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 木兰诗》渐进式阅读教学实施途径:通读、研读、辨读
    文以北朝民歌《木兰诗》为例,探究实施渐进式阅读教学的途径。一、通读:走进文本,扫除障碍通读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获取文本的表层信息。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初步理解文本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从“不知”到“有知”,为后续探究文本内涵做准备。1.导读激趣,赋予阅读仪式感有效的导读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消除学生阅读新文本的畏惧心理。导读一般可以从文本的题目、语言、人物、内容、主题等方面进行指导,要基于文本与学情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导读《木兰诗》时,根据初

    中学语文 2023年29期2023-11-30

  • 木兰诗》里的“互文” ——兼论“互文”教学“联想补全法”
    出现在熟知的《木兰诗》中,据笔者穷尽性统计部编版语文教材,互文手法自小学四年级《出塞》首次出现后,直至高中选修下册,几乎每一年级都有出现,共出现四十余次,可见,互文已不仅仅是常见的修辞手法,更作为一种诗篇中的互文意识而存在。然而,多年以来在传统教学中,忽视、轻视互文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更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导致学生缺乏互文意识,不能自主识别诗句是否使用了互文,在理解古诗文时容易产生阅读障碍、逻辑缺失等问题。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

    名作欣赏 2023年12期2023-09-28

  • 木兰诗》在近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播与接受
    兰》、第九课《木兰诗》。随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与现代学制相适应的现代教科书由无到有并逐步成熟、规范,在20世纪前半期,《木兰诗》被选入了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中学国文教科书中,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一、品读经典:浅近文学作品的杰出代表(1912—1927年)由于清末中学堂“意在使入此学者,通晓四民皆应必知之要端,仕进者有进学之阶梯”,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的选文以序跋、书说、赠序、碑志等应用古文为主。再加上《奏定学堂章程》明文规定中小学学生只能在“遇闲暇放学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年2期2023-07-04

  • 如何结合乐府诗的文体特点组织教学
    特点进行。以《木兰诗》教学为例,应抓住乐府诗的文体特点,让学生课前复述《木兰诗》所讲故事,以体味乐府诗叙事的特点;专题学习“互文”,以体会乐府诗句式方面的特点;诵读《木兰诗》,以体会乐府诗在韵律、情绪表达方面的特点;分析木兰人物形象,以总结乐府诗的人物塑造特点。关键词 乐府诗 互文 人物塑造 《木兰诗》《木兰诗》是一篇乐府诗,要了解乐府诗首先要了解“乐府”的概念,乐府是古代的音乐官署,在汉武帝时期规模比较大,其机构职能主要是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2期2023-06-29

  • 三重对照 互为映衬
    双璧”之一的《木兰诗》,以其丰富的思想意蕴、超凡的艺术魅力成为古代文学经典。本文通过审美化解读来把握诗歌言语深处潜藏的“文化语码”,鉴赏作品在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创作手法等方面的三重对照与映衬之美,建构读者与文本在诗歌美学上的认同,重拾《木兰诗》在教学中的美学价值和文化育人价值。关键词 《木兰诗》 审美解读 对照 映衬经典常读常新。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以其丰富的思想意蕴和超凡的艺术魅力成为古代诗歌经典。若教学中忽视《木兰诗》作为长篇叙事诗的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2期2023-06-12

  • 木兰诗》中花木兰征战形象的价值
    识 女性意识《木兰诗》成功塑造了一位忠孝、勇敢、以国事为重毅然奔赴疆场的巾帼英雄形象,花木兰不仅成为典范被人们铭记和赞颂,也成为一种精神勉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以往对《木兰诗》的研究集中在其人物形象塑造、文本艺术特征品味以及教学策略研究上,本文旨在通过对文本的深层解读探析花木兰征战形象所带来的价值意义。一.为国家带来的价值统编版和人教版语文教材都将《木兰诗》置于“爱国”主题单元中,很显然花木兰参军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平叛战争,她由绣娘毅然决然变为一个战士,驰骋沙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4期2023-06-07

  • 三重对照 互为映衬 ——《木兰诗》的审美解读
    双璧”之一的《木兰诗》,以其丰富的思想意蕴和超凡的艺术魅力成为古代诗歌经典。若教学中忽视《木兰诗》作为长篇叙事诗的“篇性”特征,缺乏对文本的审美化解读,简单地为木兰贴上“英雄”的标签,生硬植入历史背景,甚至借文本对学生进行道义说教,就会丧失诗歌艺术本身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格非认为,阅读归根到底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像剥笋一样一层层解锁言语深处潜藏的“文化语码”,最终建立起某种美学上的认同。[1]文本解读的实质是一种美的发现与阐释,在细腻、多角度的审美中领会

    中学语文 2023年4期2023-04-05

  • 如何结合乐府诗的文体特点组织教学 ——以《木兰诗》教学为例
    ■ 李金权《木兰诗》是一篇乐府诗,要了解乐府诗首先要了解“乐府”的概念,乐府是古代的音乐官署,在汉武帝时期规模比较大,其机构职能主要是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除了朝廷官方音乐外,乐府诗还采集了民间的诗歌和乐曲。后来,乐府的概念有所改变,也指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其他作品。至今仍然保存下来的乐府民歌,比较多地反映了平民的喜怒哀乐。乐府诗具有以下文体特征,一是语言朴实自然,押韵十分灵活,二是采用对话或独白的形式进行叙事,常常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也善用排

    中学语文 2023年5期2023-04-05

  • 木兰诗》片段扩写
    华微话题请从《木兰诗》中任取一节进行扩写,完成一篇微作文。要求:(1)尊重原作主旨及人物形象,想象需合情合理;(2)运用恰当的描写手法,让习作内容充实,人物形象鲜明;(3)题目自拟,不少于350字。微思路一、了解原作,熟知人物形象及主旨。扩写是对原作进行扩展和充实,不能改变原作塑造的人物形象及主旨。故扩写时务必了解整个故事的情节,熟悉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如《木兰诗》便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征战回乡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孝顺父母、淳朴坚毅、不慕高官厚禄的奇女子形象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3年8期2023-02-17

  • 木兰诗》英译本考辨
    00089]《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或《木兰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作者不详,最早由宋代郭茂倩收录于《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木兰诗》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经过十年征战最后荣归故里的故事。“木兰故事”不仅在我国流传深远,在西方亦有深刻影响,1880年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首次将《木兰诗》翻译到西方,使西方人认识了这一中国女英雄形象,其后西方著名翻译家或汉学家亚瑟·威利(Arthur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期2023-01-17

  • 以美学“英雄”概念解读《木兰诗
    双壁”之一,《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也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木兰”的形象与英雄故事在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并接连改编为电影或戏曲等艺术形式。既然是“英雄”,定有其伟大之处。从逻辑上讲,正如老舍在散文《母亲》中所言,“她伟大,因为她是母亲。一个母亲就必定是一位英雄”。结合当下美学上的概念“英雄”,及叙写“英雄”的写作手法与模型“英雄之旅”,我们再次深入分析《木兰诗》的美学意义。在概念起源上,“英雄之旅”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坎贝尔提出的一种“叙述”模型,是基于对东西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0期2022-12-30

  • 木兰诗》“木兰买马”情节探赜
    定宇关键词:《木兰诗》 巾帼英雄 木兰买马 细节分析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传户诵,老少皆知。以此为题材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记叙了木兰亲衰而病,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之后凯旋,辞官还乡的故事。这首诗极具传奇色彩,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忠孝两全的巾帼英雄形象,不仅是北朝民歌中的佳作,更是一部流传千古的史诗。这首叙事长诗自诞生以来,人们就从未停止过对它的研究,大到时代背景、民俗风情、艺术审美和言语形式,小到修辞手法、音韵节奏,甚至是文本中的一句话、一个词。《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7期2022-07-16

  • 木兰诗》“木兰买马”情节探赜
    材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记叙了木兰亲衰而病,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之后凯旋,辞官还乡的故事。这首诗极具传奇色彩,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忠孝两全的巾帼英雄形象,不仅是北朝民歌中的佳作,更是一部流传千古的史诗。这首叙事长诗自诞生以来,人们就从未停止过对它的研究,大到时代背景、民俗风情、艺术审美和言语形式,小到修辞手法、音韵节奏,甚至是文本中的一句话、一个词。《木兰诗》看似平铺直叙,质朴浅显,但读起来气势流畅,韵律十足,这都要归于其句式安排得当,情节引人入胜。如第二段

    名作欣赏 2022年20期2022-07-16

  • 从“英雄之旅”的美学视域解析《木兰诗
    华【关键词】《木兰诗》,英雄,英雄之旅“英雄之旅”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著名神话学者约瑟夫·坎贝尔的著作《千面英雄》。它是坎贝尔从东西方众多关于英雄的神话故事之中总结、概括出的一种叙述模型,包括三部分十七个阶段;后来被闻名世界的编剧、写作技巧大师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在《作家之旅》一书中进一步简化为三幕十二个阶段(见下图)[1]。它诞生的理论基础是俄国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在《故事形态学》一书中提出的功能说和加拿大文艺理论家诺思罗普·弗莱提出的“英雄的千人

    语文建设·上 2022年2期2022-05-30

  • 从“英雄之旅”的美学视域解析《木兰诗
    华【关键词】《木兰诗》,英雄,英雄之旅“英雄之旅”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著名神话学者约瑟夫·坎贝尔的著作《千面英雄》。它是坎贝尔从东西方众多关于英雄的神话故事之中总结、概括出的一种叙述模型,包括三部分十七个阶段;后来被闻名世界的编剧、写作技巧大师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在《作家之旅》一书中进一步简化为三幕十二个阶段(见下图)[1]。它诞生的理论基础是俄国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普罗普在《故事形态学》一书中提出的功能说和加拿大文艺理论家诺思罗普·弗莱提出的“英雄的千人

    语文建设 2022年2期2022-03-28

  • 女性视角下《木兰诗》与《简·爱》中人物形象的比较
    夏秀苗《木兰诗》和《简·爱》这两部作品都偏重表达女性角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下,作者笔下创作出来的女性形象却有所不同。我们可通过对这两个女性人物形象和她们的性格以及爱情观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原因,来更深入地研读这两部作品。一、木兰与简·爱的形象特点分析由于两篇文章的创作年代、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展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点也存在一定的不同。《木兰诗》中作者以花木兰为主角,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巾帼女英雄形象。通过阅读《木兰诗》,我们会了解到,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2期2022-03-22

  • 随文巧练笔 涵泳家国情 ——以《木兰诗》教学为例
    高。本文将以《木兰诗》的教学为例,来实践随文练笔这一教学方法,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家国情怀。一、随文巧练笔,学习修辞手法《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诗中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形象深入人心。夸张、排比、互文、设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首诗极具感染力。下面我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并引导学生将这些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当中。排比是将结构相似、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句子排列使用,在文章中使用排比能够增强文章的气势,

    语文天地 2022年3期2022-03-17

  • 从“《木兰诗》写错了”说起
    春梅“老师,《木兰诗》有个地方写错了。”一个调皮的小男生说。“哦?你说说看。”这个学生指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中,明明是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为什么木兰却说送“儿”还故乡?我很欣喜,是个好问题。那改成“送我还故乡”行吗?不可以,因为“我”是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改成“送吾还故乡”,“吾”的文言色彩太重,与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风格不协调。改成“送臣还故乡”,木兰本身淡泊名利,她的理想不在朝堂之上。这里,其实涉及一个人称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22年2期2022-03-02

  • 谈《木兰诗》中的中华服饰文化
    一事迹最初由《木兰诗》称颂,1949年以后,又通过电视和电影作品来展现花木兰的英雄形象。不论是《木兰诗》还是各种相关的电视剧,对于花木兰真实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花木兰的着装面貌。基于《木兰诗》流传实践,其已存在超过1 500年之久,几乎很难找到服饰方面的实物资料,只能借助相关文字资料与图像资料对木兰服装进行解读与研究。《木兰诗》作为研究花木兰服饰的关键依据,其关于花木兰服饰的描述十分简洁,更多的是对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辞官回乡对同僚道出女儿身的事实(当窗

    纺织报告 2021年2期2021-12-06

  • 基于提高古诗词教学实效性的目标定位和学生能力培养策略* ——以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的教学为例
    要的作用。在《木兰诗》中,木兰代父从军所表现出来的品格和美好的心灵,就是教育学生的关键点之一。我们通过木兰“叹息”的场景,把她停机愁思、无心织布的心事,置于为家庭着想、为国家效力的选择上,让学生理解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存在天子征兵,而年事已高的父亲又在被征之列的家国“矛盾”。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展开中,木兰替父出征、为国出力,我们抓住这一形象的塑造,就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从而增强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行动置于家庭、集体乃至国家的需要上,进行选择。如此教

    教书育人 2021年25期2021-12-02

  •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以《木兰诗》诵记教学为例
    诵记古诗文。《木兰诗》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八课,是“乐府双璧”之一,属典范之作,全文要求背诵。但课文较长,学生全文诵记有困难。教学《木兰诗》诵记环节时,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我丰富了诵记形式,推陈出新,使用了一种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诵记教学方法(唱背法),具体如下:师:同学们,这首民歌比较长,大家背诵下来很吃力,老师知道大家能歌善舞,今天我们就发挥你们的特长,采用唱背法试一试,方法很简单,就是大家用自己熟悉的歌曲的曲调,将其中的歌词换成我们今天学习

    读与写 2021年2期2021-11-21

  • 民族意识影响下的《木兰诗
    5)北朝民歌《木兰诗》与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对于《木兰诗》中木兰的姓氏,其成书年代,主题思想等历来众说纷纭。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木兰诗》是北朝后期的民歌,其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功成返乡这一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在当时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之下,以一种民族视角去解读《木兰诗》,可以看到诗歌背后明显的民族融合与碰撞的痕迹并且能大致了解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和民族精神。一、推动木兰从军的两种意识(

    戏剧之家 2021年36期2021-11-13

  • 论电影MuLan与《木兰诗》的文化鸿沟
    叶露《木兰诗》今见于宋郭茂倩《乐府古题》卷二十五,录有两首,主题叙事基本一致,以第一首最为知名,被后世誉为“乐府双璧”之一,流传甚广。诗前有序云:“《古今乐录》曰:‘木兰不知名,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韦元甫续附入”。[1]《古今乐录》为陈释智匠所撰,从郭茂倩将其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且诗中“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等地名、称谓来看,学者认为大致出自南北朝北魏后期。[2]对于这位女扮男装的女英雄替父从军,载誉归来的中国故

    电影评介 2021年14期2021-11-03

  • 木兰诗》审美价值的开掘与教学实现
    个维度,探讨《木兰诗》审美价值的理解开掘与教学实现。关键词 核心素养;审美价值;立德树人《木兰诗》是初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经典篇目,蕴含着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丰富的教学价值,因此教育部虽几易教材,《木兰诗》却始终为保留篇目。惟其是重点,研究成果颇丰,但立足教学的文本解读尚嫌不足,课堂教学的改革空间尚大有可为。作为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笔者在多年的听课观摩中感触良多。多数教师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常集中于字词讲解和语句翻译上,即便有些形象分析也常照本宣科,更遑论欣赏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10期2021-10-31

  • 木兰诗》选文教学内容和课例比较研究
    要:本文在对《木兰诗》文本内容与教材编排进行解读的基础上,选取三位语文名师的课例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三位名师执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教学目标的指引性、教学内容的详略安排、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课堂设计体现出师者的匠心。在此基础之上,笔者从对比阅读、“一体两翼”解读木兰形象、还原法阅读三方面对《木兰诗》提出教学建议。关键词:《木兰诗》课例 课例比较研究 教学建议一、 选文特点、地位与编排(一)选文特点和地位《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首地位很高的北朝民歌。传奇的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0期2021-10-29

  • 木兰诗》“唧唧”释义补正
    少字典辞书以《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为条例,对“唧唧”进行释义,如:《汉语大词典》、[1]3776《汉字源流字典》[2]1046和《王力古汉语字典》[3]118等解释为叹息声;《汉语大字典》(第二版)[4]684解释为象声用字,较为含糊。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下册)[5]41的释义从《汉语大词典》等。另,《木兰诗》后世版本不一:一是以“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开头,收入清人彭定求等编纂的《全唐诗》;另一个是收入宋人李昉等编纂的《文苑英华》的《木兰歌》,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9期2021-10-22

  • 木兰诗
    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

    润·文摘 2021年8期2021-09-22

  • 木兰诗》中“骑”“裳”“行”三字读音商榷
    琦内容摘要:《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并成为“乐府双璧”,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用了本诗。在诗中有“骑”、“裳”、“行”三字存在读音上的分歧,文章将从文献佐证、文本渊源、诗歌情节等方面进行探究,结合古代汉语的发音,分析并选择此三字较为恰当合理的读音。关键词:《木兰诗》 古代汉语 读音《木兰诗》又称为《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用了此诗。在此诗中有“骑”、“裳”、“行”三字存在读音上的分歧,且教材课文下注释并未给出明

    文学教育 2021年7期2021-08-09

  • 一首传唱千年的优美民歌
    要:细细咀嚼《木兰诗》的语言,发现其并非只是简单刻画舍生忘死、英勇善战的女英雄花木兰形象,更立体地刻画了拥有深厚家国情怀的平民英雄形象——替父从军,果断中又有丝丝担忧;立功后却选择回到家乡,回归平常生活,侍奉双亲。从整体上看,《木兰诗》,语言跳出严谨的格律形式,且语言通俗又形象,贴近生活、朗朗上口;且结构独特、主题鲜明——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从军前和从军后,而非从军中,为的是凸显百姓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渴望这一主题。关键词:《木兰诗》;民歌赏析;语言艺术;结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21年1期2021-07-27

  • 改写《木兰诗
    黄。(节选自《木兰诗》)【技法链接】1.研读文本,确定改写点虽是改写,但改写时的侧重点不同,改写后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改写之初,就应找到改写点,在体现原文主题的基础上扩充、展开,让内容更加具体。如例2,就可以先把文句翻译出来,然后描述出千里万里的行军过程,将“朔气”“寒光”的氛围一一表现出来。这样改写,更有指向性。2.原文的主题不要违背改写是基于原文的再创作,并非架空原文,所以在改写的时候,要秉着原文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写作。从例1的文句中,我们很容易就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1年8期2021-07-09

  • 木兰诗》中的“将军”是谁?果真“死”了?
    士十年归”是《木兰诗》中的名句之一。这两句诗虽然脍炙人口,但字面上似乎如大白话一般“通俗易懂”。不过,学界对这两句诗的解读,却颇费一番周折,且至今未能令人满意。过去,人们直接对这两句诗分别进行解读,认为其含义是:将军身经百战,壮烈牺牲;壮士征战十年,胜利归来。结果令人产生困惑:为什么牺牲的偏偏是“将军”,凯旋的却是“壮士”呢?如果连“将军”都战死了,这仗还能打赢吗?“壮士”们还能凯旋吗?所以,这种解读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已经基本上被学界摒弃了。目前,学界一般

    读写月报(初中版) 2021年3期2021-07-01

  • 撷取最有“温度”的素材,涵养学生家国情怀 ——以《木兰诗》《说和做》《邓稼先》的统整教学为例
    材七年级下册《木兰诗》《说和做》《邓稼先》这三篇文章,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主要事迹的叙述,展现了各人物的精神品质。他们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但身上都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家国情怀始终绵延不断、历久弥新。这种情怀内涵已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爱国情感,体现着中华儿女对家园、故土、国家、民族的眷恋爱戴、情感归属、包容胸怀、价值认同和忠诚捍卫,以及对家国使命、家国一体、家国共在的深刻认知、体悟和践行。在教学过程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13期2021-06-04

  • 神话原型批评视阈下的《木兰诗》“女扮男装”行为
    的影响深远。《木兰诗》中木兰女扮男装的行为源自于“嫦娥奔的月”神话中嫦娥“窃药”行为,体现了神话作为文化原型的可传承性。通过探讨《木兰诗》能够解读“嫦娥奔月”神话原型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嫦娥奔月”神话的流变、“嫦娥奔月”神话中“窃”行为的象征意义、《木兰诗》“女扮男装”行为三个方面对神话原型批评视阈下的《木兰诗》“女扮男装”行为,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与分析。关键词:嫦娥奔月;原型批评;木兰诗作者简介:丁小珊(1998-),女,汉族,江苏扬州人,苏州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期2021-02-26

  • 北朝民歌《木兰诗》抉隐
    : 北朝民歌《木兰诗》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在这一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忠孝两全、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形象。因而,关于木兰的研究从未止步。本文从《木兰诗》的文本分析入手,探究了木兰的身世、北魏对柔然的那场战争,以及 《木兰诗》 的创作成因和文学价值。由于成功塑造了木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为中国文学史确立了一个永恒的母题,使得历代文人在各种题材里歌颂木兰这一巾帼英雄,从而确立了《木兰诗》这首北朝民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关键词:《木兰诗》 本文分析 巾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2期2021-02-23

  • 木兰诗》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网络上搜索与《木兰诗》相关的教学实例作为参考,发现《木兰诗》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很大。《木兰诗》作为经典名篇,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与确定,事关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认真探讨。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教学目标统率着教学点,教学点是教学目标的分解和诠释。“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与流程、方法等构成了教师实施教学的教学点。”“教师设计教学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什么,还要考虑怎么学。”(魏本亚,《语文教学点:课堂教学的基础》,《语文建设》,2016年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2期2021-02-22

  • 木兰诗》的言语形式及其意蕴
    摘要:关于《木兰诗》的教学重点,除了在情节内容层面分析人物形象外,还需要抓住文本言语形式的特点,通过品析诗中的关键字、双音叠词、复叠句式和整体风格,引导学生进行由“言”到“意”的理解,从而把握木兰形象及诗歌情感。关键词:《木兰诗》;言语形式;木兰形象;情感主旨《木兰诗》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传统选文,作为一首叙事长诗,理解木兰形象是教学的重点。最近笔者听了一节公开课,教师设计了“说说木兰是一个怎样的英雄”的主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了木兰孝顺、恋家、爱美的

    语文教学之友 2021年1期2021-02-21

  • 以诵读为主线的《木兰诗》观摩课教学设计
    老师共同执教《木兰诗》。教学理念:让语文课堂成为语言习得的“动感地带”。教学路径:基于文本研读和学生基础,设计、组织、开展听说读写活动,努力使活动实起来、细起来、巧起来、活起来、美起来。二、案例主题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家国情怀”,通过涵泳品味,让自己沉浸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体验与想象来整体把握课文。《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乐府民歌,这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和辞官还家的故事。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

    新校园 2021年10期2021-01-18

  • 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路径 ——以《木兰诗》教学为例
    呢?笔者结合《木兰诗》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路径。一、深层吟诵,体验情感起伏学习文言文,诵读既是把握理解文本的重要方法,也是加强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诵读是一个大范畴概念,包含很多门类。文言文教学中,广泛运用的诵读方法是朗读。此外,还有一种古雅的诵读方法:吟诵。这种方法在文言文日常教学中虽不常用,却是极贴合文言文气质特点的诵读法。笔者在进行《木兰诗》一课的教学时,基于这篇文章的特点,即亦文亦诗的乐府体例,具有鲜明的北朝民歌风格,全篇都是整齐

    初中生世界 2020年40期2020-12-18

  • 浅谈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与策略 ——以《木兰诗》的家国情怀教育为例
    怀。本论文以《木兰诗》的家国情怀教育为前提,对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1.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兴趣,感受传统文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网络教育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木兰诗》的教学为案例,要让学生接受家国情怀教育的熏陶,老师可以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们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语文自习课的时候观看迪士尼电影

    读与写 2020年25期2020-11-25

  • 人性本源回归视角下的《木兰诗》探究
    事角度来看,《木兰诗》在长期的流传加工中,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和回归人性本源的愿望。木兰这一女性英雄身上凝聚了美好人性的精华,她孝顺、善良、勇敢。本文试图从人性本源回归的视角出发,探究《木兰诗》的叙事主旨,解读木兰身上的人性光辉。关键词:叙事诗 女性视角 主题探究一、至善的儿女情怀—解读诗歌大意诗歌一开始就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木兰停下织布的机杼,不断发出叹息之声。男耕女织,木兰此刻正在织布机上辛勤劳作,手脚并用,有条不紊、有板有眼地织着布,偶尔望望外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4期2020-11-17

  • 从两首木兰诗看经典本《木兰诗》的思想和艺术
    孙绍振《木兰诗》(亦作《木兰辞》)从南北朝至今,一千余年,艺术生命不朽,多次被改编为电影,成为地方戏曲的传统节目,影响甚至远达美洲,令花木兰成为美国女权主义者的偶像。美国已经第二次将之搬上银幕。至于国人更是家喻户晓,中学生能够出口成诵。去年它出现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全民得以重温这一经典艺术瑰宝,堪称《中国诗词大会》的一大亮点。为什么这首诗的艺术生命能够千年不朽呢?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蒙曼解读说,这是一个女英雄。英雄在哪里?其内涵是什么?蒙曼说:其一,民

    语文建设 2020年10期2020-11-06

  • 浅谈《木兰诗》的修辞美
    常宝荣《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诗歌结构严谨,语言朴素自然,诗风刚健明快,具有浓郁的北方民歌特色。这首长篇叙事诗历经千百年来仍能脍炙人口,广为传颂,除了故事本身的传奇美、人物的形象美外,诗中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对刻画人物、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修辞,“靓”了《木兰诗》。一、设问的修辞手法《木兰诗》中,诗歌开篇即由木兰的当户停杼,声声叹息造成悬念,引出父母与她之间的对话。此处以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8期2020-10-27

  • 浅谈《木兰诗》里英雄形象的文化意义
    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塑造的典型英雄人物。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一直为世人传颂。她的身上聚集中华优秀传统的诸多优点。女权意识的萌发,巾帼不让须眉,并兼有忠孝、英勇、富贵不淫的特点,成为中国传统女性的典型文化符号的象征。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挖掘典型英雄形象至今仍然具有的丰富的时代意义。关键词:花木兰;女英雄;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木兰诗》是中国北朝时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诗中记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

    文存阅刊 2020年6期2020-10-21

  • 浅论《木兰诗》诵读中的节奏设计
    朱骏骅摘要:《木兰诗》是经典文学作品中著名的诵读篇目,节奏是朗诵的外部技巧之一。我们根据诗歌中场景场景、情节变化、人物情绪来设计诵读中的节奏类型,能更好地增加声音感染力与表现力,呈现这首诗歌的艺术性。关键词:木兰诗;诵读;节奏;设计《木兰诗》是一首大家所熟悉的北朝民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木兰辞》与汉乐府诗《

    读与写·教师版 2020年6期2020-09-14

  • 经典诵读篇目《木兰诗》朗诵教学阐述
    施玲一、《木兰诗》简介《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乐府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壁”。 北朝民歌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刚健。《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二、《木兰诗》的写作上的艺术特色分析作品叙事完整,剪裁得体。从时间上说长达十年,从空间上

    新教育论坛 2020年6期2020-09-10

  • 木兰诗》新考
    木兰诗》被誉为“乐府双璧”。诗中主人公木兰,不仅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代表,更是中华儿女勇于担当,自觉奉献的楷模。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古时田间地头的闲谈、大鼓书、戏曲、皮影,还是现代的电影、电视、文化课本、报纸书刊、网络动漫等,都在讲述木兰的故事。木兰英名已跨越国界,其正直勇敢、淳朴善良、保家卫国、团结友爱、不贪荣华、热爱家乡、忠孝节义的思想品质和境界情操,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遗产。《木兰诗》出于何人之手?木兰故里在何地?木兰姓氏

    中国军转民 2020年7期2020-08-25

  • 木兰诗》的故事形态学研究
    过对北朝民歌《木兰诗》的叙事功能结构和角色研究,认为普洛普理论在木兰故事中基本适用,但并非完全重合。因此,在对中国民间诗歌故事的功能关系进行研究时,我们可以参照故事形态学理论,但不应该完全拘泥于该理论。关键词:《木兰诗》;故事形态学;功能结构;角色俄国民俗学家弗拉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普洛普提出的故事形态学的理论是叙事学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是结构主义叙事学奠基之作,他的理论对研究民间文学有深远的影响。故事形态学理论的提出基于对俄国民间故事的功能研究,现在已

    西部论丛 2020年5期2020-08-16

  • 木兰诗》中“朔气传金柝”的“金柝”是什么?
    详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让一个洒脱明亮的“木兰”脱颖而出。其中,有这样一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很多人都知道,铁衣是铠甲,那“金柝”是什么呢?“金柝”又叫“鐎斗”。不同的历史学家,讲述了鐎斗不同的功能——一个是用来巡夜的报警器,一个是用来做饭的炊具,但它们都是鐎斗。银盔银甲的木兰,蹲伏在公元5世纪的夜色中。黑夜隐去了她的脸,我们却能透过这首诗,看到她被深夜里的微光照亮的铠甲,还有那只被回旋的雾气纠缠着的鐎斗。那是北魏鲜卑人向柔然发起的一场战争。而木

    学生导报·东方少年 2020年3期2020-06-08

  •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统文化 传承 木兰诗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7.055《木兰诗》是我国优秀的经典文学作品之一,这首诗的内容清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将其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不仅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认知水平,还能实现语文知识与文化知识的有机融合,实现运用语文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而如若教师单一地运用课本中的知识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学生对于文化知识的理解会一直流于表面,并不利于学生的文化学习与语文发展,更难以使学生将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7期2020-06-07

  • 从两首木兰诗看经典本《木兰诗》的思想和艺术
    孙绍振《木兰诗》(亦作《木兰辞》)从南北朝至今,一千余年,艺术生命不朽,多次被改编为电影,成为地方戏曲的传统节目,影响甚至远达美洲,令花木兰成为美国女权主义者的偶像。美国已经第二次将之搬上银幕。至于国人更是家喻户晓,中学生能够出口成诵。去年它出现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全民得以重温这一经典艺术瑰宝,堪称《中国诗词大会》的一大亮点。为什么这首诗的艺术生命能够千年不朽呢?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蒙曼解读说,这是一个女英雄。英雄在哪里?其内涵是什么?蒙曼说:其一,民

    语文建设·上 2020年10期2020-05-30

  • 木兰诗》教学点的百年流变
    木兰诗》是中国古代乐府民歌的瑰宝,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最早于1905年被选入初等小学教材《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九册,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此后,《木兰诗》一直被频繁地选入国文教科书。“教学点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理解预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聚合物。这种聚合物既是教学目标的物化形态,又是学习流程的集中体现。”(魏本亚:《语文教学点:课堂教学的基础》,《语文建设》,2016年第5期。)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木兰诗》从最早进入语文教材到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3期2020-05-06

  • 木兰诗》诗句解析之我见
    福建摘 要:《木兰诗》中诗句的解析,有的望文生义,有的牵强附会,让人莫衷一是。虽说“诗无达诂”,但若全盘接受课本的答案,则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因此,我们要“随文谋义”,学会思辨,反复揣摩,深入解读文本。关键词:语文教材,诗词教学,诗句解析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3-098-2“乐府”民歌《木兰诗》,以主人公替父从军的孝道故事和淳朴清新的叙事风格,为历代文人所吟诵,也理所当然被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2020年3期2020-04-13

  • 木兰诗》教学点的百年流变
    顾和平《木兰诗》是中国古代乐府民歌的瑰宝,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最早于1905年被选入初等小学教材《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九册,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此后,《木兰诗》一直被频繁地选入国文教科书。“教学点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理解预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聚合物。这种聚合物既是教学目标的物化形态,又是学习流程的集中体现。”(魏本亚:《语文教学点:课堂教学的基础》,《语文建设》,2016年第5期。)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木兰诗》从最早进入语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0年3期2020-04-10

  • 从女性视角看“木兰” ——关于《木兰诗》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女性形象《木兰诗》作为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在这首诗中,仅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几句是正面描述战争的。我们发现作者用更多的笔墨着力描绘的不是一个女英雄,而是一个出身普通家庭、每日劳动的女孩子。诗歌一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为什么木兰的出场形象是织布?这就是在暗示我们,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木兰本是一个出身于普通家庭的再平常不过的女孩子,织布是她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我们可以猜测,这个女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26期2020-04-07

  • 从“民歌双璧”窥探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情调与风格
    北朝叙事长诗《木兰诗》在文学史上号称“民歌双璧”。文章拟从两歌入手,简要分析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情调与风格。关键词:南北朝民歌;情调;风格;西洲曲;木兰诗作者简介:何松涛(1980-),男,四川南充人,本科,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古代诗词、课程与教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2-0-02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期2020-03-02

  • 木兰诗》教学点的百年流变
    木兰诗》是中国古代乐府民歌的瑰宝,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最早于1905年被选入初等小学教材《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九册,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此后,《木兰诗》一直被频繁地选入国文教科书。“教学点就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理解预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聚合物。这种聚合物既是教学目标的物化形态,又是学习流程的集中体现。”(魏本亚:《语文教学点:课堂教学的基础》,《语文建设》,2016年第5期。)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木兰诗》从最早进入语文教材到现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3期2020-02-23

  • 基于人性视角的人物形象解读 ——以《木兰诗》为例
    初中语文教材《木兰诗》一课中关于木兰这一人物的形象定位,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木兰是一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而对木兰的女儿情怀,要么一点不涉及,要么蜻蜓点水。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如果仔细研究教材,就会发现文本中除了写木兰备战、木兰征战这两个环节之外,其余的环节都是围绕着“木兰是女郎”这句话展开的,全文突出表现了木兰的女性形象。从《木兰诗》创作的背景来看,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在当时对儒家“孝道”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孝道思想的失落是作者重塑孝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4期2020-02-23

  • 木兰诗》叙事艺术初探
    张小雨《木兰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是一篇典型的叙事长诗,在叙事艺术上具有叙事完整、详略裁剪得当、寓情于叙事、采用对话推进叙事等特点,使得《木兰诗》这首诗作在我国叙事诗歌中占有独特地位,更使得木兰这一巾帼形象深入人心。《木兰诗》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第八篇选文。选文位于第二单元,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突出表现的是爱国主义。本篇选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叙事长诗,主旨清晰,通俗易懂,节奏鲜明。《木兰诗》叙述了木兰替父从军十余年的故

    知识文库 2020年1期2020-01-17

  • 随文巧练笔 涵泳家国情 ——以《木兰诗》教学为例
    实践经验,以《木兰诗》为例,以单元教学主题为抓手,对初中语文随文练笔的教学方式尝试进行探索性研究。《木兰诗》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的课文,其所在单元的单元导读如下: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本单元继续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体验与想象

    天津教育 2020年23期2020-01-08

  •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木兰诗》教学研究
    之一。[1]《木兰诗》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语文教师在对《木兰诗》进行教学时,不仅要重视文本解读,还要联系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包括单元导语、课前预习解说、文下注释、课后习题等多项指示性话语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文本与语言的统一中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文学品读和欣赏中发展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以及在习得中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一.《木兰诗》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木兰诗》的一大特点是全文详略安排得当,着墨较多的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略写了战

    文学教育 2019年26期201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