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唧唧”释义补正

2021-10-22 07:30刘文秀蔡英杰
关键词:叠音木兰诗木兰

刘文秀,蔡英杰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不少字典辞书以《木兰诗》“唧唧复唧唧”为条例,对“唧唧”进行释义,如:《汉语大词典》、[1]3776《汉字源流字典》[2]1046和《王力古汉语字典》[3]118等解释为叹息声;《汉语大字典》(第二版)[4]684解释为象声用字,较为含糊。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下册)[5]41的释义从《汉语大词典》等。另,《木兰诗》后世版本不一:一是以“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开头,收入清人彭定求等编纂的《全唐诗》;另一个是收入宋人李昉等编纂的《文苑英华》的《木兰歌》,注有:“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一作“促织何唧唧,木兰当户织”。因此不少学者根据后世流传的版本来确定“唧唧”为叹息声或蟋蟀声。而朱星先生却主张“唧唧”应为机杼声[6]28。到底“唧唧”表示何声,学界未有定论。其释义不仅关乎辞书编纂问题,还涉及到语文教学和文化传承的问题,因此“唧唧”的定性问题还是值得再考虑的。本文拟通过文本解读、比较互证、方言证古和修辞运用等方法来对“唧唧”的释义进行辨析。

一、“唧唧”辨义为夜间蟋蟀声商榷

欧阳修《秋声赋》“但闻四壁虫声唧唧”,此文献记载了“唧唧”可表虫鸣声。吕叔湘[7]20、席文天[8]110、林延君[9]307、孙孟明[10]38、李秋[11]77、杨艺[12]61等都主张“唧唧”表蟋蟀声。从常理来看,古人一般在白天到人定期间织布(发出机杼声),一般来说蟋蟀在夜晚鸣声较频繁喧闹,而叹息声则没有时间限制。主张“唧唧”表蟋蟀声的学者大多持“唧唧”发生在夜间的观点,从蟋蟀声发生的时间上看是合理的,但问题是“唧唧”不一定就是蟋蟀声,如果文本中“唧唧”实为发生在白天,那么解释为蟋蟀声的观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我们觉得很有必要来探讨一下诗歌前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所处的时间段,从而初步作出判断。为此,我们从文本时间和语境等角度入手,具体分析文本中的暗示时间的词——“市”和时间词“昨夜”、“旦”、“暮”,从而确定“唧唧”发生的时间段。

(一)“市”暗含了时间

《木兰诗》中有一个暗示时间的词——“市”。“市”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古代交易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才能入市进行买卖,《地官·司市》:“凡市入,则胥执鞭度守门,市之群吏平肆,展成奠贾。”郑玄注:“凡市入,谓三时之市。”又“三时之市”即贾公彦《周礼注疏》:“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大市是午后设立的集市,以百姓为主到市的人多,“朝市”为早市,以商贾为主;“夕市”是指傍晚时市场。天子京都一天之内设早中晚三市,而一般的城邑之市直至以后均为“日中而市”或一日早晚二市,商周时所形成的市作为城中固定的封闭性商贸区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唐代。[13]798《周礼》云:“大市以质,小市以剂。”郑玄谓:“大市,人民马牛之属……小市,兵器珍异之物。”由《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可知木兰购买的物品符合“大市”、“小市”的贩卖之物,由此可见该句的场景应是发生在午后。

(二)“夜”、“旦”和“暮”应为广义

“昨夜”、“旦”、“暮”出现的语句如下:

1.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2.旦辞爹娘去,暮宿黄河边。

3.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昨夜”、“旦”、“暮”等时间词在文本中较为明显,正确理解它们在诗中的词义是解决“唧唧”问题的关键所在。“夜”一般表示从黄昏至翌日太阳出地平线的整个夜晚,《说文·夕部》“夜,舍也。天下休舍也。”段注:“休舍犹休息也。舍,止也。夜与夕浑言不别,析言则殊。”、“莫”为“暮”的初文,《说文·茻部》:“莫,日且冥也。”《说文·夕部》:“夕,莫也。”由此知,夜、夕和暮浑言同。“旦”一般指早晨,《说文·旦部》:“旦,明也。”段注:“明当作朝。”又:“朝,旦也。”

“夜”、“旦”、“暮”有广义、狭义之分,按《古代汉语文化百科词典》的解释,“夜”广义指整个夜晚,狭义指“人定”(约晚八九点)至翌日“鸡鸣”(零点到凌晨一点)前这段时间;“旦”广义指整个早晨,狭义指“旦”到“食时”期间;“暮”广义指整个夜晚,狭义指黄昏、人定之时。[13]58-60我们从古代时辰图来看狭义的“旦”、“暮”、“夜”在文本中的时间安排。

图1 狭义“旦”、“暮”、“夜”时辰图

由图,孤立地看文中两次的“旦→暮”时间段,是合乎逻辑的,但如果将两次出现的“旦”、“暮”连接起来为“旦→暮→旦→暮”的时间顺序,则在“暮→旦”这个时间段明显存在不合理性。“暮宿黄河边”点明了木兰在黄河边寄宿过夜,而文本紧接着是“旦辞黄河去”,由此推断木兰暮宿黄河的时间段应该是“黄昏”至“鸡鸣”期间,如按狭义时间来看,木兰暮宿黄河的时间明显少了“人定”至“鸡鸣”这段时间,不符合时间逻辑,即“旦”、“暮”、“夜”按狭义安排在文本是存在不合理性的。

另外从语法角度看,“昨夜见军帖”中的“昨夜”是一个定中结构,“夜”前已然用“昨”限制,显然是讲前一天之事;从文例来看,“旦”与“暮”形成对文,“夜”与“暮”散文而通,更为肯定文中“夜”、“暮”应是混用,皆为广义,指夜晚。因此“昨夜”只是点明了木兰在第二天白天期间回想起前一天夜晚之事,从而出现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的场景。且从人物形象来看,木兰本是个乖巧懂事孝顺的女子,若“木兰当户织”发生在深夜,此时正是人定之际,机杼声会影响到年老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弟休息,则颠覆其形象,因此“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场景不太可能发生在深夜。又从人类一般的活动时间来看,“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的对话场景亦不可能发生在深夜期间。所以“唧唧复唧唧”至“女亦无所忆”应发生在白天期间,不是杨艺等人认为的发生在深夜期间。

结合以上论述,木兰抵达战地前的时间流程(表1)。

表1 木兰抵达战地前的时间流程表

由时间流程图我们可知木兰从“见军帖”到“北市买长鞭”经历了大概一天多时间,从“旦辞爷娘去”到“暮至黑山头”大概花了两天时间。由此,木兰从犹豫从军到抵达战地共经历了差不多四天时间。“唧唧”发生在第二天白天期间符合文本时间逻辑。而李秋、杨艺等认为“唧唧”发生在夜间,便存在不合理之处。

综上,我们认为“唧唧”发生在第二天上午,而蟋蟀一般晚上才频繁鸣叫,因此“唧唧”不太可能为蟋蟀声。

二、“唧唧”辨义为叹息声商榷

机杼声和叹息声都有可能发生在白天期间,那么文本“唧唧”到底表示的是什么声音?黄金贵等学者认为历来文献均无用“唧唧”表示机杼声[14]52,从而将机杼声否决,亦值得商榷。文献中“唧唧”既有表机杼声,也有表叹息声,如欧阳修《虫鸣》“虫鸣催岁寒,唧唧机杼声。”中“唧唧”表机杼声,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中“唧唧”表叹息声。所以,从文献用例角度难以作出决断。

“唧”中古音为三等入声韵,发音比较急促、细碎。朱星、杨艺等认为叹息声应为缓长,①周传福、李秋等认为机杼声应为“哐当哐当”等声大貌,②按他们的解释,叹息声或机杼声不符合“唧唧”的音理特征,从而否定了“唧唧”表叹息声或机杼声。但这样的做法显然不太科学,因为“唧唧”为象声词,一般因文而异,没有固定的词汇意义,例如“唧唧”可表叹息声、机杼声、虫鸣声和鼠声等多声,所以也不能单靠音理来判断“唧唧”是何声音。

北朝民歌《折杨柳》诗:“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余冠英注“敕敕何力力”为“叹声,和《地驱乐歌》的‘侧侧力力’,《木兰诗》的‘唧唧力力’同义。”后世之人多从之,强行同词同声。“侧侧力力,念君无极”表叹息声,上下文衔接一致,释为“叹息声”固然无错,但强行用来解释“唧唧力力”、“敕敕何力力”恐怕不妥。因此要判断“唧唧”的定性,还是必须得从文本性质入手,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从而确定“唧唧”的词义。

从文本性质来看,《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叙事意味很强,这就决定了文本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内容层层递进的特性,也就意味着上句“唧唧复唧唧”与下句“木兰当户织”应有着某种紧密的联系。现从《乐府诗集》中寻找同类或相近用例考之。

(一)首句叠音词之间由助词“复”连接的共有10条语例,如下:

1.汲汲复营营,东西远两京。

2.淒淒复淒淒,嫁娶不須啼。

3.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

4.促促复刺刺,水中无鱼山无石。

5.促促复促促,家贫夫妇欢不足。

6.漫漫复淒淒,黄沙葬渐迷。

7.秋天丁丁复冻冻,玉钗低昂衣带动。

8.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9.凄凄切切复铮铮,铁掣珊瑚一两曲水。

10.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

(二)次句叠音词之间由助词“复”连接的共有2条语例,如下:

1.申锡南山祚,赫赫复明明。

2.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三)换用不同的助词“何”、“重”等连接叠音词的语例如下:

1.天人初并时,昧昧何芒芒。

2.黄金络马头,颎颎何煌煌。

3.盖盖何隆隆,驾车人粹宫。

4.隐隐何甸甸,倶会大道口。

5.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6.淒淒重淒淒,嫁娶亦不啼。

(四)语助词在句子中起强调、修饰的作用,有无助词并不影响词义。无助词连接的叠音词语例,如下:

1.侧侧力力,念君无极。 2.融融穆穆,纳祉洪延。

3.遥兴远驾,曜曜振振。 4.傧僚赞列,肃肃雍雍。

从上述语例来看,上下句都是补充说明的关系。按此,若“唧唧”表叹息声,与“木兰当户织”并不属于这种关系;而若“唧唧”表机杼声,则补充说明了下句“当户织”。由声及人、由物生情的写作手法是中国诗歌惯有的技巧,以机杼声起兴,很自然地引出木兰织布的场景,衔接得十分紧密。陈觉生在《怎样解释“唧唧复唧唧”》也说:“‘唧唧复唧唧’是描写‘当户织’的情形的。把‘唧唧’解释成织布的声音,才能和这个‘当户织’相应。”[15]71因此,我们认为“唧唧”释为叹息声过于牵强,释为机杼声更为合理。

三、“唧唧”为虚写机杼声例证

“唧”为象声词,指细碎之声,后多用于表示声音细小之义,如《汉字源流字典》对“唧”释义有细碎嘈杂声和细语声等[2]1045-1046,《现代汉语全功能词典》[16]435对“唧”释义为“形容小的声音”;《汉字标准字典》释为细碎的声音[17]131。有人以机杼声应为“哐当哐当”、“札札”和“轧轧”等大声之义,从而否定“唧唧”表示机杼声,这或许有所误解。

(一)“唧唧”为机杼声

《说文》未载“唧”字 ,《玉篇·口部》:“唧,啾唧也。”《广韵》《集韵》从之。“啾唧”可为小声貌,如:汉枚乘《柳賦》:“锽啾唧,萧条寂寥。” 宋梅尧臣《矮石榴树子赋》:“雀愧卑棲而不肯集兮, 故啾唧以矫翼。”但也存在大声貌的语例,例如:

1.无事破啰啾唧,果然论官理府。(《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2.作啾唧声,传叱吒号。(《破魔变文》)

3.阿你酒能昏乱,喫了多饶啾唧。街中罗织平人,脊上少须十七。(《茶酒论》)

4.忽起相罗拽,啾唧索租调。(《王梵志诗》斯5474)

又,有些方言“唧”含有小声义,也有些方言含有大声义(以下方言语例均来自《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18]3188-6523)。

小声义如:

1.唧唧徐州:小声说话或议论

2.唧唧嗾嗾福州:窃窃私语

大声义如:

3.□唧济南:清脆有力的声音

4.□唧徐州:人倒地时发出的声音;手击打物体声

由此,知“唧”既有小声义,也有表大声义,进一步为大声貌的“机杼声”提供了佐证。陈焕均以古代有类似“唧唧”的叠音词模拟物体间撞击或摩擦而发出的声音[19]88语例,认为“唧唧”在文本中表示的是机杼声,应该是比较客观合理的。另外“唧”是入声字,叠音词“唧唧”有模拟这种摩擦声,见欧阳修《虫鸣》,其实古有一些入声字词形成叠音词来模拟物体间的摩擦声,如:

1.获之挃挃, 积之栗栗。(《诗·周颂·良耜》)

2.载驱薄薄, 簟茀朱鞹。(《诗·齐风·载驱》)

3.其旂茷茷,鸾声哕哕。(《诗·鲁颂·泮水》)。

4.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5.敕敕何力力, 女子临窗织。 (《折杨柳》)

6.札札耒耜声, 飞飞来乌鸢。(柳宗元《田家》)

7.暗觉金钗,磔磔声相扣。(欧阳修《蝶恋花·宝琢珊瑚山样瘦》)

8.轧轧鸣双弦,正如橹呕哑。(欧阳修《清明前一日韩子华以靖节斜川诗见招游李园既》)

9.札札草间鸣,促促机上声。(梅尧臣 《促织》)

“挃挃”为刈禾声,“薄薄”为车疾驰声,“哕哕”为有节奏的铃声,“敕敕”、“力力”与例4“札札”、例9“促促”均表示机杼声,例6“札札”为耒耜声,“磔磔”为金钗碰撞声,“轧轧”为乐器声。另外,《木兰诗》中的叠音词“溅溅”形容水声,“啾啾”形容马鸣声,“霍霍”形容磨刀声,皆为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唧唧”也有可能表示物体声,即机杼声。

再有,古代有一种机械“唧筒”,是用来抽水或喷水的小竹筒,如唐代郭橐驼《种树书·木》:“凡木早晚以水沃其上,以唧筒唧水其上。”当水、空气和竹筒互相挤压或摩擦时会发生“唧唧”的声音。现在的小孩子玩的“水枪”,以及传统拉杆式喷洒农药的机械工具“喷水枪”,广西北海俗称“射筒”应该也是这样的原理,是对“唧筒”的改造和继承。

综上,我们认为“唧唧”很可能在文本中表示的是一种急促且大声的机杼声,这不仅与织布紧凑声相符合,也与赶制冬衣的紧张氛围相吻合。

(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为虚写场景

文本中有好几处以“不闻......惟(但)闻......”为格式的诗句,“但”表示范围,《正字通·人部》:“但,语辞。”相当于“只”,与“唯”同义。我们不妨来看看文中该句式的结构: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3.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例2、3中听不到“唤女声”,只听到流水声和马鸣声,这都是一种真实的描写。可知“不闻........惟(但)闻”是实写某种场面,进而传情达意。那么例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也应是某种画面的实写,描述了木兰此时并不织布而是在叹息。

由第一部分可知,此时“唧唧复唧唧”处在白天上午这段时间,正是女子织布时间,木兰在这段时间织布属于常态,这是古代女子长期养成的习惯。而此时木兰却处在“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种反常状态。我们认为开头两句很可能是一种虚写的场景,为了塑造古代女子一种辛勤纺织、热爱劳动的的常态形象,与实写的“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引起他人“何所思?”、“何所忆?”的发问,引出下文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加之,文本不乏虚写之处,如:“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里的“十二”和“十”均为虚写,表示多的意思;“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床,坐我西阁门。”这里方位词的连用,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并非实指。所以文本首句也有可能是虚写木兰织布的场景。

综上,“唧唧复唧唧”很有可能是虚写机杼声以起兴,这不仅与下文“不闻机杼声”相承接,引出下文;也和文本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形成鲜明对比,木兰代父从军,与男儿一样驰骋战场,而不像一般女孩只是在闺房中缝衣织布。诗中“市”、“昨夜”、“旦”、“暮”四个词暗示木兰抵达战地前的时间流程,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应发生在白天上午。《乐府诗集》“XX复XX”同类或相近文例的上下语句均属于补充说明关系。通过静态语言文献和活语言可知“唧唧”有表大声义,与机杼声相符合;通过文本修辞、内容、文献和文例的比较互证,知“唧唧”应为虚写的机杼声,与下文“不闻机杼声”的事实相吻合。

注释:

(1)李华斌《“唧唧”音证》(中国韵文学刊,2010年9月刊)从语音角度来分析入声字可以表示叹息声。

(2)周传福《“唧唧复唧唧”新解》(济宁师专学报,1995年12月刊)认为机杼撞击时发出强烈的“嘎嘎”声;李秋《“唧唧复唧唧”之辨析》认为古代织机应是“哐哒哐哒”的浑厚、沉闷声;杨艺《“唧唧复唧唧”辨义》认为古代的织机发出的声音应该类似“咣哒咣哒”的低沉雄厚声。

猜你喜欢
叠音木兰诗木兰
木兰剧片段展示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宋朝女孩取名偏爱叠音词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Mulan Mulan
我也会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杜甫诗中叠音词的词汇和语法研究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