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校园微应用建设探索与研究

2020-01-01 07:13
数字通信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信息安全互联网+校园

周 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 430073)

0 引言

在宏观信息技术的应用影响下,教育信息化越发重视“智慧校园”发展,以移动互联网为依托,强调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充分融合,并基于决策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时至今日,“智慧校园”在各类高校的发展如火如荼,而校园微应用则提供了有效载体支持,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备受关注。

1 微应用概述

科技驱动创新,服务实践,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恒动力。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尖端科技的创新发展与应用,人类社会逐步迈入了“互联网+”新时代,并由此获得了更多便捷性服务体验,带动了新一轮的改革潮流。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等教育亦是迈入了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实际工作效率及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时至今日,以微博、微信等互动平台为代表的“微时代”悄然到来,对庞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带来了更为强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并有效吸引着受众参与。微应用以移动终端为依托,最大的特点是有APP 的味道,更是被冠名为“轻APP”,打开了与第三方移动交互的无缝对接窗口,完美实现了四网合一,融载了多类服务功能,包括微应答、微客服、微名片、微预约等等,在校园教育领域的建构,开启了新的工作模态。

2 “互联网+”背景下校园微应用建设方略

2.1 加强支撑建设

在宏观“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校园教育发展迈入了新的时态,尤其是微应用的推广,为之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便利服务,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因此,依托国家系列政策导向与支持,高校应加快“教育信息化”布局,牢牢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全方位了解微应用的功能特性及优势,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整合即有发展资源,适度加大相关方面的建设投入,改善办学环境,增强学生服务体验,使之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来,最终保证最大价值产出。同时,客观维度上讲,“互联网+”背景下,校园微应用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其本身作为新生事物的代表,对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任何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都脱离不开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有力支持。因此,高校亦需清晰师资战略地位,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教研活动,邀请专家进行主题讲座,详述微应用概念、功能及技术等,提升他们的综合微应用水平。

2.2 拓展服务模块

时至今日,“互联网+”带动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深度变革,并逐渐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该时代背景下成长的大学生更是如此,成为了其学习生活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正是基于此,校园微应用建设,应全面关联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全程渗透,不断拓展服务模块,为之提供更多便捷性服务体验,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生力量。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学校应深入学生群体调查,了解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汲取其有效建议,明确微应用的建设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系统工作,保证供需动态平衡,从而打开智慧校园发展新局面。目前来讲,完善的微应用服务模块,应当教务教学、学务工作、生活服务以及交流互动等内容。其中,教务教学包括查阅课表、查询成绩、查看校史、自主选课等。学务工作则包括困难生申请、奖学金管理、助学金服务、荣誉称号等等。如此,缩减服务流程,广泛宣传各项管理工作政策,让学生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使之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在此过程中,高校可加强与专业公司之间的合作建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制个性化服务产品。

2.3 重构课程生态

综合来讲,校园微应用建设,其根本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学生学习,助力他们全面发展,其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代表性产物,融合了新理念、新方法、新内容,应以此为依托,重构课程生态,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校园微应用建设应渗透到课程教学组织的各个阶段,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学习以及课后复习等。课前预习阶段,教师需认真分析和综合专业课程的重难点分布情况,并进行梳理,搜集相关素材资料,共享到微应用平台上,方便学生自主阅读,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在课中学习阶段,则重点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利用微应用反馈的数据信息,引导学生互动讨论,教师及时介入指导或帮助,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潜移默化中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课后复习则注重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联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提高教学针对性,势必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重视安全防护

在高度开放的“互联网+”虚拟空间形态下,各类信息暴露在高风险的环境中,一旦泄露极可能给学生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损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时一体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未来,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渗透,校园微应用建设势必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直接影响和关联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是信息安全风险的高发地。因此,“互联网+”背景下,校园微应用建设必须要重视信息安全防护工作的有效组织开展,联合相关专业公司,完善“防护墙”设置,并实时动态更新,及时发现系统漏洞,从而建立坚实的防护网络系统。同时,加大对信息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教会他们正确的风险辨别及处理方法,强化其自控能力,自行抵制不良信息诱惑,竭力打造良好的微应用环境。另外,从国家层面上讲,亦需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建设,明确公民权利和义务,不断完善相关内容框架设计,提高犯罪成本,共建良好网络社会生态。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背景下,校园微应用建设势在必行,是开启更高层级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之举,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工程组织,在实践过程中,要依托高校充足的物质和智力支持,重构课程生态,不断拓展其服务模块配置,并基于良好的安全防护环境,产出更大的服务价值。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类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发展举措。

猜你喜欢
信息安全互联网+校园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2014第十五届中国信息安全大会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