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的青年教育:历史沿革、基本特征与前景展望

2020-01-02 07:39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

梁 志 勇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 130000)

一、引言

青年教育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进行理想信念、思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等的树立、塑造和提升,锻造健康的心理素质与强健的身体素质,推动青年社会化的顺利完成,促进青年成长成才的社会实践。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恢复、推进青年教育的历史。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的青年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产生历史性变革,为世界青年教育事业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做出了重要贡献。回顾新中国70年来青年教育的历史演变,总结基本特征,展望发展前景,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中国青年教育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总结建党以来青年教育实践经验与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重视建设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型青年教育,重视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培育青年专业人才。改革开放后,社会思潮更为多元,青年教育事业虽历经波折,但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年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青年教育的历史沿革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的青年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青年踏上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党和政府在专门的青年教育之外的大量工作,都有利于推动青年教育事业的发展。在组织建设方面,以整党整干为契机,加强共青团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团员素质,充实团员数量;发挥中央团校的育人职能,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优秀青年人才;加强对青年团工作的领导,确保与发挥共青团作为党的后备军的作用;特别重视对于农村青年的领导。在政权巩固方面,组织青年参与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运动、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三反”“五反”运动等。在经济建设方面,鼓励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组织城市知识青年深入农村和边疆地区,参与农村和边疆建设,有力支援了中国农村和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些工作为青年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中国专门的青年教育,发端于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必须“给青年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的广泛需要”[1]10-11。这就要求废除封建的、反动的青年思想教育,确立革命的青年思想教育。中国共产党在对国民党时期的200余所高校进行接管后,取消和废除国民党反动课程,开设政治理论课进行新民主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思想的教育,并通过颁布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高等学校暂行规程》,予以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化。

基于旧社会的残余还未彻底消灭,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青年思想领域出现新情况与新问题,甚至出现道德丧失与违法犯罪现象。为此,中共中央指示团中央高度关注青年的纪律问题与社会风气问题,通过理论教育和学习提升青年思想觉悟与理论水平。除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党和政府还组织开展提高青年素质的工作。毛泽东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226青年成为党和政府开展的“扫除文盲、普及文化”这一群众性运动的重点对象。1955年12月,团中央作出《关于在七年内扫除全国农村青年文盲的决定》,预计以七年的时间为限,依靠现有的3 000多万农村识字青年,扫除7 000多万农村文盲青年,从而使全国80%的青年文盲脱离文盲状态,力争每人识字1 500个左右。随着劳卫制、全国体育锻炼标准等各项体育制度的实施和政策的落实,极大地推动了青年体育活动的开展,青年体育热潮迭起。仅从1957年到1966年,就有4 200多万人达到劳卫制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

(二)改革开放以来至党的十八大之前的青年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有着极为明显的现实特征,改革开放成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多元共存、繁荣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中国青年教育经历了恢复、推进、科学发展等阶段。

1.中国青年教育的恢复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错误青年政策,撤销了1971年通过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对于青年教育事业开始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事求是地制定青年教育政策,促进青年发展。在邓小平的关心和支持下,中断多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570多万青年走进考场,27万青年走进高校,为中国融入世界挖掘与储备人才。

恢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与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空前劫难,相关工作停滞几近荒废。中国共产党深刻反思“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要求“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把被‘四人帮’破坏了的优良革命传统恢复和发扬起来”[3]106。各高校重新确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确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即发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自觉自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

在高校设立学生工作部或青年工作部,建立健全包括研究生在内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坚持将德育放在学生工作的首位。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青年新的历史任务,邓小平结合基本国情和建设实际,创造性地提出青年成长成才的时代目标,即青年应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中国青年教育的深入推进阶段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之后,中国共产党深刻反思、分析酿成动乱的根源。邓小平指出:“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4]287因此,要加强和深化青年教育工作,改革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青年教育的多元性与社会性,引领青年教育向纵深推进。

加强和深化宣传、思想工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党中央采取有力举措克服“一手软”的问题。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党要重视和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切实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真正让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意识形态领域。在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中开展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重视中国近现代史及国情教育。恢复和改进青年思想教育制度和工作方法,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改革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四大以来,党将“三观”教育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以高尚的精神塑造青年,以优秀的作品鼓舞青年,并在青年群体中选树优秀典型。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和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了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统一”和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五点希望”[5]295-296。从“四有”新人到“四个统一”,再到“五点希望”,表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更加清晰、更加具体。

增强青年教育的多元性与社会性。青年教育不是某一群体、某一部门的单方责任,也不是单一方法、单一途径单项式发展的过程,而是一个全方位、多途径共同作用的系统工程。[6]22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7]这一论述体现出青年教育的主体多元性,明确提出将社会力量引入青年教育工作。

3.青年教育的科学发展阶段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改革开放步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与之相适应,党的青年教育也步入科学发展阶段,不断更新青年教育理念,加强青年教育的顶层设计,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

不断更新青年教育理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8]4562003年12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9]青年教育也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005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10]640坚持“德育为先”成为青年教育的重要理念,继续关注和开展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终身学习教育、艰苦奋斗教育。

加强青年教育顶层设计。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加强教育的紧迫性、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领导保障等九个方面进行整体性部署。2008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十六大闭幕后,胡锦涛向共青团组织提出:“不断完善工作思路,全面履行职能作用,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把广大青年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11]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联通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青年教育,实现对青年教育根本问题的实践回答和理论总结,也为青年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

优化青年教育环境。环境是影响青年教育的重要因素,最直接、最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胡锦涛强调:“社会各界都要关心爱护青年和青年学生,为他们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环境。”[12]依法加强对于学校周边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切实维护大学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使学校营造积极向上的健康风气与优良环境。加强网络环境建设,使互联网成为青年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窗口,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防范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青年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核心内容的中国梦,成为党引领青年教育的奋斗目标,也表明青年教育进入新时代。

制定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首次以国家战略的形式,将青年的成长与发展提升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通过积极发展青年教育,提高学校育人质量,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强化社会实践教育,促进青年终身学习,培育青年人才队伍,旨在在这段时间内,使青年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教育公平程度明显提升。从规划实施以来的效果看,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得到显著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五成。

创新青年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13]通过每年定期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奖励世界技能大赛冠军、本科转型、高职升本、出台学徒制等举措,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着力提升人才教育和培养质量,弘扬时代新风尚,营造青年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牢牢把握服务社会发展、促进青年就业的教育方向,深化职业教育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实现职业教育模式的层次化和个性化,秉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原则,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推动青年教育的改革创新。以新思维引领青年教育发展方向,即以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和法治思维为基本依据。以新内容作为青年教育“四梁八柱”,加强以中国梦为主要内核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以新形式作为青年教育的物质载体,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党中央大力提倡高校要努力建设专门的思政空间,加强云平台建设,使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与青年教育深度融合。以新方法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来源,“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14]。

通过领导青年运动促进青年教育。“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方向,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15]青年运动以青年思想觉醒和热情激起为生成条件,以社会思潮为催化剂,因而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青年运动,就是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青年运动,增强青年对于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和主体意识,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三、新中国青年教育的基本特征

经过70年的不断探索,在建设、改革和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教育体系,彰显出卓绝的务实性、厚郁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实践性和显著的开放性等基本特征。

(一)卓绝的务实性

务实性既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推动青年教育事业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于青年的实际特点思考和解决青年问题,辩证看待青年,重视青年教育,从理论层面解决青年和青年教育的重大问题,从实践层面提出青年教育的原则、方针、内容和举措。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的精髓与鲜活灵魂,也是党和政府观察与处理青年问题、发展青年教育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方法。在发展青年教育事业上,坚持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与中国青年、中国青年运动的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青年和青年教育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以辩证的视角看待青年、推进青年教育,坚持正面教育、循循诱导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原则;坚持鲜明生动、循序渐进的原则,等等。从“四有”新人到“四个统一”,从“五点希望”到“三个统一”,再到“六点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视青年人才为民族振兴的时代强音,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这些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也体现出中国青年教育突出的务实性特征。

(二)厚郁的民族性

厚郁的民族性是中国青年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背景,认识、分析和研究中国青年和中国青年教育;体现在始终将中国青年教育植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去思考、定位与引领,始终坚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启迪与教育青年,始终依据中国青年特点选择中国式青年教育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将青年教育植根于中国土壤,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形式、中国话语和中国气派的青年教育体系,引领中国青年为民族复兴接续奋斗,表现出厚郁的民族特性。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要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影响青年,青年教育要走中国式发展道路。邓小平在对待青年教育的问题上,强调“用革命的事迹来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5]151,“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4]287。习近平也多次强调,“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传承革命精神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要把先辈们的英雄故事讲给大家听,讲给年青一代听”[16],激励青年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中国青年教育要走适合中国自身特点的中国式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推进青年教育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向青年提出殷切希冀和明确要求:“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17]170中国青年教育要依据中国青年的心理、生理与民族特点,依据中国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选择适宜青年成长成才的发展道路。

(三)鲜明的时代性

中国青年教育适应时代发展而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解决社会变革中有关青年和青年工作问题中走向成熟,是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实际出发,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对青年特点的把握、思想的引领、素质的培育。

中国与世界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中国的发展建立于对世界形势的科学分析与全面判断,新中国成立70年来对青年教育的开展也是基于对世界形势发展的分析判断。新中国成立初期,鼓励青年参与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活动,参与社会革命运动,紧抓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消除封建反动势力残余。改革开放初期,基于世界经历了由争夺和平到对话共同发展,由军事力量博弈到科技人才竞争,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基于这一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发展农业、交通与能源、科学与教育等三大战略,重视青年教育与培养,将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与基础定于青年一代的成长。中国自身发展实际、青年成长的发展状况也是发展青年教育必须予以考虑的因素。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青年建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青年投身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洪流之中。改革开放迎来社会极大的变革,青年思想出现混乱的势头,中国共产党立足实际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青年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党和政府将青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贴近青年思想实际,根据教育培养现状,对青年教育提出新要求、作出新举措。

(四)强烈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根本的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的生命力根源所在。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思想、路线都需历经实践检验方知正误,青年教育亦是如此。

中国青年教育的发展、推进、完善并趋于成熟,是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可分割的。实践是中国青年教育事业产生、发展,不断取得成就的动力,中国青年教育之所以具有深厚的、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并在引领青年、培育青年的实践中不断推向前进;就是因为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都是实践的倡导者与行动者,对于青年的认识、看法和观点源自真切经历。习近平在青年时期曾作为一名插队知青,扎根农村生活七年,多次以亲身经历告诫青年要依靠劳动创造人生,通过奋斗获得幸福,崇尚英雄、争做英雄。中国青年教育发展与完善,源于中国共产党激发青年投身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励青年投身于“一五”计划、治理淮河、抗美援朝、支援边疆、西部大开发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经受磨砺、求得真知、增长才干。中国青年教育的成熟仍旧源于鲜活的实践。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我国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在解答何以培育时代新青年的根本问题中总结新经验,在回应何以引领和支持青年成长成才、凝聚和组织青年的现实问题中不断改革创新,从而使青年教育加以丰富和成熟。

(五)显著的开放性

中国共产党发展和推进青年教育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坚持以开放的视野瞭望世界,以宽广的胸怀把握时代,结合时代潮流和文明进步的总体实践推进青年教育,极大地拓展了青年教育的时间领域和理论空间,体现出显著的开放性。

中国共产党深知中国的发展不能闭关自守,只有通过互联互通,才能促进更好的发展。中国青年始终以开放的视野和胸怀学习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要求中国青年要注重向他人学习、向苏联学习、向世界学习。中国的青年教育也积极借鉴苏联经验与苏联模式。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主张:“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举措,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我们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3]57党和政府积极开展青年教育的对外交流活动,邀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国高校等科研院所讲学、任教,传授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教学方法,派遣优秀青年出国学习深造,增强国际学术交流,促进中国青年教育事业的进步。此外,党和国家领导人注重青年的对外交流。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注重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的青年对外交流。在主办重要的国际会议时,如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峰会,中国政府都开展青年交流活动,发出青年倡议,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青年的智慧。全国青年联合会组织青年参与多边交流活动,举办关于青年创新创业的国际性论坛和中外青年领导人论坛,打造具有青年特色品牌项目,使得中国青年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四、新中国青年教育的前景展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实现关键在人、关键在青年。中国青年事业面临很多新的挑战。未来的中国青年教育要牢固坚持党对青年的领导;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青年教育,积极探索和建构新体制新机制;赋予青年教育更多新的内涵,将青年教育与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相衔接,以实现青年的全面发展。

(一)牢固坚持党对青年教育的领导

青年是反映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其政治立场与政治态度直接关系着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固。“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17]50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表明:没有青年的坚决支持与忠诚参与,党的事业将举步维艰;没有青年的追随与认同,党的执政基础将难以稳定。青年教育是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必需的新鲜血液和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育坚持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与组织领导。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18]36青年教育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主要是坚持党对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的领导以及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为党和国家培育更多的青年干部。青年教育要注重党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宣传、解读、阐释,鼓励新时代青年继承与弘扬优良传统,争做党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积极宣传者、坚定支持者和模范践行者,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力量源泉。党的思想领导是指以党的理论说服群众、武装群众、教育群众和掌握群众,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青年教育坚持党的思想领导,要引领青年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以科学理论说服青年、武装青年和掌握青年,增强青年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党的组织领导是指党通过其组织体系、干部和党员,组织和带领人民为实现其主张和目标而不懈奋斗。青年教育坚持党的组织领导,就是坚持党对共青团、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的领导,通过鼓励青年接受各种教育、鼓励青年积极进行政治参与,汇聚青年力量。教育、鼓励和号召广大青年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与民族事业,努力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二)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青年教育

“关心和支持青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15]5一切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基层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都应关注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发展。同样,青年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负责、共同努力、不懈奋斗。青年教育要拓展社会力量参与青年培育的渠道,依法依规对参与各种形式青年培养的社会力量进行监督和管理,党和政府要予以分类指导和支持,最终形成合力,实现党和政府与社会在青年教育上的共建、共治、共享和共赢。

推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青年教育,要做好以下工作。其一是办学体制要更为宽松灵活,允许多元主体参与青年教育。变革传统的由政府主导的“大家长”式的教育模式,建构由党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监管与服务有机结合的现代教育模式。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赋予和保护社会力量通过办学或其他形式参与青年教育的权利。其二是社会力量参与青年教育的机制要更为丰富多元。在遵循和坚持市场化、公益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度降低社会力量参与青年教育的准入门槛,激发好提升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和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培养青年的机制。此外,应在厘定社会力量参与青年教育的主体关系的前提下,明晰和厘清社会力量的各项主体及其地位、责任和权利,健全激励和惩戒机制。其三是法规体系和监管体制要更为健全完善。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准入制度、评估制度、退出机制,筛选和甄别优质社会力量,并保障其依法有序参与青年教育。其四是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要更为科学有效。从目前的建设样态看,社会力量参与青年教育的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亟待提升,因而建设科学的、全面的、易操作的、易评价的质量监测体系与评估体系是当务之急,也利于确保提升青年教育质量,打造青年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的新样态。

(三)以赋予青年教育更多新的内涵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不同的历史时期,青年肩负的责任与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青年教育的内涵也不相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肩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责任。青年要为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而努力奋斗,参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参加社会主义各项改造工作,努力学习和掌握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青年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坚持对青年运动的领导,组织广大青年投身革命和建设实践,向青年进行革命传统、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重点进行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等方面的宣传教育,重视和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年要了解历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前途而奋斗,坚持爱国主义,抵制和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承担起建设现代化的历史使命,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社会群体和重要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更加接近、更有能力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实现目标的关键在人,关键在于一代一代青年人的使命担当与接续奋斗。青年教育要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着手,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崇尚英雄、争做英雄的青年,更要培育出具有人类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的时代新青年。青年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青年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还应培育青年的斗争意识、斗争才能、斗争艺术,使广大青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使青年教育事业成为全员参与、全方位存在、贯穿青年成长成才的全过程的社会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思想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题解教育『三问』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