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诵读为主线的《木兰诗》观摩课教学设计

2021-01-18 23:33李可前
新校园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木兰诗韵脚押韵

李可前

一、案例背景

教学内容:古诗教学,同题异构,笔者和雨花高中的一名老师共同执教《木兰诗》。

教学理念:让语文课堂成为语言习得的“动感地带”。

教学路径:基于文本研读和学生基础,设计、组织、开展听说读写活动,努力使活动实起来、细起来、巧起来、活起来、美起来。

二、案例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词是“家国情怀”,通过涵泳品味,让自己沉浸在作品的氛围之中,调动体验与想象来整体把握课文。《木兰诗》是一首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乐府民歌,这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和辞官还家的故事。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三、案例分析

笔者由《晋书·宣帝纪》“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导入,指出巾帼指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借指妇女,我们把妇女中的英雄称为“巾帼英雄”,木兰就是一位巾帼英雄,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木兰诗》的教学。诗歌本身无法直译,一旦用白话文翻译出来就不可避免地损伤原文优美的意境。因此,笔者设计的《木兰诗》教学以“读”贯穿始终,并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了问题,打造“读的课堂”,在反复诵读中将诗歌读准、读熟、读懂、读透。

1. 课堂活动一:读节奏

(1)“言”的积累

问题一:“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能翻译为“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吗?

不能,这种写法叫互文,也叫互辞。古诗文中,为了使语句精练工整,把属于一个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充、互相交错。

问题二:你知道“扑朔迷离”成语的出处吗?

生:“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同学回答正确,“扑朔迷离”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2)明晰文体

《木兰诗》语言整齐划一、错落有致,韵律鲜明和谐。

师:诗歌节奏很有规律,请说说你的发现。

生:5字句的多为二三拍,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7字句的多为二二三拍,如:不闻/爷娘/唤女声;9字句的多为二二二三拍,如: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师:《木兰诗》调动丰富的修辞,极力做到节奏明快,请说说你的发现。

生: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如排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節奏短促;“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欢乐深情。

《木兰诗》脍炙人口、朗朗上口,还得益于押韵。

第1段:“唧、织、息”等字押韵,韵脚i。

第2段:“思、忆”等字押韵,韵脚i;“兵、名、征”等字押韵,韵脚ng。

第3段:“鞭、边、溅”等字押韵,韵脚an。

第4段:“机、衣、归”等字押韵,韵脚i。

第5段:“堂、强、郎、乡”等字押韵,韵脚ang。

第6段:“将、妆、羊、裳、黄、忙、郎”等字押韵,韵脚ang。

第7段:“离、雌”等字押韵,韵脚i。

(3)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明确节奏,并列举出易错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对标乐府民歌,即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通俗易懂,讲究节奏和韵律。同时,从本课汲取文言文语言的精髓,为后续朗读活动奠定基础。

2. 课堂活动二:读故事

(1)读出叙事

根据故事情境朗读,师示范朗读“万里赴戎机”一段,读出豪情和悲壮;再如“爷娘闻女来”几句,读出快乐的味道。

(2)读出趣味

第1段:忧愁。

第2段:“问女何所思……木兰无长兄”——忧愁;“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坚定。

第3段:“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紧张,豪迈;“旦辞爷娘去……不闻爷娘唤女声”——思念;“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悲壮。

第4段:豪迈、悲壮。

第5、6段:“爷娘闻女来……对镜贴花黄”——喜悦,欢快;“出门看火伴……不知木兰是女郎”——惊喜。

第7段:赞美、俏皮、自豪。

总之,感受诗歌的叙事色彩,强加朗读的感情色彩,进一步感受故事和人物形象。在朗读中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学习能力。

3. 课堂活动三:读形象

(1)探究木兰形象深受喜爱的原因

木兰形象一直受人们喜爱,原因在于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2)分角色深情朗读课文

第1段:女领。

第2段:女齐。

第3段:“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男领;“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男齐。

第4段:全体。

第5段:“归来见天子……可汗问所欲”,男领;“木兰不用尚书郎……送儿还故乡”,女领。

第6段:“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男齐;“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女齐;“出门看火伴……不知木兰是女郎”,全体。

第7段:“雄兔脚扑朔”,男齐;“雌兔眼迷离”,女齐;“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全體。

分角色深情朗读,学生声情并茂,掀起课堂的一个高潮,加深了对木兰形象的理解。

4. 课堂活动四:读手法

(1)探究塑造木兰形象的艺术手法,师生共读诗歌

修辞(对偶、排比,朗读时要读出排比的气势、节奏、感情);人物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通过朗读呈现木兰的心理);写作手法有对比(心情、装扮、功劳)、侧面烘托(写景)、人称的变化(木兰和作者)。

(2)分视角朗读

诗歌共两个视角,即“作者视角”和“木兰视角”。老师读“作者视角”部分,学生读“木兰视角”部分

第1段:老师。

第2、3段:“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老师;“女亦无所思……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学生。

第4段:老师。

第5段:“归来见天子……可汗问所欲”,老师;“木兰不用尚书郎……送儿还故乡”,学生。

第6段:“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老师;“开我东阁门……对镜贴花黄”,学生;“出门看火伴……不知木兰是女郎”,老师。

第7段:学生。

合作探究,明晰了塑造木兰形象的艺术手法;师生共读,课堂气氛推向新的高潮。

四、案例反思

教学中,笔者以读为核心,按照“读节奏,读故事,读形象,读手法”的顺序构建。通过设计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走进文本,提高对乐府诗的节奏、韵律的感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深化木兰是“开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妙女郎,是持刀枪剑戟、破燕山胡骑的巾帼英雄的印记。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一中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闵 婕

猜你喜欢
木兰诗韵脚押韵
《花间集·更漏子》韵脚国际音标及韵腹整理札记一则
韵脚怎么押?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我给小鸡起名字
锤炼汉语发音的三种方法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Watch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