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技术品牌专业群建设对东营区域经济的影响

2020-01-08 21:00李雪梅
山东化工 2020年19期
关键词:东营毕业生职业

李雪梅,李 勇,柏 松

(1.东营职业学院 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山东 东营 257091;2.东营市第一中学 物理教研室,山东 东营 257091)

区域经济发展为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作为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的高等教育类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高职教育的生命线[1]。以服务地方、服务基层、服务一线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如何瞄准市场,研究市场,适应市场,占领市场,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以零距离对接产业链、岗位群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实现高职教育零距离对接产业经济已成为高职教育的现实需求。职业教育发展应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2]。

1 区域经济的产业特点

1.1 山东省经济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全国1800多所化工企业中,山东省占近180所,占全国1/10,2016年按照主营收入排名的化工企业500强名单中,山东省占了五分之一的数量,光是东营市就有22家企业入围。

2017年9月3日,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文件称,全国70%以上的独立炼油厂在山东省,其中大部分都是私人运营。山东炼化产能占全国地炼总产能七成以上[3]。

1.2 东营区域经济的产业特点

2009 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东营市作为规划实施的核心区域全部列入规划实施范围[4]。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2012年,东营市GDP突破3000亿元大关,人均GDP14.74万元,位居全省第一[5]。东营市经过多年努力,培植起了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有色金属、石油装备四大产业集群。其中前三个都与化工息息相关,即东营的产业特点是化工产业群或化工相关产业群。东营石油炼化能力达到6900万吨,是全国地炼能力最大的地级市;子午线轮胎产能1.68亿条,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橡胶轮胎产业上,东营着力打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7家轮胎企业入围全球轮胎75强[6]。

2 东营产业群的状况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城市,是国家级临港石化产业基地,在山东省首批24家化工园区中东营市占有3家。石化产业是东营市支柱产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49%,炼化企业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8000余万吨/年,占山东省的40%,占全国的1/10,居全省第一位[7]。

2016年东营市1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这13家企业是:山东大王集团有限公司、华泰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大海集团有限公司、万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海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科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天信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金岭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胜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营方圆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东营鲁方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富海集团有限公司,分列第126、227、230、239、267、280、300、341、369、371、423、428、496位。具体13家企业主流产品是化工产品的是大王、华泰、大海、万达、利华益、海科、金岭、胜通、富海等8家;主流产品是有色金属的是天信、方圆、鲁方等4家,只有1家是经营路桥建设的科达公司与化工相关度低[8]。

3 化工专业群毕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3.1 毕业生就业状况

“麦可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的“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半年后跟踪测量评估”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石油化工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近三年石油化工专业群为社会输送的2000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中92.27%的毕业生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3.01%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通过近三年毕业生跟踪调查,石油化工专业群学生就业与专业完全相关的占59.32%,较为相关的占23.05%,基本相关的占12.88%。大多数学生从事的是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近的工作。

石油化工专业群毕业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近几年,在富海集团、万华化学集团、中国万达集团、山东利华益集团、山东新发药业等全国著名企业就业的石化毕业生分别达到300人以上,人均年收入7-8万元。

化工技术品牌专业群所包含的四个专业中,石油化工技术专业非最多,共567人,占73.83%;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数也较多,共181人,占23.57%。化工技术品牌专业群2016 届各专业近五年就业率变化情况,四个专业就业率都在95%以上。

3.2 毕业生调研分析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实施高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群建设项目的通知鲁教职发〔2013〕7号》我校积极申报了化工技术品牌专业群项目建设,并获立项。借品牌专业群建设这一机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特此展开对我校化工专业毕业生的调研。以便了解在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分析,对本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的建议,使我校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培养出更多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调研结果如下:

①在校期间最有帮助的知识和能力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对其最有帮助的知识和能力主要是从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顶岗实习过程中获取的,比例分别为 38.24%和 26.47%;“社会实践”选择人数也较多,比例为 23.53%。

②在学校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认为在校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是获取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其次是培养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可见通过对学生的培养让学生掌握从事化工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核心。

③所学专业需要加强的方面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普遍认为实践环节和专业知识需要加强,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要得到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认可以及社会的认同才能体现,我们应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和与之对应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深化实践教学,进一步巩固专业教学。

④母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5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要,合理,但人有5.5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存在较大问题,需要改进。

⑤在校期间获得的最有意义的资格证书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在校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的证书多样,,有职业资格证书、驾驶证、获奖证书、普通话证书、英语等级证书等,还有其他的一些证书。 38.46%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获取的最有意义的资格证书为“职业资格证书”,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资格证书是向企业展示自己职业能力的一种方式,也是提高学生技能最直接的方式。

⑥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

调研结果显示,在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中显示最满意的方面是“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需要的吻合程度”,而满意度较差的为“教学设施与教学手段”。

3.3 毕业生对母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调研

①学校的就业工作满意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母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满意”占 66.67%;“比较满意”占 16.67%。

②学校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学校在学生就业时加强“宣传国家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其次要做好“了解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个体指导”、“开好就业指导课,进行职业生涯辅导”、“更广泛地向社会宣传学校,扩大知名度”和“更多地收集和整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

③工作满意度的评价

通过对工作满意度调查,毕业生最为满意的是“行业前景”,其次是“工作氛围”和“社会认可度”,对自己的“发展机会”也较有信心。

④对影响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因素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普遍认为,影响就业及职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诚实守信”和“敬业精神”,其次是“执行能力”,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不是影响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可见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职工的职业素养,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我们人才培养努力的方向。

⑤对母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评价

母校提供的就业服务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为毕业生提供的服务内容较多,涵盖比较全面,其中“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普及程度”、“求职择业指导开展情况”、“就业信息数量及质量”、“校园招聘活动情况”、“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就业手续办理满意度”的比例都很高;“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咨询情况”的比例也较高。

4 根据对毕业生的调研,在教学过程中的整改措施

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建立了完备的信息统计和管理制度,实行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估机构共同参与评价机制。形成了对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组织管理、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等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为做好毕业生的动态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根据毕业生对就业状况、实训教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效果等一系列反馈意见,树立“以德为先、服务发展、能力为重、学生为本、创新创业”的发展理念,改进工作思路如下:

4.1 加强“六位一体”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了“能力递进、理实一体、校企双课堂”的实训教学体系,服务于实训教学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及其内化为人们的良好素质。专业群抓住石化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合作企业参与实训基地方案设计,校企共同建设职场化的实训室,实训室融入企业真实的职业素质、质量和安全生产要求,完善了“六位一体”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建设。开发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元到综合、从模拟到生产、从验证到应用科研的教学项目,构建了“能力递进、理实一体、校企双课堂”的实训教学体系。有效开展技术服务、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技术交流、示范展示等业务,成为全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示范性实训基地。

4.2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坚持立德树人,立足内涵式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了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中职、高职、本科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培育典型、示范带动,实施杰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②。

①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以现代学徒制为主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获批国家级和省级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深化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建立了“富海班”、“亚通班”、“万华班”现代学徒制试点班级,形成了国家、省级、校级相衔接的以现代学徒制为主的 “双主体”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建立了联合培养合作机制,为企业量身培养人才,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②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深化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

参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方案,依据企业岗位标准要求和职业能力培养需要,校企共同制定专业群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一体化设计的人才培养形式,完善中高职贯通、高职与本科对口贯通的课程体系,构建实施多样性、分层级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

把石化行业企业的工艺流程、工作规范、标准、生产组织方式、相关岗位(工种)职责及产业发展趋势等纳入教学内容,融入国家职业标准及行业企业标准,实现岗、证、课相融合。推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教学组织等方面的应用。据化工类专业特点,进行仿真教学,在教学中引入“智能化模拟工厂”,积累典型案例,将化工工艺的运行、操作、控制、典型案例等引入课堂,让"虚拟生产”进入到课堂中,丰富教学资源。

把文化育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德厚、责任、奉献、创新”,“感恩心、爱心、信心、恒心、平常心”等干事创业理念。

4.3 “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互补,统筹兼顾”,锤炼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

聘任(聘用)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顶岗锻炼、外出培训、科研开发等,进一步提升了校内专业带头人的专业理论水平与专业综合素养。通过“传、帮、带、引”等多种形式,与企业联合培养了12名专业骨干教师、6名年轻教师,积极引导参与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新技术研发、企业员工培训、编写高职教材等工作;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引导选派教师参加校内外培训、进修,所有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10名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或阶段性任职。建设期间,聘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全面参与专业群建设,在专业建设方向引领、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东营毕业生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山东东营:电商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C919大型客机106架机转场东营试飞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The 18th century of America in the Autobiography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山东东营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