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推行“小班化”教改的意义及策略

2020-01-08 13:2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28期
关键词:小班化实验班民办高校

(武汉文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长达2小时40分钟的重要讲话,会后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紧接着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又联合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强化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如何切实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落到实处,是近年来各高校着力思考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方向。而“小班化”教学模式设置灵活、定位精准、反馈及时,顺应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要求,是增强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手段,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是未来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

1 高校推行“小班化”教学改革的背景意义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针对现有班级授课制存在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信息反馈、抑制学生智力发展等问题,有学者建议实行个别化教学,并提出逐步缩减班级学生数量的观点。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深,高教发展思路从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方向进行转变。缩小班级规模,推行小班化教学是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和完善的有效手段,也是在班级授课制前提下实现个别化、差异化教学的最优选择。

但有关于“小班化”教改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我国起步较晚,还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因此在推行过程中缺乏指导方针和自查检测的依据,发展速度迟缓,困难重重。而且从总体上看,“小班化”教学研究相对集中于基础教育阶段,本科阶段的研究则非常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现状下,研究高校“小班化”教学改革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2 “小班化”教学的特点

2.1 “小班化”概念的解读

“小班化”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指班级人数在规模上的缩小,而是在班级人数减少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过程、师生互动等方面一系列的变革。

减少班级学生人数不是改革目的,只是一种途径和前提。“小班化”教学改革以缩小班级规模为表现形式,利用小规模优势,教学目标精准定位,教学过程精细化管理,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的。

2.2 “小班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小班化”教学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适用范围有很大差异,不可同一而论。在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改革对象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的要求,严谨制定教学改革规划。然而我国高校在“小班化”教改的实践中,只是一味减少班级人数,并未充分利用“小班”优势,普遍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清、课程设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优质师资团队不足、教学评价不规范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3 民办高校推行“小班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1 民办高校的性质要求改革

民办高校举办人为非国家机构,资金一般来源于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作为这样一种特殊性质的企业组织形式,民办高校不能纯粹以营利为目的,而要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使命。

顺应市场变化、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立体型、复合型的综合素质高、职业技能优、市场适应能力强的高级专业人才,是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共同特征和办学特色。

然而民办高校一方面投身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特殊行为主体,在成本-收益的平衡中,只有充分利用其灵活可变的机制优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大胆尝试、改革创新、坚持特色办学,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注重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保持灵活的动态衔接,提高就业率、升学率、打响知名度、创立品牌才是吸引生源、促进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

3.2 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要求改革

高等教育普及化以来,全国600多所大学20年来一直以研究型大学为榜样,不断着力以期精于科研成果与提升升学率的培养方向。但现实来讲,从资金投入、师资队伍、教学对象基础、人才培养模式都是行不通的。直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改革家才真正认识到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等这一类的高等院校要从传统的模仿研究型大学转型到探索开拓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的道路中来,展开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这才有助于清晰界定该类高校课程与课堂的特殊性,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才契合民办高校发展要求。

3.3 民办高校推行“小班化”教学改革思路

出于学校规模、办学成本和师资力量等现实因素考虑,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执行的班级授课制多为大班或合班教学,如果大范围强行推广“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不管是从硬件配备上来讲还是师资团队建设上来讲,可行性不高。

在民办高校推行“小班化”教学改革的尝试,可以先在几个特色专业分别设立“实验班”,试点先行。以控制班级人数为基础,以课程设计与教法改革为手段,以提高升学率、就业率为目的,以完善硬件软件配套机制为保障。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设定检验标准,通过记录和测评,从实验班的建设过程中吸取经验,投入可控的成本探索改革效果,修正偏差,使得“小班化”的教学模式逐步稳定成熟,进而在全校甚至其他民办高校中进行推广。

4 民办高校的“小班化”教学改革策略

4.1 民办高校“小班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民办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出口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从就业上来讲,要求理论教学与市场人才需求相结合;从升学上来讲则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出发,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试能力的同时寻求匹配的学校与专业。

民办高校、独立学院这一类的应用型大学建设“小班化”试点,应采取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式的教学安排提升就业率,应明确以提高“专硕”录取为升学率目标导向,从以上两个方面出发,进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配套机制的改革。

4.2 选拔方式

从专业特色、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等现有基础出发,兼顾成本投入考虑,选取相应院系或专业开设“小班”试点实验班。确定班级人数和教学硬件软件配备,基于实验班的教学目标,对试点专业内的在校生进行公开选拔,原则上不建议但允许跨专业报名。

试点实验班选拔时间不宜过早,但也要留出足够的培养空间。适宜的时机应该选在公共基础课完成之后的第三或第四学期开学前。届时,学生对大学阶段的教学方式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且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初步明确了就业或升学的短期规划,同时学校对学生的在校表现也有了一个具体的度量指标。

选拔标准应以就业和升学为导向,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考虑学生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课成绩和思维方式、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与此同时,可在每学年末开放实验班的补录和退出申报流程,使得实验班有一个动态的调整机制。

4.3 教学方法

实验班的选拔提供了一个契机,遴选出教与学目标上相匹配的学生,按照教学目标编制人才培养方案。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验班试点,应与实习就业基地密切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适当调整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在大学教育期间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精准定位于市场上的人才缺口,做到未毕业先就业。

以升学为导向的实验班试点,应根据学生的学科基础和成长空间,找准升学的目标对象,组织师资团队,亦可采取与考研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着力于理论教学和应试能力的培养。

4.4 淘汰机制

为保持实验班最佳的教风学风,促进教师的投入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应建立健全实验班的教师学生双向淘汰机制。以学年为单位,评教得分最末的老师和综合成绩排名最末的学生采取末位淘汰的方式退出实验班。按实验班规模,设定3—5个淘汰名额。空缺的教师按照课程要求,由非实验班评教排名优先的老师接替。空缺的学生计划由每年报名加入的学生选拔产生。

为了保障学生无障碍进入或退出实验班,应打开学分和课程的绿色通道。允许不同学分的相同课程之间相互替代,忽略实验班和非实验班、本专业和跨专业之间相同课程的学分差异。此外,对跨专业学生开放补修程序,允许学生就此前未修课程在实验班规定授课时间之外参与其他年级或班级的课程补修,考核通过授予相应学分。

4.5 检验标准

日常教学过程中,实验班综合成绩水平与非实验班对比,作为每学期末的教学检验。同时,选取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专业竞赛获奖人次等数据作为辅助标准。

最后,根据实验班教学目的,选取阶段性就业率或考研录取率作为最终检验标准。

我国民办高校现有的“小班化”教改还出于理论探索时期,想要付诸实践进而推广、普及还存在许多障碍和问题。但是“小班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推动改善教学现状,更新教学方法,凸显教学效果,是民办高校出特色、创品牌的有效途径,也是追求稳定成熟发展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小班化实验班民办高校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行知实验班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小班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探索
农村学校如何应对小班化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基于专业特色的《数学分析》课程小班化教学改革探讨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