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公民幸福感的相关探索

2020-01-07 18:53张静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9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

张静

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都是指导国家整体发展的一项指导理念,较之传统的发展观念,科学发展观中包含的独特内容展现出非常强烈的人文精神,多年来为国民幸福感的提升带来了积极影响。无论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核心,或者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都融汇到经济政策、政治环境、文化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新的指导思想融入的背景下,我国也实现更加高度的人文建设水平,逐渐走向全面小康的发展方向,这是和科学发展观打下的坚实理论基础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国民幸福感;理论体系

从根本上来说,人文关怀指的是人本文化的一种,同时也是人文情节,其主要强调尊重并理解他人,有效维护作为自然人的基本尊严,是对于自然人全面发展理想人格的塑造过程;另外,它还关注人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地位,调动自然人自由创造的精神以及其自身的主体性。不过,“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经历长期演进的过程的,直到今天,在新时期、新理念的配合下,科学发展观依然对公民的幸福指数有促进效果,由此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理论体系。

一、“科学发展观”始终在促进经济和自然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始终关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并提出了构建新型生态文明的理念,以期能够实现质量更高的人民物质生活以及更加丰富的精神文明生活。

通常来说,生态文明主要指的是:改造客观世界过程当中人类对客观世界予以的保护,能够较好地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联系;构建良好生态运行机制;生态环境和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等良好融合。它是自然中的一部分,联系了人类的整体利益以及生态系统利益,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实现的经济发展,除了是工业水平以及经济水平方面的发展,同时还是整个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进步。

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自然资源消耗换取经济增长的情况,想要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有效实现更加理想的人民幸福,就需要持续性完善经济发展当中“污染>收益”的问题,并积极鼓励社会避免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惯,全面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构建积极的生态文明系统。

如今已经是2020年,经历了诸多艰难之后,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拥有深厚历史的中国为了继续提升综合国力以及高度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兼顾良好的生态环境,势必将会继续推行“科学发展观”以及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思想理念,以期能够令国家成为开放、亲和的发达国家,人民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文明都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二、“科学发展观”持续性关注社会发展公平和正义

在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中,充分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社会和谐,有效改善民生压力,并夯实民生的基础,这也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持续性目标。“公平正义”也是对和谐社会的水平进行衡量的关键性基础之一,全面实现社会公平以及正义对于和谐社会构建是非常重要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人民寻求利益,令人民能够真正分享社会分享的成果,因此,需要更加重视民生,并坚持维护人民的基本利益,促成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进步。

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综合国力上有非常明显的提升,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善,不过整体来看,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也逐渐凸显并放大,尤其是社会建设以及发展上的相对滞后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社会公平以及社会正义的流失,除了阻碍民生提升,而且还为社会不稳定因子提供了“温床”。

在党中央十六大之后,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必须要将社会公平以及正义视作关键任务之一,自此之后,党中央提出了诸多制度政策以支持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确保人民能够在政治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都能够获得有效的权利,并满足自身利益,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成社会建设以及经济建设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在党中央十七大之后,中央提出,必须要将促成民生改善事业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保证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强调社会建设,继续改善并保障民生,促成社会体制的变革,拓宽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管理的体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进一步升华,妥善协调社会各界的利益关系。

就当前国情以及发展成果来看,传统模式下的“仅凭GDP论英雄”的考核模式已经得以改变、直接关系到公民切身利益的收入水平以及医疗就业等诸多民生项目有明显改善和变革,公民的幸福指数和GDP基本能够实现同步发展。由此可以认为,科学发展观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落实,从整体上规划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方向,而且在具体上也科学有效地部署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在转型时期尽可能解决了人民的实际问题,有效缓解了民生压力,保证民生幸福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三、“科学发展观”重视人本主义社会基本保障制度

“科学发展观”始终关注民生,这也是其自身的重要特征之一,民生也就是和国民的基本生活以及生计,关注民生,即是关注国民现实生活,以期能够更好地改善国民生活质量,强化其幸福感。确保并实现人民现实的直接利益,也是民生根本以及“执政为民”最为基本的要求之一。在2003年~2004年之间,中央政府先后提出“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必须要落实到人民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上,以期能够令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民生水平的提升相互协调”、“权力要为人民、利益要为人民,不断地满足社会范围内人民的经济需求、文化需求,保证群众生产和生活工作都可以得到保障,真正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

具体来说,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问题涵盖就业问题、社保情况、住房条件、收入分配、公共卫生、教育资源、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小康的建设新时期,不过整体来看小康水平还不是非常高,而且相对不均衡,因此还存在著一定的问题。自从党中央十七大之后,我国中央政府以及各级相关单位都在不断努力,以期能够进一步保障民生并予以有效完善,尽快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实现民生改善的社会建设规划。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生态自然环境之间的良好协调,保证经济社会能够保持良性、可持续性的发展和进步,该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效促成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促成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如今新时期已经到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中,除了传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之外,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当前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相信日后随着不断充实的内容以及积累的更多经验,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公民幸福度都会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英财,孙浩然.城镇化发展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20(011):131-136.

[2]罗心慧,周晨.环境质量、环境认知与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13)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兰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002):P.55-62.

[3]马亮.国家治理、行政负担与公民幸福感——以“互联网+政务服务”为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83-90.

[4]刘自敏,杨丹,张巍巍.收入不平等、社会公正与认知幸福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005):1-14.

[5]陈永进,祁可,何宁,等.论休闲活动,社会信任,社会公平感与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2015数据的实证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9(06):84-94.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
浅谈如何学好高中生物课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与构建探讨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文心雕龙》“通变”论主旨研究综述
初探管理会计在煤炭企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