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题研究“茁壮成长”

2020-01-07 08:14袁仕理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实效成长课题

袁仕理

[摘 要]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路径。要使课题研究取得实效,必须从课题的选题、立项、研究、成果等方面入手,需要研究者付出辛勤的汗水、持续的思考、专业的凝练。唯有如此,课题研究才会花果飘香,令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 课题;研究;实效;成长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路径。一项课题从筹备立项,到开展过程性研究,再到顺利结题,就如在土壤中种下一颗幼苗,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给予关注、支持,使之茁壮成长,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课题研究要有“肥沃土壤”

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学困惑等是课题研究进行选题的来源,也是开展课题研究的肥沃土壤。只有扎根教学实际、致力于解决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在进行课题的选题时,往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现实之困惑,也就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有哪些问题需要突破?二是理论之审视,就是要广泛阅读有关文献,看看哪些理念可以指导本课题研究?哪些观点可以为本课题提供理论支撑?前人是否开展过类似课题的研究,进展如何?三是理想之追求,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你想达到哪些目标?致力于追求怎样的教学境界?等等。

例如,笔者承担的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情理共融课堂的实践研究”,其选题基于以下考虑:

1.现实之困惑。长期以来,数学留给人们印象多是一副冰冷、枯燥、抽象和繁难的面孔,学生常常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而仔细观察数学课堂,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教师无法运用数学本身的智慧和力量创设有效的情境,更难以用自己的情和爱去感染学生,认为学好数学就得靠反复的练习、做无尽的习题,导致数学课堂普遍沉闷、单调和乏味,大多数学生惧怕数学,不乐意学数学,更不愿意研究数学;还有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理论之审视。《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课标还提出了“四基”“四能”,将推理能力确立为十个核心概念之一。这些理念为本课题的确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3.理想之追求。本课题的实施旨在改变教学现状,试图还原数学本来的面貌,致力于以教师的真情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真情,以教师的智慧激发、发展学生的智慧;以所教学的数学知识为载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让其充分经历知识的“再探究”“再创造”过程,并在教师科学、适时、适度的引导下理解算理、掌握原理、学习推理,使学生的情智得到协同、全面的发展,达到理因情生,情因理达,情理交融,和谐共生的境界。

当然,除了从课堂教学方面选择研究方向外,还可以从学生、教材、教师等维度入手确立合适的课题。这样,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将课题根植于教学实践的肥沃土壤,并不断汲取新的养分,才能促进课题研究焕发勃勃生机。

二、课题研究要有“核心灵魂”

课题的核心概念就是课题的灵魂。在课题研究中,必须对课题的核心概念做出科学、合理的界定,使课题的内涵更加明确,这样研究起来才更有方向性。

例如,笔者承担的“小学数学‘情理共融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对核心概念进行了如下界定:

本课题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情理共融”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它是以课程标准有关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以教师的真情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真情,以教师的智慧激发、发展学生的智慧;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引领学生理解算理、掌握原理、学习推理,达到理因情生,情因理达,情理交融,和谐共生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情智得到协同、全面的发展。

关键概念的界定:情——指的是情感、情趣和情志,属感性层面;理——指的是算理、原理、推理,属理性层面;情理共融——将“情”与“理”共融于课堂,力求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情境教学与算理、原理的感悟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相關理论的补充和延伸。通过研究,致力于促进学生的情智得到协同、全面的发展。

对核心概念清晰、明确地界定,有利于对课题组进行有效引领,有利于课题组对课题理念的正确把握,也有利于课题后续研究的顺利开展。

三、课题研究要“枝繁叶茂”

要使课题取得实效,必须引领课题组开展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按照“课题引路,实验为本,整体提高”的原则分层次、有目标地开展课题研究,可以在研究目标的指引下将总课题分解为若干小的课题或项目展开研究,促进课题研究“枝繁叶茂”。

例如,“小学数学‘情理共融课堂的实践研究”,我们确立的课题研究目标为:

1.教师方面:善于学习,具备宽广的视野和创新学习能力;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情感、兴趣和动力;善于引导学生探索研究,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本质,发展核心能力。

2.学生方面: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真情,发展学生的智慧,能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拘泥于接受答案,善于质疑问难,善于自我反思,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使学生的情智得到协同、全面的发展。

3.通过课题研究,构建“情理共融”教学模式,带动区域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让教师教学水平更高,科研能力更强,培养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数学教师。

在研究目标的指导下,我们明确了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分以下几个专题进行研讨:(1)课题模式的研究——努力构建适于学生发展的“情理共融”课堂教学模式,引领教师基于模式开展研究,但又不拘于模式,鼓励创造性地展开教学过程;(2)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研究——致力于通过研究,总结出有效创设情境的方法,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3)培养学生推理、说理等核心能力的研究——在教学中重视理解算理、掌握原理、学习推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表达能力,提升思维水平;(4)学生情理共生的相关研究——积极探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情”与“理”的融合,促进情理交融、和谐共生。

这样,课题组成员各自有了不同的研究侧重点,并按照“理论学习—交流体会—达成共识—实践运用—分析改进—总结归纳”的流程进行操作,实行“个人反思—集体研讨—研究小结”的反馈机制,有利于集中精力探讨和解决有关问题,将力气花在了“刀刃”上。课题实验突出过程性研究,也避免了空泛,变得有血有肉,研究才可能取得实效。

四、课题研究要“开花结果”

课题研究必须要有一定的成果体现,这不仅是课题结题的需要,也是教师提炼教学成果、提高理论水平、提升研究能力的需要。这里的成果可以是显性的、物化的,也可以是隐性的、精神层面的,具体可以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来看:教师方面,可以是论文、案例、研究课等;学生方面,可以是课堂氛围的改变、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能力的提高;等等。

例如,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历程,“小学数学‘情理共融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是总结出一些有效的策略。例如,针对“教学情境的创设”,我们提出情境创设要“进退自如”:教学情境要“进得去”——要能触动学生情感之弦,要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要能融入知识体系;教学情境要“跳得出”——跳出情境理性思考,超越情境发展素养。针对“小学生推理、说理能力的研究”,我们提出理性思维要“内外兼修”:内——明知识之“理”,应当让学生学习推理、学会说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外——在运用中提升“情理”,理性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离不开对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练习,寓理于情,促进学生经历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在思维培养上,我们提出“智”要融合通达:知识是外在的,而智慧则是个体内在生成的。显然,仅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数学知识、会解多少数学题是远远不够的,课堂要转“知”为“智”、促“知”成“智”。

二是构建了“小学数学‘情理共融课堂的实践研究”教学基本模式,其主要流程如下图所示:

针对一些教师课堂目标模糊,教学方法随意等问题,本课题通过小学数学“情理共融”课堂基本模式引领教师循序漸进、循理入法,指导并服务于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了教学模式的支撑,使教学设计有了主心骨,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三是有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更高,能从不同角度探索知识,寻找方式方法,能积极进行独立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四是有效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我们在课题实验中共同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认同理念—形成自己的经验—在实践中运用—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能力及教学设计水平均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课题组成员出版教学专著1本,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或各级CN刊物论文发表论文10余篇……

总之,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研究者扎实的工作作风、务实的研究态度、求实的研究过程,需要研究者付出辛勤的汗水、持续的思考、专业的凝练。唯有如此,课题研究才会花果飘香,令人回味无穷。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实效成长课题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