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迁型社区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与对策分析
——以合肥市H社区为例

2020-01-09 13:18蔡曼婷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空巢养老老年人

■蔡曼婷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结束了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由此“回迁型社区”群在城市社区的比重不断上升,其自身的社区管理体制模糊、人口主体复杂以及居民文化水平低等复杂特征带来了一系列的社区治理问题。与此同时,人口流动性强,导致了传统家庭的养老职能式微,产生了“空巢老人”这一新型老年群体。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口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1]。具有复杂特征的“回迁型社区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他们成为城市场域中的弱势群体。据研究者入H社区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空巢老人家庭存在经济匮乏、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精神空虚、社会参与低等问题。在社会转型的趋势下,家庭结构核心化必然会导致的养老职能外移,这一部分的养老职责无疑就需要社会各支持主体力量伸出援手来保障社区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水平,维护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满足空巢老人的需求。

一、H回迁型社区的概况及其空巢老人的现状

H社区位于合肥市,西起庐州大道,辖区面积为11.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0万人。社区周围交通发达,生活设施完善。但是作为一个老旧的回迁小区,社区内环境一般,绿化地很多被私人占用放置私人物品,它没有自带的物业公司,目前的管理模式为社区居委会代替管理。社区内的配套设施很陈旧,物理安全系数很低。居民文化背景较低,人口年龄结构严重失衡,中年人口比例很少,老年人口占很大比例,形成了人口结构重心下移。生活在H社区的空巢老人,很多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心机梗塞等疾病,大部分老人的基本生活补贴来源于政府的养老补贴,社区中有的空巢老人在精神层面上也出现了极度的匮乏现象。此外,他们的日常生活缺乏照料也成了难题,社区的很多空巢老人一旦患病,缺乏他人的照顾。大多数空巢老人社会参与能力低,很少参加一些团建或者文体活动,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身体状况差、物质匮乏、社区环境差以及他们的职业背景不适宜[2]。响应“积极老龄化”倡导的社会参与的思维可以帮助空巢老人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降低他们的无力感和空巢感。综上可见,H社区的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远远低于城市社区老年人的生活水准,身体、心理等各方面都处于匮乏的状态,使得他们的养老成了一大难题[3]。

二、H回迁型社区空巢老人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一)物质生活匮乏

物质保障需求是老年人最基本的养老保障需求,只有满足了他们的生理需求才可能达到“老有所养”的层面。对于回迁型社区的空巢老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在经济层面存在的困难要远远大于城市中的老人。从原因来看,第一,他们年轻时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为低薪的工农业,由于没有正规的职业体系而导致他们没有退休金收入。第二,他们子女的经济水平有限以及现代社会子女对养老责任意识的淡薄,使得他们在空巢老人的供养方面没有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第三,H社区的空巢老人群体生活在城市地域内使得他们的生活支出也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加。第四,老年群体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他们的显著特征是身体机能下降而引发的疾病,由此增加了他们的支出费用。H回迁型社区大多数空巢老人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及心机梗塞等,需要长期吃药或者进行医疗保健,这样就给他们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此外,由于H社区的空巢老人群体在城市地域内居住,他们无法依靠耕种农作物等来获取经济收入,城市中的公益岗位又是供不应求,导致他们收入来源薄弱。

(二)自理能力低下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安全的需要,包括社会环境安全、居住环境安全、生命财产安全等,即每个人都需要生活在有一定安全感的环境里[4]。可见,空巢老人这个群体是缺乏安全感的代表性群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他人的照料和关爱。在H社区调查发现,低龄阶段的空巢老人更愿意选择跟老伴居住或者自己居住,然而这种现象在高龄阶段的空巢老人身上却成为了难题,高龄阶段的空巢老人对他人照顾的需求愿望远远大于低年龄阶段的老人。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记忆力大不如从前、肢体协调能力差、视力听力衰退等让他们没有办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回迁型社区的物理环境的危险指数要高于城市商品住宅的,因为他们的住宅设备陈旧,没有系统的物业管理体系,不能定时地检测和修理,这样很容易出现老人意外事故。H社区中大多数的空巢老人自己独立生活,包括去超市采购食材、做饭洗衣等。除此之外重要的一点是,H社区的空巢老人知识水平偏低,他们缺乏一定的疾病护理常识,当他们面对疾病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导致疾病拖延或者误食药物。

(三)缺乏精神慰藉

抱团养老模式自发形成凸显了空巢老人群体对精神慰藉的渴望,解决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成为了重中之重。H社区空巢老人的空巢感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缺乏陪伴给老人造成失落感;其次很多空巢老人因为社会角色的转变而产生孤独感,自我效能感下降;最后活动理论指出空巢老人的幸福感取决于参加活动的频率,往往积极参加活动的老人幸福感要高于不参加活动的老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身体机能的衰退使得他们没有很多精力去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这样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社会隔离感[4]。调查中发现,由于迁徙的原因,他们失去了习以为常的耕种模式和居住环境,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地缘关系转变为了业缘关系,他们往往在社区中很难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此外,同辈群体的生活状态对空巢老人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他们的老伴或者同龄人相继去世的时候,他们会产生心理暗示,这时候的他们害怕孤独、害怕死亡,内心充满着恐惧。由此种种很多空巢老人会出现“空巢综合征”,主要显现在心理和精神状态方面,让他们常常出现了悲观、抑郁、神志不清、胡言乱语以及把自己封闭起来,再者会出现失眠、哭泣、暴躁等,更有严重者出现了高血压、冠心病等身体疾病[5]。

(四)社会活动动力不足

空巢老人的空巢感主要体现在这个群体逐渐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群体,他们往往被动地或者主动地退出社会性活动。依据人际交往理论,老年人是否愿意参加活动以及参加活动的频率都会影响其幸福感。H社区空巢老人的社区参与动力很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H社区80%的空巢老人年轻时所从事的工作主要为工农业,文化知识水平降低了他们对社会政治活动的参与,加之身体机能不断衰退,耕地被发展成住宅,他们失去了所熟悉的工作领域或者他们已经没有精力再去参加一些社会经济活动。加之,H社区的空巢老人与外界的交往方式较单一,很少有老人使用网络设备,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与外界社会脱离。第二,H社区的空巢老人的经济能力有限,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往往需要付出资金,这样家庭的经济能力局限了他们参加活动的范围。第三,有的部分老人年轻时从事行政工作,但是随着社会角色的转换,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降低,导致他们参加活动的热情大大降低。第四,社区环境决定了老年人是否可以参与社区活动,在H社区中,社区所带有的娱乐场所仅有一两处并且硬件设施已经陈旧。第五,社区也很少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得整个社区的凝聚力不强。

三、不同支持主体介入回迁型社区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应当完善养老的制度体系,增厚对回迁型社区的社会保障

政府在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多重重要的角色,它是建立社会养老体系的发起者、老年福利政策的制定者和审核者、我国养老财政支出费用的承担者以及培养我国老年服务人才的监督者,同时也是社会组织和各种企业之间的中介者。首先,政府应该完善我国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以及扩大社会保障资金的覆盖率,让多重困难的空巢老人享受更多资金扶持,避免一元化的社会福利手段。此外,政府应该重视老年人的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水平,设立专门的老年人的医疗保险制度,在医院设立老年人突发疾病的专用通道,加大对社区医疗站人员的医疗培训。其次,政府应该大力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及老年大学等养老产业并鼓励市场力量介入来不断完善我国养老产业体制,缓解老人的空巢感。最后,政府应该增厚对回迁型小区空巢老人的社会保障,完善回迁型社区周围的医疗、道路以及生活场所体系建设。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回迁型社区的出现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我国政府应该时宜地制定聚焦于回迁社区的管理政策及条例,包括加大对老旧小区及回迁型小区的改造,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的社区活动,以此来打造生态适宜型空巢老人社区,提高回迁型社区空巢老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6]。

(二)社区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主要的家庭模式为4-2-1模式,传统的家庭养老不断弱化,老人又不愿意进入养老院养老,那社区居家养老就成了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既满足了空巢老人在家庭里生活的需求,又可以得到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与支持,即整合社区内外的全部社会资源为空巢老人提供更为全面的照顾[7]。H社区应该与空巢老人签订帮扶协议,义务为空巢老人提供一些日常照顾服务,这样不但可以增加社区的就业岗位还可以保障空巢老人的基本需求。社区应该完善社区的医疗服务站,定时定期地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简单性的体检活动,形成个人医疗档案。此外,社区可以引进家庭医生这一新型模式,为空巢老人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政府应该大力创建智慧社区,把H回迁社区打造成更加标准化、福利化的社区,这也是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把政府、社区居委会、社区组织、社区康复中心、社区居民以及互联网企业多元主体连接在一起,打造更加现代连贯的社区系统,加大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聘用,这样对于社区的空巢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的解决大有裨益。此外,互助式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运用社会工作小组工作的方法,组建一个正式的养老互助小组。这样不仅可以让有需求的空巢老人得到帮助还可以让提供帮助的空巢老人从优势视角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提升自我价值感,大大地提升社区的凝聚力[8]。

(三)社会组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缓解空巢老人的问题

社会组织作为新时代的产物,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体系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来为空巢老人群体提供更为完善和标准化的养老服务。社会工作者身处一线与空巢老人群体相接触来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评估他们的身心状态,链接社区内外资源,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来更有效地解决空巢老人的多重困境。比如,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社会工作者可以把同质的老人组成小组,通过组员间的互动互助、教育学习以及娱乐活动来提高自身的社会功能以及扩大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可以有效地链接社区内外的资源,比如利用志愿者这一群体,开展关爱空巢老人活动,使得高校资源与社区需要相结合,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并且他们可以巧妙地利用好节日的机会,为社区的空巢老人送去温暖的慰问,让社区居民树立关爱空巢老人的价值观念,从而倡导全社会关爱空巢老人的社会风气。根据社区空巢老人的现实处境,社会组织可以向有关政府部门进行政策倡导,使得养老政策能够随着形势与时俱进,更加全面地、及时地维护空巢老年人的权益。他们在社区活动中扮演着多样化的角色,有效连接社区内外部资源,将社会资源最大化地利用起来,为空巢老人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

(四)充分挖掘家庭对空巢老人的养老潜力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为老人提供养老保障,家庭始终是尽孝养老的第一责任主体,而如今家庭的缺位始终是养老问题关键所在。随着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我们更需要在全社会倡导“孝”的文化,我们需要发挥多元化的家庭供养职能。比如:外出的子女按时给予父母生活资金或者网购一些生活用品增加之间的亲密度,子女与父母的沟通频率会直接影响空巢老人的幸福感。此外,充分利用社区内外资源,创建社区工作者、子女和老人三方主体的联动平台也是解决空巢老人养老的一个良好的方法,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传达老人的情况,增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互动,社区工作者可以运用家庭疗法介入他们,让他们知道沟通是处理他们人际互动最好的方式,呼吁出门在外的子女,让他们每逢节假日回家探望或者打个电话联系来多关爱老人。同时,应该增强老年人的沟通能力,告诉他们应该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这一方面来看,为了从源头上遏制空巢老人集体的涌现,当地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外出工作的中青年回家乡创业就业,开展一些技能培训来增强他们的就业技能水平,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优惠政策,发挥家庭对老人的供养职能,让他们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

四、结语

通过对H回迁型社区空巢老人的调查研究发现,空巢老人的问题以及回迁社区治理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显著关注。处于回迁型社区的空巢老人的主要困境归结于物质层面的匮乏、精神上的空虚、缺乏日常生活照料、社会参与的动力不足。但是如果仅仅靠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解决不了他们的养老困境,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援手,从政府到社区再到个人层面不断给予空巢老人足够的支持,为老年人的目标诉求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最终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关爱空巢老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弘扬了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倡导关爱老年人的社会风气,实现空巢老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猜你喜欢
空巢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