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河南省愚公村为例谈旅游发展型传统村落形态变化

2020-01-09 03:40
山西建筑 2020年2期
关键词:愚公村落村民

冯 勇 张 进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传统村落保护是村落发展旅游开发的基础,牺牲传统村落的环境、建筑形制以及传统村落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得不偿失的。1986年,阮经三在周庄规划中就将古镇保护作为开发古镇旅游的首要条件[1]。2016年学者冯骥才在中国传统村落国家高峰论坛上将传统村落全面旅游化、村落形态千篇一律等作为目前村落文化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并提出留住乡愁,合理发展传统村落旅游才能促进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振兴。黄震方,黄睿认为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乡村旅游之魂,应该以乡村性为基础、以文化性为内涵、以真实性为原则、以旅游化为载体,坚持保护为先,留住乡愁记忆,深化理论研究,推动文旅融合,建设田园乡村,提升多元价值,促进乡村振兴[2]。本次通过动态研究愚公村形态的变化过程,更直接的了解旅游发展型村落人口流向、传统建筑的破坏程度等问题,从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 村落形态的传统演变

村落形态的传统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人与自然不断对话。掌少波曾指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是“生”“长”“变”的演变过程。村落发展犹如大树生长,持续汲取人类的思想和自然环境的精华,才能枝繁叶茂。只有以顺应自然为前提,融入人类思想并能满足人类生存需求,达成人与自然的和平对话,才能促进村落形态的积极演变。陈寅恪曾经提出:“凡聚众聚险者,及给养能自足之故,必择险阻又可耕种,及有水源之地,具备此二者之地,必为山顶平原之溪涧水源之地,此自然之理”[3]。张东指出“村落营建之初,百姓便会综合考虑生产、生活、繁衍后代等因素来综合考察环境要素,请通晓风水之术的能人来相地,甄别寻找合适的村落栖息地”[4]。唐孝祥也提出村落要择高处,近水源,背山面水并有广阔的自然腹地,空间布局“契合山形水势,道路街巷随地形或水渠曲直而赋形,房屋建筑沿地势高低而组合”[5]。从中可以看出村落从形成之初到形态的不断扩展始终离不开与大自然的合理对话。

村落的传统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中心式、延伸式、散点式。中心式演变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的,中国传统村落大多以宗族制为基础,整个村落以一个姓氏为主,注重长幼尊卑,等级制度明显。这样的村落会形成中心式演变,有“中”为大的意识,将祠堂、宗庙放在中心位置,再向外扩散、演变。延伸式演变是人类顺应自然环境的突出体现。通常表现为村落沿河流或山脉向东西或南北两向伸展,呈带状分布。散点式演变是一种自由分散的排布方式,与地形地势有直接关系。

2 村落概况

愚公村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北部,地处王屋山南麓,距离济源市40 km。济邵公路从村中穿过,交通便利。原名阳台村,后因毛泽东同志提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改造中国”的口号才更名为愚公村。如今村落主要依托阳台公和愚公故居发展旅游业,是王屋山风景区的亮点。村落受城镇化影响较大,村落形态发生突变,对传统文化和建筑的保护造成了负面影响。

3 旅游开发下村落形态的变化

3.1 形态变化过程

1987年以前愚公村还未开发旅游,是一个交通闭塞的村庄,人们生活水平低。1987年愚公村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劈山炸石,修建了阳台宫到紫微宫5.8 km的旅游道路。从此以后村落的形态开始发生改变(见图1)。1992年3月,愚公村将燕婆洼居民组部分住户搬迁,协调王屋山景区修建愚公故居及愚公移山的雕塑。由于游客较少,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仍来源于传统产业。为了增加游客数量,在2004年,修建了仿清古建筑旅游特产一条街,当地称为“王屋老街”,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2004年—2014年,游客数量增加,村集体和旅游公司的利益逐年增加,修建了售票处、服务大厅、停车场等服务设施。村民收入逐年增加,也在旅游公路附近修建了新房并发展农家乐。2015年—2017年完成山门沟、前和庄和后乔庄居民整体搬迁,完成王屋山道境广场的修建(见图2)。

3.2 形态变化的特点

1987年—2004年,愚公村经历了17年的旅游开发,村落形态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村民想改善生活条件。而2004年以后,为了迎合旅游业的扩张和游客的需求,村落形态发生突变,村落向东南区域延伸,沿路增加了商铺、住宿等。

愚公村村落形态的突变具有以下特征:开发商为了让游客先到达王屋老街和愚公故居,在村落入口处增建了停车场和服务设施。并且大部分村民为了提高居住质量,不再居住以前的夯土房子,在旅游线路附近新建住房并发展商铺、农家乐等,村落整体向东南方向迁移。村落的边界、节点等在短期内发生了改变,这样的突变不利于传统村落建筑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4 旅游开发下村落形态突变的利与弊

4.1 旅游开发对村落的积极影响

如今大量传统村落由于缺少产业支撑,生产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当地年轻群体的生活需求,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空心村的数量不断增加。然而愚公村大力发展旅游业,很好的将当地的生产、生活和旅游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人口流失量急剧下降,据统计目前村中共272户人家,总人口达到1 099人,其中劳动人口522人。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完善了当地的公共设施。1994年就投资了150万元修建了愚公希望小学。2002年王屋山供水工程全线通水。在2009年风景区接待游客就已经达到了10万人次。使更多人了解当地传统文化,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

4.2 旅游开发对村落的消极影响

村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完善了公共设施。但村民的思想也发生着巨大改变,逐渐丢失了保护村落传统文化的思想。随着村落形态的突变,人群向新建区域大量流入,传统区域无人居住,传统建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部分房屋面临倒塌的危险。村落原真性在逐渐消失。

5 结语

近些年来愚公村形态除了受到旅游开发的影响外,也受到村民思想变化的影响。村落形态发生突变,并不利于村落传统文化与建筑的保护。可通过减少区域的拆迁,放缓旅游区域的扩展,增强村民对传统文化与建筑的保护意识,使村落形态自然改变。本文以愚公村为研究案例,从传统村落形态的改变、传统文化与建筑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更好地满足村民生活需求,引导传统村落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愚公村落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现代愚公
时代需要“愚公”精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