我一只股票也没找到,那我认为,这说明你根本不适合炒股,建议还是去买基金吧。

如果你最后找到一只股票,可以看懂它赚什么钱、可以确定未来增长是什么。如果只有一只股票,ALL in(满仓买入),这个时候分散才是傻,是在增加投资风险,其实知行合一就是这么简单,投资者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儿。

今天演讲的时候,我也说过自己的态度,我从来没有见过可以同时懂七八个行业,100只股票的牛人,我也不相信有这样的牛人在。

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投资过程中,什么叫“懂”?懂不是讲大逻辑,大逻辑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真正的懂是能测算出这家企业未来几年的利润。回到操作问题上,假设你持倉的股票,跌了10%,你是加仓还是减仓?跌20%?甚至“腰斩”呢?如果投资者面对市场下跌,根本不知道是该止损还是补仓,那就表明你对这家公司其实是不懂的,你对企业利润心理也没数。

所以,知行合一就是懂,怎么懂?找最简单的、常识性的东西做投资,不要给自己设置很复杂的东西,尤其是个人投资者,一旦迷失在琐碎的问题上,肯定会迷失掉自己。以我自己为例,我20岁开始不断给自己做加法,30岁时候开始困惑。但30岁之后我的投资开始变得简单了,因为我开始做减法,减到最后我确定我对投资的行业懂了。

与投资人精彩问答

《红周刊》:谢谢杜总,刚才的分享非常精彩。下面我们进入圆桌论坛的互动环节。投资人的问题都是提给每位具体嘉宾的?

从罗总开始,您一直强调复利,您做的基金产品确实涨得也很多,我们在座的投资者很感兴趣,你所管理的产品是否使用了杠杆?

罗伟冬(深圳赛亚资本董事长):我们用了两融。

《红周刊》:那融资融券在使用过程中,您是如何保证确定性的?去年我们《红周刊》专访芒格时他提到,如果投资者使用杠杆,需要有100%的确定性,但是资本市场上100%的确定性的机会好像很难找到。那您投资过程中,是如何使用杠杆,又是如何来规避掉不确定性带来的潜在风险?

罗伟冬(深圳赛亚资本董事长):杠杆这个词特别敏感,目前全球范围内估计也没有人敢说自己可以用好杠杆。我只能从自己的体验来简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两融是否有使用的必要性。两融是国家允许、风险可控的杠杆,而且也是目前官方唯一承认的杠杆。就我而言,因为我个人情况比较特殊,我不是富二代,当时离职在家做研究的时候,连收入都没有,非常贫穷,这意味着我刚开始投资的时候,是没有本金的。当时没有知名度,募资也很困难。而投资就是讲钱的资本游戏,没有钱是很可怕的事情。作为年轻人,在初始阶段,想在投资上做出点名堂来,我就选择在投资过程中适当的使用杠杆是有必要的。

其次,使用杠杆是否合理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巴菲特其实也是有用杠杆的,虽然他使用的浮存金风险非常低,且很长期,几乎零成本。此外,在去年《红周刊》的“芒格专访视频品鉴会”上,当我听到芒格说,如果你对某个投资机会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你可以下两倍的注,这句话让我特别受鼓舞。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可以找到这样机会的话,一定要尽量把这个机会的钱赚到。

此外,适度使用杠杆对于我们基金规模净值的提升也较为明显。我们成立第一只基金产品的时候,规模只有几百万,现在我们管理的规模已经增长了100倍,这其中大部分资金是我们通过投资赚回来的。此外,我们基金产品净值从1元涨到15元,也得益于适度使用两融,如果没有两融的放大,我们净值可能也就停留在4~5元。

当然,我们也不会在投资过程中一直使用杠杆,一是没必要;二是杠杆毕竟有风险性。随着未来基金规模的增长,我们会适度降低收益预期,将杠杆逐步撤出,或者减少使用杠杆比例。其实杠杆只是手段而非目标。目标是赚钱,是帮基金投资人赚到钱,甚至赚到大钱。使用杠杆的基础,是投资而非投机,更非赌博。因为我有25年的全职投资经历,我对投资标的物确定性的有超乎寻常的把握,我才敢这么做。对于广大非专业投资人,我建议还是要远离杠杆,安全第一。

《红周刊》:这个压力和痛苦,估计也只有罗总自己能体会到。

下面有请何老师,您刚才讲了国运资产,大部分是有核心科技的公司,但是投资科技公司经常会有个问题,比如因新技术的出现而使伟大的企业不在这个时代存在,诺基亚、摩托罗拉、柯达都是典型代表,那么我们投资科技股的时候该怎么规避这些问题?

何岩(北京中晴资本总经理):好的,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投资科技股的心得。我本人非常喜欢科技股,个性上也非常喜欢创新,在投资道路上也一直如此。

分享几个建议,第一投资科技股,要遵循“蓝天沃土”理念,这也是我提出的投资理念。最好的企业一定是不断地创新的。无论做什么行业,行业的特征一定是需要不断的创新,例如,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等,创新是无极限的,所以用“蓝天”来形容。

沃土,指的是这个企业不管怎么创新,也要根植于大地和用户,我们要触手可及,如果摸不着,建议投资者不要碰。

举例来说,美股科技公司苹果是科技巨头,它家的产品我们很多人都在用,是我们触手可及的;类似的还有谷歌、微软、亚马逊,它们的产品和服务都是我们能看得见,也是触手可及的。这样的企业我们投资起来就比较踏实,符合“蓝天沃土”理念,既有创新又扎根大地又扎根用户。

第二投资就要投资蓝筹股,科技也要投资蓝筹,不要投资小型的科技,而要投资新蓝筹。新蓝筹,指的是既融合蓝筹股的特征,一定是中大市值的公司,一定是行业的绝对龙头。同时,它还要有不断创新的特点。

第三投资者要不断的学习,多学习前瞻性的科技知识,从而对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产业先行关注。但对前瞻性企业的投资也不要过于心急,需等待比较稳定了再去投资。

我觉得把握这三点,大概率可以规避一些科技股投资上的风险。当然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投资要在自己能够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去投资。

《红周刊》:好的,谢谢何总。接着何总的科技股问题,请教一下刘总,其实相对消费股来说,科技股的估值是很复杂,如果让你给科技股估值,最简单的能够给投资者借鉴的经验是什么?

刘跃(广东潮金投资投资总监):刚才何总从大方向上谈了对科技股的看法,下面我从细分行业投资机会来谈谈我的看法。

我大致把科技股分为三类,不同类别有不同估值方式。第一类是绝对龙头公司,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苹果、阿里、腾讯等公司。在这类公司没有出现可以威胁江湖地位的挑战者的时候,我不会主动去给他们估值。只有当股灾出现,这类个股估值跌到投资者对它们都没有信心的時候,我才会去给它们测算估值。

第二是国产替代,这也是当前市场的热点。我们通过寻求市场替代空间的估值来给企业估值。例如,A公司今年大涨,是国产替代的标杆性企业。我们挖掘背后原因发现,该公司之所以股价走出独立于国产替代行业的行情,主要在于,其国产替代的可替代市值空间巨大,接近1千亿元,且市场上其他可分食该领域的国产替代公司也均为其子公司。换个说法就是,这个行业除了A公司,没有其他公司可以做,因此,理应享受估值溢价空间。

另外,如果某行业可替代空间大仅有三四百亿,两家上市公司未来都有望势均力敌,平分该市场,这意味着对这两家上市公司而言,每年产生利润的增量空间只有150亿~200亿,而如果股价短期内暴涨,我们对这类公司会比较谨慎,很容易高估。

第三,就科技细分行业的龙头而言,鱼目混珠,我让研究员把各行业的细分龙头的市值、市盈率,对标美国、日本等所有的龙头公司的市值、市盈率做比较,然后根据这些公司在中国每年有多少的市场份额,对标海外市场增量空间等全方位做统计,以此来限定它们的估值。

第四就是行业性投资机会,我演讲时提到的5G基站和手机产业链。对这种行业性机会,我们的估值逻辑是,当大家没有收到基站发出的5G信号时,说明5G产业链的头部公司还没有进入爆发期,它的行业龙头公司和细分龙头公司我会一直持有。那什么时候我会决定卖出呢?到大家都收到5G信号,行业投资进入投资爆发期的时候,设备后面的需求可能就不会像此前那么大,此时我会选择换股。因为在整个细分行业走完了的情况下,我不会去留恋,此时不管相关龙头公司估值多低,只要未来的增长空间有限,我就不会去买。

《红周刊》:好的,下面我们想请教杜总。怎么看互联网科技,抓住下一代人的消费前景?

杜可君(北京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我特别喜欢互联网行业,因为第一,它是一个高度垄断的行业,这是它自身属性决定的;第二,互联网为什么能够壮大?因为它极大地节约人和人的沟通的成本,为整个社会节约下来的时间成本是无穷大的,所以它值这么多钱。

我们先去想一个问题,当互联网行业从第一代的门户网站到搜索引擎,然后到今天的移动互联网、交互性的网络,甚至现在都在讲智能网络。往前推演来看,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回到互联网里面,人们的实际需求在哪儿?人们的购物需求、社交需求,还有生活服务的需求,其实我觉得主要就是看这些东西,这些需求是否仍在增加。

我最近出差过程中也在对抖音、今日头条等做调研,个人认为,研究一个行业不是在上市公司里边挑一二三,我们要研究它真正的对手,很多对手并不在上市公司里。比如研究直播,我这个岁数我还知道“口红一哥”李佳琦,最新一期腾讯视频的吐槽大会请的PDD(电竞知名主播)。我不是说这些东西多新潮,其实这都是消费方式,代表着互联网未来流量向什么地方变现的方式。

给投资者分享几个投资逻辑:第一,互联网最强的护城河就是双向社交,例如,我们通过好友认证成为好朋友,一对一形成的社交,两点一线。有一千个朋友就有一千条线路,中国有12亿互联网产品用户,每个人如果有几千条线这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要想打破这个护城河基本不可能,除非有新模式出来,所以双向社交这是最强的互联网,一定要重点关注。

第二是单向社交,比如大V与粉丝的关系,一般大家关注大V,大V不关注粉丝。这种一般是粉丝经济,比如微博、虎牙、斗鱼等,这个护城河相对弱一些,因为大家去竞争大V,大家互相抢大V。

第三,不仅仅是人和人的连接,还是人与物的连接,比如说电商,其实它能够满足这个条件。如果一个平台只能卖一千种东西,大家可能还是回归到超市,可是这个平台如果卖1000万种、2000万种甚至3000万种东西,那这些用户全部都会到这个平台。

我讲的这三种模式还有种隐形的好处。例如,以卖牛奶为例,你在北京开一家门店、两家门店、三家门店,然后扩展到二线、三线甚至四五线城市,只要扩展店铺就要增加渠道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且这个成本呈指数级的增长。但互联网行业恰恰是相反的,当人与人,也包括人和物的交互,越来越多的时候,成本是降的,最低将降成零。

再举个例子,一个是社交软件,刚开始推广的时候,可能只有1000人用,此时可能是商家花钱让你去用。但当中国有5亿人在使用的时候,你再想加入,恐怕就是自觉的进来了。而接下来,如果你想在这款软件上做事情恐怕还要给平台钱。与此同时,渠道成本随着用户人数的增加反而是降低的,这也是移动互联网,包括互联网行业这么多年,诞生全世界巨头的根本原因,因为随着用户人数增加,极大地降低了渠道端的成本。

就投资标的而言,因为有合规要求,我不方便多谈。但其实我和刘总的逻辑是相似的,投资者只要想清楚几点就可以了,首选,这个互联网企业的护城河被挑战了吗?我们不要看一两个业务的短期变化,例如,今天这家的广告收入多一点,另一家的广告收入少一点。我刚才也讲了互联网的分类,分了很多类,只要类和类之间不发生冲突就根本不是正面冲突,投资者也不用太担心,因为护城河没有问题,

其次,在这个护城河上面是否还可以盖楼,也就是EPS还能不能增长?这个其实不用我给你们答案,感兴趣的投资者翻看一下最近一段时间这些互联网龙头公司的财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的主营业务,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是否见到了天花板?如果还不放心,也可以等到它们估值到估值中枢以下再建仓,安全边际会更高。实际上,某些互联网龙头的当前市盈率已经处于估值中枢之下了。

《红周刊》:杜总虽然没明说,但答案已经出来了!下面这个问题请教一下钟总。我记得我们《红周刊》采访您的时候您说过一句话,您说期盼牛市和赚快钱一样本质上都是想不劳而获,但是不劳而获是人的本性,又不符合经济规律,那么在做投资的时候,怎么在人性和经济规律之间做平衡?

钟兆民(东方马拉松投资董事长):我最近看到一个文章是讲教父,他说,我知道这件事情是对的,但是太难了,人们都想付出少而得到多的,但这个是不可能长久的。

所以,做投资的最后都是苦行僧,体力上苦、脑力上也苦,虽然交易不频繁,但不动也是决策。

道理很简单,投资要问问自己,投资体力有没有付出?脑力有没有思考?只有靠逻辑跟勤奋去赚钱,才会长久,我们讲的公司你没有深究还是拿不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

再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有媒体问芒格,用一个词来概括,您认为投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芒格的回答是理性!那投资者如何才能做到理性?看到现场关注听到现在热情还这么高,我给大家分享点实用的技巧。其实很简单,建议投资者在买股票之前,先拿出个小本子白纸黑字的对这家公司进行定性分析,如定性,为什么买这只股票?这只股票为什么现在估值便宜?未来三五年值多少钱,而且你愿意跟朋友和老婆家人讨论这个事情,估计亏钱的概率大大下降。這是很简单的操作方法,强烈建议大家回去试试。

《红周刊》:可以跟大家分享一点我们此前采访钟总的花絮,19日钟总来《红周刊》录节目,然后去清华科技园调研,详细列了很长的一系列问题,就像我们记者平时准备采访一样,列了详细的采访提纲。

接下来想请教林总,关于医药行业的话题,大家都知道最近药监局的集采还有两票制对医药影响很大,您如何看集采还有两票制对创新药和仿制药的影响?对您选择医药股投资有没有影响?

林园(深圳林园投资董事长、《红周刊》荣誉顾问):仿制药这种公司在全球的估值都是很便宜的,市值也都做不大。例如,美国一家市场份额占比高达70%的仿制药企业,市值也就几百亿美元,总得来说不行。但是创新药企业,国外估值很高,几家相关药企市值都在两万亿元人民币以上。

当前国内医药行业和国外有100倍甚至500倍的差距。最为明显的是市值对比,其次从消费力量来看,我们这代人可以说是人多、钱多的一代,这意味着约有4亿人都将是潜在的消费者。但是我们医药公司的规模正好相反,所有国内医药公司加起来可能都不如海外一家药企大。

我注意到,现场很多嘉宾都强调,投资要买龙头。但我们买入的时候一定是选择行业还没有出现龙头的时候,如果有龙头,那我们就是持有为主了。所以,我觉得现在中国医药行业就没有龙头,预计在未来15年之内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会慢慢形成龙头。

现在的中国医药仍在竞争阶段,整个医药行业资产过剩、产品过剩,这是中国资产的“通病”,药企都有。那我们为什么还选择投资医药?因为我们相信中国人喜欢钱。

实际上有几个细分领域,比如抗生素、抗生素原料等技术含量不高的领域,经过不长的时间,中国企业目前在全球市场的份额都已经是第一了。中国人这方面很厉害,所以我们相信,因为有需求在,所以未来会培养出一批这样的企业。

嘉宾“干货”寄语:

《红周刊》:好的,谢谢林总的分享。我们的圆桌互动环节到此就结束了。整整一天的会,我们会场还是座无虚席,感谢台上的嘉宾,也感谢台下的朋友。接下来我们请六位嘉宾,对投资者说句最有“干货”的一句话。

何岩(北京中晴资本总经理):中国人一切美好的生活,所有的尊严都来自中国核心科技的强大,也来自中国军工的强大!当然更来自中国国运的昌盛,所以祝福大家与国运相伴,幸福美满,好运常在!

罗伟冬(深圳赛亚资本董事长):我想问现场的观众,如果你们这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情,这件事情是什么?你们现在正在做吗?

刘跃(广东潮金投资投资总监):牛股来源于生活,生活印证了价值,多关注生活,挖掘投资机会。

杜可君(北京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合伙人):买股票的本质是买企业的股权,买股票想赚钱就是靠股权利润增长带动的资产价值的上涨。

钟兆民(东方马拉松投资董事长):我前面强调了理性和勤劳对投资的重要性。再补充一点,大家一定要回家锻炼身体,健康长寿才能赚大钱。

林园(深圳林园投资董事长、《红周刊》荣誉顾问):大家都在炒股,炒股就要有今天听演讲的这种精神,即使坐了一天很累了也不半途而废。炒股炒出牛市来,给我们的股民争口气!啥都不好就是炒股好!

《红周刊》:谢谢林总,谢谢台上的各位嘉宾。至此,我们的圆桌对话环节就全部结束了,更多台上嘉宾的观点以及海内外优秀职业投资人的观点,大家多关注我们《红周刊》,《红周刊》也会跟投资人一起,在正确的道路上用正确的方法,让收益变得可持续。也希望大家相信长期投资的力量,相信复利的理念,未来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红周刊》还和大家一起畅聊价值投资,谢谢大家!

(文中涉及个股仅做举例,不做买入或卖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