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抛锚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研究
——“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

2020-01-08 13:35林晓欣
科学咨询 2020年42期
关键词:水循环示意图绘制

林晓欣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007)

一、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综合思维:通过学习自然界的水体知识,能够从形态和空间上来理解水圈的特点;通过水循环类型和过程的学习,能够理解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既有海陆空三地,又在不同圈层之间,增强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认知:能够区分水循环的类型并归纳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换规律;能够解释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地理实践力:能够阐述水循环的过程以及意义,提升自身的图文转换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以及地理意义。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板书、瓶装水。

四、教学课时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教师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5 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细绳和标记笔,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实验,思考以下问题,将讨论结果记录到导学案中。

1.地球仪的赤道上有多大的比例是由海洋组成的?多大由陆地组成的?

2.海洋是相互分开的水体还是彼此相连的水体?并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先用一根约1 m 长的细绳沿赤道绕地球仪一圈;再用蓝色的标记笔将经过海洋的细绳部分着色;接着测量地球仪的赤道长度与测量细绳上蓝色部分的长度,将所有蓝色部分的长度相加;最后用蓝色部分的总长除以地球仪赤道的长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读图析图的能力。

(教学模式)该导入环节属于引导——探究式的地理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转化成直观的地理知识、规律与原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学习新知(25 分钟)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图3.1 和图3.2 并结合文字了解水圈的构成和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教材中的图文,完成导学案的任务。

(教师活动)展示从福州市闽江带来的一瓶水,引导学生分析这瓶水的来源以及与其他水体之间的关系。教师抛问,并随着师生的互动,一步步画出简单的水体示意图。

1.在进入瓶子之前,水在哪里?我们称之为什么水?

2.闽江里的水可能从哪里来?

3.我现在喝一口水,水到哪里了?叫什么水?自然界中这种水主要存在于哪里?将这瓶水倒进了闽江,最终将到哪里?称为什么水?

4.刚才同学们说的大气降水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这种水我们统称为?

5.结合所学,把刚刚我们说的这些水体按照其空间存在的位置,可以划分为哪三种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跟着回答教师的问题之锚。

(教师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法和“纲要信号”图示法让学生通过一瓶来自闽江的水了解到地球上的水体是相互联系的,围绕着第二个“锚点”,实现了第二次抛锚(问题之锚)。通过“纲要信号”图示法,运用了记忆编码的心理原则,有利于学生多重编码的记忆,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该环节属于问题式地理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福州闽江的一瓶水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条,注重地理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性,将所学的内容有逻辑地整合成知识链条,学生在此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发展,把所学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综合地理解、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水循环的景观示意图以及文字,根据学生对水循环各个环节的描述,教师同步在上图的基础上进行绘制。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书本的描述,结合书本的景观示意图,填充学案关于水循环的知识点,并解释三大水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独立绘制示意图,补充绘制可能遗漏的水体循环关系。给学生一分钟时间,将自己完善的示意图绘制到学案中的作图区1,告知学生水循环示意图不唯一,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加工。

(学生活动)独立绘制示意图,将自己所能理解的示意图绘制到学案的作图区1。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绘制水循环简化图,让小组成员间交流各自的作品,最后进行组间交流。

(学生活动)将原来复杂的示意图进行简化,然后将其绘制在学案的作图区2,接着进行小组交流,相互借鉴。每组选出人气最高的一幅作品在班级中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各取所长,培养学生表达交流与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由文字向图示转换,学生加深了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三)案例探究(1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有关闽江的材料,并播放闽江流域在开发过程中的问题的视频,结合水循环,对长江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并回答问题。

1.闽江流域所产生的问题与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有关?

2.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材料并观看视频,思考材料题,总结水循环的重要地理意义,最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言阐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围绕第二个“锚点”抛出了情境之锚。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与自己家乡联系最密切的一条河流的现状,并通过所学知识,更加深刻认识到水体与人类的相互联系,树立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四)课堂小结(2 分钟)

教师利用课件总结本节知识结构,重温水循环的三个重要环节,学生代表阐述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形成概括知识的能力。

猜你喜欢
水循环示意图绘制
绘制童话
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作品赏析
全球首张人类细胞蓝图绘制成功
先画示意图再解答问题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水循环”教学设计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神秘的不速之客
水循环冷热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