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出发点及策略探析

2020-01-08 02:23邱晓萍
下一代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化活动传统文化

邱晓萍

摘 要:在当代学校教学中寻找传统文化教育的出发点并制定有效策略,能够全面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基于此,本文从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展开论述,详细阐述了当代学校教学中时代、传承、地域、生活这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出发点,同时深入分析了学校可以采取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建设、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健全配套运行机制、加强师资建设这四项措施来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学校;文化活动

传统文化也可以被称为文化遗产,在含义上对应于外来文化,是一种能够反映我国民族特质、风貌、思想、观念等内容的社会现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我国软实力水平和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当代学校要找准传统文化教育的出发点,制定健全的文化传承体系,填补我国传统文化教学的空白,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助力。

一、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

为了重塑道德体系,复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部提出了“十二五”规划课题,围绕传统文化打造了包含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基础教育等多个方向的课程教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我国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空白,因此就目前来看,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渗透力强,我国传统文化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随着当代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不断完善,文化教育不断启迪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其能够体会到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从而赋予了传统文化教育强大的渗透力;第二,趣味性强,传统文化抽象性并不强,可以被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接受,同时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历史、生活等多种元素,内容丰富,能够很好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加之传统文化教育往往是基于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展开,所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出发点

(一)以时代为出发点

(1)结合当前时代特点

传统文化教育的出发点是指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点,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当前时代的特点,准确的认识到新生代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科学的教育工作体系,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契合当代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规律。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学校应当迎合当代学生的爱好,将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优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同时,把控好文化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使学生能够顺利的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的传播效果。此外,根据时代的特点,学校要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为文化教育塑造新的渠道,使教育工作更加符合当代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弱化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播难度,实现以时代为出发点,促进传统文化与新生代文化的有机结合。

(2)综合考虑时代的变化

为了找准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时代出发点,教育工作者要综合考虑时代的变化过程,来满足学生在传统文化探寻方面的求知欲,这样可以增强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优化教学效果。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在时代的交替中不断演变,因此其在当前呈现出的状态,与在时代变化中的状态存在差异,教育工作者可以以此作为出发点,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文化产生的前因后果,丰富其知识体系,这样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增强时代出发点的应用效果。此外,在时代出发点寻找方面,教育工作者需要牢牢抓住有当代时代特色的元素,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使他们从主观意识上形成一种文化探究意识,弱化传统文化知识在传播、推广中面临的阻碍。

(二)以传承为出发点

(1)传承文化内涵

文化传承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样也是教育工作开展的准确出发点。教育工作者以传承为基点,不仅能够在专门的文化课程中向学生教授传统文化,还可以在日常的其他课程中渗透、拓展传统文化内容,从而深入优化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体教育体系中的渗透力。在传承出发点的应用中,教育工作者利用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涵,来向学生展示文化的特点、形成、演化等内容,使其深入认识到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和观点,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经验,帮助其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完善的事物认知框架,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放大教育工作的价值。此外,学生在传承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知识积累,增强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2)传承历史风貌

传统文化传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其中历史风貌传承教育工作,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更加了解我国民族的历史内涵,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落实。在历史风貌的传承上,学生们通过理解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元素,可以进一步探析中国的传统哲学,并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提高自身的品味和修养,与此同时,历史风貌的传承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和特点,汲取传统文化思想、观点等方面中的精髓,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為他们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通过传承历史风貌,可以促进传统文化与新生代文化的融合,使我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绵延不绝。

(三)以地域为出发点

(1)选取当地特色传统文化

为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接受度,教育工作者应当考虑到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差异,选取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来实现教育工作,使教育工作能够契合实际情况,增强教育效果。在文化内容的选取方面,教育工作者要基于区域特色挑选较为大众化的文化内容,避免文化内容过于小众使学生产生认知和理解上的困难,同时,学校要根据的年龄阶段特点,遵循其身心成长规律,来选取相应的传统文化素材,确保文化内容可以迎合学生们的兴趣偏好,从而逐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实现建立在主观意识基础上的文化传承,深入优化地域教育基地的应用效果。此外,学校还要在文化内容选择方面,保证教育工作的可执行性,为后期的落实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传承教育

在以地域为出发点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学校应当针对当地传统、大众化的特色文化,发展教育项目,深化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在文化传统教育工作中,学校可以围绕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来构建一个传统文化进入校园的项目,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直接接触传统文化,提高教育效果,例如:上海市虹口区上海市北郊学校建立的“传承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该项目围绕极具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内容“海派面塑”展开,将面人的制作工艺纳入到了课程教学中,共有学生1300余名,教职工170余人参加了此次项目活动,实现了以地域为出发点的文化传承教育,为海派面塑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优质的条件。

(四)以生活为出发点

(1)开展具有生活特色的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民的思维、行为方式的外在表现,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校必须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生活相结合,给予传统文化知识实现的根基,使文化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得到传承。为此,学校要开展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教育,构建教育工作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接触点,使传统文化以一种具象化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中,增强传统文化在学生生活中的存在感,提高教育效果,例如:上海市北郊学校建立的“传承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项目中,学校在面塑工艺的教学中引入了生活中的卡通元素,使海派面塑文化在不失传统文化特点的同时,与现代生活紧紧相连,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践应用能力。

(2)呈现民间特色文化教育

为了实现以生活为出发点的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工作者应当选取具有民间特色的传统文化,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传统文化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逐步从生活的角度认知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一般来说民间特色文化是一种诞生于民间传统的民众通俗文化,具有活泼、亲切的特点,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学校应当收集传统通俗文化元素,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例如:上海市北郊学校建立的海派面塑文化教育项目,其中面塑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民众通俗文化,是人们童年中的重要生活元素,对学生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提高了其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三、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建设

(1)编制传统文化内容校本阅读材料

在课程建设中,学校应当从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出发,围绕教学大纲,编制出专门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校本阅读材料,从而构建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例如:在上海市北郊学校开设的海派面塑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中,学校充分利用本校美术老师陈凯峰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面塑”的第三代传承人身份,邀请他的母亲“海派面塑”第二代传承人赵艳林老师,结合教学大纲一同编制了《面塑的技能篇》、《面塑的提高篇》等校本阅读材料,并迎合学生的兴趣偏好,在教学内容中添加了卡通动漫元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学会了面塑工艺,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

(2)构建传统文化课程机制

为了保证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能够有序的落实,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课程机制,优化工作的合理性,避免文化教育工作与其他学科发生冲突。在课程机制建立上,学校应当根据传统文化课程数量,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运行机制,增强教学工作的秩序性,例如:上海市北郊学校在开展面塑课程时,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渐的学生认知、学习规律,将课程内容划分成了两大部分和三个阶段,即知识部分、技能部分,以及初、中、高三个阶段,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传统文化课程机制,使学生能够得到有计划的教学和训练,全面优化了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学水平,推动了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工作的进程。

(二)开展传统文化活动

(1)组织公益活动

在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组织公益活动的方式,来扩大教育工作的影响力,增强教育工作效果。在公益活动方面,学校应当帮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并面向更广大的群体来开设相关的课程,使教育项目得到更大的推广,从而为自身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加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例如:上海市北郊学校在开展海派面塑的传统文化教学项目时,不仅将面塑工作室向本校师生敞開,同时周边的学校、社区人员也可以参与面塑培训,构建了长时间持续运行的传统文化传承公益活动,提高了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此外,学校在组织公益活动之前,还要做好相应的技术,保证教育工作能够按部就班的开展,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水平。

(2)成立学生社团

学生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主要接受主体,学校应当做好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工作,使其在主观意识上认同该项教学工作,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鼓励学生成立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填补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课余时间的空白。在学生社团建设方面,可以专门为学生社团构建提高课程,并举办丰富的社团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乐趣,逐步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上海市北郊学校设立的学生面塑社团,学校为社团的学生设计了以操作技能为主的提高课程,并且在教学活动内容中添加了学生们喜爱的卡通动物和人物形象元素,使其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不仅加快了他们对面塑手法的掌握,而且让其在完成作品的同时,体会到了动手的乐趣[1]。

(三)健全配套运行机制

(1)完善教育项目运行机制

在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各项教育课程、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健全的运行机制,学校应当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有计划的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运行机制方面,校领导要先明确教育目标,并选取合适的传统文化素材,作为教育项目建设的核心内容,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教学大纲,将教育总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分配给校内各教育部门,之后以此为基础设置科学合理的教育项目运行计划,使校内各级部门能够有序的落实教育项目运行操作,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可以有条不紊的开展,深化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落实。此外,学校必须构建具体、详细、明确的运行机制,提高教育项目的可执行性,提升教育工作水平[2]。

(2)构建项目落实运行管理机制

为了进一步深化传统文化教育项目的落实,学校需要构建一系列的运行管理机制,提高教育工作者对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个优质的环境。在运行管理机制上,校领导应当根据各项具体项目任务,来制定合理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精细的运行管理制度,提高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效果,加快推动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进程。此外,领导者还要针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校领导还可以采用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等方式,来全面掌握教育任务的进展状态,并将检查结果记入到个人绩效中,进一步激发教育工作的工作积极性[3]。

(四)加强师资建设

(1)引进资深人才

虽然传统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但其中的部分内容依然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学校需要引进资深的专业人员,来增强文化教育工作的准确性。在资深人才引入上,学校应当根据选取的文化内容,邀请权威、资深的文化遗产传承者,来为学生进行讲学,使其能够更好的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强化教学效果,例如:“海派面塑”第三代传承人陈凯峰是原四平中学的美术老师。2013年,原四平中学整体并入北郊学校,为了留住人才,合并之初校领导多次与陈凯峰老师交流沟通,了解开设面塑课程需要的各种条件。由于四平中学全体师生集体并入北郊学校,原本教育教学场地有限的北郊学校更加显得捉襟见肘。学校克服种种困难,专门开辟了面塑工作室和面塑教室,为非遗项目进校园提供了硬件条件。9月份一开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派面塑课程就正式进入北郊校园。在陈老师正常的学校授课外,学校还定期邀请他的母亲“海派面塑”第二代传承人赵艳林老师来校授课,并在她的指导下完成了面塑课程教材的编纂,优化了当代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专业水平,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条件[4]。

(2)优化教学团队传统文化水平

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主要引领者,其传统文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工作的落实效果,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对教学团队传统文化水平的优化,确保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教学团队文化水平上,校领导可以围绕传统文化内容,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活动,从整体上提升教师团队的传统文化水平,例如:为了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上海市北郊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定期开展以班主任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系列培训课程:先后组织教师走进上海昆剧团,开展“昆曲印象”培训课程;走进上海大世界,开展“蜡染、扎染技艺”培训课程;邀请上昆艺术家吴双到学校举行昆曲“兰韵雅苑”专题讲座;邀请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師奚小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非遗教师“海派剪纸”课程培训等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校教师们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使其充分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5]。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学校通过做好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当代学校根据教育出发点可以弱化教育工作中的困难、优化学生认知水平、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同时采取有效教学策略能够保证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增强教育工作影响力、有序落实教育工作、创建良好的文化传承条件,从而使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徐倩,艾翠林.新时代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9):192-193.

[2]葛兰宁.美文·美育·美法——中职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创新[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3):128-129.

[3]刘正正.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及超越[J].中国德育,2019(02):19-23.

[4]陈丽娜,薛丹.以“四度”提升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有效性[J].教育观察,2018,7(09):38-40.

[5]吴文涛.传统文化如何走进学校?——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逻辑[J].中国教育学刊,2018(03):37-42.

猜你喜欢
文化活动传统文化
浅析如何组织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论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现状及创新发展
论如何加强基层村级文化建设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