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岸南音交流在推动中华文化认同中的独特作用

2020-01-02 03:12孙吉杰李松林
武夷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两岸人民南音海峡两岸

孙吉杰,李松林

(1.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2.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8)

泉州南音,作为“音乐活化石”,历史悠久,遗产丰富,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为它不仅包含了音乐学,它与历史学、戏曲学、音韵学、民俗学、社会学以至宗教学都有着交叉关系,其传承以泉州为中心,辐射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其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特殊的人文环境,促进了泉州南音在海外的广泛传播。由于南音的共同传承形式和情感凝结特征,逐渐形成了一个约5000万人口的南音文化圈,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两岸南音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

一、两岸南音的共同传承形式和情感凝结特征

福建南音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其共同传承形式和情感凝结特征是维系全球华人情感寄托和民族精神的纽带。“南音的情感凝结特性是南音的情境性情感中的一种氛围性情感,通过这种情感,我们可以解读各种南音文化的精神价值,辨识它的历史年轮,演变规律,以及触摸蕴含着该民族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根源,民族文化的身份的原生态和原始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甚至看到该民族祖先们特有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1]南音的演奏乐器、演唱形式及其谱曲都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但其中凝聚的情感是共同的,共同体现在演奏的器乐、演唱的声乐和承载器乐、声乐的南音的指、曲、谱当中。所以,承载着乡音与乡情的南管乐音,配以富有神韵的南音唱腔,是在心灵最深处乡音的碰触与情感的交融,正如民族的血脉一般流淌、交融在一起,成为两岸同胞的共通历史和情感的记忆。加强两岸各个层级的南音交流活动,对于推动两岸人民心灵契合,推动推动海峡两岸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在弥合两岸社会心理认同的分歧,推动两岸华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两岸南音的共同交流传承在推动两岸文化认同中的独特作用

(一)加强两岸南音交流有利于传承共同的中华文化,推动两岸人民心灵契合,推动海峡两岸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2]因此,以增强两岸文化认同共建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实现两岸国家价值观的重新塑造,增进心灵契合,是促进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南音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重要体现。首先,从南音演奏的核心乐器考察,它体现了两岸南管音乐的共同器物形制和共同的中华文化传承。两岸南音演奏的主要乐器弦管南音箫同源同根,共同发源于我国唐宋遗存的一种称为尺八的竹管乐器,其共同演绎着南音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旋律和音韵。“南音洞箫即我国唐宋遗存的一种称为尺八的竹管乐器,故而亦称南音尺八。”[3]这表明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海峡两岸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台湾地方文化的源头。其次,从南音演奏的唱腔看,体现了对中国古代汉语言的传承。泉州南音优美的“泉腔”唱腔和语言是两岸南音共同的唱腔。南音由于发源于福建泉州,南音唱词发音以泉腔为准,这里的“泉腔”非当下的泉州话,而是指保留着中原古音的古泉州话。台湾地区普遍交流的语言为闽南语,是早期从泉州地区、漳州地区的福建人移民到台湾时带去的语言。两岸南音共同的演奏形式理所当然地包含了保留着中原古音的古泉州话,而闽南语被称为中国古代汉语言的“活化石”。闽南语是海峡两岸的共同语言,泉州方言又是早期闽南语的代表。台湾泉籍名画家余承尧先生指出:“南管音乐是一条河流,流淌着历史和民族的旋律。”其作为百代乡音,凝结着对故乡一点一滴、一草一木的思念,在绵绵的南音声中,“故乡明月故乡音、曲曲唤回赤子心。”南音绵绵的韵律蕴含着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民族情感,最能反映两岸人民共同心声,尤其是那南音细腻的韵律中蕴含浓浓的“乡愁”,共同的“乡愁”更是将两岸人民骨肉亲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两岸人民形成共同的心灵契合。台湾汉唐乐府创始人、南音名家陈美娥认为,南音的感情,从小的方面说是一种乡音乡情,从大的方面来说,它蕴涵的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感情。无论物换星移、时光流转,千百年来都没有更改。承载着百代乡音的南管乐音,辅之以富有神韵的南音唱腔,那是心灵最深处的情感的交融,正如民族的血脉一样流淌在一起、交融在一起,成为两岸人民的共同历史和情感的记忆。因此,南音,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承载的是唐宋甚至东汉以来共同民族文化的印记,有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的积淀,是千百年来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繁荣的内在精神源动力,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的共同纽带和共同的身份证明。它内涵着两岸同根的精神和品质,作为民族认同的标记,不断为两岸的民众光大传承。在历史长河中,南音的传承表现出惊人的稳定性,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同属于一个文化整体的最好明证。因此,加强两岸南音交流有利于传承共同的中华文化,推动两岸人民心灵契合,推动海峡两岸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

(二)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追求的“合和”价值理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推动两岸华夏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南音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历史、戏曲、民俗、音韵等内容。作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很多传统南音曲目饱含着传统文化中爱国爱乡的深厚民族情感,反对封建束缚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如《郑成功·祖训》等深刻反映了追求国家统一价值观理念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两岸南音交流,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合和的价值理念,传承了爱国主义的价值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概括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而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价值理念正是千百年来跨越历史时空为为南音所演绎的、两岸人民所共同传承最稳定的价值追求和情感的记忆。其内在包涵着两岸人民求统一,求团结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传承。两岸人民心灵契合、血肉相亲的民族情感和追求统一、为民族振兴的价值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台海形势走向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国家强大、民族复兴、两岸统一的历史大势,更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的!”[4]南音所体现的海峡两岸中华文化的联结是中华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和维系纽带,为两岸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最为根本的价值观基础。

(三)有利于在形成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基础上,激发海峡两岸共同民族和国家认同,反对隐性台独

“文化认同指的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5]南音,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凝结着两岸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也为众多海外炎黄子孙所认同和传承。海峡两岸以南音韵律化作万缕情丝,在软侬细语的熟悉乡音中,在低沉巡回绕指柔的吟唱声中,紧紧联接着台湾海峡两岸的同胞和海外赤子思乡之情,以及与祖国的血肉亲情。在这个文化圈中,数百年来难以计数的南音馆阁坚定不移地延续着南音文化的命脉。他们在对外迁徙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带去了他们根深蒂固的文化,两岸南音文化的传承反映了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认同,反映了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反映了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价值观认同,是对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等台独势力领导者妄图从语言、文化教育、民族认同等方面鼓吹的所谓“新兴民族论”的有力鞭挞;更是对蔡英文等台独分裂势力大搞企图割裂两岸历史文化脉络的“文化台独”“教育台独”等“隐性台独”险恶用心和卑劣行径的无情回击。所以,以两岸南音的共同传承形式和情感凝结特征为纽带,开展南音文化交流合作,在对反隐性台独中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这是70载两岸关系发展历程的历史定论,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台湾同胞定然不会缺席。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4]

三、以两岸南音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认同的策略思考

(一)要扩大南音文化在两岸青年人群中的交流传承

要以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为指引,推动南音传承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推动南音文化在两岸青年人群中的交流创造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学者对台湾“统”“独”民意的调查研究显示:“与20世纪90年代初期相比,主张统一的民意从2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不到10%,支持‘台独’的民意则从10%左右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6]从2004年以来,大陆学者在对台湾青年选民的统独意识调查中得出结论:“台湾青年选民的统独意识趋向与一般民众一样,呈现‘独’缓升、‘统’慢降,多数倾向维持现状之动态;而身份认同却与一般民众有别,尤其是低龄低学历青年更认同是台湾人;低龄青年所受‘去中国化’的‘独’害犹深。”[6]2018年,由海峡两岸艺术家携手创作的、创新性地将南音与高甲戏融合呈现的《郑成功·祖训》,荣获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提名奖,大大提高了南音艺术表现力。南音的传统记谱方式为工尺谱,大大限制了南音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可以通过电脑程序将工尺谱直接转化成为五线谱,为南音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推广交流和更为广泛的人群中的普及推广创造了条件。未来软件发展可以使南音下载到手机移动终端,实现南音发音、翻译功能,南音的传承更加与时俱进,更容易为两岸年轻人所接受。这无疑为南音在两岸人群中的普及尤其是两岸年青人中的交流奠定了技术基础。《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要秉持同胞情、同理心,以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化育后人,弘扬伟大民族精神。”[4]随着对南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南音文化所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尚合和、求大同的文化价值观理念,必将为台湾岛内更广阔的青年群体所接受和认同,从而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二)要以建设两岸南音文化交流的制度化建设为推手,久久为功,在推动文化、价值观认同基础上逐步推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由于从20世纪90年代李登辉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以来长期推行台独路线,加之陈水扁、蔡英文一以贯之的推进台独,尤其是修改台湾历史课纲的“文化台独”,表明“台独”势力要从根上刨断两岸历史文脉连结,其思想流毒对两岸统一危害极深。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人之相交,贵在知心。不管遭遇多少干扰阻碍,两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4]在蔡英文当局“逢中必反”,大力限缩两岸人员交流往来的背景下,“杨毅周、严泉等学者提出要尽快建立两岸文化合作机制,推动两岸文化共同体的构建,保证两岸文化交流可持续的进行。”[7]因此,要以建设两岸南音的制度化交流为基础,久久为功,在推动文化、价值观认同基础上逐步推动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三)以两岸为依托,以南音为抓手,在更广阔的舞台和平台从深度和广度上推动两岸南音文化交流,推进祖国统一

南音在闽、台、港、澳地区以及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地区的六百多万泉籍华侨之中广泛传播,体现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传播特质。南音爱好者以南音化作万缕情丝,紧萦着海峡两岸同胞和海外赤子与祖国的血肉关系。旅居海外的华人在面对当地政治、文化的冲击和压力下,为保持或维系族群的密切联系,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就成为海外华人的“自觉”行为,海外华人广泛的文化认同正是基于这种“自觉”的文化传承建立起来的。[8]所以加强两岸各的南音文化交流活动,有利于带动南音文化圈内的全球华人,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身的力量。这正是南音的精神力量所在。

促进海峡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既要有历史的角度,又要有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视角。从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目标出发,增强两岸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促使台湾同胞具有乡土情结和家国情怀,确保海峡两岸同胞心连心、情生情。海峡两岸长期的分隔与对峙,造成了彼此之间的疏离、猜忌与隔阂,台湾人民对于“一国两制”的制度设计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当前,应该在促进两岸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以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来促进国家认同。从海峡两岸共同的历史、共通的文化、共有的价值观出发,以共同的价值观凝聚两岸同胞的力量,通过推动两岸南音各层级交流,带动体育、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交流。逐渐消除两岸人民的心理隔阂,逐步解决台湾同胞“我是谁”的社会认同问题,在社会认同问题上获得理解和尊重,为两岸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创造社会心理条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共识,增强两岸同胞特别是青年群体对彼此政治社会的了解,以化解矛盾和问题,从而促进台湾同胞国家认同的深化,为祖国和平统一创造良好的条件。

猜你喜欢
两岸人民南音海峡两岸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海峡两岸大事记2020年4—5月
大运河的年轮
李进杰的南音情
台当局要处罚厦门台胞社区助理
赞中国军演
FATE, PLAY, LOVE
俞正声在会见台湾青年参访团时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人民一起努力
海峡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