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工科生创新技能的培养

2020-01-02 03:53陈郁芬李英哲
梧州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工科工匠技能

陈郁芬,李英哲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2.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1]。显然,想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人才驱动才是根本所在。人才是技术创新、建设强国的第一资源。走好人才推动发展的道路就要求各高校应着力培养具有较好学科基础、较强实践能力、较高综合素质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匠型创新人才。从教育供给的角度来看,在工科教育领域,我国已经开展了大规模的高等院校工科类教育,2018年工科在校学生人数占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1/3,但据预测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短缺将达到950万,电力设备人才短缺将为900多万。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工科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现阶段大多工科学生缺乏一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及对于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工科生创新技能培养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培养富有时代特点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有担当有作为的“新工科”创新技能人才,探索高校工科生内涵式发展的有效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1 创新技能型人才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由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教授提出,2016年李克强总理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继而掀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热潮。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关于工匠精神,各界学者从其价值、精神、行为、态度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的阐述。虽然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但对工匠精神的本质认识是一致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包含着精益求精、追求品质、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要弘扬工匠精神就必须抓住其核心,不断地推进自身在专业内的发展,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坚持创新。可以说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进程,作为中国制造的支撑力量,高等教育工科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融入工匠精神。

1.1 工匠精神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的文化基石

提到工匠,其实并不陌生。我国历史上也从不缺乏能工巧匠,无论是春秋战国的鲁班、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还是绘制《万里江山图》的赵黻,都可以称得上是各行各业的工匠典范,而工匠精神也就在这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庄子创作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可以算得上是最早对工匠精神的文本表述。从庖丁初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到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再到“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样一个过程描述了庖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过程,而其“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刀刃若新发于硎”更是体现出了其技艺的精湛。“庖丁解牛”展现出来的精益求精与善于思考、敢于创新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精益求精在于其反复练习“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创新在于其敢于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冲破原有束缚,创新技能达到新的高度。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庖丁解牛还是《万里江山图》,我们记住他们,绝不是他们不断重复操作的练习过程,而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创造带来的令人震惊的作品。在现代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仅仅是单纯地重复某项工作不叫工匠精神,那只能是机器,只有具有创新意义,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全面创新的各项领域之中,培养更多的创新技能人才,我们才能更好地大踏步前进。

1.2 创新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实践传承人

恩格斯说过“劳动使人成为人,并且推动人类文明不断演进”。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尽管工匠精神可以通过政策倡导等各种途径来进行宣传,但最终还是要归结到人,要靠人来实践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2]。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创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创新思维和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校后期培养出来的。创新技能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在培养的过程中坚持精进系统的原则,将工匠精神真正地融入其中。

当前高校工科生创新技能培养过程存在的不是“硬件”问题,而更多的是“态度”问题。相比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国内工科生培养依旧注重书本知识专业学习,学生也大多抱着差不多的心态来面对工科的学习,缺乏创新和实践能力。我国工科院校在培养目标上几经变动,早期很多大专院校提出培养技能型人才,并将其定位为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进行实际操作的人员。本科院校将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定位为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这导致了长久以来本科生的理论知识虽丰富且具有创新精神,但缺乏具体的实践应用,而专科生操作能力突出但缺乏创新性的思考。这也导致了“中国制造”在外国人眼中变成了“在中国造”。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打破原有的局限,工科生培养要在不断地实践、坚持和探索中追求卓越,培养既具技能又具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创新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求有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锐意进取、勇于实践的精神品质。工匠精神是千百年来人们智慧的积淀,工匠精神所蕴含的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坚持创新、精益求精的品质正是当下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所必须的核心品质。

2 工匠精神融入创新技能培养面临的问题

教育部《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本科共开设工科专业31个大类,201种专业,全国布点18 600多个,90%以上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工科类专业,工科类毕业生占全世界总数的1/3以上,已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工科类教育供给体系[3]。但是,目前我国工科类毕业生国际竞争力仍处于中等水平,高端创新制造业对于工科毕业生的需求缺口依然很大,供需尚不平衡。这说明我国是工科类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在工科学生创新技能培养等方面仍有不足。

2.1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高等教育工科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工程管理和工作人员。然而,各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更多看中其课程的实用性和一些相关能力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工匠精神这一核心方面的表达。以机械工程这一传统工科学科为例,高校的培养计划大多为“掌握机械、电子、控制等机电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综合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及机电系统知识的能力,初步具备研发机电系统或机电设备的素质,能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应用、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可以看到,众多高校的培养目标依旧停留在掌握知识和技能阶段,虽然提出培养应用型的工科人才,但却忽略了本科生与中高职生的区别,本科生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动手能力之外,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工匠精神的融入更应该成为高校制定培养目标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

2.2 课程设置不够完整

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工科课程依旧以书本为主要参考,灌输式教学为主导,课程设置方面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方面的引导。只是单纯地将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并不在意学生的接受情况,特别是一些教学设施设备不够完善的学校,导致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依旧无所适从甚至还不如技校生受欢迎。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在培养计划中制定了创新研究训练的课程,设置了相应学分,但是并未有明确的规定,往往是学生根据自己开展科研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申请折算为一定的专业选修课学分。

除此之外,专业课程设置的内容缺乏创新性课程,更不见有关于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先进技术往往与课程脱节,学生所学课程老旧,不能满足对社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同时,由于工科课程设置过多,又缺乏具体实际动手操作,加之难度相对较大,很多学生渐渐地丧失了对于工科学习的兴趣,更甭提创新研究了。

2.3 实践教学不够时长

在我国高等教育工科生的培养上,多年来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本科生缺少真正到企业去学习实践的经历,有些学校甚至连毕业实习都没有。不少学校学生的实习时间为3~8周,实践教学时间严重缺乏。近年来,高等教育一直强调工科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进德国师徒制的教学,大力开展校企结合,但大多数依旧停留在研究层面,真正用于培养本科生的时间少之又少,更加忽视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培养。

2.4 创新氛围不够浓厚

当下高校在营造校园文化时,更多注重学习氛围、多样发展、团队协作等方面,在工匠精神的弘扬以及创新氛围的营造上仍有不足。虽然国家大力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定期举办“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类比赛,但参赛作品中真正由本科生创新创造的好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学生组队参赛为的只是一张证书或者评奖时的加分,比赛结束后不论成绩如何便不再理会,缺乏继续修改、不断钻研的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是看及眼前,更不谈项目的真正落地了。甚至个别指导教师教会学生的不是精益求精的学术信仰而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浮夸心态,整个高校缺乏对于工匠精神的崇尚和创新氛围的营造。

2.5 评价体系不够严谨

当下,高校对于工科生创新技能缺乏系统合理的评价体系,虽然很多高校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广东省部分高校提出“学生在取得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学分的同时,还必须参加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或广东省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或SRP(学生研究计划)或百步梯攀登计划或一定时间的各类课外创新能力培养活动(如学科竞赛、学术讲座等)”,但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评定依旧停留在考试的分数上,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多,也没有具体的量化评定标准。虽然很多学校在奖学金设置时都会设立科技创新标兵,但其衡量指标也只是靠竞赛加分等来判断,忽视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的重要性。

3 工匠精神融入工科生创新技能培养的策略

社会是不断进步的,知识技能的先进性也是相对的,不可能一劳永逸,但是无论在哪个行业做什么工作,工匠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工匠精神的指引下精益求精,追求创新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对工科生创新技能的培养应该加强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从课程设置、平台建设、实践锻炼、评价保障、思想引导等多方面着手,让工匠精神真正融入到工科生创新技能培养的全过程中,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创新技能型人才。

3.1 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学生敢想敢做的新型课堂

课堂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课堂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知识,更多应该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毕业时知识技能不过时。另一方面,必须注重授课的方式方法,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勇于提问,善于创新。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曾在采访中指出,哈佛学生和国内学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敢讲敢‘忽悠’”。哈佛的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出各种问题,或者表达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也许她一开始什么都不懂但是就是抱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一次次地向着问题进军,一点点地解决自己的困惑,最后成为了行业精英。中国课堂多年来还是未能彻底改变教师至上的局面,很多时候学生不敢问,害怕老师批评,怕自己的问题太低级,因此不愿问、不想问,最后导致学生丧失了创新思考和不断钻研的精神品质。大学学习依旧像是等待喂食而不是主动找食,这就决定了很多人毕业等于失业。因此,应该将工匠精神真正融入到创新培养的课堂目标、内容中去,选派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来进行授课,用其言行来推动学生发展,同时要鼓励教师建立开放式课堂,翻转课堂,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意识。

3.2 搭建多样平台,提升学生匠心独运的创新技能

重视第二课堂,以学生社团为主要依托,通过新老交替、师带徒、科创中心科研论坛等形式开展各项创新活动。举办各类“跨学科、多领域”的技能创新竞赛,依托国家“挑战杯”“互联网+”等比赛,推进学生自主创新。开展学校科研立项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去,在项目中对学生实施“细、小、微”的具体化指导,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创新科研精神和敢于面对挑战和失败的勇气。同时,聘请相关企业专家进校园担任企业导师,让学生在校内外固化项目操作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3 强化实践技能,磨炼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工科生的培养要更多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把握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真正地到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跟班学习,以技能实训、专业实习为载体,以强化职业技能为目标,在实践的过程中贯穿工匠精神,通过具体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引进双师型教师,加强学校、企业、社会的多方联系,加快推进产教融合,打通创新技能培养通道,让工匠精神充分融入到工科生创新技能培养过程之中,有效提高工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3.4 完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勇者无畏的创造精神

评价体系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评价体系如何规定,学生便会追随去做。《华盛顿协议》与国际工程教育质量标准提出,本科毕业生要“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因此,对于工科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除了注重终结性评价,更要看重形成性评价。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创新性的学生培养评价指标,并将工匠精神的各项指标纳入考核之中,构建更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学生逐步形成敢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

3.5 重视文化建设,营造学生尊崇工匠的学习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浓厚的尊崇工匠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产生共鸣。高校应在图书馆、宣传栏、校道等场所宣传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元素。开展企业家进校园活动,邀请大国工匠们到校园来开展讲座,让学生们与工匠们面对面交流。利用开学典礼、年级大会等活动集中学习,通过互联网自媒体技术开展各类宣传学习活动,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宣传,组织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等。尽管这种宣传教育引导有时候也需要某种“灌输”,但要遵循规律、创新方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榜样的力量。

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新时代使命。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一个漫长系统的过程。工匠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可以概括为踏实、肯干、创新、精益求精,因此工匠精神不是大国工匠们特有的,而是可以普遍化的,贯穿于各个领域的。因此,高校创新技能教育要始终贯穿工匠精神,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体现出工匠精神,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工科工匠技能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工匠神形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