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里的“互文”
——兼论“互文”教学“联想补全法”

2023-09-28 12:46陈远涵吴芳三峡大学湖北宜昌443000
名作欣赏 2023年12期
关键词:木兰诗互文陌生化

⊙陈远涵 吴芳[三峡大学,湖北 宜昌 443000]

互文是古诗文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亦称“互文见义”“互辞”“互言”等,通常被解释为“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意即上下文中省略的词语互相补充,彼此渗透,合起来才能疏通句意,甚至能阐发比单个词语更丰富的内涵,从形式上可分为句内互文、句间互文和隔句互文。这一手法并不仅仅出现在熟知的《木兰诗》中,据笔者穷尽性统计部编版语文教材,互文手法自小学四年级《出塞》首次出现后,直至高中选修下册,几乎每一年级都有出现,共出现四十余次,可见,互文已不仅仅是常见的修辞手法,更作为一种诗篇中的互文意识而存在。然而,多年以来在传统教学中,忽视、轻视互文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更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导致学生缺乏互文意识,不能自主识别诗句是否使用了互文,在理解古诗文时容易产生阅读障碍、逻辑缺失等问题。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看似毫无联系,实际“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开”互文,突显了诗人与客人的深厚情谊;再如“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看似逻辑有误,实际“风”“雨”互文,风中含雨,雨中挟风才能“娟娟净”“冉冉香”。如果教师仍然按照一板一眼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势必无法理解诗句里的逻辑关系,也不可能感知作者精心设计的语言之美。

一、《木兰诗》互文诗句分析

中学语文名篇《木兰诗》有七处使用了互文,就句数而言,有十六句之多,占全诗六十二句的四分之一,在古今各体诗歌中都属罕见,可以称为互文表现手法的典型代表之作。下面笔者将逐句深入分析。

例1: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字面上看此二句句意相同,这种被称为“同义互文”,它们或上下句意义相同,或指称同一个对象,往往使得行文富于变化,增强艺术表现力。“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都是此种互文。此句交代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与上文“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相呼应,与下文“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相承接,不仅烘托了战争之残酷、百姓之无辜,又突显了木兰之机智、勇敢,若删掉其一,这三句读来便显得气势薄弱,毫无感染力,也无法显现战争下可怜百姓选择的无奈。

例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此句是排比互文,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①,通常使得行文气势恢弘,别具一格。我们绝不能将此句机械地理解为在各市只买一种马匹及配具,应该理解为跑遍了四面八方的集市去购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一类的东西。此种互文能让全诗极具张力,气势恢宏,读来节奏明快,一气呵成,既渲染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戏剧气氛,气宇轩昂之姿也跃然纸上。

例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此句作者将完整的句意一分为二,“将军”“壮士”互补见义,应理解为:将军和战士十年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将军和战士身份的差别突显了战场的刀剑无眼,数字“百”“十”夸张地表现了战线之长、场面之大,全句更显苍凉悲壮。此句有回环往复之妙,利用互文将诗意压缩至五言中,结构工整,平仄对仗,节奏鲜明,兼有行文简练而意味丰富的修辞效果。

例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此句用互文理解最为妥帖,否则直译为“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似有不通之处,尚书郎为古代官阶较高的官职,如若天子未主动问及,木兰怎敢索要?因此此句也使用了互文,上文省略了“尚书郎”,文省而意存,语淡而意深,体现了汉语的委婉、含蓄之美。

例5: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此句与例4相同,句意省略,是“开我东阁门,坐我东阁床;开我西阁门,坐我西阁床”的省略,篇幅虽然缩减了,但木兰归家后欢喜雀跃的少女情态跃然纸上,诗句节奏更显明快,对仗工整,兼具音韵美,极具艺术感染力。

例6: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此句与例3 相同,将完整的句意一分为二,“当窗”“对镜”互文,句意为:“(木兰)在窗前对着镜子梳理鬓发,贴上花黄。”互文具有铺陈的表达效果,极具画面感,勾勒出木兰梳妆打扮的少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形象:进能代父从军,上阵杀敌;退能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平淡生活。

例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此句颇有争议,须结合下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理解,“傍地走”的“地”若按时态助词“着”解释,此句则为:“两只兔子依傍着跑,岂能分辨是雄是雌?”比起课下注释似乎更顺理成章。而例7按字面意思理解虽无误,但若按互文解释为“雄兔、雌兔被手提时脚时常动弹、眼睛时常眯着”,则与“两只兔子依傍着跑,岂能分辨是雄是雌?”形成顺承关系,文意更加通畅自然了。

二、互文的修辞效果

从《木兰诗》以上例句可见,互文通常在语言张力、诗歌节奏、诗歌画面、气势氛围上富有修辞效果。

互文的特点在于诗人有意使其不同于正常的语序,或省略句子成分,或倒换句子成分位置,给古诗文增添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带来极大的语言张力。“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运动的先驱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创造出的新概念,一经产生,便在诗学、语言学、符号学等领域蔓延开来,而陌生化的语言基础——语言陌生化,一般从语音、语构、语义三个维度分析,互文则在语义维度上把语言的陌生化体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往往通过切分词义,或调整词语的位置、序列、结构,甚至是将不同系列、范畴的词语强行搭配在一起,以形成极大的语言张力,带来陌生化的语言艺术效果。“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的正常语序是“烟和月笼罩着寒水和沙”,诗人利用互文将原本的语言结构——施事-受事,变为施事1-受事1与施事2-受事2的组合,给读者以陌生化的语言联想。诗人的目的在于打破常规的语言习惯,从日常的生活场景中营造特殊的语言氛围,化一为二,将月色下烟云缭绕、水色朦胧的氛围渲染得更加渺茫,使人仿佛笼罩在月色缥缈、烟水横斜的雾气里无法抽离,恰似沉迷声色犬马的权贵们无法挣脱,也不愿挣脱的梦境与现实。

由于古代诗歌格律的限制,诗词文章一般是五言或七言,互文使得篇幅缩减而句意不减,格律和谐,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省略了“所欲尚书郎”,使得诗歌节奏更加明快,短短几句就为后文木兰归家做了铺垫,诗歌行到此处仿佛一场正在上演转场的京剧,此二句好似重敲的鼓点,为整篇诗歌增添了节奏感和韵律感,令读者也为之振奋。“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同样省略了句子成分,反而使得诗歌节奏欢快,不拖沓累赘,同时对仗工整,兼具诗歌的韵律美。

《木兰诗》中的互文手法使得诗歌极具画面感,令读者身临其境。“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当窗”“对镜”是方位词,“理”“帖”是动词,强调了木兰梳妆的慢条斯理;“云鬓”一词极具画面感,意指像云一样的鬓角;“花黄”中的“黄”是颜色词,这里是说像花一样的黄色额饰。此句使用互文的手法,勾勒出木兰当窗对镜慢条斯理梳妆打扮的模样,凸显了木兰柔美的一面,色彩丰富,极具画面美。此时木兰虽然已不是少女,十年来也从没机会认真打扮过自己,但姗姗来迟的梳妆时刻更令人钦佩她宝贵的牺牲精神。“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则描绘出木兰跳脱的少女情态,“开”和“坐”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木兰归家的欢快,“东”“西”两个方位词则为读者展现了诗歌里的宽阔空间,给读者以画面感,两个“我”则让读者自然而然代入木兰的角色中,更能体会木兰雀跃的心情。

互文能为诗词文章铺陈造势,增添气势,营造氛围。排比互文尤其具有这样的修辞效果,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互文为木兰从军营造了紧张却井然有序的氛围,也为木兰代父从军增添了真实感。若只写到木兰“从此替爷征”,读者难免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但此句利用互文交代了从军前所做的充分准备,丰富了细节,也表明木兰的确有能力代父从军,为后文立功做铺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一同义互文的使用强调了家中无人可从军,两个“无”字与前文“卷卷”相呼应,对比强烈,营造了紧张刺激的氛围,让读者忍不住为木兰担忧。“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利用互文既突显了身份的差别,也突显了生与死的差别,渲染了悲壮的战争氛围。“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利用互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雄兔和雌兔的情态,渲染了战后轻松活泼的氛围。

三、“互文”教学之“联想补全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自主识别互文手法能力较弱,如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能灵活运用“联想补全法”,对学生互文意识的培养定有裨益,最终诗歌自主鉴赏能力得到提高。即在阅读诗歌时,联想作者描绘的场景和情绪,联系上下文,将自己完全代入其中,若觉得不妥,则考虑是否使用了互文,把上下句中相同的句子成分调换位置,互相补充,补充后的句意通常更为丰富。

一般而言,运用了互文的诗句所描写的场景或情感是一体的。诗人所描绘的场景大多会有同属一个环境的相似意象,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为例,试想:行走在夜半寂静的田野中,月亮悄然升起,清辉的月光惊飞了树梢的鸟鹊,振羽声怎会不惊醒树上的眠蝉呢?夜风轻拂,传来了蝉鸣,又怎会不传来鸟鹊的振羽声呢?此句惊鹊和鸣蝉是一个环境里的相似意象,互相补充后意境更为清幽恬淡。诗人所阐发的情感大多交织成线,不可分割,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例,联想上文“古仁人之心”,难道在朝廷做官就不为君主担忧,不做官就不为百姓担忧吗?为君主和为百姓担忧是交织一体的,“君”“民”互相补充后方能体现“古仁人之心”。再者如“凄神寒骨”就是“凄寒神骨”,“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就是“东西左右植松柏、种梧桐”。

《木兰诗》中的互文较多,笔者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为例。在学生疏通句意后,教师给出两幅画:一幅画就像诗句字面那样,东市只有骏马,西市只有鞍鞯,南市只有辔头,北市只有长鞭;另一幅画东、西、南、北四个集市都有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教师让学生联想现实生活,让他们选择哪个更合理,答案不言自明。此时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补全完整的句意,教师总结归纳:正确理解互文需要把相同的句子成分前后补充,放在一起再疏通完整的句意。最后,教师把原句和不使用互文的诗句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体会互文的修辞效果。再者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教师让学生试着翻译,请他们说出自己的答案,一定会有学生直译此句为“将军身经百战在战场死去,战士在十年后凯旋”。教师让学生们联想看过的战争片,再联想古代从军的将士们,很少有将军全部死去而只剩战士归来的情况。此时教师再提示用联想补全法,把相同的句子成分放至一处,此句就变成“将军、壮士百战死,十年归”,这样翻译出的句子才合情合理。

四、结语

互文对于诗歌意义的理解至关重要,它常常经作者之手调换词语的位置,或者省略相应的句子成分,在阅读诗歌时若不能觉察出诗句使用了互文,对于句意的理解定有缺漏、不合理之处。而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还停留在机械记忆阶段,缺少互文意识,因此教师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互文意识,最终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①高燕:《也谈“互文”》,《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第30页。

猜你喜欢
木兰诗互文陌生化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
互文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