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精子症患者心理压力及应对措施研究进展

2020-01-08 00:35邢兰凤
护理与康复 2020年3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精子生育

李 颖,邢兰凤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杭州 310006

无精子症是指患者射出的精液连续3次或3次以上离心沉淀之后,显微镜检查均未发现精子,同时排除不射精和逆行射精等情况[1]。目前在不孕不育症致病原因中男性因素约占50%[2]。无精子症是导致男性不育因素中最严重、最难治愈的疾病,发病率约为7%~14%且在逐年增加[3]。无精子症虽然不是致命性疾病,在患者体表无特殊表现,但是疾病本身和治疗成为患者心理应激源,持续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夫妻感情和家庭和谐[4-6]。无精子症的发病范围及带来的影响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医学及社会学问题[7]。患者承受着来自疾病、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压力长时间无法排解会引发患者一系列的心理问题[5]。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无精子症患者负性心理状态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远超过其他因素导致不育的患者。因此对于无精子症患者的心理状态,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的研究是必要的。现就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患者的心理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

1 无精子症患者心理状态

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女性角色在生育中更加重要,但男性的生育需求和想要成为父亲的愿望也不应忽视,有研究证实男性的生育意愿无法达成时,会长期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8]。患者诊断为无精子症之后,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负性情感体验,如否认、焦虑、羞愧、孤立感、哀伤、无价值感等[9],部分意志不够坚定的患者,会有万念俱灰甚至轻生的念头[10]。无精子症患者丧失自然的生育能力,这是一件涉及“隐私”并且严重伤及“自尊”的负性事件,患者感受到潜在的侮辱性[11],其内心的痛苦他人很难理解。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无精子症患者的心理问题相对于配偶不孕的男性或不明原因不育的男性更复杂和严重,如他们更容易感到失落、耻辱、自尊心受损等负面情绪,心理韧性显著降低,存在着恐惧感、抑郁、敏感、焦虑、负罪感、精神病性等心理表现,甚至出现沮丧、强迫、恐惧、偏执、疑病症等精神心理障碍[12-16]。患者可能侧重于其中一种或几种不良心理状态中。来自疾病、治疗和社会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时,导致患者心理问题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2 无精子症患者心理压力

2.1 疾病的压力

无精子症疾病的特殊性,导致患者将其看做生活中最有压力的事件之一[17]。无精子症对于不育男性来说是难以形容的噩梦,几乎是全盘否定自己的生理能力,对其心身带来毁灭性的打击[18]。男性很难接受从正常人变成患者的突然改变,自我认同感缺失。他们既有焦虑和抑郁的一面,又有想摆脱“无后”“不孝”阴霾的本能防御反应。邓云山等[17]学者研究认为疾病本身是引起男性特殊心理表现的原因,患者心理的应激源使患者产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等负性心理状态[16]。有研究认为男性比女性更难接受没有子女的事实[19],在男性30~40岁时对成为父亲的渴望达到了顶峰,其后虽然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是不会消失[20]。因此疾病造成无法自然生育对男性的影响不言而喻。

2.2 辅助生殖治疗的压力

虽然辅助生殖技术给无精子症夫妇带来了福音和希望,但并不能完全确保患者夫妇可以实现妊娠生子的愿望,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患者对于治疗过程和治疗结果都存在担忧[21]。漫长的治疗过程、高额的治疗费用、成功率低下、涉及最隐私的部位,加之自身的病耻感以及被歧视感使其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22]。无精子症分为梗阻性无精子症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其中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可以通过显微手术治疗、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技术等辅助生殖治疗满足生育的需求,获得有血缘关系的后代。而大多数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需要借助供精助孕,根据女方身体情况采取供精人工授精或供精试管婴儿治疗才能获得生育,无法获得亲生子代,患者自觉男子气概受损,对性别角色认同带来一定的影响[23]。同时也可能造成伦理、道德、心理、社会及婚姻家庭问题[24]。进行辅助生殖治疗次数与患者的情绪困扰状态显著相关。瑞典一项研究发现,接受过不孕不育治疗的患者发生情绪困扰的风险会增加[25]。伊朗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曾经经历辅助生殖治疗失败的患者夫妇,其情绪困扰得分明显高于未治疗者,治疗失败次数越多,不育夫妇的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26]。

2.3 家庭压力

由于我国传宗接代的观念根深蒂固,盼子心切是每个已婚家庭面临的首要问题。现在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逐渐淡薄,但是生育是家族延续的唯一途径,在关系到家族延续的生育问题上患者夫妇面临着来自家庭的诸多压力。万婠等[12]研究发现,调查人群中超过90%的患者父母要求一定要有孩子,并且半数以上的家庭表示已不能再等。无精子症患者绝大多数不愿公开病情,通常对家人及朋友保密,而家人对生育的过度关注、干预将生育压力强加于患者身上,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和自责感[27]。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父母对新婚子女家庭干预程度更强,患者父母对子女的求子心理甚至强于子女夫妻双方[28]。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推广,目前接受治疗的无精子症男性多为家庭独子,相关研究认为夫妻双方都为独生子女的不育家庭所受到的家庭压力更大[27]。

2.4 社会压力

许多地区对不孕不育患者都有一定社会歧视,导致不孕不育夫妇社会压力过大。来自社会的压力是导致无精子症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重要原因,传统文化背景下男性角色认同的社会压力被认为是男性压力的主要组成部分[29]。相对女性而言,男性患者对外界的评价更敏感,更容易产生心理暗示,害怕被贴上不育的标签,自我感觉被社会孤立疏远[4]。无精子症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婚龄的延长,感觉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越小,越不愿意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主观感受到的别人对他的关心和支持越少,使其抑郁等不良心理症状越明显[30-31]。

2.5 夫妻关系压力

孩子是爱情的结晶,生命得以延续,是夫妻关系的重要纽带。供精助孕虽然可以解决非梗阻性无精子症夫妇生育问题,但使用供精割断了传统婚姻的生育环节,打破了婚姻的统一性。供精生育导致生物学和社会学上的父亲分离,精子的捐献者成为子代生物学上的父亲,无精子患者只是孩子社会学上的父亲,挑战了传统意义上的生育。无精子症患者除了承担自己复杂的感受外,还因剥夺了妻子拥有孩子的机会感到愧疚而造成心理压力[22]。而且由于问题的私密性和个人的自尊心,患者多数选择逃避问题,封闭自己,导致与妻子的沟通交流减少。患者认为得不到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使夫妻的幸福感降低,婚姻的满意度降低[22],引起家庭暴力发生[17],甚至夫妻感情破裂导致离婚。

2.6 性压力

“性”是夫妻婚姻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夫妻亲密度、调节家庭和谐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对不孕不育的研究越来越注重“性”这一方面。大多数男性对生殖能力和性能力概念混淆不清,进而不同程度的否定自己性能力[32]。相关学者研究认为,在男性不育导致严重的性功能障碍中,无精子症患者表现最严重,使夫妻双方对性满意度降低[33]。周飞京等[34]认为初诊不孕不育夫妇的性压力较高,而且精液质量状况越差,性压力水平越高。由于自身因素和医学知识的匮乏,不育患者往往对性认识不足,误认为不育事件等同于性无能,怀疑自身的性能力,打破夫妻间的性角色平衡,影响性满意度[17]。

3 应对措施

3.1 正向情感引导

在诊疗过程中主动了解患者存在的负性情绪,明确患者心理问题的根源,结合男性不善表达情感的特点,给予患者有效的正向情感引导,树立一个健康的人格观[35]。让患者充分表达自身感受、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消除心理障碍。指导患者正确的看待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告知患者大部分无精子症人群可以通过治疗生育自己的孩子。介绍成功案例,逐渐恢复无精子症患者的自信心,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9]。也可以在治疗过程中,鼓励患者采取音乐疗法、放松训练、合理情绪疗法等有效的应对技巧,减轻心理压力,进行心理自我调节,消除负性情绪。

3.2 完善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对于患者而言,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是家庭和可信赖的医疗专家。研究认为配偶的理解、积极的情绪及忠诚陪伴可以为无精子症患者提供重要的情感支持,使患者对生育充满希望,有利于治疗的继续进行[36-37]。指导家庭成员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以减少生育相关压力。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耐心细致地讲解病情,能够使患者对疾病有全面、客观的认知;针对性地解决患者疑问,提供信息支持,采用多种方式为患者提供健康知识宣教,可以帮助患者理解专业知识,增加对疾病的认知,掌握治疗流程,加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配合治疗措施。搭建患者之间沟通的平台,通过微信群、座谈会等形式,增加患者间对于治疗心得的沟通与交流,让无精子症患者认识到不幸的并非只有自己,使其感受来自病友的温暖。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缓解患者情绪困扰,对获得理想治疗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

3.3 强化人文关怀

因疾病的特殊性,无精子症患者在治疗期间有独特的医疗需求及伦理态度,医护人员在提供专业指导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提供人文关怀[38]。研究认为相对于女性而言男性更看重与子代的血缘关系[20],患者介意他人知晓自己的供精治疗方案,因此无精子症患者非常注重治疗的保密性。医护人员应当注意尊重和保护患者隐私,尽可能的提供单独的交流室,做到单个患者诊查、治疗等。无精子症患者自尊心较低[39],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需善于观察患者特殊心理,体谅患者心情,与患者达到共情,以己之力抚慰患者身心,设身处地为患者提供便利。

3.4 进行心理咨询

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门诊,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尤其是对于接受供精治疗的无精子症患者,需要在治疗前进行心理咨询。帮助患者充分了解供精可能导致的伦理问题,解决其对于供精精液来源、精液质量以及孩子将来是否会近亲婚配等问题的担忧。使患者对于生育子代的权利以及需承担的义务有正确的认知,进而帮助无精子症患者摆正心态谨慎选择,为患者夫妇和未来子代的幸福提供保障[7]。

4 结语

无论从社会学或者生理学角度来看,无精子症不仅是一种临床的躯体性疾病,也是一种对患者及其家庭有潜在威胁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应当进一步深入探讨无精子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压力,提供针对性改善措施,给予患者正向情感引导,完善社会支持,提供人文关怀,进行心理咨询,促使患者平衡心理,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减轻心理压力,帮助患者达到理想生育结局,达到心身同治的目的。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精子生育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三孩生育政策全面放开
弥补人类生育“缺陷”的幸福路径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精子畸形一定影响生育吗
得了子宫肌瘤,还能生育吗
多吃熟番茄,精子质量好
准爸爸的人生轨迹,精子都知道
精子求偶记
通过图片看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