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声落地,润物无声

2020-01-05 06:58陈树梅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语文活动对联立德树人

[摘要] 语文课是母语教育的主阵地。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要以语言为抓手,以活动为手段,在语文活动中提升学生素养,传递立德树人的教育意志。尤其是对联教学,适度拓展、发掘,组织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交流中认识、体味、掌握对联,让立德树人在教学实践中无声着地。

[关键词] 立德树人;教育意志;语文活动;对联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如果以硬贴、强加的手段,往往收效甚微。“轻”语文教学理念为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提供了理念,也提供了方法和手段。那就是尊重学生的读者身份,顺应他们的身心特点,在活动中提升学生道德素养,达成教育目标。笔者利用部编教材七年级(下)“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中的对联内容,适度拓展、发掘,组织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交流中认识、体味、掌握对联,也让立德树人在貌似随意的教学实践中“轻”声着地,润物无声。

[片段一]

师:课本上“名联欣赏”一栏中的六副对联,有歌咏自然的,有抒写情趣的,有痛陈历史的,有针砭时弊的,有修身励志的。同学们,“修身励志”指的是这里的哪副对联?

生:(思考,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师:对,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这副对联,这副对联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注意什么?

生:(齐)胸怀宽广,淡泊无私。

师:很好。我国有很多引人向善、激人奋进的励志对联。比如,有这么一副劝人节俭的对联:(板书)“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这是清代的《朱子家训》里的句子,有同学知道它的下一句吗?

生1:(迟疑)我记不得具体怎么说的,但记得下联是从穿衣服的角度讲的。

生2:我确定在学校一楼餐厅见过这副对联,只是印象不深。

师:好吧。我们班离食堂不远,你们现在就去食堂把下联背诵回来,好吗?(生1、生2离开)其他同学再把课本上这几副对联多读几遍吧!(生读书)

(生1、生2回)

师:你们俩一个背诵对联,一个解释下联,可以自由选择。

生2:我来背诵,“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生1:“半丝半缕”指穿的简单的衣服。“念”就是想。“物力维艰”应该是说生产这些衣服是很艰难的事……“恒”,他(手指生2)认为是永远的意思,我觉得不像。

师:说得好!这里的“恒”不是永远,而是经常的意思。你们表现得很好,教给了大家这副经典的励志联。我们来齐读这副对联。(生齐读)

“修身励志”,还包括其他好多方面,比如立志、勤奋、虚心、勇敢等。老师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课后每人各找一副励志联,明天课上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是儿童和老师的共同劳动……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让两位学生走出教室,去食堂“背”回墙上的对联,并教给其他同学,如此,无论是对于两位“当事人”,还是对于全班同学,都是极生动的一次教育活动。对两位“当事人”而言,因为走出教室,亲自参与了知识的采集和传递,而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无与伦比的深刻印象;对其他学生而言,在片刻之间(读书状态)“等”来了天天看见竟然熟视无睹的重要知识,必定也会在心底留下深深的印记。对于“当事人”而言,收获更多的是找到知识的幸福感;对于其他同学而言,收获更多的是学到本不以为意的知识的新鲜感。

这里不仅有师生的交流、二生与众生的交流,生1、生2之间的交往与交流,虽然无法看到,却也是明显存在的。“‘恒,他认为是永远的意思,我觉得不像。”可以看出,学生在外出活动过程中彼此是有过对问题的讨论的。可见,他们走出的仅仅是教室,而不是课堂。

[片段二]

师:现在开始小组活动,每个人在组内展示一下你课前所找的那副对联,并说说对联的励志主题是什么。(小组活动)

师:请每组推荐两副你们认为最好的对联,要求主题不重复。(小组继续活动)

(师在黑板上画表格)

师:每组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下你们组推荐的对联。(生1-8板书)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朗读黑板上的每一副对联,并思考每副对联的励志主题。(生朗读,思考)

师:如果不能理解对联主旨,请在小组中提出来,向其他同学请教。(小组活动)

师:有组内所有人都不理解的对联吗?(学生无反应)现在,我们请各组再派一名同学上来,在指定对联后面写上本联的励志主题,并依次进行分析。(生9-16板书)

师:大家看看这些“主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17:第5组的“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我认为用“淡泊”来概括比“知足”好。

师:说得好。当然“知足”也是不错的。其实这里倒是有一副對联必须用“淡泊”来概括主题,同学们知道是哪一副吗?(学生自由讨论)

生18:是第6组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也有淡泊的意思。

师:是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中还有一个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和“宁静”就是“静以修身”中“静”的含义。还有别的问题吗?

生19:我认为第8组“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对联的主题不仅是“友谊”,因为只有经历“岁寒”才能迎来“春风”。所以,这副对联还表达了“勇敢坚强”的主题。

师:说得好!

此段活动显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它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征:

1.互动性。这里的互动形式极为丰富。交流课前各自找到的对联,评议、推荐本组“最好的对联”,就十六副对联的主题质疑提问,这些都是组内互动;采用“推磨”形式,每组由一名代表对另一组提供的对联作励志主题提炼,这是组际互动;老师画表,学生填写,老师就主题提炼情况提问,学生回答,这些都是师生互动。可见,组内交流信息,组际交换任务,师生互相提示,无不让学生不断地触碰未知,收获感受新知的快乐。

2.思辨性。课堂是一个“思维场”,思维训练是语文课堂的重要指标。本课对对联的采集、思考、分析,使训练又多了一层思辨的色彩。无论是研究每副对联的主题,商讨推荐公认的好联,还是复看各组对励志主题的概括,提出不同的意见,都是课堂思辨的具体体现。思辨,在思考中辨析,在辨析中思考,让励志对联的正能量如同种子一般,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继而开出灿烂的鲜花。

3.可持续性。“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孟子》),之于教学,犹言学生的学习精力不可耗尽。本课在学生自主搜集对联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互助辨别对联的主题,从而轻松完成对信息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过程,在看似简单随意之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对后续学习乐此不疲。有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一“源头活水”,就自然会赢得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片段三]

师:请同学们拿出文言文综合练习卷。《卖油翁》的第四题,“有人根据《卖油翁》一文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康肃公开弓射箭显神技,你能拟写出下联吗?”同学们,做这道题时好多人出问题了,甚至出现了“陈康肃回眸一笑而遣之”这样的下联。今天我们要专门来研究到底怎样的对联才是合格的对联。

翻到课本第155页“名聯欣赏”,我们就以这几副对联为例,来看看好对联的共同特征。请认真观察这些对联,直接在文下写出它们的共同点。(生思考,动笔)

师:发现,是最美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这些对联的哪些共同特征呢?请小组内交流,每个人在组内朗读自己写的对联。

(小组活动)

师:现在请一个小组展示一下看法,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

生1:我们小组认为,好的对联必须具备两个特点:第一,上下联结构要相同,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等等;第二,上下联内容要相近,同属于一个大的主题。

(其他小组同学踊跃发言)

生2:我认为他说漏了对联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生3:我认为“内容相近”的说法不对,比如“小”对“大”,“死”对“生”,都不是“相近”。

师:既然不是“相近”,那是什么呢?

生4:相关?

师:对,上下联内容要“相关”。还有别的意见吗?(生纷纷摇头)

师:同学们已经很好地总结出了对联的一般特征:上下联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内容相关。当然,还有一点,现在不作要求,那就是上下联平仄要相对……

生5:老师,就是相声里说的那个“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吗?

师:对,就是那个平仄。但是,相声里说的那些对联多数也是不靠谱的,我们决不能盲目跟着相声学对联!

教学活动化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特征在本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本阶段的教学目标是探究对联的特点,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对联才是合格联。显然,教者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对联范例得出结论,再通过小组讨论,进行思维碰撞,形成对对联原理的正确认知。“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数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经过这一轮学生的自我探究、对对联规则的意义建构,相信学生对对联的认识、对对联优劣的判断一定能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

生活即语文。当学生受到启发,脱口说出某演员相声中的相关内容时,教者必须表达欢迎的态度,以示对学生的鼓励。但也要提醒学生,对生活中的语文要批判地学习,不能就讹学讹,盲目接受。

[片段四]

师:同学们,我们来练练对联写作吧!老师先出一个上联,同学们对下联(板书):“规规矩矩写字”。

生1:仔仔细细做题

生2:认认真真读书

师:都不错。但不要总是抱着“学习”不放,可不可以拓开点,让意思更进一层呢?

生3:踏踏实实做事

生4:大大方方做人

生5:堂堂正正做人

师:好!哪位同学愿意对这三个下联作评价?

生6:上下联结构完全相同,“踏踏实实”“大大方方”“堂堂正正”跟上联的“规规矩矩”一样,都是叠词并列构成的形容词;“做事”“做人”对“写字”,都是动宾结构。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7:上下联意思相关,从写字说到做事、做人,不光递进了,还带有点比喻色彩。

师:说得好!接下来我出下联,请同学们完成上联。(板书)“作美文,托物言志,万世传美谈”。这是根据我们刚学的课文《陋室铭》写的一副对联,但只保留了下联,请同学们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完成上联。

(生自觉交流,争论热烈)

生8:居陋室,惟吾德馨,千秋留佳作。

师:不错!特别是“居陋室”说得好,完全符合课文内容,而且与下联结构对称。“惟吾德馨”是本文的主题,但跟“托物言志”结构不一致啊,怎么办?想想我们课上是怎么学的?我们怎么概括作者的品质?

生:(多人齐)安贫乐道。

师:非常好!当然“千秋留佳作”也不妥,与下联“作美文”重复了,也要改一下,只要改一个字就行了。

生9:千秋留佳话!

师:好,我们齐读一下这副对联。(生齐读)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刚才对的这两个对子都是什么主题?

生:(齐)修身励志!

师:最后交给同学们一项课外任务。我在我们班同学姓名当中选出了一个“张憧未”,假如用它做上联,你们能不能从其他同学的姓名中找出一个来做下联呢?这件事交给同学们自己课后去做。

创作,是语文学习的高境,是检验学以致用的必然步骤,是将学习推向深入的重要活动。这里指导创作对联的活动,至少有四个亮点:一是命题的适切性。紧扣学习生活,出一个六言联,结构层次较少,难度较小,便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出下联;针对刚学的课文,出一个十二言联,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上联,在练习对联的同时也复习了课文。二是训练的渐进性。由练习六言联,到练习十二言联,这是很明确的例证。由对“仔仔细细答题”“认认真真读书”到对“踏踏实实做事”“大大方方做人”“堂堂正正做人”,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方法在丰富,思维品质在进步。三是程序的融通性。一边让学生交流如何应对,一边又由师生对应对的下联或上联进行点评。这样就在促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方面,走得扎扎实实。四是拓展的生活性。让学生从班级名单中找出能构成上下联的名字,生动体现出知识来自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可以想见,课后学生一定会将全班的姓名一个个反复研究,直至找到自以为满意的答案为止。“憧未”,憧憬未来,又何尝不是“修身励志”呢?不管学生最后能对出什么样的下联,单是这个过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关注他人,不也是“修身励志”的一个方面吗?这算是教学即将结束时的一记神来之笔。

四个片段,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由课内到课外,又由课外到课内,课内课外循环往复、汇通交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根本特征则是以语言为抓手,以立德为核心,以活动为手段。就学生活动而言,如果片段一、二是“寻觅”,那么片段三就是“探究”,片段四就是“斟酌”。学生在这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到了知识,练就了技能,情感品质也得到了濡染和化育,这正是立德树人意志的美好传达。其实,对于普通的课文教学而言,虽然内容不同,但其道一也。只要尊重了学生的读者身份,语文教学就会“轻”下来、活起来。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读者身份的‘轻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项目编号:D2018/02/23)研究成果]

陈树梅   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副校长、教导处主任。南通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获江苏省初中语文优课评比一等奖。

猜你喜欢
语文活动对联立德树人
巧出对联
贴对联
文言文教学不可忽略课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解缙二改对联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