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古代汉语课的文化呈现

2020-01-02 22:21张瀚元
文化产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文选文化

◎张瀚元

(东北石油大学 四川 泸州 646000)

新时代新形势,要求高校古代汉语课必须探索新的使命和责任。高校古代汉语课不再仅仅是一门工具课,它更将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因此,探寻高校古代汉语课程中的文化呈现,对弘扬文化自信、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回溯

(一)古文字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延绵千年岁月的血脉支撑。从仓颉造字、刻画符号到甲骨文、金文,再到小篆、隶书、楷书,中国汉字的演变历程不仅仅是一部文字发展史,更是一部与文明血脉相连的传承史。古代汉语教学所呈现的文化价值,需要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以甲骨文为例:

(二)古代文选

在中华民族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中,几乎每一本都烙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痕迹。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也把古代优秀文选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在当今环境下,对古代文选的学习早已不再是单纯地翻译解读,更需要深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俗、宗族关系、礼乐习惯等多重影响因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汉语的文化内涵。

以具体教学篇目为例。《郑伯克段于鄢》,讲述了春秋初期,王纲解纽,诸侯争霸,郑国率先崛起;与此同时郑国内部也发生了争权夺利之斗争,庄公之弟共叔段联合其母姜氏欲篡位夺权。郑庄公得知此事后,处心积虑,欲擒故纵,最终一举击败公叔段的政变。要想真正感受这篇文选的魅力,需要多角度、多层次了解那个时代背后的故事。文选第一句:“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此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同姓不通婚”的古老风俗。“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国语·晋语四》)。

从中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伦理和法律,都反对同姓通婚。另外,《郑伯克段于鄢》中对“虢叔,共叔段”的称谓,也体现了古代宗法社会的长幼之制。一般来说,古时候兄弟排行以“孟、仲、叔、季”相区别,这种排行次第,强化了血脉、长幼顺序在宗法地位上的重要性。这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二、古代汉语中呈现的民本与法制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以文言文为主。古代汉语中呈现的民本与法制思想,也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高校古代汉语课,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在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一直强调君权至上观念。但古代文人学者一直没有停止对民本、平等思想的追求。

早在先秦时期,《尚书》就提出“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后来的《孔子家语》也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的“君舟民水”观点。甚至明清,也依然有仁人志士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和理论,黄宗羲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位。“天下为主,君为客”是他主要的民主思想。他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基本权利。所以,从古代汉语课程中探寻思想源泉,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思考和借鉴。

(二)“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法家崇尚法律至上,强调以法治国,法家在秦朝达到顶峰。到了唐宋时期,法律成为治国理政非常重要的一环。《唐律疏议》和《宋刑统》之间的紧密联系,将古代中国的法制体系推向系统和全面的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明代的《大明律》,在中国古代法典编纂史上具有革故鼎新的意义。它不仅对明朝之前各个朝代的法典文献编纂进行历史总结,而且还推动了清代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发展。其中,普及法制教育是《大明律》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在《大明律》最初起草时,朱元璋针对当时百姓文化水平较低的现实情况,明确指出:“立法贵在简当,使直言明理,人人易晓。”如若条绪繁杂,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就不易实行。最终,《大明律》做到了删繁就简,人人易知,起到了安民绳顽的作用。

三、高校古代汉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一)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高校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最终的“受体”。要激发古代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呈现,必须使老师与学生之间教学相长。单纯的“填鸭式”教学不能提升学生对古代汉语课的兴趣,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在学习古代汉语文选时,应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或音频材料对文选相关背景进行更全面介绍,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二)以多种形式活化古代汉语教学

在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身份主要是一位“发出者”,其本身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素养都关乎古代汉语教学的最终效果。老师应不断扩充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加强自身文化积累,注重以今溯古、古今贯通,活化古代汉语教学。同时应放开视野,通过举办文言文主题创作大赛、组织古诗文朗诵比赛、举行名人名家“故地重游”等活动,在交流中学习文化,提升自我认知感,促使学生将古代汉语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学以致用,真正体会古代汉语的文化魅力。

四、结语

古代汉语课作为各大高校的专业基础课,应引导学生掌握其功能性知识,探寻古代汉语课背后的文化呈现。这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在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方法了解先民的生活习惯、宗族规矩,了解先民的品性追求、理想抱负等,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与文化自信。这才是古代汉语课最大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文选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画与理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画与理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画与理
画与理
古代文学审美语素“气”对古汉语词汇语义研究的价值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