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巧练笔 涵泳家国情
——以《木兰诗》教学为例

2020-01-08 23:42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中学
天津教育 2020年23期
关键词:木兰诗随文木兰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中学 申 颖

“随文练笔”是教师通过聚焦和挖掘教材文本,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搭建教材文本与写作方法沟通的桥梁,充分发挥“阅读是汲取”“写作是吐纳”的模式,助推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实现以读促写、读写双赢的一种语文教学方式。我结合自己十八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木兰诗》为例,以单元教学主题为抓手,对初中语文随文练笔的教学方式尝试进行探索性研究。《木兰诗》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的课文,其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读如下: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单元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体验与想象,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与以往版本的教材单一强化“爱国精神”相比,统编教材更强调让学生在阅读中涵泳品味“家国情怀”。因为“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面对《木兰诗》这类经典作品,我们作为“传道受业”的教师,理应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回答素质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当然统编教材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不仅要爱国,还要爱家,因为爱家才能爱国,有国才能有家。毕竟一个再伟大的英雄形象也少不了最质朴的人物底色,一份最博大的爱国情怀也离不开最素朴的家园之爱。而读诗、品诗的过程更能让我们在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坐标中,找到精神归宿。于是,在《木兰诗》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种类型的“随文练笔”,以期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文字,观照其对教材文本的涵泳体悟与自我成长。

一、搭建对话语境随文补白,渗透语感空间

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掌握注释且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后,我设计了“我为木兰来‘点赞’”的环节,让学生用“木兰在我心目中是‘’(填名词,表示称谓),我为木兰的(用4个字概括某种精神品质)点赞,因为(结合课文,阐述理由)”的句式阐述对木兰人物形象的理解。这一问题的设计撬动了学生探索与交流的积极性,学生借助支架,有径可寻地陈述了他们初读课文后对木兰的理解。

我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碰撞汇总如下:

学生1:木兰在我心目中是“奇女子”,我为木兰的深明大义点赞,因为自古“忠孝难以两全”,面对小家与大国,木兰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选择挺身而出,奔赴前线,不辜负自己的祖国。

学生2:木兰在我心目中是“铁血战士”,我为木兰的骁勇善战点赞,因为她女扮男装,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具有非凡的智慧和胆略。

学生3:木兰在我心目中是一朵“铿锵玫瑰”,我为木兰的谨慎机敏点赞,因为木兰能做到让小伙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学生4:木兰在我心目中是“女汉子”,我为木兰的勇敢刚毅点赞,因为她“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身跨战马,像男子汉一样奔赴战场。

学生5:木兰在我心目中是“恬淡如菊的女神”,我为木兰的淡泊名利点赞,因为木兰“不用尚书郎”,功成名就后却放弃荣华富贵,只期盼回家做孝顺爹娘的女儿。

学生6:木兰在我心目中是“一个普通的邻家女孩”,我为木兰的勤劳淳朴点赞,因为木兰既能织一手好布,也是一个俏皮爱美的小姑娘。

在课堂上,学生心中喷薄而出的这些文字,是他们在用自己的眼光,透过语言感悟出木兰身上蕴藏着的孝顺女儿、勇敢将军、娇羞女孩的三重形象。木兰出征前的勤劳孝顺,出征时万里赴战事,跋山险涉水的智勇双全,百战而归后的恬淡安贫,这不仅是“小我”与“大我”的完美结合,亦是家庭孝顺与国家忠义的升华,更彰显了悠悠五千年泱泱大中华每一个平凡人心中天然生成的“家国情怀”。诚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对自己国家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这就是学生心目中对“家国情怀”最好的诠释。故而上述看似简单的语言拓展,实质上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课文情境,在循序渐进的语文学习中,形成语文思维,提高人文素质,发展核心素养。

二、借助教材插图随文补白,尝试“微雕”写作

为了再现文本关键情节,统编教材增添了精彩段落的景物图解和精美彩照。图文并茂的课本插图既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愉悦,又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如何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脑洞大开”的随文练笔,让画面“动起来”,让文本“活起来”,让人物“立起来”,无疑成了考量教师语文素养的“试金石”。这堂课我设计的第二个“随文练笔”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木兰诗》插图的细节,如木兰的神态、动作、外貌特征等,获得有关表象和情节的依据,依托原诗内容,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鼓励加入一些情节和细节的描绘,用生动的语言描摹图中内容。一个女生通过自己细致的观察,捕捉到插图中描绘了木兰的帽子、战袍、靴子等外貌特征,再细致描绘了木兰手持弓箭的动作,脚蹬大石的动作,这样木兰英姿飒爽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且看她的课本插图练笔:“已然行过陌路数里,火伞高张,雪虐风饕,都在这位巾帼女子身上烙下刚毅的印记。行军稍作休憩,木兰无心安坐。赤色红缨迎风招展,若烈焰,若骄阳;素白战袍翻飞飘扬,若白龙,若鹰翅;粗木弓弩弯身绷紧,若新月,若初虹。决眦远眺,木兰渴望看到年迈的阿爹严肃训诫自己,渴望看到慈祥的阿娘和蔼安抚自己,渴望看到娉婷的阿姊弯眸笑慰自己。可这不毛之地,只有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忽而,一声嘶鸣穿云裂石,惊扰了木兰思乡之梦。身侧战马铁蹄踏沙,粗声喘息,似催促木兰重返征途。木兰翻身上马,暮色扬起她身后依稀的血色残阳,余晖映红她的身姿绰约,见证她的凌云壮志。如雪尘沙,吹散木兰的痛楚长吁,卷落木兰的一帘幽梦。唯这浩然正气,撼动人心。”

这名学生化用了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诗句,将战场上肃杀残酷的一幕幕展现在我们眼前,还化用辛弃疾《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诗句来描摹木兰的战马。当我们的学生拥有了丰富的诗词底蕴,还需担心自己的文笔不够流畅优美吗?

因此引导学生借助《木兰诗》课文插图进行“微雕”写作,既是学生增强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也是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内化家国情怀品质的过程。

三、聚焦课文场景随文拓写,升腾想象空间

初中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假如能适当地想象与延伸,就能有效地拓展教材文本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随文练笔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式练笔,站在作者的立场,去审视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这堂课我设计的第三个“随文练笔”是“我为木兰来‘说媒’”。“木兰虽战功赫赫,但毕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初离家远征的二八女子,而今却成了‘黄金剩女’,假如你是热心肠的张媒婆,你会如何给木兰说媒呢?”

学生1:虽是年岁大了些许,木兰却是极好的姑娘呢。瞧瞧吧,那是个明眸皓齿,臻首峨眉,黛发如黑瀑,笑意如灿星的女子。汝若仍未动心,且听我再道几句。木兰既不贪恋金门绣户,也不埋怨箪食瓢饮。既心系家园,又谙熟女红。人生中若是有了这么个娘子,岂不美哉?

学生2:花氏之女,当代奇女子也。其胆识如山中之虎,其心细若绣花之针。既能烹得一手好菜,亦可绣出一件华服。数十载征战,磨其性,励其志,长其神。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学生3:妙龄女子,花中木兰。忠兮孝兮,待字闺中。

婉兮惠兮,端方绰约。庄兮英兮,骁勇巾帼。

卿兮君兮,剪烛西窗。冀得佳郎,与子偕老。

当看到学生或仿照诗经的韵律,或依托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或化用杜甫《赠花卿》中“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名句为木兰张罗的种种“说媒辞”,我们不得不感慨学生的文思敏捷,潜力无穷。这样的随文练笔设计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将各具特色的语言形式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彼此交融,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独立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

四、结合时政热点随文拓写,延展练笔空间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理念下,教师还应恰当结合时政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延伸式练笔,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他们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这堂《木兰诗》的结语我是这样设计的:“1500年前,我们的木兰回家了;可是1500年后的今天,还有千千万万的‘木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舍生忘死地战斗。在这场战役最胶着、最关键、最艰苦的时刻,无数白衣天使毅然决然选择了逆行而战,她们是女儿,是母亲,是新时代的木兰。我相信,我们的祖国正因为有无数英雄的守护,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愿春暖花开日,就是英雄归家时。请你为仍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场上的‘木兰’们送上祝福和寄语。”

学生:从新春佳节到烟花三月,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华夏大地。疫情危急,举国上下人人自危,人心惶惶。这时,偏偏有人踏上了逆行之路。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哪有什么天使,只有医者良心、职责使命;哪有什么超人,只有血肉之躯、争分夺秒。那些奋战在抗疫前线的白衣天使,在民族危难之际,在祖国危急之时,他们背对亲情,义无反顾,她们只能将对于小家的深情与思念藏于心中,化为动力。他们将自己的大爱奉献给同样深爱的人民,深爱的祖国。

逆行,因为爱。从小家之情,到大国博爱,家国情怀不分大小,自古便深入中华民族的骨髓之中,融入我们奔腾的血液里。这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今天,我们满怀憧憬与敬佩,祈祷离巢的燕子平安归家,明天,就换作我们,成为翱翔在蓝天的雄鹰。守护家园是最美的画面,我们为爱奉献,为梦改变。

五、结语

诚然,语文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但语文教育,却应落实于日常的一点一滴。教师对教材挖掘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学生享受写作思维和文采碰撞的兴致。我们应做教学的有心人,在随文练笔的设计中因文而异,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才能让学生真正愿意亲近语文、享受语文、涵泳语文,我们也才能培育出更多具有家国情怀的栋梁之才。

猜你喜欢
木兰诗随文木兰
木兰剧片段展示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若是木兰能网购
尊重学生自我体验的课程设计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