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渡海帖》赏读

2020-01-02 07:14仇春霞
老年教育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小饼渡海合浦

□仇春霞

“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须以日月为断也”。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五月,新登基的宋徽宗大赦天下,63岁的苏轼被贬之所向北挪了四百多公里,从海南中部的儋州移到了广西南端的合浦县。

苏轼深知此去即是永别,他很伤感地跟患难中的朋友一一道别。在海口渡海前,途经澄迈的苏轼给老友赵梦得写了一封信。这就是有名的《渡海帖》,全文如下:“轼将渡海,宿澄迈,承令子见访,知从者未归。又云,恐已到桂府。若果尔,庶几得于海康相遇。不尔,则未知后会之期也。区区无他祷,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匆匆留此纸令子处,更不重封,不罪不罪,轼顿首,梦得秘校阁下。六月十三日。”赵梦得本是广西人,时居海南,曾帮助苏轼通信故旧。苏轼感恩,给他留了不少墨迹,其中有为他的两所亭子题的“清斯”“舞琴”,为他抄写陶渊明和杜甫的诗,以及自己的往年旧作。从这封信可知,赵梦得彼时不在海南,有可能是去了广西。苏轼希望能在中途的雷州与他见上一面,不然此生或许就是永别了。信中那句“惟晚景宜倍万自爱耳”,深切地透露出他此时的心态。

写完这封信大约一个星期后,苏轼就登船渡海了。海上的风雨令他惊惧不已,以为自己的命运可能就要结束在海荒了。他的情绪非常低落,但风停雨住之后,平静壮丽的海面又让他笑傲苦难,写下“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名句。

苏轼在七月初四到达合浦,本应在这里过中秋节,谁知月底朝廷传来新诏令:改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这样,他的中秋节就应该在前往湖南永州的途中过了。但由于苏轼此时不是重要监管对象,所以他打算八月底再起程。

在合浦的八月,苏轼不再像以往那样在意是否看得见月亮。他吟诵的既不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不是“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而是如何养生以安度晚年。他写信给朋友郑靖老:“某须发尽白,然体力原不减旧,或不即死,圣泽汪洋,更一赦,或许归农,则带月之锄可以对秉也。本意专欲归蜀,不知能遂此计否?蜀若不归,即以杭州为家。朱邑有言,子孙奉祠我,不如桐乡之民,不肖亦云。然外物不可必,当更临事随宜……”苏轼对自己的身体很自信,经过如此磨难,依然健壮。他计划回去之后就不再过问政治,一心归农。由于圣旨已经准许他自由选择安居之地,他便首选老家四川,次为杭州,并且开始呼朋引伴。

在这个月,苏轼还专门写了一段如何节制饮食的“自律公告”。苏轼以前是大碗喝酒,不醉不休。在黄州的时候“夜饮东坡醒复醉”,在海南岛病痛极了也要喝。现在他规定自己只喝一小杯酒,吃一点点肉。假如有贵客美食,那就各增三倍,只能少,不能过。如果有人请客,他就先把这个“自律公告”递上,若是请客人做不到,便不赴宴。他要节制饮食,以“养福”“养气”“养财”。

苏轼的中秋节正餐是与合浦地方官一起享用的,事后他写了一首诗送给主人:“编萑以苴猪,涂以涂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从第一句可以得知,宴席上有烤猪肉。“萑”是芦苇,“苴”是一种野草。具体制作方法是将乳猪宰杀后,去其内脏,膛内放满枣子;用乱草编的帘子裹好小猪,帘外涂上湿红的黏土,架在火上烧;烧熟后去掉泥壳和草灰,涂上用米粉调制的糊液,放在热油锅中炸;再切成块,加上佐料隔水炖三天三夜,加醋酱食用。第二句说的就是传说中的宋代月饼,月饼不大,象征团圆和赏月。酥指乳制品,饴是糖,席中所食小饼即有甜乳的馅饼。最后一句讲喝的酒是大名鼎鼎的真一酒。从名字可以看出这酒与道教有关,酒的作用是养生,苏轼“不饮不食,而饮此酒,食此药”,感觉效果不错,所以随身携带以赠送朋友。

八月的苏轼,似乎冥冥中在给自己做一个总结。他在合浦意外遇到了老友欧阳晦夫,两人相处甚欢。他给欧阳晦夫写诗,描绘了自己滞留岭南后的形象:“携儿过岭今七年,晚途更著黎衣冠。白头穿林要藤帽,赤脚渡水须花缦。不愁故人惊绝倒,但使俚俗相恬安。”

在岭南这几年,他穿当地少数民族的衣服,头戴藤编帽,光着脚过河,胡须编成花缦。这个样子要是被老友们看到,肯定大惊失色,一代文豪何以如此衣冠不整,没了士大夫形象呢?但是当地老百姓不足为奇,苏轼自己也觉得心安理得。在这种安然与淡定的“齐物”精神里,凝聚着一股强大的浩然之气,深深地感染了很多人。

据说,李公麟依此画了一幅《东坡笠屐图》和《东坡渡海图》。在他看来,苏轼的斗笠和短袍下藏着的是一片大海、一个宇宙,正如他所说的“御风骑气与造物游”。《东坡笠屐图》和《东坡渡海图》后来成为苏轼绘画题材的两个母题,从元代到清代,不绝如缕。

猜你喜欢
小饼渡海合浦
渡海侦察英雄杜士德
合浦绒螯蟹研究进展
无题
“饼干”竟是个地名
祥符调
渡海之后:丘逢甲诗中的台湾印记与沧海苍生情
对一个小土丘的痴望
最早记载合浦的文献之我见
一保险就闪了腰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