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创新:广东流动图书馆发展思考

2020-01-08 14:51谭祥金赵燕群
图书馆论坛 2020年11期
关键词:流动广东图书馆

谭祥金,赵燕群

回顾广东流动图书馆发展历史,既是对这个创新项目的阶段性总结,也是走向未来的加油站。

记得2007年笔者发表《广东流动图书馆模式的探讨》,分析了建设缘由、实践、效益等[1]。今天重读,感觉一下回到了21世纪初,广东图书馆事业生机勃勃的气息扑面而来,可谓满园春色:珠三角拔地而起的座座现代化新馆犹如百花盛开,而广东流动图书馆遍布全省,就像棵棵新苗染绿了粤东西北大地。那时是“十一五”时期,广东流动图书馆已建成39个分馆,效益已经得以凸显。而在今天,广东流动图书馆在发展规模、服务内容和运营机制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也记得2011年5月广东省文化厅举行的文化部科技项目“广东流动图书馆工程及其延伸服务”项目验收会[2]情景,验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谭祥金)对项目绩效、影响、创新亮点、取得成果、未来设想等给予高度肯定,主要包括:(1)创立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新模式,突破了分级财政体制和图书馆管理体制的制约,加强了农村与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保障了民众的文化权益,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提供了先进经验和成功范例,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2)项目惠及全省各地,已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受到广大民众和各级政府的高度评价;(3)在全省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图书馆人才与资源发展基础、技术与服务平台,运行与管理方式先进科学,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性[2]。字字句句,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不久前笔者撰写《图书馆绿色建筑的几点思考》,重温了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思考广东图书馆事业“十四五”规划时,分析了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认识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重要性,尤其对“创新”体会更深。

广东流动图书馆是文化惠民创新工程,也是文化帮扶创新工程。广东GDP 位居全国之首,但珠三角和省内其他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欠发达地区发展需要丰富的信息知识,也需要提升民众素养,但谈何容易!1990年代我们在考察粤北山区图书馆时碰到一件事情:某馆长事业心强,在县里决定引进一个养殖项目时,他查阅资料,觉得当地不适宜开发该项目,于是将信息报告给领导,避免了项目盲目上马。参观该馆时,我们发现馆舍破旧,书也是多年前购置的。我们向县宣传部长建议添置一点新书,但他面露难色。毫无疑问,广东流动图书馆将信息知识送到需要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山区意义重大。

流动图书馆的“流动”,不是将500万元购书费进行平分,也不是流动到最困难的县馆买书,更不是买书送给县馆了事。有着务实、开拓基因的广东人一开始就将这项文化惠民工程锁定为“创新”,追求理念创新、服务手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创新”不是迎合流行语,而是实实在在的,甚至非常艰难。比如,筹建之初,厅领导和省馆到各地协调,要求为流动图书馆的设立提供场地等,给图书馆增加必要的财政资金。当地领导诉苦说最重要的任务是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承诺以后会建图书馆。面对这样的难题,仍然一个个地反复沟通,慢慢得到各地政府的支持。流动馆建立后,省馆与县馆在业务上形成总分馆制,这无疑是一个机制创新。

流动馆往往成为一些地方的文化景观,在亮堂的阅览室里,崭新的书架上排着新书,还有舒适的阅览桌椅,而电脑连着省馆。与此同时,沿着惠民之路不断前行,打造“图书馆+”新业态。

人力资源是图书馆发展的基础,省文化厅很早就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组织专家到粤东西北图书馆讲授新理念和新技能,笔者也曾前往讲课。广东流动图书馆项目启动后,逐渐形成了一支从省馆到县馆通力协作的管理队伍和专业队伍。多年来省馆派出的队伍爬山涉水,日夜兼程,让山区民众共享了文化发展成果,这份骄人的成绩单是奋斗者砥砺前行的成果。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就迈进了21世纪20年代,流动馆如何紧扣新时代的新要求,谱写新的篇章?无先例可循的流动馆可以根据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开创可持续发展道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需要图书馆人于变局中开新局,既需要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机遇,也需要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乡村振兴是十九大战略部署,流动图书馆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应该在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下越办越有生命力。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这是振兴乡村文化的总纲,指明了流动馆发展方向。广东提出“1+1+9”工作部署,实施振兴乡村战略、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是其中两项内容。流动馆应扎根乡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创新发展。

这些年笔者参加了一些乡村图书馆活动,发现不少馆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地方特色资源,这些资源应该得到挖掘,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比如,新兴县图书馆建起了六祖文献库,正在筹建六祖数字图书馆,笔者有幸参与了这个项目。

为基层馆捐赠书刊时听到一些县馆的苦恼:总分馆制需要足够的书,县馆本来就难以满足到馆读者需求,哪里还有书提供给遍地开花的乡镇分馆?县级总分馆制是否可以借鉴流动馆模式呢?流动馆能一炮打响、一鸣惊人,是因为有很好的保障机制和管理体制,但也并非一次性全部建立,而是成熟一个建一个。

我们欣喜地看到流动馆重视新技术运用,也看到流动馆开馆时当地领导高兴地通过网络获取省馆数字资源。在移动互联时代,通过网络共享文化内容是乡村读者的需求。今年疫情肆虐,流动馆如何常态化地开展网络服务和数字服务是值得探索的新课题。

大道漫漫,创新求索。我们谨记习总书记对图书馆员的勉励,服务社会的初心不变。相信在南粤大地茁壮成长的广东流动图书馆能够不断创新,更好地传承文明、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流动广东图书馆
Gardening is popular in schools
流动的光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图书馆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广东舆情
去图书馆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