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育人视阈下校友协同实践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2020-01-02 04:23赵广全董涌波彭雷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校友协同育人

赵广全,董涌波,彭雷

(1.河海大学 校友工作办公室, 江苏 南京 210098;2. 河海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3. 河海大学 常州校区党工委,江苏 常州 213022)

1 校友协同实践教育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

1.1 校友与大学的关系

“校友”一词的英文为“alumin”,源自拉丁语“alumnus”,意为“学生或追随者”。国外学者研究认为校友这一身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大学生与学校的交互中逐渐形成的,并将校友分为学位校友、非学位校友和准校友等三个群体[1]。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校友资源、校友工作、校友组织、校友捐赠等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校友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延伸,本研究从社会人角度,将校友定义为参加过学校各种层次的学历、非学历的学习及培训的离校学生,在学校工作过的教职工以及在学校担任兼职的人员。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校友与大学的关系主要经历了“学缘关系”“回馈与服务关系”“伙伴关系”等三个阶段。

一是学缘关系。学缘关系是校友在校期间与学校、老师、同学长期互动,逐渐培育形成的身份认同、情感认同的群体效应和群体关系。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发展,终身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常态,校友与学校之间的学缘关系,也将变成长期的、终身的。为强化与大学的学缘关系,校友一般依托大学成立校友组织,以便增进校友与校友、校友与大学之间的联系。如:1792年,耶鲁大学成立班级同学会;1821年,威廉姆斯学院成立校级校友组织[2]。二是回馈与服务关系。校友与大学关系的研究起源于对校友回馈学校、向学校捐赠等行为的研究。早期西方高校经费受限,转而向校友募集办学资金,这成为校友回馈学校、推动学校发展的最初形式。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将校友捐赠比例以及捐赠金额作为衡量大学办学成功与否以及校友与大学互动关系的重要指标。美国大学的整体校友捐赠率接近50%。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校友捐赠比例、捐赠金额持续上涨,根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相关数据,中国高校校友捐赠100强的捐赠总额从2010年约27亿元,增至2019年约300亿元。美国高校与校友之间的关系,主要在服务与被服务的交互中培育形成[3]。美国高校认为校友是终身的,为校友提供的服务也是全过程、长期的,学校为校友保留永久电子邮箱,提供终身继续教育学习机会,校友可以使用学校各类开放资源。三是伙伴关系。相比于学缘关系、回馈与服务关系,校友与大学之间形成的伙伴关系不仅是一种双向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良性的、永久的、共赢的关系。伙伴关系一方面体现在直接参与学校事务,如学校聘请校友担任校友导师、兼职教授、校友联络员或者在校董事会、校务委员会中担任职务,对学校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重大决策等提出建议;另一方面,依托学校平台,以校友经济的形式,整合校友、学校、社会生产要素,优化相互之间的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的价值追求。

1.2 校友协同实践教育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1.2.1 实践教育的含义及特征 实践教育是完善“三全育人”的关键举措之一,是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实践教育主要是指通过学习创新类、劳动服务类、社会观察类、就业创业类等多元化实践活动,根据国家政策方针,结合理论教育,以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研究、身心发展、人文素质及综合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途径。

实践教育具有实践性、主体性、综合性、时代性等特征。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大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能够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4]。大学生作为实践教育的主体,既是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实践活动的受益者,实践教育的内容、形式是多元的、综合的,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特点、社会的进步、政策的变化,不断丰富实践教育的内涵。

1.2.2 实践育人的理论基础 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科学阐述了人类实践的本质,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实践是人们认识产生和发展、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高校开展社会实践育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一方面,可促使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交换,提升自我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对问题的理解。二是协同育人理论。协同育人理论是在协同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与创新。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系统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协同理论,主要表现为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子系统在时间、空间、功能上相互协作、互相影响,优化、高效地实现整个系统的发展目标。社会实践是大学育人的子系统,承担着实践育人的重要任务,协同校友资源优势,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将协同理论引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不仅丰富了协同理论,也为实践育人提供理论指导。

2 校友协同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及其功能

首先,高校是实践育人的主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教育部对高校提出了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等要求,校友与高校具有学缘关系、回馈与服务关系、伙伴关系,也是高校最值得依赖的社会资源之一,因此,高校要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发挥其育人优势,凝聚起强大的育人力量,将实践育人融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其次,校友在创新创业、企业管理、专业技能、知识储备、社会经验等方面具有优势,以社会实践为平台,通过参与高校实践育人,一方面,可为高校节约办学资源,实现校友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校友以主人翁姿态回馈学校、与学校情感交流最为直接的方式[5]。

高校实践育人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在社会实践教育中融入立德树人,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能够发挥实践育人的思想引领、示范激励、能力素质提升等作用,有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思想引领作用。校友是学校人才培育的成果,校友成功的经验、优秀的事迹是大学生教育示范的重要素材[6]。通过聘请校友担任大学生校外导师,组织召开校友讲座等线上、线下实践活动,发挥校友的易接受性、感染力、精神价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进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价值引导。

示范激励作用。校友是高校精神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弘扬者。校友为行业、专业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助贫助困帮助学生成长等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怀[7]。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大学生可以感受校友干事创业的热情,促进大学生对职业生涯和人生规划的思考,使他们能够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能力素质提升作用。社会实践是对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吸收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知识面。通过社会实践,在与校友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能力素质都将得到全面提升。

3 校友协同高校实践育人的实现路径

3.1 完善校友协同高校实践育人保障机制

从制度建设、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出发,完善校友协同高校实践育人保障机制。依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文件要求,高校应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特点,制定校友协同高校实践育人管理方案、办法,完善制度建设,使校友协同高校实践育人有据可依、程序规范、实施高效;做好“校友协同高校实践育人”管理方案、办法宣传工作,健全校友参与实践育人遴选推荐制度,广泛选拔校友、校友企业、校友创新创业平台、校友实践基地参与实践育人,明确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实践育人职责,注重职能部门实践育人的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形成高校支持、校友协同、学生参与的实践育人服务格局;高校可对实践育人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校友、校友组织、高校工作者、大学生进行评奖评优,肯定他们的付出,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实践育人各项工作。

3.2 健全课程体系设置,打造社会实践品牌项目

将社会实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健全课程体系设置,以社会实践课程形式设置实践项目前期、中期、后期的论证及考核标准,制定实践课程的开展计划及安排。在社会实践活动之前,向大学生详细介绍实践项目的具体内容及意义,邀请校友进校园开展实践活动现场指导。围绕国家、行业的政策指导,结合高校学科特色、区域特色、校友文化特色,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设计出符合高校办学优势、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项目,并根据考核标准、考核结果以及校友、教师、大学生的意见反馈,动态完善实践项目实施方案与内容,充分发挥高校、校友、大学生各自优势及特点,打造出能够体现国家实践育人要求与价值导向,彰显高校办学特色、文化底蕴,发挥校友资源优势,助力大学生能力素质全面提升的实践品牌项目。

3.3 强化社会实践平台建设,创新导师管理模式

由学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牵头,联合校友服务部门等相关职能部门,依据学习创新类、劳动服务类、社会观察类、就业创业类等实践活动的不同特点以及校友优势,学校给予专项配套资金,统筹规划、分批分类建设社会实践平台。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特色以及学生特长,将学生融入不同的社会实践平台进行培育,强化社会实践平台的软硬件设施建设、校友导师队伍建设、实践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等,建设成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职业规划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形成、专业素质提高的综合性社会实践平台。创新导师管理模式,完善校友导师的遴选、聘任、管理等制度,增加大学生评价校友导师机制,加强校友导师的激励机制和责任意识,明确校友导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完善后备校友导师培养与梯队建设方案,探索建立适合协同实践教育的校友导师队伍建设管理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校友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学习校友大名人 争做校园小名人——澄江中心小学以校友大名人引领校园小名人成长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香港服装学院专场发布
校友风采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