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水奔流润大川

2020-01-07 08:09宁上杉
宁夏画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盐池县泵站供水

宁上杉

9月的宁夏大地,在黄河水的浇灌之下,一片丰收景象。

久闻盐环定扬黄工程大名,但一直未曾一睹“芳容”,有机会深入采访,未免兴奋。

公路两边全是绿色,以前的荒漠被野草覆盖,大家都感慨近几年雨水增多,环境改善。

中学时,老师就给我们讲扬黄工程,说以后山区也要喝黄河水了云云,就觉得这是个很牛的工程。第一次听“盐环定”,还以为是个产盐的地方呢。再后来,才知道是盐池、环县、定边三县的简称,全称是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主要解决宁夏盐池、甘肃环县、陕西定边的人畜用水及农业灌溉,是一项扶贫工程。除上述三县外,还辐射到了同心、红寺堡等7个县区。

首站是灵武市的白土岗子,全程高速公路,水利厅灌排中心主任孙敬祯不停嘴地讲着“盐环定”的故事。

盐环定扬黄工程于1988年7月动工,1996年9月建成使用。工程北起盐池县马儿庄,西至同心县韦州镇,南至甘肃环县县城,东到定边县安远镇,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共建成梯级泵站12座、渠道123.6公里,最高扬程651米,当时被誉为“亚洲最大的人畜饮水工程”。 在使用过程中,供水领域逐渐由人饮、农业供水拓展到城镇、工业、生态等多领域,为受水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支撑。

多年来,盐环定扬黄工程每年向灌区安全供水1.2亿立方米,保障了40万亩人工绿洲的灌溉用水,极大地改善了以盐池县为重点的周围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不断地灌溉也为发展饲草产业和畜牧业提供了基础保障,为草原封育和宁夏中部干旱带人进沙退作出了巨大贡献。

盐池县作为主要受益区,一改深受高氟水和干旱风沙影响的面貌,依托盐环定扬水工程,着力打造绿色产业、绿色村庄、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已开发种植可利用柠条315万亩,灌木采种基地100万亩。粮食产量较开发前增长了3倍,肉类总产量增长了近4倍,彻底改写了贫困落后的历史。

在白土岗子下了高速,来到“盐环定”的首站,盐环定扬黄工程管理处处长郝瑞甫热情地介绍了“盐环定”升级改造的情况。

盐环定扬黄工程建成投运20多年来,对改善老区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起到重要作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但因初期工程建设标准低、设备老化等问题,投运以来,长期处于小流量运行,供水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供水成本居高不下,在水匮乏、刚性用水量骤增等原因的促使下,形成“小马拉大车”的恶性循环,加之受水区百姓对水质水量的更高要求“催生”了盐环定扬黄工程的续建。

水利工程,是惠及千秋万代的民生工程,所以国家算的是大账、长远账、综合账。为使盐环定扬黄工程更好地发挥作用,2008年,盐环定扬黄续建工程開启,2011年投入使用。

然而,随着受水区人民用水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供水能力明显不能满足用水需求,供需矛盾日益增大。

终于,2016年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来宁考察,拍板了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项目,为盐环定老区人民送了一个脱贫“大礼包”,也拉开了扬黄工程升级改造的序幕。

当年9月,在各方的努力下,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项目正式开工。

这次升级改造的定位很明确,要以提高供水效率、打造现代化灌区为目标,向信息技术要效益,以科技支撑工程提档升级。在工程辐射范围内,建设高标准生态长廊,进一步提高对宁夏生态环境建设的贡献。

自1988年始,盐环定扬黄初期工程建设8年,续建工程5年,先后长达13年。本次升级改造,是在原工程基础上进行改造,而且要保证原有工程继续运行,确保受水区饮水和灌溉不受影响。按照正常建设进度,盐环定18座扬黄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需5年时间。但面对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自治区党委、政府向中央承诺,5年工程3年完成,确保尽快发挥工程效益。为保证工程进度,举行了上百次专家论证会,数万名参建者争分夺秒,奋战在工地。即使在北方冬天的“施工禁区”也昼夜不停,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工程改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本次升级改造的一个亮点是智能化。设计之初,水利信息化与自动化就被引入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项目。在传统的人工供水系统中,水量调配全凭工作人员多年的经验,不仅无法保障准确按需供给,设备损耗也较大。泵站自动化改造,实现了各项运行参数由人工现场记录变为电脑自动生成,人工现场巡查变为视频远方监控。并将逐步实现遥控、遥测、遥调功能,即测控一体化,最终达到“少人值守、无人值班”。 机器可以在线“自诊断”,温度、油位等若有问题,就会自动报警,运行中水泵、电机的温度、转速、震动等将形成曲线图,通过电脑上的图谱就可以看出问题。爆管、跳闸概率几乎为零。

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过去的粗放式供水,大大减少人工分配水资源产生的供水不均衡、水耗大等问题,提高了供水的精确度和安全系数。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实现了泵站运维管理人员减半、服务效率提升翻倍,开启了宁夏“智慧水利”的先河。

完成升级改造后的盐环定扬黄工程,由原来的18座泵站精简到了13座,单座泵站的供水扬程也由以前的三四十米提高到了近百米,供水效率大幅提高。供水范围辐射陕甘宁三省区的定边、环县、盐池、同心、利通、红寺堡、太阳山7县(区),年引水量达1.23亿立方米,最大流量10.5立方米/秒,达到工程设计供水规模的90%以上。涵盖人饮、农业、工业、生态等多领域供水,受益人口61.2万人,发展农业灌溉40万亩。

如何利用好这来之不易的黄河水,是受水区的新课题。

盐池县干旱少雨,降水量280毫米,蒸发量高达2100毫米。水资源总量7300万立方米,其中黄河水资源总量5100万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424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主要“瓶颈”。

为有效破解“水瓶颈”、解决“水问题”, 盐池县统筹整合涉农涉水资金、创新投入机制,多渠道累计筹集高效节水灌溉建设资金5.4 亿元,以年均3万亩的速度,建成64处45.7 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建成抗旱应急调蓄水库4座,按照节灌工程水源情况,建成了各具特色的扬黄灌区、库井灌区、旱作补灌区三大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灌溉总面积的97%,远高于全国30%的平均值。农业灌溉亩均用水仅为156立方米,不到全区平均值的1/3;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61,远高于全区0.543的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节水效益明显,工程运行良好。县级财政每年安排7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现代化灌区建设前期规划、征用占地、骨干工程维修养护等费用,确保工程正常运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盐池县还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过连续多年的不懈努力,截至2019年年底,全县5100万方黄河水权指标已逐级确权到村、组、户,8个乡(镇)全部颁发了水资源使用权证。2019年6月开始执行改革后的农业水价,提前完成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既没有增加农民水价负担,也规范了水费收缴管理。同时,按工程类型建立了“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户”、受益户自管等多种管理模式,补齐了工程运行管理短板。成为全区首个“全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

在此基础上,盐池县还对2020年度现代化灌区建设项目进行了规划。项目概算投资1100万元,计划对青山乡旺四滩扬黄灌区的0.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进行田间自动化配套,对高沙窝镇的0.2万亩机井灌区进行测控一体化改造,提高信息化、自动化水平。项目实施后,将进一步缓解项目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农业用水管理精细化水平。

盐池县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的运行管护机制,探索出了“引、调、投、改、管、维”的“六字”现代化生态灌区运管模式,走出了一条农业节水增效、工程运行良好、灌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给中部干旱带和全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建设现代化生态灌区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是高效灌溉示范点之一。到达马儿庄时,已是下午,盐池县水利局局长王玉标也赶来详细介绍情况。

马儿庄行政村辖5个自然村,共386户108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64户166人),总面积8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200亩,农业产业以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种植业主要以黄花、玉米、小杂粮为主,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00元。

该村属扬黄灌区,长期以来灌溉用水紧张,供用水矛盾突出。受临近乡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影响,村民对高效滴灌认识逐步提高,经积极争取,2017年,县水务局在该村实施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新建泵站3座、灌溉系统9个,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7600亩。为了加强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村两委通过去其他乡镇观摩学习、多方调研、认真研究,成立了马儿庄村滴灌管理合作社。

马儿庄村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管理模式,即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管理合作社,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及灌溉制度,由村主任带领农户代表共11人负责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他们首先明确管护主体,科学配水施肥,采取统一管理,实行“三统一六公开”。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全部实行水肥一体化,肥料由合作社(村委会)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施肥,降低农民施肥成本;将每次收取的电费、水费、肥料费、管理费等“四项费用”由合作社(村委会)专人管理,利用微信群将支出情况以及每次配水时间、配水面积等信息及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让群众“缴明白费、淌明白水”。

该村按照本村实际情况,参照临近乡镇管理的成熟经验,经详细测算并经集体协商讨论,制定了本村高效节水运行管理收费标准。

以玉米种植为例,采用大水漫灌全生育期水量每亩215方(水权确权)、水费37.3元,改为滴灌后全生育期每亩需水量180方、水费31.23元,对比之下滴灌每亩节水33方左右,每亩节省水费5.7元左右,全村年省水费4.3万元。大水漫灌肥料用量大,流失严重,利用率低,费用每亩约100元。实行水肥一体化后,滴灌肥料利用率高,用量少,每亩费用约80元。对比之下滴管每亩节省肥料费用约20元,全村年节肥的费用15.2万元。大水漫灌土壤盐渍化严重、板结、透气性差,玉米产量在600公斤左右。采用滴灌作物亩均增產100公斤左右,每亩为农户增收160元左右。大水漫灌时,每次灌水农户不论白天黑夜都要到田间拍坎平畦。滴灌时由管理人员直接管理,农户基本不参与灌溉。按现行实际计算,大水漫灌雇人灌水每亩每年100元,对比之下,滴灌支出的电费和管理费每亩每年36元,即节省工钱每亩每年64元,同时还减小农户劳动强度,农户还可以外出打零工增加收入。综合大水漫灌和滴管的效益对比,滴管每亩为群众增收249.7元左右,减去滴灌带投入80元左右,滴灌亩增收169.7元左右。

离开马儿庄,直奔盐池,一路都是美丽的风景。

到达盐池时,天已向晚,明亮的晚霞让这个革命老区熠熠生辉。这也是本次采访的终点站。

站在盐环定渠水汇聚成的湖边,不由浮想联翩。因黄河水的引入,使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不但有了丰收、有了绿化,还有了草原和湖泊。原本荒芜干渴的原野,正因为黄河水的引入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想一想黄河流域的其他省份,不由生出这样的感慨: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那么,宁夏就是她最为偏爱的那个孩子。

猜你喜欢
盐池县泵站供水
山西力推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
农业用中小型泵站运行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叠压供水技术在城市供水中的应用分析
四会地豆镇加快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盐池县1969-2018年大风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
一体化泵站在农田灌溉排水中的应用研究
雷波RMI泵站大修的技术控制点探析
农村片区供水模式探究
盐池县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浅析盐池县沙枣育苗、造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