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学派与五峰书院

2020-01-02 17:07王立斌
新阅读 2020年9期
关键词:陈亮浙东讲学

文/ 王立斌

我曾有幸参加在浙江省武义县举行的中华明招文化研讨会,之后又考察了五峰书院遗址,以下文字为考察收获。

浙东三派合流

永康之有五峰,犹信州之有鹅湖也。五峰会讲,早在南宋就盛极一时,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左,激起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此时的思想文化界,异常活跃,学派迭起,书院林立。金华素有“小邹鲁”之誉,永康也向称文化之邦。这时,吕祖谦、陈亮、叶适崛起于浙东,开创金华学派、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形成三足鼎立,三派合称浙东学派或婺州学派,陈亮倡导事功之学。他们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在自然五峰的秀水灵山、洞天福地就成了他们讲学布道的理想之所、首选之地。

孝宗乾道,淳熙年间,经过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人的积极运作,力主抗战恢复,斥诉苟安和议已成为士人的主流思想。王安石学说冷落而道学大盛,形成了以朱学、陆学、吕学及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永康、永嘉、张栻湖湘之学的竟开局面。各派之间命尊二程学,他们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相互唱和,又相互砥砺,促进了道学(理学)的繁荣发展,成为道学史上的黄金时期。以朱熹为推手的朱子闽学尤为盛行。并于淳熙二年以吕祖谦领头调合的朱、陆“鹅湖之辩”后,又引发了朱子与永康陈亮“王霸义利之辩”,而这场争辩延续了十余年,尤其是前三年(淳熙十一至十三年)。争论对立明显,开启了朱子对浙江吕、陈、叶三派(简称浙学)事功之学的批判。

五峰讲学始于寿山栖真洞,“吕子旸开其端”时少章[吕祖谦门人,宋宝祐元年(1253)进士]曾题岩石刻云:“东莱吕伯恭先生,淳熙中讲道明招山,四方从游者常千人,分处于婺之北山、武义之九峰、永康东诸名山。”吕祖谦讲道明招山,首于宋乾道二年(1166)为母守丧。“四方之士争趋之”。后乾道九年(1173)又结庐守父丧于明招山侧,“问学诸生又重新集结门下,规模不小,前后达三百人之多。陆九渊曾对吕祖谦丧中讲学颇有异词,以为这将损害‘纯孝之心’,劝其散遣学生”。孝养心性保重身体。在此同时,信州玉山汪应辰(吕的老师)也来信希望他不要在哀苦过度之际,再为讲学耗费精力,免得弄垮身体。吕祖谦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但又感到四方士子业已会聚,难以遽已,因此将讲学活动坚持到年底。第二年,淳熙元年(1174)“吕祖谦遣散所有问学诸生”(潘富恩、徐余庆等)。吕祖谦为遣散诸生煞费苦心,是年冬,函问陈亮:“永康亦有同志可以共讲贯者否”?陈亮回答有,其人即“少负志节,受学于林和叔”,与陈亮、叶适相师友好的吕皓,后为浙东学派做出很多贡献。

朱陈会讲五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五峰有幸,浙学大儒吕东莱、陈龙川、叶水心三学派的开创者,齐聚五峰书院讲学论道,读书明辩“王霸义利”的战和之辩,吕云溪、潘文叔、时少章等与之互为师友参与。一时间,乡人景附、门人向往、学者云集,学子遍及浙东。五峰书院横空出世,名震遐迩。淳熙八年(1181)八月,吕祖谦不幸以四十五岁英年早逝。淳熙九年(1182)春正月,朱熹为失去一位同道挚友前往吕府哭陵。秋天朱熹授命担任浙江常平茶盐提举按台过婺至永康访陈同甫先生应邀讲学于寿山石洞。五峰书院请晦翁作主讲,从游者数百人,盘桓累月,朱子对寿山天趣逸发,清奇幽深也情有所钟,留恋不舍,欲屋精舍于此,后因事数月后离去。朱熹是“集诸儒之大成”的赫赫理学权威,在此讲学过程中完成了他的《大学章句集注》的著作。陈亮小朱熹十四岁,请朱熹先讲,朱熹就不客气地站起来便说:“世界可分成两个,一个是理性世界,一个是人欲世界。在心性方面,也可分为‘道心’与‘人心’;在历史上,三代之时是理性时期,汉唐以下,是人欲时期;世界到了汉唐,人欲横流,天地闭塞,间有英雄豪杰做一两件好事,也不过暗合于理性,揣其本心,仍是出于人欲之私。至于具有理性的人,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直到孟子。盖子以后,道统失坠,理性不复存在。汉高祖唐太宗做得虽好,也不过在天欲界里‘头出头没’,终是不合于天理,不契于道心。”

“在行为方面,我的主张是‘静’,是‘无为’……”接着是陈亮说,他的讲话内容与朱熹完全针锋相对,他说的主张是:“天地间这个‘道’,是不生不灭始终存生的,在三代之时,这个‘道’固然存在,就是到汉唐以下,这个‘道’依然未消灭。所谓天地之间,何物非道,赤日当空,处处光明,闭眼之人,开眼即是!‘道’是一贯的,无古今之分,所以认定三代之时固可为法,而汉唐以下也未始不可以做标准。在行为方面,我认定‘道就存在于现世界里,所以就应该动’,应该努力去找寻,应该努力去做。现在宋室偏安不是没有办法,问题是要‘动’,用‘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气概去争取!”陈亮的话音一落,生徒报以热烈的掌声。

心地宽宏,有兼容并包之慨的吕皓,见陈亮与朱熹冲突起来了,就排解说:“两位仁兄的见解各有千秋,值得鄙人学习。”他抬眼扫视一下朱熹、陈亮,然后对大家说:“现在二位先生都已劳顿,暂且散学吧!”

朱熹与陈亮虽是朋友,但在学术上有根本不同的观点。朱嘉是理欲二元论者,陈亮是唯理一元论者。在行为上。朱熹主张“静”,提倡“无为”;陈亮主张“动”,提倡“事功”。在课堂上,他俩虽然作了无情的论战,但一下课就握手言欢。陈亮还陪同朱熹,吕皓游览了擅泉石之胜的石鼓察。

陈亮开创事功之学

陈亮上《中兴五论》失败后,益力学著书十年(1169—1178),在理学一统天下的学术界,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开创事功之学。人龙文虎,一场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具有深远影响的“王霸义利”之辩,就此拉开序幕。陈亮摆开“堂堂之阵”,竖起“正正之旗”,以“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气势,对在金兵大军压境,国家处于危亡之秋,仍然“风瘅不知痛痒”的理学,发起挑战,展开交锋,从本质论上进行批判。朱熹视事功之学为异端、怪论,但“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这场论战持续了十多年,这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五峰书院,作为古代文化教育和思想学术的载体和平台,与鹅湖之会的鹅湖书院又一浓墨重彩的一页十分相似。

淳熙十一年(1184)春,吕皓父兄因陈亮遭人构陷被牵连同下大理狱,他弃官疏财,奔走解救。五峰书院讲学虽在东莱弟吕祖泰和潘文叔、时少章等人的努力下再支撑了一段时间。后来,时少章题岩时慨叹“愧莫之续",无可奈何地“有待闻风兴感者”奋起了。五峰书院,因吕子旸了却家事,“再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犹接东莱,晦庵二老之流风”再度隐居桃岩山中讲学,与陈龙川往还相交讲切。父母继殁,尝割兄弟所辞让的田产为义庄义塾以赡教乡族。吕皓为开五峰讲学,继五峰文脉于发扬功不可没。随着蒙古族的崛起,一二七九年与金对峙百余年的南宋小朝廷被元军打败,多少北伐雪耻之志,梦断西湖烟雨之中。随着王朝的交替更迭,五峰书院也归于沉寂,寿山石洞也成瞻仰游观之地。

姚江学派崛起

五峰书院宋后历元,陆沉绝响,时至明代中叶,正德十五年(1520)程文德礼试不第,来到距家数里许的寿山洞内的五峰书院遗址,发扬当年朱晦翁、吕东莱、陈龙川诸公讲学之所。聚同志友肆业。维时,姚江学派崛起于浙东。王阳明提倡“良知之学”,学者趋之若鹜,风靡一时。程文德在重建五峰书院讲学后,自己投拜王阳明学说,得到了长足的提高,于嘉靖八年(1529)考中进士,被钦定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诸生得阳明之旨,尚宝丞、应典养病居山外,乃与卢一松、程方峰续讲会于五峰,集诸生讲授,从游者常百余人。其奥以祀朱熹、吕祖谦、陈亮三先生,增建藏书楼,藏书、讲义、学规。耗时三年,于嘉靖十五年(1536)竣工。初名“桃岩丽泽精舍”,洪垣有记。郡守陈京题额“五峰书院”。吕瑷撰有《重建五峰书院记》。由是学子益蒸蒸奋发,讲会也日加兴盛。书院的不断发展壮大,明季永康游川人,周佑德,又捐造“学易斋”于书院之右,至此,五峰书院祠分三区,名定制成。

明末清初,朝代更迭。诚如程懋纲先生所言,“近年兵荒以来,道脉仅延一线。” 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五峰书院又恢复了蓬勃的生机。乾隆四十四年(1779),应、程、卢三姓议决对年代久远的五峰书院三祠进行重修,程兆选主其事,九月事成,撰有《重修五峰书院记》。第二年,兵部右侍郎,两浙学政彭元瑞题款“丽泽如新”。学易斋,亦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捐修。五峰书院修葺一新,复现昔日兴旺景象。

自宋历元明清,五峰书院文脉所系,关乎国家社稷。它的盛衰,折射出国家的兴亡历史。“书院兴则人文聚,人文聚则讲论精,讲论精则大道明”。书院于治国兴邦至关重要。五峰书院是永康学派和五峰学派两个思想文化高峰的发祥地。五峰书院就成了浙东的一座传统文化的历史丰碑,是儒家道统传承的示范基地。

猜你喜欢
陈亮浙东讲学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书法作品
主动自锁托槽在一例上中线偏斜病例中的应用
银龄讲学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2019银铃讲学计划印发湖南拟招260人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陈亮:惹祸不由己
高原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