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它,每一扇都是学问之门

2020-01-07 16:33陈亚琴
莫愁·小作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偏题题眼潮汐

【困惑呈现】

谈及考场作文,一些同学往往懊恼地说:“不行,我写作文太容易偏题了。”比起考场作文的其他误区,“写作偏题”是最令人头疼的事。因为“偏题”其实就是考生违背命题意图,忽视题目的要求,朝着偏离作文题目所指引的方向和轨道行走。

【惑因透视】

考场写作容易偏题,与平时的写作习惯有一定关系。有些同学平时对作文不够重视,没有认真审清题意。比如,不仔细阅读题目对题材和主题方面的引导,不看清体裁和形式的要求,就进行习作。考试的时候,基础知识和阅读部分耗时太多,于是习惯性地粗略看下标题,提笔就写。

考场作文容易偏题,还与学生解读标题的能力有关。有些考生,只凭着对作文题字面意思的理解,得出一个大致的写作框架,拿起笔来就写。至于写什么、怎样写,丝毫没有考虑清楚,待写到题目要求的字数,就收笔结尾。

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为写作偏题埋下隐患,甚至与作文的要求背道而驰。解读标题不仔细,忽视作文标题中多个要素及其隐含关系,不能准确把握作文的题眼,也会偏离方向,对作文的中心掌握不到位,等到发现偏题已经无法矫正。

因此,在考场作文时,提笔前的审清题意、解读标题、编写提纲就显得很重要。另外,组织语言,层次清晰,也是决定作文水平高低的关键。

【破惑之策】

审题准确、解读题意是写作的前提。

审题精准是写作文的前提。比如,对于话题作文,我们要能准确把握话题材料透露的信息,围绕话题选准角度进行习作;对于半命题作文,我们能够根据提示语把握题意、精准补题。而命题作文,一般直接给定作文标题。看似简单,对于审题的要求却更为明确,对同学们解读标题的能力也更为开放。我们以2020年鹽城市中考作文题《长学问了》为例,看看如何进行认真审题,琢磨题目内涵。

从“长学问了”的标题构成因素来看,这个标题是由“长”“学问”“了”三个词语构成。“长”表示事件主体动态的认识过程,包括增长、提高、加强、明确等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模糊到清晰、从表面到实质的意识变化,一个“长”字,要求能写出这样的意识变化过程;“学问”字面上是指知识,所包含的内蕴丰富而开放,不仅指书本上的知识,生活中的学问,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人文的,只要是能让个体内心有所动、情感有所发、思想有所悟的都可以涵括在内;“了”是一个表示时态的词,它限定了事情已然发生,对于未来的展望、愿景和理想则不在文章考虑的范围。

长学问了

范文一(节选)

郝婆是外地人,有一手神奇的打烧饼手艺。我们这儿的人都爱吃她做的烧饼。只见她站在炉灶前,举起长柄铁钳翻动着火炉里星星点点的炽热,再将木柴轻轻伸入火炉,任由火焰舔舐着锅底。氤氲水汽里荡漾着烧饼的香味。刚出炉的烧饼一口咬下去,酥脆香甜萦绕舌尖,迅速蔓延开来,也香甜了我整个童年。

有一天,一个老人蹒跚地走了过来,孱弱的身躯在黄昏里显得孤独单薄。郝婆眼尖,热情地招呼着老人。老人犹豫地停了下来,从身上摸出两枚硬币,缓缓地递了过来:“给我一个烧饼。”郝婆一愣,两手直摆:“老哥,叫您过来,哪里是让您买烧饼的?那年要不是您和其他乡亲帮忙,我那孙子不知已经给人贩子卖到哪去了。这些年不见,听人说您去儿子那儿了。我也一直在这里没回老家,就因为乡亲们爱吃我的烧饼。卖烧饼,我卖的就是个人情,要你的钱,那我就卖了良心喽!”说着,郝婆递出纸袋,里面装着五个金黄的烧饼。

回过神来,我对着郝婆高声喊道:“郝婆,给我两个烧饼!”

“世事洞明皆学问”,这个黄昏,我蓦然明白了,有一种人情的学问其实很简单,即是五个烧饼和带着整个黄昏的善意。

这篇文章叙写所见所闻,既有对往事的回忆,又有眼前经历的描述,看见郝婆送烧饼给老人,感受郝婆的质朴善良。前后事情的勾连,情节上巧妙地设置悬念,为后文作铺垫,内容上表现了标题中“长”的认识变化过程。而文中刻画的郝婆慈善感恩的人物形象,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晚霞中温馨暖人的人情世态图,体会到“学问”的内涵——一种人情的学问,即是“五个烧饼和带着整个黄昏的善意”。文章解题清晰,立意独特。

选材典型、紧扣题眼是写作的关键。

明确文章立意后,就要着手选材,即确定写什么内容。这时我们依然需要从标题入手,关注题眼。只有紧扣题眼,选择典型的素材才是我们避免“作文偏题”的保障。

我们仍以中考作文《长学问了》为例,毫无疑问,“学问”一词是文章的题眼,围绕题眼,我们还需考虑几个问题:“谁长学问了?”“长什么学问了?”“因着什么契机长学问了?”在这样的连续追问中,同学们能逐步确定文章写作的主体对象以及素材选择。

长学问了

范文二(节选)

不久前看过一句话: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庚子鼠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感染者数以万计,众人惶恐不安。各地发布居家令,许多人开始了“宅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超长假期。

阴霾笼罩神州大地,白衣战士挺身而出。我看到了已是耄耋之年的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我看到了请战书上一个个鲜红的手印;我看到了他们脸上留下的一道道深深勒痕……

1月23日,火神山医院开建。十天十夜,四万多名工人倾力抢建,在外拼搏一年的他们,放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宝贵机会,用自己无私与勤劳,向世人展现了“中国速度”。

隔离解除通知书一到手,爸爸便立即前往工作岗位,排查辖区内所有住户的信息,宣传疫情防控知识。那些抗疫基层奔波的工作者们,难道不算英雄?

他们都是英雄!泱泱大国,千古文明,正是无数平凡的华夏儿女,凭着英雄之心,成就了今天。

所以,英雄不只于聚光灯下——真是长学问了。

这篇文章里,题眼“学问”一词只是在文章最后一句中出现。然而,我们通读全文后,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的学问即基于对一句话的认识:“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从之前自己对“英雄”的理解,到疫情中个体及群体的英雄形象的涌现,自己终于理解了“英雄”的真正内涵:英雄不只于聚光灯下。紧扣题眼,意蕴深刻。

结构严谨、照应题目是写作的保障。

避免偏题,还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即适当点题。这样既照应文章题目,同时结构上一气呵成,显得更为严谨完整。

长学问了

范文三(节选)

海门之行,我长学问了。

远处,江水如炸弹轰鸣,令人震撼。走近些,果真是“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阴山万马奔”。父亲兴奋地说:“我们赶上了浪潮。”浪不是一直都在吗?我不禁提出了疑惑。

我决定百度一下。原来,江水的落差叫潮汐,潮汐是一种自然现象。潮水的涨落是海水受月球、太阳的引潮力和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共同作用引起的。当太阳和月亮在一条直线时,潮汐力很大,叫大潮,当太阳和月亮在同一直线且地球在二者之间时,这时是“新月”,潮汐力最大;当太阳和月亮就地球而言呈直角排列时,潮汐力较小,叫小潮。

而我们所处的海门,又正是钱塘江与海交汇的地方。钱塘江口的入海处在地形上是个典型的喇叭河口,越近东海越宽。水的汇集导致了海门气势恢宏,眼前正是“怒气号声迸海门”。

我与父亲分享我的所得。父亲连声夸我:“看来这次游玩,你长学问了。”身边的江水渐渐退去,退去了汹涌的气势,变得低沉开来。

海门之行,观看江水的潮涨潮落,我深刻了解了潮汐现象。生活多学问。只要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地理、物理、化学,每一扇生活现象的学问之门,打开它,都可以给我们带来别样的精彩!

这篇文章的选材相对保守,立足于“学问”的本真含义,即对“潮汐现象”的认识过程,这里以海门之行实地观赏钱塘江大潮为主体事件,对潮汐现象的认识由无到有、由懵懂到明白,既有眼前磅礴景象的生动描绘,又有网上信息专业知识的搜索,文章在开头、结尾照应文题之外,在中間也不断回应文题。这样的写法也能避免偏题。

表达精炼、深化题旨,写好点睛之笔。

考场写作,结尾可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式,收束全篇。做到简洁有力、意蕴丰富,起到画龙点睛、深化题旨的效果,给阅卷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爷爷让我深切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和爷爷一起插秧的经历更让我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意义。书本上的学问固然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实践中的学问更体验深刻、实际有趣。我长学问了!

总结起来说,考场写作审题是关键,认真解读标题内涵,明确文章立意,是入笔的前提;紧扣文眼,选择典型生动的写作素材保证我们不会偏题;关注写作进程,详略得当,一旦发现叙事跑偏,及时调整,并在文章中多次照应文题,保证通篇结构的完整性;结尾深化题旨,水到渠成。

陈亚琴: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师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猜你喜欢
偏题题眼潮汐
准确界定核心概念规避“偏题”“跑题”
立准原点 系统构思
绝美海滩
闪电潮汐转化仪
神奇的潮汐
浅谈小学高年段作文如何避免偏题问题
高考数学题中“题眼”的理解与破解
物质推断题的推断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