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木兰诗》

2021-07-09 02:06董问博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木兰诗战袍从军

董问博

【片段导入】

例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例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例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节选自《木兰诗》)

【技法链接】

1.研读文本,确定改写点

虽是改写,但改写时的侧重点不同,改写后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改写之初,就应找到改写点,在体现原文主题的基础上扩充、展开,让内容更加具体。

如例2,就可以先把文句翻译出来,然后描述出千里万里的行军过程,将“朔气”“寒光”的氛围一一表现出来。这样改写,更有指向性。

2.原文的主题不要违背

改写是基于原文的再创作,并非架空原文,所以在改写的时候,要秉着原文的主题和情感进行写作。从例1的文句中,我们很容易就能读出木兰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所以在改写这个场景的时候,不妨遵从原文主题,在“思念”这个细节上多多进行描绘。

3.展开合理想象

要围绕改写点进行精心构思,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如例3,我们就可以想象一下木蘭是如何在家中各屋子间穿梭,如何脱下战袍穿上女儿装,如何梳理打扮……要注意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让人物更加鲜活,情节更加生动。

【文题亮相】

学完《木兰诗》,请发挥想象,改写其中任何一个片段或为《木兰诗》续写结尾。注意充实内容,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佳作一】

木兰赴战场

◎苏昱轩

三更半夜,天已经黑透了,村子里一片寂静,人们甜美的鼾声与这如水般柔和的月色相映衬,构成了一幅美妙的乡村夜景图。而此时,花家大姐木棉正辗转难眠。最近南蛮又入侵了,边疆此时正生灵涂炭。消息传到宫里,皇上四处征兵,要求迅速前往援助边疆。每家必须出一名男丁。朝廷下发了十二份名单,每一份上面都有父亲的名字。一想起父亲接到名单时那悲壮的眼神,木棉就知道,这很可能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战斗。弟弟还小,母亲却已年迈,家里必须要有一名男丁来挑大梁……

一想到这里,木棉的眼泪便忍不住流下来。忽然,她听到隔壁西厢房传来一阵阵织布机的咔嚓声,便小心翼翼地爬起身,蹑手蹑脚地走到窗下,趴在窗纱上往里看,只见妹妹木兰正趴在织布机头,泪水顺着刚织好的布流了一地。木兰趴在桌上睡着了,只有那织布机的踏板还在上下摆动着,发出悦耳的声响,与窗外的蟋蟀一起为她编织着属于仲夏夜甜美的梦。

看到一家人都在为此事悲伤,木棉心中暗暗下了决心,这是一个为了父亲,为了母亲,为了全家而做的决定……

凌晨,天上的星星正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明月还未隐去,太阳也尚未升起,整个村子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

此时,木棉正拿着一套铠甲细心地穿戴。她的眼角有对女儿身的不舍,也有替父从军的坚定。

戴上头盔,穿上战袍,蹬上战靴,一切准备就绪,她伸手去取朝廷下发的通行文牒,却发现口袋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她惊讶地找来找去,却什么也没有发现。眼看天就要亮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万般无奈的她只能先上了路。

她走出闺房,抬头看远处那一跳一跳喷薄而出的红日,眼眶不禁湿润了。她用袖子擦了擦眼泪,回头看了看熟悉的故乡,便到马厩去牵父亲的战马,可到了马厩、却并没有找到马。

这时候,木棉听到有人在叫她,抬头一看,发现是妹妹木兰。只见木兰穿着和自己一样的战袍,骑着战马远远地向她挥手,并从口袋里掏出文牒,向她喊道:“大姐,照顾好家人,等我过几年打完仗回来,爹妈必须比现在壮,小弟必须要成家,你也必须要把自己安顿好,如果完成不了,小妹我绝对不饶你……”

说到这里,木兰的声音已经哽咽。木棉大喊道:“兰花开过的地方,明年依旧会有芳香,即使后来花谢了,旁边的木棉也会记得她来过!”

木棉伫立在路口,望着妹妹远去的背影,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陕西西安市铁一中滨河学校初2023届S2-4班)

点评

习作与原文相比,改写的成分较大,加入了一个木兰姐姐木棉的形象。姐妹俩争相替父从军,体现出女儿家的孝顺和责任担当意识,最终,木兰夺得从军的“资格”,体现出木兰的豪情。

习作虽然没有详细地写木兰的心理活动,但从她的言辞中,一个勇敢坚强、忠孝节义的巾帼女英雄形象赫然立于我们眼前,令人回味。

【佳作二】

改写《木兰诗》

◎赵子琦

一轮明月高悬于藏蓝色的幕布之上,月光冷冷地倾泻下来,照在山麓下的军中营帐上。营帐边坐着一名清秀儿郎,即使是深夜,他也依然没有脱下战袍,那战袍反射出来的寒光,更增添了这个秋夜的寒意。

不远处,打更的声音若有若无,时而遥远时而逼近,一下、两下、三下……在空旷的山岭间飘荡,敲击着男子的心房。

男子四下张望,树影婆娑,在这样静谧的夜晚,愈加清晰可感。他轻叹一声,下意识地拢了拢头盔后的鬓发,原来,他是个女儿身,他就是替父从军的花木兰。

木兰回想起自己还是柔弱女子的时候,坐在“唧唧复唧唧”的织机旁,坐在西阁床对镜贴花黄,眼前幻化出小弟送自己出城时的一再挽留……

这一切的一切,不时地从自己的脑海深处跳出来,浮现在眼前,响彻在耳畔。

北方的朔气让木兰不由得打了两个冷战,将她拉回现实。将士们早已酣然入梦,有人鼾声阵阵,有人喊出“冲啊,杀啊”的呓语。木兰又想起了前几天喊杀震天的战斗场面,由于我军士气旺盛,杀得敌军丢盔卸甲,抱头鼠窜……

诚然我军损失较小,但是战争的残酷仍然让人不寒而栗。

正想着,东方已晨光熹微,备炊的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木兰知道,队伍又要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吃了早饭,一切准备就绪,将士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向着下一个驻地跋涉而去。

木兰回望曾经走过的一道道关卡,翻过的一座座山,眺望前方千回百转的路,抬头看着阴沉沉的天宇,觉得前方路漫漫,不知道又会有什么样的际遇……

(陕西西安市铁一中滨河学校初2023届S2-8班)

点评

习作撷取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这段经历,切口比较小。行文中,木兰大量的心理描写反映出战争对世人的伤害的主题。

这种构思,使习作的主题呈多元化。开放式结尾,引人深思。

猜你喜欢
木兰诗战袍从军
航天员的“飞天战袍”有多酷
送友人从军戏作
70岁农民身披“战袍”第4次“出征”高考
木兰从军
你最闪耀
最适合从军的七大犬种
尊重学生自我体验的课程设计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抗战时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