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新考

2020-08-25 11:36李良戈
中国军转民 2020年7期
关键词:木兰诗辞海燕山

《木兰诗》被誉为“乐府双璧”。诗中主人公木兰,不仅是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代表,更是中华儿女勇于担当,自觉奉献的楷模。

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无论是古时田间地头的闲谈、大鼓书、戏曲、皮影,还是现代的电影、电视、文化课本、报纸书刊、网络动漫等,都在讲述木兰的故事。木兰英名已跨越国界,其正直勇敢、淳朴善良、保家卫国、团结友爱、不贪荣华、热爱家乡、忠孝节义的思想品质和境界情操,已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遗产。

《木兰诗》出于何人之手?木兰故里在何地?木兰姓氏等问题,长期以来,莫衷一是。今笔者不揣冒昧,试将米芾、郭茂倩两《木兰诗》对比研究,以就正于同道方家。

一、米芾所书《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铁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荣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推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始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娘!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以上《木兰诗》与乐府《木兰诗》,有何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乐府《木兰诗》:

二、《乐府诗集》之《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以上是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木兰诗》。

三、两诗渊源对比

米芾《木兰诗》为旧拓。“木兰诗”字下,有“刘基”“沆容居士”拓印。诗尾落款:“绍圣元年岁次甲戌九月二十六日芾”。钤:“米芾之印”、“元章氏”两印。其上钤:“内府书印”“绍”“兴”三枚印章。此印说明:此《木兰诗》在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曾被内府收藏。

后有岳飞题跋:

“米南宫书纵横排宕,天真焕发,而此卷于妩媚中兼含严肃,非临池功深者不能究也。绍兴六年岁次丙辰中秋前三日岳飞题”。后钤:“岳飞”“私印”两枚印信。

经鉴定,该《木兰诗》为宋代拓本,字迹保存完整。

据考,《乐府诗集》《木兰诗》出于郭茂倩之手。宋代原版《乐府诗集》,中国国家图书馆有藏。遗憾的是,其《木兰诗》所在页面,原文字缺失。今所见文字,是元代版本修补之文。至于元代版本是否出于《类说·古乐府》《古文苑》《绀珠集》等宋代版本,今已无从考证。

单就两版本《木兰诗》完整性比较,足见米芾书《木兰诗》较郭茂倩《乐府诗集》之《木兰诗》,更为真实可靠。

四、人物介绍

米芾,曾任校书郎、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善诗,工书法,经鉴别,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其用笔高迈豪放,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徽宗赏曰:“名下无虚士”。

郭茂倩,曾为河南府法曹参军。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其中《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家军”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之军纪。“撼山易,撼岳家軍难”,是金人对岳家军由衷的慨叹!其《满江红·写怀》是千古传诵不衰的爱国名篇。

五 、两诗文字对比

米芾

1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2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水头。

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但闻燕山铁骑声啾啾。

4荣勋十二转,

5愿借明驼千里足,

6推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7出门看火伴,火伴始惊惶。

8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娘。

9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郭茂倩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2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

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策勋十二转,

5愿驰千里足,

6当窗理云鬓,對镜贴花黄。

7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8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9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六、文辞释读考证

1.“朝”与“旦”

“朝”,早晨,天亮;“旦”,天亮。

“朝”“旦”二字,都表示太阳初升的时候,但所表示的时间范围不尽相同。“旦”指夜方尽、日初出时,而“朝”则指日出至早饭这段时间。

“朝辞爷娘去”应释为:太阳出来后,木兰告别送行的爷娘和亲人,奔赴战场。而“旦辞爷娘去”应看作:天刚亮,太阳才露头,木兰就告别爷娘和亲人,奔赴前线。

2.“黑水头”与“黑山头”

黑水考:据民国童世享新制《中国形势一览图》,长城沿线之黑河有二:

嘉峪关之左、酒泉之北,源出居延海之弱水(黑河);

源出唐河、古北口之右,入京兆密云地之黑河。

因《木兰诗》特指燕山黑水,故嘉峪关之黑河与本文之黑水无涉。古北口虽是北出口外的要冲,然其黑水亦与诗中所涉不符。

今考河北省迁西县境内有黑河,其源出口外蘑菇峪上头,入境与洒河在栗树湾子汇入滦河。栗树湾子是洒、黑两河的下头,黑河又称黑水。洒、黑两河交汇之地,南北狭长平坦,西距龙井关不过三华里,东北至古卢龙寨约五公里。此地是北出长城之要道。东汉末年,曹操与辽西乌桓作战;东晋时,前燕慕容俊进兵中原;以及日军由东北侵入平津,皆出入此塞。

总之,这里就应是木兰宿营的黑水头。同时,在此宿营,也能满足诗中《但闻燕山铁骑声啾啾》。木兰度过今夜,天明就要踏上杀敌报国的征程。故于此“暮宿黑水头”合乎情理,且与木兰两日飞驰路程基本相符。

黑山考:

黑山在辽宁省西南部,大凌河上游东岸,东北西南走向,一千米以上山头,均在建昌县境。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内的《木兰诗》,黑山释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的杀虎山。

《永平府志》记今河北迁西县境内有大、小黑山。小黑山旧时近有水峪寺山,大黑山有大方黑石,玲珑透剔,手迹宛然。旧传为攻书台。大、小黑山均在长城董家口外,高八九里,距喜峰口隔铁门关,其地距通往东北要道的古“卢龙寨”,约十五公里。董家口,时至今日,依然山高路狭,通行不易!

综上所述,辽宁之黑山,亦非《木兰诗》所述之黑山。因辽宁之黑山属医无闾山脉,距燕山三百余里。若夜宿黑山头,又怎能听到“燕山胡骑鸣啾啾”?河北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释之黑山,距燕山有千里之遥,更不可能听到“燕山胡骑鸣啾啾”。

《永平府志》记载的大小黑山,山高路狭,不利于人员住宿和物资保障。同时,以“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计算,无论“杀虎山”还是辽宁的“黑山”等,都是木兰两日行军不能到达的里程。且“黑山头”谷深坡陡,难于攀登!更何况骑兵行军,常理应选择平坦之地安营,以便于天明行军。故“暮宿黑水头”比“暮宿黑山头”更为合乎常理 。据此推断,《木兰诗》中“暮宿黑山头”应是传颂之误。

3.“但闻燕山铁骑声啾啾”与“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铁骑”,指披挂铁甲的马和骑兵。铁骑亦称重骑或重骑兵、铁甲军,与轻骑构成骑兵的两大兵种。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军事史上铁骑的鼎盛时期。

“胡骑”,指胡人的骑兵,亦指归附的胡人骑兵。这里指胡人的骑兵。

“啾”, 指小声、细声。形容动物细小的叫声。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铁骑声啾啾”,在此应释为:听不见爷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听到的只有燕山上传来的,铁甲马匹与骑兵铠甲发出的啾啾声音。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应释为:听不见爷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由燕山传下的,胡人战马低沉细小的嘶鸣声。

然,燕山长城沿线的各个关口,从来就是中原王朝防守外敌入侵的门户。众观历史,没有那个朝代的北方民族,驻守过长城关口。历来外族入侵,都是夺关而入,劫掠百姓与财物,随后扬长而去。依此判断,燕山之上若有驻军,一定是守卫边防的关内将士和铁甲军,不存在胡人军队的可能。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句,应是《木兰诗》之传误!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铁骑声啾啾”,才符合原诗的真实环境。

4.“荣勋十二转”与“策勋十二转”

“荣勋”, 汉语词汇,解释为显赫的功勋。

“荣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十二转”是勋官最高的一阶。表明木兰立下了显赫的军功,按功可封为“尚书郎”。故此,木兰受到了天子的接见,给了她很多赏赐。

“策勋”, 汉语词汇,释为记功勋于策书之上。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明木兰的功勋都记在策书上,累功十二转。按功绩可封为“尚书郎”。因此,木兰受到天子接见,并赏赐了她千百件的礼物。

5.“愿借明驼千里足”与“愿驰千里足”

“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明驼”,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释为:“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明驼”既日行千里之驼。表示此骆驼既有耐力,又行走飞快。综合解释:希望天子能借我一匹日行千里的神驼,送木兰尽快回到故乡去。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驰”,本义马的奔腾。故,上句应释为:希望能骑上千里马,送我尽快回到家乡。

以上诗句,言简意明。既描绘出木兰不慕荣华,不求高官,功成名退的高尚品质和英雄形象,又表明了木兰归心似箭,想尽快飞到爷娘身边的儿女情怀。

6.“推窗理云鬓” 与“当窗理云鬓”

“推”,本意是指:用手向外或向前用力使物体移动,该字出于《仓颉篇》《孟子·万章上》。

“推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应释为:木蘭上楼,先把自己闺房的窗户向外推开,让久违的光明和空气进入自己的绣房(古时候窗户是木板做的,不透光。)。她自豪的坐在明亮的窗前,从新把自己梳理成盛装的女子,骄傲的对着镜子,贴上美丽的花黄。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释为:木兰走上闺房,当着窗户把自己的头发梳成“云鬓”,对着镜子,为自己贴上美丽的花黄。

7.“出门看火伴,火伴始惊惶。”与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始惊惶”:开始惊诧,惶惑,举止失去常态之意。

“出门看火伴,火伴始惊惶。”应释为:出门看望同来的伙伴,此时的他们开始满是惶惑和惊诧,连举止都失去了常态!

“皆惊忙”:都惊忙、惊慌、急忙。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应释为:出门看望同行的伙伴,他们都惊慌起来了。

显然,“始惊惶”较“皆惊忙”更为贴切的反应了当时的场景。

8.“不知木兰是女娘”较“不知木兰是女郎”

“女娘”: “女”多指未成年女性,“娘”则指成年未婚和已婚的年轻女性。“女娘”指年轻的女性。

考“娘”:母亲。称长一辈的或年长已婚的妇女。对女人的泛称,多指少女,和对女性的尊称。如:新娘;娇娘。

“女郎”:考“郎”:帝王侍从官的通称。旧时奴仆对主人的称呼;旧时妇女对丈夫或所爱男子之称;对一般男子的尊称;指少年男子;称人家的儿子,如:郎。

总之,娘:是对女性的尊称和美称,而郎是对男子的尊称与美称,米书诗中之“女娘”,应用合理、贴切、恰当;而郭茂倩收录之“女郎”,在中国文化字根中,没有这样的代称。此应为民歌传唱与传承中的“娘”“郎”之误。延续千年的“女娘”化作“女郎”的称谓,应始于此误!故此,才有了今日之习惯,把巾帼女杰和一些女中强人男性化,比作“郎”。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娘”应释为:和木兰一起征战生活了十几年,竟然不知道他是一位英俊的女娘!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应释为:同木兰一起征战生活了十二年,竟然不知道他是一位女郎。

两句对比,一目了然。“女娘”比较“女郎”更为世俗和贴切,以此男女阴阳互换,更能彰显木兰形象。

9.“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与“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两兔”:有特指,即两个兔子;而“双兔”:可以理解为,两以上的双数。故此,“两兔”比“双兔”表达更为明了和准确。

释为:

两只兔子一起在地上紧靠着蹦来蹦去,怎么能辨别出,哪个是公,哪个是母呢?我和战友们出生入死,一起连年征战,又有谁有心思注意这些细节呢?

成对的兔子一起,相互挨着走动,怎么能辨认出公母呢?我们连年征战,没有停歇,没有人会认出我是个女中丈夫。

总之,通过两诗的多方对比考证,可以看出:米芾法书《木兰诗》较郭茂倩《乐府诗集》之《木兰诗》,语言用辞更为明晰,文字表达更加准确,地理位置与时间空间,皆可以考证。同时,米芾所书《木兰诗》铃有御玺说明,证明该《木兰诗》为南宋皇帝收藏过,换而言之,此木兰诗,应是当时官方认同的版本。故此,我认为米芾所书《木兰诗》,应为《木兰诗》传承之正本。

内府秘藏《木兰诗》之正本,虽然未能和更多学子谋面,既是憾事,又在常理。

《木兰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传世名作,它不仅代表了时代最高的文学成就,更彰显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民族大义!

米芾《木兰诗》之正本,望能早日编入少年刊物、中小学课本,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当代文学创作和网络正能量传播的重要题材。

关于《木兰诗》的历史渊源、木兰故乡、木兰姓氏之考,笔者另文探叙。

李良戈于京郊清风堂

2020年7月14日

附一:

李良戈:【1963-】祖籍安徽蒙城。青年从军,壮岁从医。崇尚国学,崇仰伯夷、叔齐之忠孝节义。

中国玉文首倡学者,中国玉体书法创始人;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军转民杂志社文化顾问;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北京北国风书画院副院长;世界华人精英联合会副主席兼伯夷叔齐文化研究会会长;唐山市夷齐文化研究会创始人;唐山市夷齐文化研究会会长;全国优秀国学讲师、诗人;中医回春堂堂主。其名被收录于《中国国学年鉴》、《中华国学讲师2016资讯录》。

致力于先秦文化——玉文、甲骨文、夷齐文化的研究工作;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热心公益事业。

几十年来,走遍全国各地,考察学习。常以探研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探究汉字演变;探索红山文化走向与殷商文化的相互关系为乐趣,提出了“东亚”乃至世界人类起源于蒙古高原和西北高原的学术观点;以文物为佐证,阐明中华文明起源于东北、蒙古高原和西北高原的学术思想。

通过解读商代日全食玉璧铭文,得出3000年前“丙子日父食”的准确信息为公元前1316年。由此,将中华文明纪年史,向前推进475年(1316-841)。

通过释读商代系列玉圭、玉璋“玉文”字,实证了孤竹国伯夷、叔齐的确切姓氏,为墨姓。 指出《史记》以及《方志》所载孤竹国姓氏之谬误。

通过释读东汉盟书,发现了《汉书》之“鲜卑大人皆来归附,并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的秘密:即东汉刘秀,借此激励和武装鲜卑军队,最终击败匈奴。鲜卑拓跋因此势盛,以至于最后入主中原;

依据《东汉盟书》,探证出《诗经》“皇矣”乃“皇天”之谬;探求出甲骨文字(右上图)应为“馘”(guó)字。

通过对唐山地区出土文物——“东、西、南、北、中”玉圭文字的解讀,论证出唐山地名的根源,出自殷商开国之王“唐王”,即周人所说的“汤王”之唐。

通过对《乐府诗集》《木兰诗》与米芾存世《木兰诗》比较研究,论证出米芾存世《木兰诗》,为《木兰诗》传世之正本。

有《“孤竹国”所在地探究》、《唐山滦南惊现孤竹国重要物证》、《唐山滦南境内惊现殷商时期“玉文”》等多篇论文,被国内外媒体报道。

附二:

米芾,《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2168页。

郭茂倩,《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有载。

岳飞,《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889页。

朝,《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2238页。

旦,《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545页。

弱水,《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231页。

黑河,《隆县志》蘑菇峪镇·气候条件简介。

黑山,《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2320页。

铁骑,《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923页。

胡,《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698页。

啾,《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846页。

荣,勋,《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835页;第539页。

策勋,《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2120页。

推,《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791页。

当,《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257页。

惊,惶。《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981页、第983页。

忙,《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973页。

娘,《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244页。

郎,《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514页。

两,《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62页。

双,《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第551页。

猜你喜欢
木兰诗辞海燕山
赵国春与《辞海》的故事
《辞海》(第七版)编纂出版工作情况
燕山大学
京津冀的山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燕山—太行山片区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碳排放EKC曲线研究
《辞海》1915—2009
《辞海》编纂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