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行为规范为行动自觉

2020-01-07 00:54李红光蔡雪萍
教育界·中旬 2020年12期
关键词:行为规范德育教育中学生

李红光 蔡雪萍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德育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有关联,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学校开展德育,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能有效引导和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方向和发展。行为习惯作为学生道德价值观的重要外显形式,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学校德育工作又常常是以行为规范为准则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管理,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是指导和规范学生自身行为的“指南针”。教师要把“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的理念传达给学生,使纪律约束、外在监督的“行为规范”成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行动自觉”,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行为规范;中学生;德育教育

一、中学生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1.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表现及原因分析

教育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存在诸多不良习惯,有的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存在好逸恶劳的问题;有的学生个人卫生习惯差;有的学生缺乏公德意识,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缺乏文明意识和法律意识、不爱护公共设施;有的学生平时不遵守学校的纪律和规范,存在旷课、抽烟、逃课等行为;有的学生自控能力差,小错不断。诸如此类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影响他们与同学、朋友及家人的人际关系,也会严重阻碍他们未来适应社会的个人发展。

从主观角度来看,学生之所以会养成这么多不良习惯,是源于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的世界观初步形成,好奇心比较强,但由于心理不够成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不够丰富,思想认知水平也有待提高,缺乏道德判断能力,导致他们在面对很多问题时会比较无知和幼稚。每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成熟程度并不同,这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矛盾,如想要独立和接受成人管教的矛盾,合理的需求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矛盾,非常好胜但又无法取胜的矛盾,抱有良好的愿望和改不掉不良行为习惯的矛盾等。如果这些矛盾处理不当,学生就会做出一些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

中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与健康的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此时正是需要对他们加强引导和教育的重要阶段,特别是良好习惯的培养。一直以来,如何加强对中学生习惯养成的教育干预都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因此,加强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和教育,也是对当下素质教育的有效实践。

2.中学生良好行为养成教育的含义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培养中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可以为其健康成长、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德育在整体的教育目标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备受广大教师的关注。

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重点引导和培养是实现人类社会共同生活和树立共契精神的重要教育方式之一,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然而,现在部分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缺乏全面性,不够人性化,导致行为规范教育只注重对学生身体的管教、操纵和驯服,行为规范教育被异化成了行为规训教育。教育活动所必备的规范性特点也要求行为规范具备强制性的特征,然而强制并不等于奴役,规范也要根据价值和真理来进行认定,它要体现出人性和生活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规范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是强制要求学生的行为习惯做出改变,这样的结果很可能仅存于学校的强迫管理之下,并不代表学生自身的认知得到改变。正因如此,规范的价值和意义应该由简单的管制教育逐步向教化转变,从而实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化他律为自律,最终转化为学生的行为自觉。

二、积极德育视野下的中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1.积极德育的本质是让学生个体自由自觉地发展

积极德育能够有效纠正以往的道德教育中的错误和弊端,提倡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意愿、积极道德品质和道德行。它还是一套为解决当下社会中德育教育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思维和实践策略。积极德育主张顺应“人性的积极面”来开展德育工作,使德育过程成为丰富人性、扬善抑恶和德行主动生长的过程。

学生个体道德发展主要有三个层次,由“他律”到“自律”再到“自由自觉”。在我國古代,“自觉”比较容易与“觉悟”“自省”和“自由”联系起来。而现在常说的“自觉”更多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时,对自己思想行为的自知与自明、自晓与自主,也就是自我的觉醒和觉悟。个体道德发展由“他律”层次到“自律”层次,再到“自由”层次,道德自觉是在 “自由”层次中形成且发展的,内在的心理因素整体构成了道德自觉的形成和发展,内外因素的互相影响生成了中学生个体的道德自觉。

2.化行为规范为行动自觉的德育内生动力机制

德育内生动力机制主要是指由德育主题所需的动力构成要素综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一种内在的关系机制,反映了德育的存在与发展,它既能保证德育的价值取向和实践发展方向,又可以加强德育的主题与理论实践的继承关系。德育接受包括四类结果:同化性接受、重构性接受、不接受和逆向接受。其中包括德育接受过程呈现出的非线性规律,接受主体的个性化整体介入规律,以及接受主体的自我意识分化和统一规律。

学校要重视细节,严格要求并及时监督和检查学生的行为习惯,合理分工,强化训练,反复抓、抓反复,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可以只流于形式,而要加强实践,学生的有些行为习惯是需要强制化练习才能够有效培养的。

三、化行为规范为行动自觉的养成教育策略

1.严格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立德,行止有度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说明了不要小看一些看似很小的事情。小事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试金石。教师要利用身边的小事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坚持从点滴抓起,循序渐进,带动学生实践承诺。教师要眼光敏锐,善于捕捉学生的不规范行为,还要耳听八方,善于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主动与学生互动交流,为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学生积极调整学习和生活的心态。

行为规范是成就美好人生的基础,班主任要及时向学生传达班训和班规的细则要求,要求学生熟悉和谨记的同时进行自省。班主任要充分借助班规,及时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提醒,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对于故意违反班规、挑衅校纪的学生,必须予以严厉的批评和教育。总之,教师要从小事抓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使学生做到行止有度,实现“与人真诚相待,仪表大方整洁,宿舍文明有序,用餐礼貌相让,晨读书声朗朗,上课认真专注,自习紧张安静,考试诚信真实,学习刻苦钻研”的初级目标。

2.构建全员育人德育环境,文化润德,滋养心灵

在积极实践德育过程中,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每位教职工都要肩负起培养人才的使命。比如,班主任作为整个班级的核心领导者,要全面发挥自身的监督、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班主任要借助小事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要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动态,还要善于捕捉和观察学生细微的行为表现,而且要经常组织班级会议,多与班委沟通交流,共同商量改善措施,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再如,学校后勤工作人员应对学生的宿舍卫生、宿舍纪律等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自觉遵守纪律,通过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进而促进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3.挖掘学生内在积极品质,善行弘德,身份自觉

为积极践行德育教育思想,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积极品质,发现学生的特长。一是每学期表彰各类先进学生和先进集体,举办“群星闪耀”等优秀学生表彰大会,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表彰,并開展事迹报告和学习榜样活动等,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内在积极品质。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及节日纪念、庆祝活动,组织开展敬老爱老活动、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消防安全演练活动、成人宣誓活动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在活动中发现自我,激发学生的积极力量,进而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作为,在活动中健全人格,在活动中成长和成熟。

总之,在积极践行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构建全员育人的德育环境、挖掘内在积极品质等方面入手,有效促进化行为规范为行动自觉的教育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叶心如.浅析高中生行为规范的重要性[A].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九卷)[C].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北京中教智创信息技术研究院,2017:10.

胡春光,董泽芳.规范还是规训:对中小学行为规范教育的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13(07):9-13.

赵芸.普通高中学生行为规范现状案例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1):179-180.

白臣.道德自觉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陈卓.德育接受过程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行为规范德育教育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强化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用公平正义守护社会伦理秩序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