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粤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研究
——以韶关市为例

2020-01-09 13:18廖钢青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韶关村落村民

■ 王 丽,廖钢青

(1.韶关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2.韶关市政府办公室,广东 韶关 512005)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而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悠久农耕文明的历史遗存、优秀建筑艺术的活博物馆、田园乡愁的寄托之所和习俗文化的实物见证,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象和重要内容,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动力源泉,可为乡村产业发展、文化振兴、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提供丰富资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传统村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出了新思路”[1]。韶关作为历史上岭南地区率先开发区域,商贸繁荣,传统村落众多,类型独特多样,如散落在粤北大地上的颗颗明珠。但受观念、资金、机制等因素制约,在保护、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均存在诸多问题,没有散发出明珠应有的璀璨光芒。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全面普查传统村落的现状遗存,深入探索其全生态、可持续的活化利用模式,为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可复制的样板,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寻求可借鉴的路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韶关传统村落保护及利用现状

与江浙、皖赣地区和省内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日渐成熟的商业开发不同,韶关地处经济欠发达的粤北地区,传统村落面临的不是过度商业包装、传统文化低俗化、开发模式同型化等“发展后”问题,需要解决的是保护无力、利用有限、开发无着等“发展前”问题,乡村凋敝特别是传统村落的消亡现象引人警醒。正如长期研究粤北地区传统村落的朱雪梅教授所言:“传统村落已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乡村建设面临保护和发展的两难选择,任务尤为迫切”[2]。

(一)保护传承的开启时段

韶关因政府财力有限,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当地村民主体意识不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尚处于探索、酝酿和试点的开启时段,保护区域有限,保护措施不足,保护深度更是与成熟地区不可同日而语。一是仅进行小范围的探索,没有整体规划实施。目前,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三清、三拆、三整治”等工作,韶关一些地区对传统村落或普通村落中的历史建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缮,对传统村落的周边环境进行了一些整治,并完善部分公共设施。如仁化石塘古村立足自身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优势,利用举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韶关·仁化站)的契机,完成路面铺设仿古青砖、祠堂修缮和民宅修复等工程,完善垃圾收集点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但此类修复没有传统村落保护总体规划的统一指引,只是对传统村落的“小修小补”,保护范围上只能顾及纳入国家、省级名录的传统村落,具体修复时很少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进行修旧如旧的保护,有些甚至出现历史建筑外贴仿古瓷砖、历史巷道硬底化等“破坏性保护”现象。二是主要启动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维护,而非全域保护修复。因自身财力有限,对传统村落中纳入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地方可争取利用上级财政专项经费,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适当修缮。如纳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始兴满堂大围,2007年聘请有关专家、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全面的资料搜集、整理和测绘、维修;仁化石塘古村双峰寨经多次拨款维修,进行了古建筑的维护、护城河清理和历史文物布展等工作,成为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述修复工作有效保护了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建筑,但对传统村落中非文物保护单位的传统民居的修复,以及对传统村落整体上、全生态的保护,目前很少有成熟案例,仍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二)开发利用的初始阶段

韶关传统村落商业开发时间较晚,开发程度较低,开发区域有限,尚处于摸索、试验阶段。10余家开发相对走在前头的传统村落中,始兴满堂大围等历史建筑文物被围闭成收票景点,没有深入的历史文化营造;始兴东湖坪村开发成客家民俗文化体验村,文化体验内容还需不断挖掘。一些传统村落意识到自身环境、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但受资金所限无力自主开发,正积极宣传推广,招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开发。如翁源南塘村积极招引社会资本,计划实施湖心坝古村落民居群资源开发。新丰县大岭村儒林第纳入《广东省乡村旅游开发资源目录》,亟待引进资本雄厚、经验丰富的开发主体。近年来,随着传统民居改造为特色客栈的热潮,始兴罗坝廖屋围楼开启了围楼的认养改造利用序幕,经修复、盘活,古堡重现春色。乐昌九峰小廊村的泥砖房,引入社会资本改造利用,摇身一变为独具特色的菩提大院文化民宿。但上述开发数量、程度和区域有限,不足以改变韶关传统村落尚处于原生状态、保护利用缺失的现状。

二、韶关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整体思维

韶关传统村落既因地处僻壤,发展落后,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土风情、历史风貌,可为传统村落的活化利用提供基础,但又因经济困难、资金短缺、人口流失、主体保护意识不够,加剧了活化利用的难度。针对上述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指引下,政府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激活村民的主体意识,引入社会资本和力量,利用全生态、活态化的活化利用模式,实现传统村落的全生态保护与产业振兴、村民富裕的有机融合,历史建筑文物、村落空间格局的全方位保护和村居生态宜居的结合,科学适度的社会力量开发和当地村民内生发展的统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乡村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结合。

(一)传统村落的全生态、活态化保护和促进产业发展、村民富裕的结合

一是找准传统村落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推进高水平保护下的高质量发展,解决物质基础问题。问卷调查显示,村民认为制约农村发展的因素,产业占46.67%,资金占35%。希望政府对农村政策或资金扶持的重点领域列第一位的是产业发展(58.33%),第二、三位分别是基础设施建设(25%)、补贴贫困户(11.67%)。因此,要全面保护传统村落,激发村民的自主保护意识,需统筹推进村落保护和产业发展,两者不可缺其一。但在传统村落发展产业,既不同于普通项目的大拆大建,也不可能是所谓“绝对保护”的一成不变,而是要坚持科学的保护和适度的开发相统一,推进全生态的保护和活态化利用,最终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民富裕,又以产业发展收益反哺传统村落的保护,形成有效保护—科学利用—深入保护的良性循环。如乐昌大坪古村地处西京古道重要支线,历史文化悠久,有56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保留着近1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群,这些古建筑有民居、祠堂、书院、私塾等,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建造精美。20世纪30年代,杨子达、杨高林等中共党员在杨家寨开展地下革命斗争,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曾驻村里,并在贤关阁文奎楼召开了发动宜章年关暴动的军事会议。结合大坪古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村落建筑,对历史建筑和周边生态环境进行全生态保护,在修旧如旧、挖掘内涵上下功夫,并挖掘活化深厚的古道文化、耕读文化和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留住田园风光,讲好民俗故事,保护传统建筑,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是寻求政府主导、社会开发和村民参与的利益平衡点,促进村民富裕,去除“空心化”现象。传统村落的保护仅靠政府部门单打独斗是很难维系的,需要科学适度的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和提高当地居民的内生发展动力。韶关传统村落因政府保护不足、社会开发有限、百姓参与度低的原因,在保护开发的利益平衡方面,更多的工作要提高政府的保护力度,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提升当地百姓的主体意识,逐渐形成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多元利益共同体,实现政府保护到位、社会力量获利和当地村民富裕。在政府的保护力度方面,政府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社会民众参与度低的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和道路、排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事务上,以及调研普查、规划制定、专家聘请等前期工作中,逐步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基本框架。在投入资金的同时,更要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排解当地百姓的困惑和担心,激化其自觉保护、文化认同的意识。同时,协调好与当地村民的利益分配,吸纳村民就近就业,探索以资本、土地、建筑、工艺等入股形式,激活村民的参与意识,形成共建共赢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在当地居民主体意识方面,要增强其主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了解熟悉村落民俗文化,增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摈弃等靠要思想,通过扶志扶智,找准脱贫发展道路,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目前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人口流失现象严重,特别是偏远落后的传统村落更留不住人。这就需要不断激化传统村落的内生发展动力,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劳动力和人才的回归,解决“空心化”问题。

(二)历史建筑、空间格局的全方位保护和村民生活改善、生态宜居的统一

韶关传统村落大多为客家移民类型,讲究生态环境的营造,推崇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大多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但由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建设的推进,传统村落或遭受生态破坏,或建设损毁,或废弃坍塌,生态宜居方面受到很大冲击。同时,由于“传统村落的古建筑因年代久远,生活设施落后,生活舒适性差,大多村民不愿意住在里面,存在传统建筑保护与农民居住改善诉求之间矛盾比较大”[3]。尤其是韶关传统村落很多集生产生活防御于一体,如围楼围屋讲求防御功能,生活功能受到限制,存在房间狭窄、采光度不高、结构不合理等内在缺陷,不适应村民的现实居住需求,导致传统村落荒废严重。据不完全统计,韶关废弃空心型传统村落高达35%,传统历史民居利用率不到20%,且以老年人居住为主。南雄鱼鲜古村、乐昌大坪古村近乎废弃,即便是目前保护利用措施较好的曲江曹角湾村古建筑空置率也高达70%多,而“传统村落保护方式侧重于建筑物的文化价值,忽视了建筑物所有者的财产权益与生活权益,没有从居民所有者的角度来考虑如何保护传统村落。显然在此背景下制定的传统村落保护举措要获得居民的认可较为困难,传统村落的保护也难以为继”[4]。因此,我们要尊重发展规律和现实需求,不能因追求极端的原汁原味而忽略了村民对居住改善的需要,不可因追求古建筑的绝对历史价值而拒绝村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事实上,无人居住是对古建筑的最大破坏,且保护文化价值和满足现实需求从来就不是对立冲突的,如安徽宏村、江西婺源、浙江乌镇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进行了可供借鉴的探索。宏观上,传统村落需要进行周边生态的修复,生存环境的重造,恢复传统建筑的活力和生机;中观上,需要采用传统工艺进行古建筑修复,并完善排水排污、通道、消防等必要设施;微观上,在整体保护的框架下对接现代居住需求,进行古建筑的结构微调、功能优化,对传统建筑内部进行科学改造和适当更新,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而传统村落整治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接地气,认真听取当地农民的意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实现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韵味和便利的生活需求相统一。要因势而建,根据各村的自然禀赋和传统特色,在原汁原味上提档升级,呈现出独特魅力,不能“千村一面、万庄一貌”。要留出“乡愁”,保持“泥土气息”,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建得村不像村、城不像城。

(三)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实现乡村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金钱主义、道德滑坡、享乐主义、违法犯罪等不良现象滋长,农村社会治理和乡风文明受到较大冲击。因此,需要挖掘和整合传统村落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和道德规范,传承文化基因,激活文化记忆。韶关传统村落以客家移民文化为主,中原、广府、少数民族等多元文化互相交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其中的聚族而居、耕读传家,尊祖重孝、热情好客,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等文化观念、思想,值得下功夫去创造性转化,助推社会治理有效和乡风文明有序。一是在硬件上,着力打造公共文化空间。文化格局和空间是人们接受文化熏陶的基础和场所,韶关传统村落大多集民居、宗祠、书院等建筑于一体,在满足生活居住功能的同时注重教育熏陶、道德教化的社会治理功能。传统村落书院私塾众多,有南雄平林古村孔林书院、曲江曹角湾村上下书房、乐昌户昌山村龙门第书院等等,留下了尊师重教、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目前,可将这些书院改造成农家书屋,供村民闲时学习受教,不断提高知识素养。而客家村落最庄重的祠堂可成为村民民主协商、议政议事之地,家族家规的优秀遗存可为乡规民约提供借鉴;晒谷场、广场也可改造成为村民娱乐交流、习俗演出场所;名人故居的修复可成为村民学习敬仰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乐昌大坪古村杨家寨、仁化石塘古村双峰寨、南雄上朔村红军长征遗迹、始兴红梨村红围等,也可增强村民的爱国意识。二是在软件上,推进传统文化的挖掘创新。韶关传统村落文化多元共生,具有独特魅力和现实价值,但目前全面的挖掘和系统的创新工作不足,村民缺乏可借鉴学习的文化范本,对传统的宗族文化、耕读文化等无从了解。因而在重视传统建筑修复的同时,更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搜集整理,并通过创新性转化,将其优秀和精华部分作为村民的道德规范和文明守则。正如研究界所言,“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导向下,通过深入挖掘优秀民俗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达到重塑乡村文化,促进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的目的”[5]。三是在主体意识上,不断提高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目前,韶关传统村落只有少部分文化得到挖掘、利用,如始兴东湖坪村民俗节日展出、石塘古村省级非遗项目月姐歌和传统工艺堆花米酒的活化推广,以及乳源必背过山瑶少数民族风俗展示。大部分村落文化尚面临无人知晓、无人传承的境地,正逐步消亡、湮灭。村民受城市文明、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传统文化的熟悉度、认同感也逐步减退。因而需要通过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文化传承人的推广和农村乡贤的社会教化,推动全体村民提高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从而实现对道德规范、文明守则的内在遵从。

三、韶关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分类研究

在整体活化利用的模式下,针对不同村落的历史源流、现状基础和文化底蕴,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不同类型的保护路径,避免千村一面、百庄一策的同型化、程式化的开发模式,避免缺乏内涵和独特性导致可续持发展能力的缺失。

(一)针对破坏严重的城郊型传统村落

城郊型传统村落位于城区附近,受城镇化进程影响明显,一般破坏较为严重,只剩余部分传统建筑,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已不能称为真正的传统村落。如乐昌和村受城镇化建设和居民拆旧建新影响,目前仅剩余张氏宗祠等几处传统建筑,传统村落的整体格局已不可恢复。因此,针对乐昌和村、浈江湾头村等破坏较为严重的城郊型传统村落,应重点保护现存的历史建筑文化,并在古建筑旁适度辅以园林绿化和广场建设,形成小空间的传统村落布局,唤起村民和游客的乡愁记忆。同时,结合城郊型经济,发展特色民宿、农家乐、农业休闲等产业,形成传统村落+休闲农业的综合开发体。如乐昌和村利用张氏宗祠申报成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契机,争取资金修复传统建筑,完善公共设施,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并引进社会资本投产种植了台湾番薯、台湾南瓜、蓝莓、树莓等特色作物,主打高端市场,并以种植向日葵为突破口发展观光农业,游客逐年增加,村民收益不断增多。

(二)针对特色明显的旅游型传统村落

靠近成熟旅游景点的传统村落,拥有基础配套完善、关注度高等先天优势,开发前景广阔。韶关旅游资源丰富,古道古寺、自然风景区众多,景点附近的传统村落亦为数不少。如丹霞山境内的夏富古村、梅关古道旁的里合村、西京古道边的大桥村、“九龄故里·百里画廊”上的曹角湾村。但目前尚未对传统村落和景区景点进行真正整合,传统村落依傍景点的“金山银山”,但未能获利,景区景点体验内容不够丰富,过夜游客数量减少,未能充分利用传统村落。针对旅游型传统村落,要借鉴学习“黄山+宏村”的成功开发经验,将自然景观和历史建筑有机结合,使传统村落成为景区景点的配套项目和有效补充,发展全域旅游。如处于丹霞山核心腹地的夏富古村可打造成独具一格的传统客家村落和特色小镇,配套建设旅游码头、游客中心和历史街道、特色民宿等,打造成为与阳朔西街、庐山牯岭文旅小镇同类的旅游配套型传统镇村。翁源湖心坝客家群楼可结合翁源正在打造的兰花之乡、三华李之乡,发展花卉水果+传统村落的全域旅游。

(三)针对地处偏远的传统村落

韶关传统村落很多地处偏远,处于保护不力和开发无着的原生状态,保护利用困难重重。针对此类地处偏远且开发程度较低的传统村落,在保护主体村落的同时,加大对周边环境的营造和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并挖掘文化体验和习俗演出内容,发展特色民宿和农业体验项目,开发出多重体验、多维融合、深度开发的特色传统村落。重点打造周末、小长假两日体验旅游项目,吸引珠三角周边游客过夜旅游,进行亲子游、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

(四)针对利用较早的开发性村落

开发利用较早的传统村落在历史价值、保护力度、配套设施、知名度等方面,具有更好的基础和更大的优势。韶关开发较早的传统村落如仁化石塘古村、始兴满堂大围、翁源东湖坪村和曲江曹角湾村等,大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规模较大、特色明显的大中型村落。针对此类开发性村落,要重点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着力优化周边生态环境,维护历史建筑,完善配套设施,挖掘文化底蕴,增强开发项目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借鉴江西婺源等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重点解决建筑权属、土地流转、管理服务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走特色化、规模化和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如仁化石塘古村要不断完善旅游标示,营造历史氛围,彰显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双峰寨和李仲生等名人故居的引领示范效应,并对处于村落深处的传统民居统一修缮,改造成特色民宿、习俗展示馆或文化体验基地。同时,进一步挖掘省级非遗项目月姐歌和传统工艺堆花米酒的文化体验感,凸显客家移民文化的地方特色,提升游客的获得感和参与度。始兴满堂大围在维护传统建筑的同时,要优化周边环境、生态,建立完善配套设施,并借鉴福建土楼开发模式,推进原居民和原生文化的回归,增加历史建筑的生活气息、历史魅力和文化美感。

猜你喜欢
韶关村落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