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视野下安徽竹雕类非遗的发展与保护探究

2020-01-02 20:59朱铁军
皖西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徽州安徽文化

刘 俊,朱铁军

(安徽工程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安徽竹类资源丰富,竹雕技艺历史悠久,且繁盛辉煌,相较其它雕刻种类,既有共性,亦有个性,并拥有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和工艺体系,是具有生动性表征、典型性特质和代表性意义的安徽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安徽人民的造物智慧和故土乡愁。

一、发展概述

安徽境内的竹雕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徽州竹雕为首要代表,其他的竹刻工艺也大都以徽州竹雕为母本,融合其他地域竹雕技艺,并在当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竹雕艺术,例如合肥竹雕,广德竹雕等。

安徽早期的竹雕制品发现于阜阳城西南郊汉代汝阴侯墓中,1977年,该墓出土了竹简九千余片,其中《仓颉篇》上刻有基本完整的秦汉文字541个。安徽竹雕真正得以系统发展和声名传扬当属明代,不仅竹雕精品层出不穷,竹雕名家亦是不断涌现。至清,徽州竹雕已与徽州木雕、砖雕“诸艺并尊”,并出现了李希乔等一代竹雕大师。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安徽竹雕进入快速化发展的轨道。“屯溪工艺厂、歙县黄山工艺厂、歙县工艺厂均恢复竹雕笔筒、竹刻对联等产品生产。合肥市手工业管理先后两次聘请湖南邵阳竹雕艺人王敏慎、刘逐璋到合肥市工艺美术厂传授技艺,培养艺徒12人。1957年合肥竹雕已有出口。……合肥市工艺厂在1960年创作了阳文半立体竹雕工艺品。为培养人才,合肥工艺技工学校开设了有20人的竹雕专业训练班。”[1](P252)从20世纪80年代起,安徽多地工艺厂采用机械设备进行竹雕制品生产,并开发竹雕工艺品种,产量和产值逐年攀升。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工艺品价值日渐增长,人们对于工艺品的品鉴、收藏和赏玩之势与日俱增,故竹雕这一独特的工艺品门类更是炙手可热,再加之各级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安徽竹雕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势必走向一个更为辉煌的明天。

二、人文内核

(一)竹文化的传承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里把竹子由具象物体变成抽象精神,将竹的形式特点总结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如谦虚、正直等,它的内涵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天赋和精神象征。也正由于中国人对竹子近乎痴迷的喜爱,所以把竹雕内涵扩展到了精神领域的范围。文人墨客的书房必有竹雕作品,正是这种将自我精神与自然物的交融,让竹雕作品不仅是使用的器物,更赋予了人的一些文化特性。

(二)徽文化的营造表达

徽文化博大精深,旷世显达,其涉及面十分广泛,有徽商、徽雕、徽菜、徽剧、徽派建筑、徽派篆刻、徽派盆景、新安理学、新安画派、新安医学等,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伦理、生活等各个领域,蔚为大观。徽文化中以徽州四雕著称天下,即“砖雕、木雕、石雕、竹雕”,徽州亦被称为“雕刻艺术之乡”。徽州雕刻虽在明清时期发展鼎盛,但最早可在宋时见其踪影,“在宋高宗时,徽州的吴唏庵、詹成,擅长镂空雕技法”[2](P73)。徽州竹雕作为地方特色性传统技艺,浸润了徽文化的本土特质,也展现出地方人文山水的气质和秉性,在风格上多现丰富的立体层次和空间感,并强调写意与写实相结合,恰如一幅幅画作,在反映自然景物的真实感与人物的细节特征的基础上,刻画形神,讲求意象,并配合独到的雕制技法,形成了一门高超非凡的地方民艺。

三、精神诉求

安徽自古就是人文荟萃,道德教化之地,涌现出一大批博学多才、瑰玮倜傥的诗人、艺术家和政治家,文教氛围、人文观念、礼仪习俗等都深深地融入地域文化之中。就泛安徽文化而言,可细分为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子,具有多元性和同一性的特点。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主体也随着时间和经济的发展,从徽州地区转移到以合肥为主的周边地区。虽然文化精神发展各有不同,但是也一脉相承,这些特点也反应在竹雕身上。

(一)以乡土文化为主的社会观念表现

竹雕作为安徽较为出名的艺术手工品种,生长于斯,自然而然地受到社会环境的熏陶和感染,竹雕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表达手段和输出载体。为此,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竹雕所表达的儒释道学的本质精神,文化中伦理纲常的理学思想,以及本地土生文化的人文韵味,这些在其作品的产品创造和视觉表现中有所体现,社会的文化力量在竹雕技艺传承和创新中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它的发展走向和文化定位。例如徽州竹雕艺术,是在徽州的传统世俗观念和文化影响下孕育发展而出的,因此就决定了其题材和内容是与徽州的文化发展与民俗风格紧密不分的[3],所以,表现在书法墨宝、山川古迹以及经典故事等,都从本质上深刻地反映了徽州地区重儒重商、广博深邃的特点;而现代合肥竹雕作品却表达出海纳百川、意境深远的趣味。

(二)竹刻艺人个性和工匠精神体现

安徽自古多巧匠,从闻名遐迩的徽州四雕、宣纸徽墨,到彩陶柳编等,无一不是历代能工巧匠们呕心沥血的杰作,并传承至今,这背后体现的就是工匠的精神支撑和传承。可以说工匠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重要因素,世代相传的行规信仰、“道技合一”的工匠文化、精湛卓绝的工艺技术、深入人心的荣誉机制、崇高美好的敬物情怀,构成了非遗传承中工匠精神的内核[4]。竹雕艺人在不断雕琢自己作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身的工艺,从完整优美的竹雕作品中得到精神慰藉。这是他们的精神源泉,也是竹雕非遗产业中引以为傲的品牌资本,同样也是竹雕继承者们成长的道德指引。不仅如此,作为一件艺术品,从开始的选材到设计,再到最终成品,整个过程中艺术家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可以说每个创作环节都有着艺术家个人独有的情感表达,作者对美的追求和理解。竹刻艺人一方面受竹子用料的限制,因材施工,最大程度利用竹材的物质属性,又一方面因自身的文化素养、造型工艺水平和即时创作的思维影响,给竹雕作品赋予了不一样的个人情感色彩和烙印。这一系列的背后,都是竹刻艺人个性的表达,也大大提升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例如徽州竹雕大师洪建华先生,它的作品就很有他的艺术创作特点,作品《竹林七贤》就含有浓厚的明清艺术风格,但又具有他巧妙、古朴、灵动的个人风格。

(三)竹的寓意及受众的价值需要

竹雕作品从古代开始,就受到民众的喜爱和使用,从闹市豪宅的厅堂,到山野人家的厨房,都能寻觅到它的身影。徽州地区有着丰富的竹木资源,当地人们从很早就懂得使用竹材料,特别是饱学好儒的徽商和仕子们,对竹雕产品的需求量巨大,这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竹雕的发展。这也使得它既是文人墨客歌颂风雅、文化创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经常使用的器具,在鸿儒和白丁这两个对立的角色中,竹雕都能很好地平衡各方的需要。古人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等,这充分地表达竹子在联系人们精神需求和使用需要上具有天然的优势。竹雕作品的艺术形式属性和使用的功能属性使其在大众群体中有着广泛的基础,这也使得竹雕作品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仅徽州竹雕作品就有十几种门类。社会的文化氛围和竹子天然朴素的品质,让竹雕作品本身有着强大的包容性和适用性。特别是现代生态环保理念的发展,使得人们运用竹材替代木材,这也为竹雕的现代发展和新用户的推广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传承因子

(一)历史文化的传承媒介

诞生于安徽境内的竹雕艺术具有深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从精神内涵到形式表达等都传达着徽文化的内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雕文化,以刀为笔,以竹为纸,镌刻的不单单是花鸟鱼虫、神圣鬼怪或民俗神话,更为重要的是竹雕产品的情感表达。这是一种在文化和社会环境双重作用下显现的具有地方风土特色的表达,支撑作品成功的是客观的文化活动实践,大量的地方特色以及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等。不同时期的竹雕作品都有着特殊的时代烙印,表达着时代的审美品位和创作表现,每个遗留下的竹雕佳作都是一本丰富的历史教科书。竹雕作为一个容器,传承并显现安徽独特的文化和社会意象信息,至今都是人们了解和研究安徽文化的一个方向和途径。

(二)经济发展的动力产业

明清时期徽商的崛起带动了当时安徽境内竹雕的产业发展,徽州竹雕伴随着徽商的脚步走向了全国,加强竹雕艺术流派之间的交流,同时带来丰厚的经济利润,使竹雕有着产业化的发展雏形。那时徽州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竹雕的手工作坊,有的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有的以氏族为生产群体,更有许多以师徒为组织进行生产,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工艺行业,这些都为安徽竹刻非遗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竹雕行业依附经济和商品销售扩展到安徽全境。改革开放后,安徽的竹雕产业向前迈开了发展的一大步,竹雕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例如徽州建华竹刻研究中心的《竹林七贤》竹刻笔筒获得“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被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成为故宫20世纪50年代以来收藏的第一件现代竹刻艺术作品[5]。上规模现代化的竹雕企业也多达几十家,多数企业开始运用机械雕刻,年产值也达到千万元,竹雕行业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和知识技能培训上为乡镇市区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三)艺人群体的开拓创新

非遗手工技艺的传承,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高水平竹雕传承人是竹雕发展至今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早期的父子相传、翁婿相传、师徒相传,到现在竹雕学习的职业化、学校化等活态传承,竹雕艺人在其中担当重要的角色。他们在产品的开发,竹雕继承人的培养,竹雕文化的普及上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而且在新竹雕产品的创作开发上也付出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创新是生产的第一要素,竹雕的创新也是竹雕产业能够历久弥新的保证。艺术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丰富了竹雕的产业元素,特别是借鉴了西方雕塑的技术手法和美学观点,让它保持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性。随着信息的发展,安徽各地竹雕工艺师的交流越来越密切,他们在一起研发新竹雕产品和进行技艺交流切磋、改进竹雕手法等,都会推动安徽竹刻整体发展,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还会迎来竹雕门派强强联合的发展新局面。

五、与城乡发展的内在关系

我国现行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机制,在理念上注重整体性保护,强调保护工作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与新型城镇化在理念上是一致的[6]。竹雕在城镇发展、乡村建设和城乡旅游开发上都有着巨大的潜力,以及深厚的契合度。安徽竹雕技艺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乡村的建设,竹雕文化深深地扎根于乡村文化之中,一旦脱离乡村便会使得自身非遗原态弱化。

(一)乡村建设需要竹雕作为文化建设支撑

竹雕类非遗诞生于安徽境内的乡土之间,从一开始便吸收乡情、乡俗等作为发展的养料,自身与乡村环境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现在大多数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生活,使得农村发展缓慢,竹雕非遗的发展也略显凋敝,所以建设乡村文化,必然要注重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而安徽竹雕类非遗的建设,也会推动乡村建设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需要竹雕作为品牌宣传

近年来,安徽乡村旅游热带动了一批又一批乡村景点的建设,但是可以发现一个特点,游客量经久不衰的村子必然有其独家的特色,例如,肥西的三河古镇就以古建筑和美食非遗为特点,打造自身的品牌来吸引游客。以非遗作为旅游宣传,一是加深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拓宽旅游点的文化影响范围,二是非遗的“明星效应”对旅游点周边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售卖有着提升作用。在皖南及皖东南部有着许多竹雕村,这些村子在进行乡村旅游景点的设计中,就打造自身的竹雕品牌,制造特色竹雕产品,不仅成为吸引游客前来观光的招牌,而且推动了村子竹雕文化的建设,也取得了“竹雕+旅游”的经济红利。

(三)城镇经济建设需要竹雕作为产业助力

安徽省近年来大力开发文化市场,坚持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这为省内的非遗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成长契机。其一,作为徽文化的发源地,安徽拥有丰富的人文物质条件和特色的地域精神内核,为其实现文化事业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其二,安徽省需要发掘自身的文化创造力,以应对新的经济发展局面,尤其是在中部五省的竞争中,安徽文化产值及产业发展都落后于湖南、湖北等,在区域文化输出和影响上都与它们有着很大的差距。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产业创造,提供安徽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提高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吸引力。安徽竹雕类非遗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除了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还有不菲的经济价值,城镇的经济发展需要非遗产业的助力。安徽有着众多的非遗项目,各个乡镇也以自身的非遗项目作为基础,融通竹雕类非遗,形成产业链,使得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率有着很大的提高。安徽竹雕类非遗的价值还没有被完全开发,相信今后一定能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

六、城乡一体化下的发展思路与保护

2008年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徽州竹雕列入在内,把竹雕纳入政府的文化工作中,给予徽州竹雕完善的非遗保护体制,这对于安徽境内竹雕的发展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当时的主题即为“非遗保护与城镇化同行”,将非遗文化与城乡建设放在一起思考,探究城乡视野下的非遗保护和发展。这充分表明,从非遗保护视角对城镇化进行辩证审视,以及在城镇化语境中研究非遗保护应该成为同步之举[7]。

(一)坚持竹雕文化和新兴文化的积极融合

在城乡由二元体制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乡村居民的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迅速扩大,知识、经验、信息、感受等的传播交流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封闭的乡村文化理念逐步被打破[8],乡村和城市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这对于安徽竹雕类非遗的发展是个重要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竹雕创作理念和文化构成已经不再适应市场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要从其他的文化元素中汲取自身成长的养料。在拓宽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安徽竹雕类非遗也要注重乡村文化的历史连续性。

(二)改进竹雕工艺和推动机械化的结合运用

城乡交流的加快、信息渠道的建设、交通的方便快捷等,都为竹雕提供了更大的市场,但是由于工艺问题使得竹雕作品的制作缓慢,雕刻手段的复杂也使得竹雕作品在市场上难以占据优势,针对产品化的竹雕作品的技艺改进是势在必行,删繁就简保留制作精髓,开料、处理、保养等步骤则可以尝试机械化流水线的运用,这样不仅降低劳动成本,而且在制作速度上有很大的提升,对于今后的产业化发展也有着探索的意义。

(三)以博物馆和文化馆为主的静态保护和展示

安徽竹雕类非遗应该充分发挥省内各地博物馆、文化馆甚至乡镇文化站的宣传教育优势,积极开展竹雕主题活动的展览和表演。博物馆是市民学习文化、探索文化的场所,对于民众的非遗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文化专题的形式组织展览,邀请竹雕非遗传承人作为嘉宾,为人们现场展示和解说竹雕的相关知识,以动画、模型制作等方式详细记录和彰显竹雕的制作工艺,这能很好地促进人们和竹雕非遗之间的互动。

(四)以网络为平台数据化的活态保护和展示

现如今网络也成为人们了解非遗和感受非遗的一条重要途径,使得网络上的非遗项目也具有了虚拟化、数据化和交互性。这是对非遗文化的一种新的改变,让它抛开了时间和物质的属性,学习非遗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和多变。将省内的竹雕非遗项目进行整理总结,上传到网络上,以网站和数据终端为平台进行展示,扩大了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使人们的学习场所没有限制。从另一种角度看,如果网络没有消失,竹雕非遗就永远不会消亡。

七、结语

通过将安徽竹雕类非遗的创新发展和传承保护置于城乡发展演进之社会环境来考察,在梳理其历史源流的同时,也立足当下社会发展和时代精神的熔铸,将其中的变与不变努力剖析出来,从而在安徽竹雕工艺的发展、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以及综合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相信在政府行业的倾力指导支持之下,竹雕艺人以及广大社会人士的关心培育之下,安徽省竹雕类非遗一定会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不断地将自身塑造成为安徽传统文化乃至国家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经典案例,在地方特色经济建设中贡献力量,谱写华章。

猜你喜欢
徽州安徽文化
《安徽记事》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徽州人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5.回声
谁远谁近?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走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